上海原住民「獐」返鄉13年:它只為愛情而戰,見你卻有點慫

2020-12-23 騰訊網

一連30多天陰雨連綿,華夏公園的草長勢有點兒慢。

5-7月正是母獐產仔的時節。「今年又添了25頭幼獐,如今園子裡共有80頭獐,因為疫情,還沒安排野放。」64歲的奚德良彎下腰,拔了一把麥冬,餵給靠近欄杆的一隻獐。

雄獐有獠牙露在外面,吃東西時,它的獠牙倒下來,「這是避免吃的時候碰壞,但是進入戰鬥狀態,獠牙就會嗖的一下立起來,如果你看到獠牙直立的獐,就知道他們已經做好戰頭的準備了!不過它的獠牙只為愛情而戰。」

詩經寫道:「野有死麕,白茅包之。」「麕」,指的就是獐。獐又稱牙獐、土麝、香獐,屬於我國二級瀕危保護物種。它曾是上海的「土著居民」,但在上世紀初銷聲匿跡。

100多年後,遠古精靈重返故鄉。2007年3月,上海從浙江舟山引進21頭種獐。這些年來,21頭獐在上海開枝散葉,先後被「野放」到濱江森林公園、南匯東灘、松江浦南林地、崇明明珠湖等處,據估計,目前上海範圍內活躍著300多頭獐。

從21頭獐繁衍生息至300多頭,獐的重引計劃成功了嗎?在野放過程中,獐會遇到哪些天敵?是否有一天,上海市民開門就能瞥見獐?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幾度走進獐園。

為何「重引入」計劃選擇了它

初次進華夏公園是在6月中旬,記者隨幾位市人大代表走入公園東北角的「獐園」,這個圓耳、山羊大小的動物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眼。

只見7000多平方米的草地上活躍著大大小小80頭獐,或立、或臥,有的小獐正仰著頭吃母獐的奶,有的正悠閒地踱步。見有人湊近拍照,幾隻靠近圍欄的獐,飛快得奔跑起來,身影輕巧。

有代表頭一回見到這個動物,誤以為是「狍子」。「不是狍子,這是獐!它是沒有角的最原始的鹿科動物。」工作人員糾正道。

這是遠古以來上海就有的精靈。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歷史上曾廣泛分布於遼東半島、華北平原及長江兩岸和朝鮮半島。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珉在參觀崧澤遺址時,發現化石中就有獐牙,「這段歷史距今6000年,獐無疑是上海的原住民」。

華夏公園的母獐和幼獐

但自上海開埠以來,伴隨著城市化,大量自然生態環境消失,獐的數量也越來越少。19世紀80年代,上海市郊青浦、奉賢還有不少獐,郊區農民一度把獐和野雞一起送進城賣。不過到了上個世紀初,上海已找不到獐。

百年之後,這個絕跡的動物為何能有機會重返故鄉?

「最早提議把獐引回上海的,是我的導師張恩迪。」陳珉說,張恩迪主要研究東北虎和鹿科動物,華東師大老生物館後面的一片林子裡,一度還養過幾隻獐。早年,張恩迪在英國留學,發現獐在英國生活得很好。這些獐最初就是從中國引入的,後來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種群。於是,他有了把獐重引入上海的想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重引入指南》,對「重引入」這樣定義:在一個物種的歷史分布區內的一部分區域內(該區域此物種已經消失或絕滅)重新建立該物種種群的一種嘗試。作為獐的歷史分布地,獐在上海消失的時間不長,符合物種重引入要求。

有「地利」,還待天時。2000年以來,上海進行了大規模的森林建設和溼地生態恢復工作,城市生態環境大大改善,不過,完整的生態鏈並未完全建立。「我導師認為,如果能把這個上海原住民找回來,就可以通過人工方法恢復和增加生物多樣性。」陳珉說。

