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國際貨幣體系初步建立,至今已走過百年歷史,縱觀其發展歷程,經歷了由金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牙買加體系四個階段,與之相伴的國際貨幣也由黃金、英鎊向以美元為中心轉變,布雷頓森林體系後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特別提款權以彌補國際儲備資產不足。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成為SDR籃子貨幣。展望未來,隨著人民幣逐漸走上國際舞臺,國際貨幣體系正向多極化發展,進一步發揮SDR在計價結算中的作用也已達成國際共識。
金本位制度
18世紀以前,各國之間主要以金、銀貴金屬作為支付手段。西方國家貨幣體系經歷了由銀本位到金、銀複本位的過渡時期。通常,金本位制度指的是金幣本位制,歷史上還出現了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金本位的意義在於用黃金確定了貨幣的價值,黃金既是對內支付貨幣又是對外支付貨幣。其典型特徵是金幣可以自由鑄造和兌換,黃金在各國之間可以自由進出口。
金匯兌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為了籌集軍費,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隨之告終。為節約黃金使用,1922年,義大利熱那亞國際經濟會議決定實行金匯兌本位制。在該制度下,國內只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實行金塊或金本位制國家的貨幣,國際儲備除黃金外,還有一定比重的外匯,外匯在國外才可兌換黃金,黃金則作為最後的支付手段。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要使其貨幣與另一實行金塊或金幣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率,並通過無限制地買賣外匯來維持本國貨幣幣值的穩定。
金匯兌本位制下,各國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以貨幣貶值為手段,引起了國際經濟秩序的混亂。1929-1933年,世界經濟出現了大蕭條,通貨緊縮和產能過剩相伴而行,摧毀了西方國家的金塊本位制與金匯兌本位制。人們對紙幣缺乏信心,對黃金需求大增,超出了國家財政能力,以英國為首的各國相繼放棄了金本位制。
在西方國家普遍實行紙幣流通制度的情況下,貨幣信用制度危機不斷加深,無法建立統一的國際貨幣體系,而相繼成立貨幣集團。貨幣集團是在其內部以一個主要國家的貨幣作為中心,並以這個貨幣作為內部儲備貨幣進行清算。集團內部外匯支付與資金流動自由,但是對集團外的收付與結算則實行嚴格管制,黃金作為國際結算手段,發揮其世界貨幣職能。1933年,美國成立美元集團,1939年發展成美元區。美元區內的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鈎,實施固定匯率制。在區內不實行外匯管制,成員國的外匯與美元基本都存在美國。同年英鎊區也隨之建立,主要包含英國和大英國協地區。當時的客觀環境造就了國際社會缺乏統一的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
二戰後,歐洲大陸國家損失慘重,英美兩國逐漸成為戰後國際秩序重建的倡導者。但此時,英國經濟實力因為戰爭已大為下降,而美國則在戰爭中大發橫財,經濟實力如日中天。1944年,美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和最大黃金儲備國,GDP在全球的佔比達到50%,黃金儲備達到63%。1948年,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為了幫助歐洲和日本等國家獲得美元,美國先後推出了針對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和針對日本的「道奇計劃」。美國逐漸替代英國成為全球貨幣和金融體系的領導者。
時任美國財政部部長助理哈裡·懷特和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分別提出了重新制定國際金融秩序的方案,凱恩斯提出 「國際清算同盟計劃」,主張建立世界性中央銀行,實現對各國債權債務在中央銀行的記帳清算。設立國際通貨「班珂」,並與黃金保持聯繫。成員國不必繳納基金,按照二戰前三年各國進出口額分配其份額,逆差國可向中央銀行借款。凱恩斯方案目的在於允許各國在中央銀行以記帳形式貸款,避免本國貨幣貶值。此舉有利於英國恢復英鎊區,而不利於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懷特提出「聯合國外匯穩定基金」方案,主張成立國際貨幣和相應組織,保持各國與國際貨幣匯兌比例。會員國共同投資設立基金,基金為會員國提供便利,以維持各國貨幣的穩定。同時,他也提出設立國際通貨「尤尼塔斯」。經過激烈的博弈,1944年7月,在美國召開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制定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1945年1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正式成立。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重要特徵一是美元與黃金掛鈎。各國確認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按官價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為使黃金官價不受自由市場金價衝擊,各國政府需協同美國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維持黃金官價。二是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鈎。其他國家政府規定各自貨幣的含金量,通過含金量的比例確定同美元的匯率。三是實行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四是確定各國貨幣兌換性與國際支付結算原則。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對當時全球經濟和資產價格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美元也因此成為了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核心貨幣。然而其固有缺陷也逐漸顯現,即存在「特裡芬難題」。一方面,為了向全球提供美元儲備,美元需要保持幣值穩定,這要求美國保持順差;另一方面,為保持其國際貨幣地位又要以逆差輸出美元流動性。另外,美國若要履行兌換黃金義務,必須有充足的黃金儲備。上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經濟開始惡化,隨著兩次美元危機,在長期逆差的情況下,美國的貿易赤字迅速擴大,美國的黃金庫存迅速流失。1969年,在特裡芬教授的建議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引入特別提款權加入國際儲備體系,但多年來特別提款權並未發揮出預想的作用。
1971年8月,尼克森政府宣布實施《新經濟政策》,放棄官方兌換比價,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使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單方面撕毀了1944年美國政府與世界各國達成的這一協定。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1973年,隨著固定匯率制度的瓦解,這一體系最終解體。
牙買加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不穩定的國際金融秩序給各國經濟造成動蕩。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在牙買加舉行了關於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修訂的會議。會議形成了牙買加協議。1976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二修正案》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至此牙買加國際貨幣體系成立。牙買加體系標誌貨幣正式邁入信用貨幣時代。
牙買加協定一是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改革。牙買加協議正式確認了浮動匯率制的合法化,承認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率制並存的局面。二是推行黃金非貨幣化。廢除黃金條款,取消黃金官價,國際儲備體系由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單一美元逐步演變為多元的儲備體系。三是增強特別提款權的作用。提高特別提款權的國際儲備地位,SDR可以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使用特別提款權作為償還債務的擔保,各參加國也可用特別提款權進行借貸。牙買加體系解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匯率的僵硬關係,但並未解決各國國際收支失衡和匯率波動所帶來的風險,貨幣危機頻發,國際貨幣體系仍需進一步改革。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展望
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正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貨幣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雖仍能超過60%。但是,單一主權信用貨幣難以作為唯一的世界貨幣長期維持全球經濟的日常運轉。美國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越來越明顯,對新興市場經濟產生巨大影響。世界經濟的高度滲透與融合要求有一籃子貨幣發揮其穩定的作用。特別提款權自創設以來,一直在向彌補儲備資產不足,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方向努力。國際社會正在積極推動在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定價、投資和企業記帳中使用SDR計價,並加強和完善SDR的分配機制,創立SDR計值資產以增強其吸引力。目前,我國同時以美元和SDR發布外匯儲備、國際收支和國際投資頭寸數據。8月31日,世界銀行在我國首發5億元SDR債券,並把這隻以SDR計價、以人民幣結算的債券命名為「木蘭債」,這是1981年以來國際市場首隻SDR計價債券。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SDR籃子,成為第三大權重貨幣,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裡程碑。人民幣加入SDR將進一步提高其貨幣籃子的穩定性,提升SDR計價資產的吸引力,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