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的紅利還能吃多久?
一、工業化界定的疑惑
有個隱退的大V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叫《鴻鵠之志 #F1720》,鴻鵠(hu)還是鴻鵠(hao)這個並不重要。
無論叫什麼,都不影響文章的大邏輯。
我以為這個道理,大家已經懂了。
結果,上一篇文章的評論區中,還有一幫人在討論「詩魂」還是「花魂」。
雖然我看過這方面的論文,但是我並不關心這件事情,也並不偏向哪個結論。
請大家自行查找相關論文即可。
孔乙己,一個「茴」字有多少種寫法,這是多麼的內捲化。
文章的大邏輯卻沒有多少人關心。
倒是有人問,說為什麼我講中國工業化的啟動是從1978年算起。
這個倒是可以說一說。
因為,從哪個時間點算起,可以是關係到工業化紅利可以吃多久的問題。
不要以為你有多大本事。
你取得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時代趨勢。
這在網絡上,可是一個和「詩魂」、「花魂」一樣歷史悠久的問題。
有人就問了,難道1949-1976,中國從前蘇聯引進156項個工業項目不算工業化嗎?
難道1949-976,中國沒有做任何工業化的事情嗎?
我當然不是這個意思。
事實上,1949-1976,中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如果只看現象,不看本質的話,就很難做出界定。
因為有人會說清朝的洋務運動,民國1927-1937也進行了工業化。
你吃了6個饅頭飽了,難道前面5個饅頭沒有任何作用嗎?
那中國的工業化啟動,是不是要從洋務運動算起?
那麼,界定的標準是什麼呢?
我們不能靠感覺,而是要靠科學。
二、跳出馬爾薩斯陷阱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在農業社會這種大背景下, 不可避免的要陷入馬爾薩斯陷阱。
農業生產,最大的產品,就是糧食。
糧食這個東西,你不吃不行,但是吃的也是有限的,吃飽了之後,糧食沒用了。
當然,這個時候你可以釀酒、養牲口。
那糧食進行投資,回報最大的是什麼呢?
就是生孩子。
有個經濟學家說,孩子是耐用消費品。
道理很簡單,因為化石能源沒有出現之前,強大的根本就是人口。
只要你們家人口多,那麼就能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
不光是生產力方面,人口多,打架也能打贏。
在古代,村子和村子之間的械鬥,那是太平常了。
太平天國,就是土客矛盾引起的。
當然,生孩子這件事情,對於古代那種沒有太多娛樂而言的情況下,也是獲得快樂的主要方式。
所以,在古代農業社會,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文明要活下來,必須要注意人口。
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
祀,就是血統。
戎,就是戰爭。
具體來說,就是「耕戰」。
但是,如果大家都這麼做的話,整體的生存空間是不夠的。
所以,會形成激烈的生存競爭。
你不生,你會滅亡,你多生,就是激烈的競爭,逐步內捲化。
這就是馬爾薩斯陷阱。
事實上,這是一條生物學法則,不僅僅人類是這樣,對於其它動物也適用。
那麼,衡量一個社會,是不是進入工業社會的標準,那就是是否跳出了馬爾薩斯陷阱。
為什麼這麼講呢?
馬爾薩斯陷阱之所以叫陷阱,就是你往左也不行,往右也不行。
比如說,你現在這麼多人口,都在農地上幹活,才能養活這麼多人。
你搞工業化的人口從哪裡來?
你抽調太多人口去搞工業,還沒等賺錢,那麼你的糧食就不夠了。
你又沒錢買糧食。
左右為難。
小國其實還好辦一點,比如說就抱著大國大腿就完了,大國爸爸給點援助。
但是大國完全不能這麼搞。
按理來說,英國工業化之後,其它國家跟著學不就完了嗎?
事實上,真正走向工業化道路的,也就佔世界10%左右的人口,30多個國家。
在東亞,也就是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等。
就是因為這個陷阱沒那麼容易擺脫。
這是一個巨大的死彎,必須拐過這個大彎,才能走上工業化道路。
事實上,1949-1976,中國的農業生產率急劇提升,人口平均壽命從35歲提升到68歲。
但是,人口從6億一下子增長到10億。
糧食和財富的積累依然轉變成了人口,也就是說,還是在馬爾薩斯陷阱裡面打轉。
一個國家工業體系再齊全,機器再多,如果沒有擺脫馬爾薩斯陷阱,那麼依然不能說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
因為你依然可能會再倒退回去或者停滯不前的。
中國一直非常渴望工業化,走向富強的道路,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都沒走出來。
其實中國近代史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從這個方向找到答案。
但是一旦走上了這條道路,就不用再害怕了。
到1980年,中國農業的產量永久性的提升20%,但是人口沒有再急劇增加。
這才說明中國這個大彎拐過來了。
所以,說中國真正走上工業化道路,實際上是在1978年。
現在想來,依然是心有餘悸。
因為這是一個極小概率事件,可見國運昌隆,龍神護佑。
中國已經掌握了工業化的奧秘。
三、工業化紅利還能吃多久
其實一旦工業化啟動之後,那怕不進行強制,生育率也會降下來。
為什麼呢?