彼時,浙江舟山群島、江西鄱陽湖區域、江蘇濱海溼地和安徽等地區都分布有獐。重引入,就要找到與上海本土獐完全一致的種類。為此,陳珉和幾個同學這幾個棲息地做了調查評估,他們收集了獐的毛髮、糞便等樣本,通過基因比對,確定國內獐各種群的遺傳多樣性仍屬於種內差異,沒有分化。「這就意味著,將野生獐重新引入上海是可行的。」

動物專家的美麗設想很快開花結果。2006年9月,《浦東新區獐的重引入試點種群的建立》項目啟動。由浦東新區政府、區環保局、區科委、區林業站、市市容綠化局、市農委、上海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松江林業站、崇明林業站和華東師範大學共同合作,以陳珉為首的華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科研團隊,承擔起專業指導和科研監測任務。

2017年3月7日,華夏公園從浙江舟山引來21頭種獐。其中,8頭公獐,13頭母獐,都是1-3歲大小。這些獐花了2個月時間就適應了浦東的氣候和環境。當年,一半多母獐成功受孕,順利生下小獐。

回歸自然的這群獐,為何不增反減

經過兩年繁殖,華夏公園獐群數量達52頭,上海成功建立起了首個獐重引入圈養種群。

從2009年起,華夏公園向濱江森林公園、松江浦南林地、新浜林地、南匯東灘、崇明明珠湖等地區輸送獐,進行野化和野放。

有幾組數據,引起記者的興趣。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華夏公園先後有14頭獐被野放到濱江森林公園,雌雄比為9∶5。隨後的幾年裡,種群維持在30頭左右,不過,近兩年出現下降,現存種群數量約10頭。

2015年12月,崇明明珠湖公園從華夏公園引入25隻獐。明珠湖還從浦南林地、舟山引入部分個體。不過,現存種群數量約3隻。

野放出去的獐,為何有的地方不增反減?

這與獐的個性有關,工作人員笑它有點「慫」。雄獐有獠牙,這個「獠牙」很有迷惑性。奚德良見過很多廝殺場面。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是獐的交配發情期,獐園裡殺氣騰騰,雄獐們角逐激烈,一番戰鬥後,總有掛彩的。擁有獠牙的獐只強於內鬥、不善禦敵。除了捍衛愛情,他們一般不會用獠牙。見了陌生人獐只會逃跑,實在躲不了,就弓著背蹦跳著跑。

獐的這個「慫」,在圈養地尚無大礙,但到了野放環節,就成了致命弱點。

濱江森林公園基本上是完全野放的環境,獐群不能像在華夏公園那樣得到細心的照顧,全靠自己。這些獐倒也適應得不錯,第二年就生出了兩頭小獐。

但是他們時不時會遇到天敵。有一次,一隻成年獐翻越圍欄來到公園外,沒想到遇上一條狗,慌不擇路撞上了公園的電動門,幸虧工作人員及時發現,趕緊打開大門,讓獐回家。

但不是所有的獐都有那麼幸運。「我們看到過不少獐的屍體,是狗咬的,也被老鼠、黃鼠狼吃過內臟。」陳珉說,因為獐天生膽小,很多動物都能把它幹掉,甚至比它個頭小的動物。

「它容易被驚嚇,有可能一下子就嚇死了。」陳珉的學生就曾目睹一頭小獐嚇得一動不動呆立近一個小時。遇到天敵時,獐還會亂跑,撞牆撞樹,頭破血流。如果遇到惡狗,一夜間都可能好幾頭獐被活生生咬死或嚇死。

第二個敵人就是捕獵者。

獐野放出去之後,曾發現三次偷獵,有兩次在南匯東灘。

相比濱江森林公園,南匯東灘溼地的獐是更加純粹的野放——範圍更大,且無人照顧。

「獐放出去時都戴有電子項圈,我們會採用無線電遙測技術跟蹤這些獐。如果發現獐的定位不動了,或在它慣常活動的區域突然監測不到了,可能就出意外了。」陳珉說。

他們在南匯東灘曾發現兩個被剪掉的獐佩戴的項圈,這說明,這兩隻獐遭遇不測,可能被人捕獵了。還有一次他們在松江發現了捕獵的籠和電網。

被野放出去的獐,還會面臨各種自然環境的困擾。比如有的野放地護岸過於陡直,不慎落水的獐未能爬上岸而溺死。濱江森林公園有隻懷孕的母獐不小心掉入河中,雖然會遊泳,但無法爬上岸。幸虧遊園的小學生發現後向公園匯報,工作人員跳入河中及時救起母獐。

