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香港大學校長馬斐森(Mathieson)在自己的社交主頁上發表了 一段哀悼致辭,懷念一位剛剛去世的90歲老太太。
同時香港大學的官方主頁也放上了她的照片進行深切悼念,很多香港的名流得知此事之後也紛紛發文懷念。這位享年90歲的老太太,可以說是極盡哀榮。
她就是被人稱為「三嫂」的港大名譽大學院士袁蘇妹。
袁蘇妹沒有上過大學,一生只會寫十來個漢字……也並非什麼政界精英、經濟大鱷。更是沒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只是44年如一日地為學生做飯、掃地。
在港大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宿舍管理員。用我們的話講,她是一個「宿管阿姨」。
正是這樣一位平凡的老太太,在2009年榮獲了港大榮譽院士。
在港大人眼裡,這個走路很慢,弓著背的宿管阿姨的形象卻「高大」得近乎「一個傳奇」。
是什麼讓她能擁有如此殊榮,深受港大校友的愛戴與尊敬?
袁蘇妹(以下簡稱三嫂)出生於1927年,是廣東東莞人。母親早年去世,父親是酸枝家具店老闆。由於家境貧寒,三嫂從來沒有上過學,後來因戰亂逃難到了香港。
後來,父親轉為靠賣魚維持生計,三嫂結識了當廚師的丈夫,並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庭。由於丈夫在家中排行老三,她也因此被稱為「三嫂」。
沒有文化,只能從事體力活動。用一個時髦,又略顯刺耳的詞來形容,三嫂在當時的香港算是「社會底層」。
一個外來客,想要在香港討生活是很不容易的。
好在三嫂自小就要幫忙料理家務,造就了自立堅強的個性,磨鍊出了吃苦耐勞的意志。
1957年,三嫂的丈夫取得港大大學堂食堂的經營權,夫妻倆開始負責料理住宿生的一日三餐。三嫂先後擔任助理廚師和宿舍服務員等職,為學生們做飯、掃地,關懷備至。
在港大,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大學堂有「三寶」,充滿神秘感的"四不像雕塑"、典雅古樸的"旋轉銅樓梯",還有"三嫂"這個無價之寶。這「三寶」伴隨著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的成長,成為無數港大學子心中最溫暖的大學記憶。
起初,每天的辛勤工作只是為了養家餬口,但逐漸三嫂把慈母的角色帶進了大學堂。
三嫂的廚藝非常好,「菜遠牛河」和「馬豆糕」是她最拿手的兩道菜。為了能讓學生們吃得開心,她可以為了一道簡單的糕點耗費幾個小時。
遇上有學生生病,三嫂會特意坐車到外面抓藥,回來後還要花上半天工夫煎藥。
香港著名的大律師陳向榮在多年之後依然念念不忘一件事,那就是自己有一次發高燒,三嫂知道後,花費了好幾個小時精心熬製了一碗涼茶給他喝,希望他的病快點好起來。
除了關愛學生們的生活和身體,三嫂還是許多學生精神上的依靠。
不少入住宿舍的大學生都是第一次離開家,要獨自面對很多問題。比如考試不順利、和女朋友吵架、和朋友鬧矛盾等等。
這些瑣碎的煩心事也許他們的父母都沒有耐心聽完,但與他們無親無故的三嫂,卻願意聆聽這些心事,看見他們悶悶不樂,便主動上前詢問。
用三嫂的話說:「天天幹活,有時候聊聊天也挺開心的。」在學生們的眼裡,她就如同母親一樣。
在60多歲的時候,三嫂因心臟出問題而安裝了心臟起搏器,學校為了減輕三嫂的工作負擔,把它安排到了宿舍做接待工作,負責接聽電話和基本的清潔。
1998年,三嫂正式退休,但她仍然經常返回U-Hall為學生們製作甜品,也關心著他們的學業,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嫂不僅用心關愛學生,她還有一項獨門絕技:退休10年後,她仍能記得大部分住宿生的名字,甚至他們的個性。
1974年入讀港大建築系的李大華對此深表佩服。「她記性很好,哪個人在哪年畢業,讀的是哪個學系,她都能說出來。」由於工作忙,李大華在畢業後最初幾年很少回學校,沒想到多年後三嫂再見他仍能叫出他的名字。
三嫂說,她最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有一天叫不出「孩子」們的名字。
「三嫂就像我們的媽媽一樣」,很多宿舍舊生都會滿懷深情地說出這句話。
