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
濃縮中國夢的時代精華
40年間
從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
到1300多萬常住人口的「創新之都」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
深圳始終挺立潮頭、走在前列
激蕩起逐夢前行的力量
同濟@深圳,助力築夢
同濟設計在深圳多個項目中貢獻智慧
40年來,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多次與深圳這片充滿活力和機遇的熱土結緣,並留下了諸多優秀作品。1985年因深圳白沙嶺項目的成功而開始籌建的深圳分院,於1999年改制為「深圳市同濟人建築設計有限公司」,成為同濟設計集團的一家控股子公司。2020年8月,集團又立足深圳成立了大灣區辦事處,繼續致力於華南地區的建設服務。近年來,集團參與完成的深圳設計項目包括騰訊濱海大廈、茅洲河碧道試點段工程、光明科學城、交通樞紐智能化提升工程、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改擴建(二期)等重點項目……
TJ
近年來,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與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代表學校受深圳市水務局委託,全面謀劃深圳市碧道的建設與發展。自參與茅洲河碧道試點段項目以來,同濟人始終牢記總書記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聚焦深圳人民的需求,在項目規劃和設計過程中,充分發揮多專業多學科優勢,集結了景觀、建築、橋梁、道路、水環境、幕牆、照明及室內設計等多個專業板塊力量,將河段打造成為「灣區東岸綠脈、深圳西部門戶」,用一幅美麗碧道畫卷獻禮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
茅洲河碧道試點段空間結構規劃圖
騰訊濱海大廈
光明科學城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區院深圳醫院
同濟學者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這項超級工程裡承擔多個科研項目
深中通道項目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後的又一世界級超級跨海橋梁工程,它全長24公裡,穿越珠江口,連接深圳市和中山市,大橋集「隧、島、橋、水下互通」四位一體,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據了解,截至目前,我校土木工程學院孫鈞院士、李永盛教授、葛耀君教授、白雲教授、袁勇教授等團隊在伶仃洋大橋這項超級工程裡承擔了多項關鍵技術研究。
氣膜版「火眼」核酸檢測實驗室在深圳國家基因庫首次亮相
氣膜版「火眼」實驗室深圳國家基因庫廣東省衛健委認證版
氣膜版「火眼」核酸檢測實驗室,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與華大基因、上海易託邦聯合設計研發的可移動充氣式P2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於4月3日在深圳國家基因庫首次亮相,10天後即在技術上升級至2.0版本,5月1日以萬人通量3.0版火速支援哈爾濱。5月11日起,氣膜版「火眼」實驗室出徵海外,陸續在加彭利伯維爾、沙特麥地那、多哥洛美、哈薩克斯坦努爾蘇丹和阿拉木圖等地落地建設和應用。北京首座氣膜版「火眼」核酸檢測實驗室在大興區體育中心建成,根據場地條件設立的9座氣膜艙,每日核酸檢測能力可達3萬人份,6月23日正式投入運行;6月25日,緊急新增7座氣膜艙,日檢測量可突破10萬人份。
同濟與鵬城實驗室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2019年7月,同濟大學與鵬城實驗室在深圳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
校長陳杰表示,深圳是國家改革開放先行示範區,設立於深圳的鵬城實驗室以網絡通信、人工智慧和網絡空間安全為研究重點,引領未來學術方向並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與建設,是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的具體實踐。建設一年來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更是充分體現了深圳速度和鵬城效率。同濟大學肩負著科教興國的重要使命,其家國情懷與鵬城實驗室的建設初衷非常吻合,希望通過強強聯合和密切合作,充分發揮雙方的地域優勢、人才優勢和科研實力,聚焦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圍繞人工智慧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做出更大的貢獻,共同打造東南合作的典範。
同濟主導的深圳智能網聯交通測試示範區正式啟用
智能網聯交通測試示範區(金聯路測試區)鳥瞰圖
2019年3月,由深圳市和坪山區政府支持、同濟大學主導設計與建設的深圳智能網聯交通測試示範區正式宣告啟用,該測試示範區是深圳市首個啟用的面向未來智能網聯交通的測試示範區。同時,深圳市未來智能網聯交通系統產業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據悉,同濟大學智能汽車研究所發揮自身在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與評價領域的研究基礎優勢,以及在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區規劃、設計與建設中的成功經驗,主導並深度參與了深圳智能網聯交通測試示範區的總體規劃、封閉測試區道路與場景設計、建設等一系列工作。測試區前期規劃和方案設計由同濟智能汽車研究所測試與評價研究室陳君毅老師牽頭,依託同濟大學整體優勢,協同汽車、交通、電信等多個學科力量,共同攻關。未來,同濟大學智能汽車研究所將進一步支持測試示範區建設V2X網聯化測試認證公共服務平臺、自動駕駛仿真測試平臺、共性基礎數據存儲及分析平臺、信息安全測試評價與服務平臺以及前沿科技與共性技術研究平臺,最終形成綜合測試服務體系。
同濟大學深圳未來需求實驗室NEEDS
2018年11月,同濟大學深圳未來需求實驗室NEEDS (Next Economy & Ecology Design Studies)正式揭幕。實驗室由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發起。
NEEDS位於南山區「高北十六」創意園內,將根植於粵港澳大灣區,聯合MIT實驗室、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等建立的多個國際合作的「原型實驗室」群落,聚焦於未來需求和未來生活方式的孵化平臺,切實服務深圳未來產業發展,在未來將參與推動、探索建設深圳青年發展型城市的戰略定位,整合全球化知識網絡資源,並為粵港澳灣區人才提供終身學習、創新創業、分享與交流的創新平臺。
同濟大學-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城市交通聯合實驗室」成立
為加強產學研合作,推進城市交通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創新,2017年6月,同濟大學-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城市交通聯合實驗室」籤約儀式在四平路校區中法中心舉行。此次共建城市交通聯合實驗室籤約,進一步深化了我校與企業產學研一體化創新發展戰略。以聯合實驗室為載體,我校與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將實施全方位、多模式、多領域產學研合作,同時將通過此聯合實驗室發揮雙方在交通行業的轉型變革帶動作用,共同促進城市交通學科發展,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交通理論、技術與方法體系。
同濟交通科學與技術研究院與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攜手
2017年1月,我校交通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和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本次戰略合作協議的意義在於,依託同濟交研院,建立一個為深圳交委提供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的平臺,為深圳交委提供長期戰略諮詢服務和科研服務。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實現深圳交委科研課題的快速響應,連續跟蹤,從而支撐深圳長遠交通戰略、為交通發展服務。
相關專家表示,依託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等相關學科的雄厚科研實力,引入市場機制,將交通運輸領域部分政府公共服務事項從「直接提供」轉為「購買服務」,實現成果獲得,是國際上的成功經驗,也是科研合作制度的重要創新。而且,這一政府藉助外腦、購買服務的模式,是對國家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管理、深化改革的積極響應,必將在全國起到示範和引領作用。
同濟團隊主持深圳經濟特區綠地系統規劃
1993年,著名風景園林學家、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錚生先生(已故)主持深圳經濟特區綠地系統規劃,為城市的發展貢獻了智慧。
據了解,在深圳的發展歷程中,同濟校友們在房地產、城市規劃、交通、路橋等行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現據不完全統計,深圳同濟校友會成員已超過8000人。
……
更多同濟和深圳的故事
未完待續
40年
一代代同濟人
見證了深圳日新月異的發展歷程
每一次被刷新的「深圳速度」
也有著同濟人的努力
他們充滿著韌勁與執著
攜手築夢,同舟共濟
原標題:《同濟@深圳,助力築夢40年!》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