為了保障這些獐的安全,不少野放地也動足腦經。2015年,華夏公園向松江新浜林地「野放」十多頭獐。新浜林地挖出了一個三四畝的水塘,供獐自然飲水。不但周邊圍有鐵皮護欄,中間還有雙排竹林相隔,並裝了監控探頭,管理者也定期查看防守,以防獐走失。

陳珉說,最初幾年,這些野放公園的遊人很少,很多都是空曠之地。而隨著遊園人數增加,獐的活動區域受到了挑戰。「它那麼膽小,基本對人沒有任何威脅,但是面對人所造成的傷害,獐卻無反擊之力。」

獐喜歡有水的環境,研究卻顯示,被野放出去的獐偏好選擇距離水源較遠的區域。陳珉說,箇中原因可能是整個公園本身水源豐富,獐大多數活動的地方距離水源均在150米以內,水源需求不構成它的活動限制因子。另一個原因就是,水源附近正是遊客集中活動的區域,獐避免選擇距離水源過近的區域活動,可能是對人類警覺性較高的反應。

這也牽出一個問題,人與獐如何和諧相處?

他們,與獐結緣「相敬如賓」

「我與這些獐相處了十多年,我們相敬如賓。」

這些年來,奚德良一直守護著這些精靈,他的監護室就處於獐園一角,裡面放著一張簡陋的床,桌上擺著臺老式電視。

一隻雄獐在喝水。 王海燕攝

跟著他繞著獐園走了一圈,他教記者如何辨認雌雄。離監護室不遠,有一個2米長的長方形水槽,一隻成年雄獐正俯下頭來喝水,它的左耳朵上有個黃色耳標。「『耳標』一般是男左女右,或者你看他有沒有獠牙。」

在圍欄一角,一隻雄獐氣定神閒地盤臥在一堆木頭前,「你看,它把這裡視作它的地盤了!」

奚德良的日常工作就是給他們餵食、換水,餵的主要是三葉草和幹豆粕。「一頭成年獐一天要吃3-5斤草,或者1.5斤豆粕飼料,水喝得更多。」

奚德良和小獐

他拔了一把草餵獐,但那隻獐不識趣,倏的一聲轉身跑了。「我養的大雁、鴨子都認得我,我一叫,它們就奔過來,獐就不喜歡和人親近。」言語裡稍許透著幾分小失落。

黃浦江另一邊的金師傅也深有共鳴。2008年起,松江浦南林地建起獐的繁殖基地,守護人金師傅給獐投餵飼料時,總有一兩隻躲在五六米開外,用警惕的目光注視著,稍微靠近些,便敏捷地逃竄開去。養獐十年來,金師傅親手觸碰到獐的機會也就幾次。

但這不妨礙守護者對他們的悉心照護。十多年的相處,奚德良對獐的習性已很熟悉。「這幾棵野柿樹的葉子他們挺愛吃,但不會伸長脖子去吃,要等葉子落下來。」

比起守護者,研究者跟獐走得更近。陳珉和生物系研究生經常來公園做監測研究。「我帶著幾位學生常駐華夏公園,給這些獐標上耳標,從早到晚記錄它們一天的吃喝拉撒睡。「他們觀察得很細,發現很多獐的有趣行為。比如發情期,雄獐會作出拍耳和爬跨的舉動。除了糞尿標記,雄獐還會用額部摩擦柵欄、樹枝或者草皮等,利用眶下腺進行標記,宣誓自己的領地,以求雌性青睞。

他們和有些獐還建立了感情。華夏公園有一隻母獐,頭上有塊白斑,學生們管它叫「白臉」。白臉已經5歲了,年年都生娃。它還很「博愛」,其他小獐來吃她的奶,她都接納。要知道,給其他孩子餵奶,可不是獐的自然行為。