因為工業化之後,消費品種類變多了,而且非常多。
比如說,你要買房、買車、教育、養老等等。
你還可以刷抖音、玩遊戲、看電影等等。
尤其是消費主義,更是巨坑,比如說你還可以買奢侈品。
孩子已經不是唯一的耐用消費品了。
在這種壓力之下,你生得起,都養不起,生育率一定會自然下降。
在自然的狀態下,將來會不會上升,這篇不是關於人口的文章,不做分析。
我們其實更關心的是工業化的紅利可以吃多久的問題。
中國的工業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最波瀾壯闊的工業化進程。
工業化,不僅僅是工業,而是在城市化、教育、經濟等各個方面的現代化進程。
跟隨這個進程的早期人群,獲得了巨大的紅利。
比如說,你或者你爸早點去深圳,早點買了一些房子的,那麼我們現在就能坐下來討論一下《紅樓夢》了。
所以,工業化紅利能持續多久,就決定了我們是否還能賺到大錢。
這個問題,分析起來很有難度。
中國用幾十年,完成了別人幾百年才能完成的工業化進程。
沒有這種類似的模式和體量的。
那麼,這個參照物就不太好找。
美國的體量其實還可以,但是我們和美國的模式其實不太一樣。
後發工業化國家,比如說像前蘇聯,其實很多學的都是德國的模式。
我們的工業化進程倒是和德國模式比較像,但是體量卻比當時的德國大多了。
當時的德國,也就相當於中國一個四川省的規模。
基本上可以認為,德國從1830-1871年左右,花了40年時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
後來,德國在一戰和二戰,兩次掉到坑裡。
這個錯誤,我認為中國不會犯,因為崛起的原因和歷史條件不一樣。
和平崛起才是中國的路線(不排除自衛)。
中國就像一條巨龍,龍頭都已經靠近發達國家了,龍尾可能還像非洲一樣。
其實,可將中國的城市群拆解開來分析。
比如說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已經達到德國1871年的對等(參照英國)水平。
而中國一些不太發達的省份,可能還相當於發達地區2000左右的水平。
從國家的計劃來說,2050年達到全面的工業化,這個也是比較實際的。
所以,工業化的紅利至少還可以吃30年。
大家可能覺得30年好像還很長。
其實門是依次關閉的。
比如說,你現在去深圳、北京、上海買房,那麼難度就已經比較高了。
我的酒館對你打了烊。
將來,現在的強二線城市,也會依次關門。
對於工作和生活來說,我還是建議大家去大城市。
但是投資方面,還是要多關注那些雪坡比較長的城市,比如強二線省會、重慶等。
並不是每個區域都會完成工業化,但是區域的中心,一定是一個繁華的大城市。
2050年之後呢?
主要就是創新。
事實上,工業化從來不是照搬,照搬和模仿,從來就不能成功。
其實在中國當前的工業化過程中,創新依然是不少的,就像當年的德國一樣。
中國的工業化,一定會影響到周邊國家。
如果你的資產想快速達到5000萬的規模,那你一定要關注一下東南亞。
從長期來說,我是看好東南亞的。
當然,你現在可能並不看好。
隨著泛亞鐵路網東南亞通道的開通,東南亞的機會非常大。
但是,時機的選擇非常重要。
這個話題不能多說,當然西港和我沒有關係,我也不賣地。
四、結語
工業化是否啟動,判斷的重要標準就是是否跳出馬爾薩斯陷阱。
中國的工業化紅利至少會持續到2050年。
從城市化的角度說,我們更應該關注現在一些強二線城市,尤其是可能成為區域中心的。
最後,東南亞的機會非常大。
PS:按照現在的算法,如果你要第一時間收到本號的推送,請設置為星標,點擊在看或者轉發,否則算法就認為你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