對於這些學生而言,或許多年以後,他們是縱橫政壇的高官,是叱吒商場的商人,是受人尊重的醫生和律師,會受到很多人的奉承和誇讚。
但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在他們迷惑不安的青年時代,只有「三嫂」願意送來無微不至的關懷。
對於三嫂來說,能夠在學生們的心中佔得一席之地,贏得學生們的尊重和喜愛,其實就夠了,已經沒有任何遺憾了。
溫暖自在人心,一切努力都不是白費的。
2009年9月22日,三嫂被授予香港大學榮譽院士的頭銜。這是港大有史以來第一位幾乎目不識丁的榮譽院士。
由於三嫂聽不懂英文,香港大學特意為她破例,在用英文說了頒獎詞之後又用廣東話說了一遍。
袁蘇妹女士在大學堂宿舍服務超過四十年。
期間看著一代又一代的大學堂學生,
亦即U-Hall仔的成長。
就像他們在宿舍的母親,
不單細心照顧他們,
亦栽培他們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材。
三嫂無受過正式教育,
但系她對高等教育界作出很獨特的貢獻,
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影響U-Hall仔的生命。
教識他們敬業樂業,事事盡力,
無私,承擔責任,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時任香港大學學生事務主任的周偉立
把對三嫂的敬意帶進頒獎詞:
三嫂經常提醒我,
學生要是有過失,要順著他們所想,
讓他們自己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
三嫂永遠是大學堂之寶。亦是香港大學之寶。
當三嫂從港大副校長李國寶手中接過證書時,臺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看臺上有很多知名校友都熱淚盈眶。更有人情不自禁地呼喊「三嫂」。
這份殊榮也讓三嫂的子女們,對母親在工作上的付出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家中排行最小的女兒衛錦璧說,「我重新認識了我媽,原來她對歷屆畢業生有著這麼多正面的影響!媽媽的以誠待人,也成為我們兄弟姐妹成長的一大推動力。
當有人問到三嫂與學生們保持友情的秘訣時,她只用了簡單一句話:「拎出個心來對人。」
仔細想想,在我們的身邊,從來不缺少像三嫂這樣的人物。或許他們中的許多人平凡到毫不起眼,可是於教育卻是不可缺少的基石和磚瓦。
他們的一輩子只堅持做好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
山東某小區28層著火,電梯起火關閉,無法展開營救。4名高樓清潔工身背80多斤重的繩子,接力爬到28樓救下數人。他們,甚至到的比消防車都早。
一位老人從三樓窗戶墜樓,被困在二樓防護欄外側。護欄很矮,他只能吃力的彎腰隔著柵欄抱住老人,分幾鍾後雙腿開始發抖。
這個姿勢他一直保持了30分鐘,直到老人被救下。累癱在地上的他只說了一句話:什麼疼都能忍受,因為臂彎裡抱著的,是一條生命。
發現有人暈倒在地,急救車太慢,她心裡著急,背起姑娘就走。成都市二醫院。一位保潔阿姨背著一個互不相識的姑娘。
姑娘個子很高,而羅阿姨很瘦小,但她突然間竟充滿了力量。是啊一個生命背著身上,心裡除了焦急,更多的是在乎。
十幾年前,她的餛飩1元錢10個。十幾年後,依然是1元錢10個。她賣100個餛飩,才掙兩塊錢。
「別人吃得滿意我就開心了。」88歲的萬奶奶用愛心溫暖了很多剛畢業,生活困頓的年輕人。
按照現在的某些標準,他們都是社會中的小人物。然而在我們心中,他們卻是最偉大的人。
一個人是否高貴,並不在於出身、地位、財富,而在於本身所具有的品德。
一所大學,乃至一個社會,最值得驕傲的也並不是培養出了多少風雲人物,而在於是否能夠尊重那些默默奉獻的人。
來源│南方都市報、世界華人周刊
1.換過五個幼兒園,我才明白了這些
2.孩子再不閱讀,高考連卷子都做不完 | 溫儒敏劇透語文改革新動向
3.幼兒園「虐童事件"頻發的今天,我想給你看看真正的幼師是什麼樣子
4.發布丨「女童保護」兒童防性侵手冊 (家長/教師版2017)
5.美國防性侵動畫短片,花7分鐘讓孩子遠離傷害!
6.辣條又出大事:綿陽一女孩吃辣條患罕見病,暴瘦20斤
7.班主任發給家長的30條簡訊,條條讓孩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