有個性的獐還有不少。比如15號很機靈,測數據時總是最後一個被測到。患鼻炎的18號很親人。陳珉有段時間去上海動物園觀察獐,「我一到那,18號就會拱我的包,把我帶來的午飯吃掉,有時我的袋子扎得很牢,它也能翻出來」。

記者了解到,這些年來,已有超過30名華東師大學生參與過獐的調查研究。項目組還招募了一定數量的志願者,經過充分培訓後,也紛紛走進獐的重引項目。

一百多年前的精靈重返故鄉,對市民來說,也是件新鮮事。每天來華夏公園看獐的市民不少。記者探訪獐園的35攝氏度高溫天,太陽火辣辣,依然有不少父母帶著孩子來公園尋獐,有人還專門買了菜來投喂。浦東新區林業站負責人說,作為華夏公園內一個重要的自然科普教育基地,獐園成了市民來公園遊覽的必到景點。

華夏公園的獐  王海燕攝

在野放的其他公園,獐也成為市民稱道的一景。濱江森林公園曾開展獐攝影比賽,市民報名踴躍。最後,20多名遊客幸運地拍攝到了獐,收集到了2段視頻、75張珍貴照片。公園還據此繪製出一份「獐出沒」地圖。

在上海動物園裡,陳珉曾看到熱心市民給身邊人普及知識,講得頭頭是道:「這裡的獐不算多,浦東華夏公園的獐最多!」……

一幅人與獐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已經揮就,不過,管理者發現,人們愛獐的方式表達有誤。比如不少遊客不由自主會用手觸碰小獐。「混了你的氣味,獐媽媽可能就認不出它了!」濱江森林公園方曾專門發出告示提醒遊客,如在園中偶遇小獐,一定不要碰觸,以免它沾染上人類的氣息而被母獐拋棄。

在小區在街頭,會與它不期而遇嗎

前不久,松江區一小區的業主反映,成群的「野獸」貉出沒在小區步道上、花園裡、水池邊。有朝一日,上海市民走在小區或是大街上,是否也能與獐不期而遇?

事實上,不少市民已經在近郊與獐邂逅了。

去年7月31日,有一隻雄獐從華夏公園獐園的大門一側溜出去了。整整大半年,這隻雄獐都在外面逍遙。附近不少居民撞見過這隻離家出走的淘氣精靈,有人欣喜發朋友圈:「回家路上,一隻小鹿模樣的動物在我面前一閃而過,有點像到了日本奈良。」

不過,這隻獐並沒有跑遠,活動足跡基本就在公園周邊,時不時它還跑回獐園附近嚼幾口草,和小夥伴隔欄相望。今年4月,這隻雄獐又被引回園子,結束了闖蕩生涯。

南匯東灘,也就是靠近滴水湖的地方,獐也常常與人在路上相遇,有人驚呼:「沒想到在臨港新片區也能撞見這個遠古小精靈!」

在濱江森林公園,有隻成年獐一度跑出公園,闖進了附近公安高等學校,最後在學校和公園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才收心回家。

不過,要在人口高密度的居民小區、大街上撞見獐,還是有些難度的。

當初設立獐的重引入項目,其目標是為了繼續恢復獐這一土著物種,通過建立繁殖種群、野化、野放,讓獐能形成可持續自我繁殖的野生種群,最終使它成為上海城市生態恢復的旗艦物種。

目前,上海已從21頭獐繁衍出300多頭,這個目標實現了嗎?

「可以說是目前只成功完成了第一步,就是建立了一定數量的種群。」在陳珉看來,經過十多年的推進,獐的重引入計劃達到了兩方面的預期:首先是這個項目的可行性得到了充分論證,即獐在上海形成野生種群是可行的;另外,獐是否能建立繁殖種群也經過了充分試驗和論證。但是離理想目標,尚有距離。

「因為一個物種恢復可能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陳珉表示,雖然目前在野外有獐群,但規模依然太小。從生物學的角度,對於獐這樣的小型鹿科動物來說,普遍認為至少要有500頭繁殖種群,總量約1000頭,才基本達到種群恢復的標準。

研究組曾將華夏公園獐與英國惠普斯耐德公園的獐作對比研究。他們發現,華夏公園的獐休息行為較攝食更多,而惠普斯耐德公園的獐更多時間用於攝食,休息行為次之。「這可能與不同的圈養條件有關。」陳珉說,他們都可以自由取食活動區內的植被,不過英國惠普斯耐德公園的獐活動範圍約為4000多平方米/只,而華夏公園只有200多平方米/只,兩者差距懸殊。

陳珉和獐

類似的研究為「野放」之路打開視角:到底什麼樣的環境適合獐?

讓她憂慮的是千篇一律的現代河堤設計。獐會去河裡喝水,但不少堤岸改造成了水泥木樁式,獐掉下水就爬不上來。「這種設計可能從美觀經濟方面考慮,但對野生動物並不友好。」

野放後的獐的種群數量有所下降,在陳珉看來,這不必多驚慌,因為獐的個性特點,野放後的不確定因素比較多,波動也大。比如獐被狗或其他動物咬死了,這似乎是種失敗,但這正是生態食物鏈中的一環。獐一旦融入大自然,它就進入整個生態鏈系統,可以帶動其他物種更健康地發展,比如植物的種子穿過獐的糞便,就可以更好地茁壯成長。

「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如何防止獵殺或幹擾,並保持生態用地性質不被改變,這樣才能為獐的長期繁衍提供基本條件。」陳珉說。目前上海已加大執法,獵殺行為大大減少,倒是如何引導遊客顯得更為重要。她建議,今後實施野放前,要為獐營造植被蓋度和密度適中、隱蔽性良好的棲息地,並樹立科普宣教和警示牌,引導遊客的合理行為,避免對獐造成人為幹擾。

當初,上海從浙江引入21頭種獐,一開始大家覺得這更多是作「秀」,但沒想到,上海已經堅持了13年。項目組有關獐的研究論文也頻頻在國際期刊發表,這已成為大城市重引入野生動物的一個精彩案例。

「獐如果能生存地好,反映上海的生態環境恢復得相對好,市民的素質也相對好。「陳珉說,「我們希望它的香火不要斷掉,我們把它找回來了,接下來就是留住它,在上海繁衍生息,這不是5年、10年的事,而是上百年,需要經歷幾代人的努力,有一天,上海人會為留住大自然的精靈而驕傲!」

相關焦點

  • 12隻獐被野放至上海老港濱海生態廊道,其中4隻佩戴跟蹤器
    獐本文圖片均來自「綠色上海」微信公眾號上海的「土著居民」——獐又在浦東覓得新家了!近期,上海在老港濱海生態廊道試野放12隻健康的成年獐,研究人員事先採集了每隻獐的生物學信息,並為其中4隻佩戴跟蹤器,以便隨時掌握獐的行動軌跡。
  • 見聞 在上海絕跡百年的獐又「回來了」!
    獐屬鹿科,名為河麂,也稱水鹿,原為本土繁育的哺乳動物,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在青浦、奉賢等地數量還相當多。但隨著環境變遷,於100年前在上海地區絕跡。2007年,在上海市科技興農重點攻關項目——《上海市松江浦南地區獐重引入野外擴繁和綜合利用》項目的支持下,科研人員選址生態植被豐富的涵養林地帶,在松江黃浦江畔建立起了獐繁育基地,讓獐重新回歸上海本土。
  • 「探索」12隻獐即將野放至浦東這片生態廊道→
    獐自2006年起,上海市獐重引入項目在浦東新區華夏公園率先試點。經過多年繁殖後,華夏公園為上海市濱江森林公園、松江浦南林地、明珠湖公園和浦東東灘(原南匯東灘)輸送了優質種源。濱江森林公園和南匯東灘是範圍較大的兩個野放地點。
  • 呆萌呆萌的,12隻獐將野放至浦東這片生態廊道
    市綠化市容局說,近期,本市的「土著動物」——獐,又在浦東老港濱海生態廊道覓得新家啦!通過野放獐並對其進行野外追蹤、健康評估和行為觀察等檢測,可以完善老港濱海生態廊道的生態建設成效,促進本市城市生態修復。
  • 呆萌呆萌的,12隻獐將野放至浦東這片生態廊道→
    獐自2006年起,上海市獐重引入項目在浦東新區華夏公園率先試點。經過多年繁殖後,華夏公園為上海市濱江森林公園、松江浦南林地、明珠湖公園和浦東東灘(原南匯東灘)輸送了優質種源。濱江森林公園和東灘是範圍較大的兩個野放地點。
  • 12隻獐即將野放至浦東這片生態
    【12隻獐即將野放至浦東這片生態廊道→】#探索上海# 市綠化市容局說,近期,本市的「土著動物」——獐,又在浦東老港濱海生態廊道覓得新家啦!通過野放獐並對其進行野外追蹤、健康評估和行為觀察等檢測,可以完善老港濱海生態廊道的生態建設成效,促進本市城市生態修復,進一步完善本市的城市生物多樣。
  • 貉、獐、狗獾、黃麂、豪豬……一大波上海鄉土動物在此亮相
    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攝澎湃新聞(www.thapaper.cn)記者從上海動物園獲悉,鄉土動物區於2017年8月在原小獸園和豹房地塊進行改擴建,總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上海動物園於1982年實現該物種的國際上首次繁殖。體態優美的東方白鸛是一種大型的涉禽,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長而粗壯的喙有著強大的捕食技能,其分布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俄羅斯遠東和中國的東北,越冬地集中在中國長江流域。東方白鸛的種群在上海地區主要分布於南匯東灘、橫沙東灘、崇明東部和北部。近十年來單點單次最高數量10隻(2017年11月,橫沙東灘),近年來種群數量不穩定。
  • 寶藏純愛|《年花》真變態隱忍執念x慫慫乖巧忠犬(跟蹤狂愛情~)
    大家好,好久不見,我是小鯨魚,歡迎來到純愛文的世界,哈哈哈~新鮮出爐的文章喲,快來看哦~寶藏純愛|《年花》真變態隱忍執念x慫慫乖巧忠犬(跟蹤狂愛情~)《追聲與循途》by中庸責己簡介:穆康覺得自己這一輩子大概只能惶惶終老,碌碌無為,靠寫電視劇配樂為生,成為娛樂圈虛有其表的
  • 收養只流浪橘貓,家裡原住民的貓糧都不夠吃了,網友:大橘為重啊
    有學生說他們學校有隻橘貓,平時學生在餵食,經常在各個教室穿梭睡覺,有時候還被老師踢,挺可憐的,找領養,剛好那會兒我也想要個橘胖子,雖然家裡有兩隻原住民了,但聽說在學校還受人欺負我就決定養它。這學生發的當時它流浪的照片,我看了挺心疼的,睡覺都睡破破爛爛的掃把,就這樣還有老師不喜歡它而踢它。這是它在教室和學生呆一起的照片,看著像只學術貓~5月10日我帶它回家的,看這小花臉,鼻子上黑的差不多半個月才掉的,一到家跟何旦對呼,二喜一直躲著的,第二天才出來,我只想說二喜太慫了。
  • 吉林樺甸發現長獠牙的香獐,雄性爭鬥很兇猛,遇老虎卻沒命逃跑
    在獐屬下,僅有香獐一種,有2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與朝鮮亞種,分布於中國長江沿岸以及朝鮮。關於麝與獐,有的人傻傻分不清,其實只要看它是否自帶香囊。《本草綱目》裡說到:「獐無香,有香者麝也」,可知有香者為麝,無香者為獐。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原麝有個別名叫香獐子,但與河麂(香獐)是不同的物種,不要被它們相似的名字搞混了。
  • 香獐帶來的商機!
    「好啦,你突然跑出來嚇我一跳,自己還要死了的模樣,別叫了。」陳原野拍了拍這傢伙的腦袋,香獐長得和梅花鹿很像,不過毛髮卻是灰褐色,黑鼻頭,豎立的大耳朵,膽小如鼠,而麝香,就是香獐的香囊產出的,有著極高的藥用和經濟價值,所以曾經慘遭捕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魔都遇上張尕慫:聽特別的聲音,見有趣的人
    魔都遇上張尕慫:聽特別的聲音,見有趣的人 2020-06-12 02: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秤為什麼這麼慫?在喜歡的人面前慫的不行,回信息都要斟酌半天
    別看天秤座看起來像個愛情老手,但其實...是慫人本慫。在心儀的人面前,天秤座可是連一句「我喜歡你」都不敢說出口噢!天秤座真正愛你時,也會真的臉紅!當然了,我也不知道ta的少女心是從何而來~回復消息的速度巨快!!!秒回那種!沒錯,天秤愛一個人時,毫無套路可言...所以,遇到身邊秒回你的秤子們,你懂的~眼裡就兩個字:愛你!天秤喜歡一個人時,就是怎麼藏也藏不住的啊,尤其是眼神!
  • 上海迪士尼6類24項地名出爐 留住「原住民」情結
    上海迪士尼6類24項地名出爐 留住「原住民」情結 2015-04-08 13:56:04來源:東方早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5年04月08日 13:56 來源:東方早報
  • 小奶貓遺棄小區紙箱內,原住民出來一看是寵主抱回的,瞬間炸毛了
    今天下樓倒垃圾的時候,聽到垃圾桶不遠處的有喵喵的叫聲,走近一看紙箱內原來是只小奶貓,猜想這麼冷的天氣,如果不救助的話,今天肯定沒命了,不過家裡還有隻貓咪,不知道兩隻在一起會不會打架,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就帶回了家~箱子裡鋪了電熱坐墊,原住民老是像黃鼠狼一樣扶著箱子站起來
  • 這隻非常聽話的金毛虎斑貓咪狗,想要一個愛它的家
    流浪的小貓千千萬,為什麼單撿了它?客觀點說,這隻小咪有點特別,特別瘦,特別聽話,為了活下去,特別有勇氣。矯情點說,這是緣分吧。8月2號,樓下未完小野貓去小區裡買藥,結果藥店關門了,巧合的是在去藥店的路上遇到了小咪。
  • 越喜歡你,就越慫的四大星座
    但如果感覺到對方對自己也有點意思的話,金牛可能會用暗示的方式隱晦表達自己的愛意,不過當他們錯認為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時候,就會馬上放棄,將這件事爛在肚子裡,誰也不提!所以金牛越喜歡一個人,就越慫。他們不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心意和內心世界,只要站在對方面前就連手腳都不自然,總是十分拘束。
  • 上海動物園的「土著」小獐子辦滿月酒啦!來看看
    圖說:滿月的小獐寶寶跟著大獐 記者 周馨 攝(下同)上海動物園鄉土動物園,又添一群新生小獐。從5月開始,至今共有13頭獐寶寶陸續誕生,為園內增添了生氣,今天更有小獐滿月。由此,上海動物園2020年生物多樣性活動正式啟動。
  • 「扎堆式」返鄉,「停工潮」提前上演?2020年農民工「有點難」!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農民工群體的總數量已經突破2.9億,其中1.7億為外出務工人員,佔據全國總人口的12.1%。眾所周知,「返鄉」與「返工」是每年年初與年末農民工的重大「遷徙」運動,為了賺取更多的經濟收入,1.7億農民工不得不背井離鄉,遠赴千裡之外的工地打工。
  • 貓咪超「慫」的5大瞬間,鏟屎官:除了不怕我,其他都怕!
    不知道你們是否跟萌貓一樣,會覺得喵星人是個大「慫包」,在家除了會欺負自己,其他的都怕,一碰到陌生的事物,就慫到不要不要的。這或許是喵星人的天性,它們對陌生的事物會有天生的牴觸感,為了保護自己的喵命,它很擅長拔腿就跑,絕不拿自己的小命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