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創業就是一場賭博,「賭」是拿你的時間、精力、財富等所有資源去換取升值的機會,「博」是拼搏個輸贏,成王敗寇。
而這種賭博分兩種,一種是孫正義這種投(tou)資(ji)式的買買買,以小博大,拼的就是個眼光和運氣。一種就是任正非這種一輩子就一個事業,拼死幹到底。
孰高孰低暫且不談,只從我們可以追隨的角度看,無疑是任正非這種更符合普通人的成長路徑。畢竟,能夠承受投(tou)資(ji)式那種風險刺激的人可不多見。
那麼,做企業,或者說做事業——人生就是創業,不管是做企業還是職場或其他賽道的追求——你必須要知道的一點就是,世界一直在變化,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說,你沒有可以鬆懈的時候,從某種程度上,不進則退,鬆懈就是死亡。
用任正非的話說,「只有到棺材釘上時才能鬆口氣。」
年輕人往往急於求成,比如一兩年就賺幾千萬啊,多說一句,炒幣的群眾基礎就在這裡了。
但大家都記者開花,卻沒有多少人願意默默的紮根,在他們看來,紮根這種事太土氣太不酷了,只有笨蛋才做這種事,嗯,後來才明白原來只有這種「笨蛋」才能成功,他們自己才是真的笨蛋。
有時候我會想,創業這種高風險的事最好是結婚有孩子後再幹,為什麼?
因為做了父母才懂得什麼叫責任,因為做了父母才有那種持之以恆的韌性和鬥志——父母才是最偉大的鬥士。
對企業家來說,企業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而孩子有個特點,就是一直在變化、成長,你不能說不管不問,孩子自己就會健康長大。你必須要知道,孩子的未來是跟你的愛、呵護、默默的關懷和幫助才可以長大的。
「如果管理不從小改進做起,什麼事都將做不成。有人問我,我們到底到什麼時候才能鬆口氣?我說只有到棺材釘上時才能鬆口氣。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貫徹永恆的是管理改進。」
1998年,任正非在《不做曇花一現的英雄》中強調,華為的管理與服務必須全面優化,不然的話,公司就不可能有市場的擴張,就不可能有所前進。
管理與服務的優化被他稱之為華為的戰略轉折點,他預計要用3-5年完成,那時候才能夠在效益水平上與西方公司比肩。
任正非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洞察到了與西方大公司競爭的主要矛盾:
美國可以在產品技術得以突破之後,高舉產品的大旗,招聘有各國工作經驗的人才,就可打遍全世界,而華為公司取得產品技術突破之後,不僅不能打遍全世界,而且在家門口也未必有優勢。我們作為小公司,也可能會有世界級的發明,超時代的發明,但這個發明一旦被西方大公司察覺之後,他們在很短時間完全可能做出超過我們很多的產品,當他們的產品覆蓋全世界時,我們的產品就不可能賣出去了。
任正非說,「因此現在華為公司決心構築管理與服務的進步,當我們一旦出現新的機會點時,抓住它,我們就可能成長為巨人。」不然,華為就只能最多在國內非主流市場取得點小成績,最肥最大的那塊肉拱手讓給別人——今天回到再看,一如任正非的預見。
只有優良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務,才能讓千辛萬苦搞出來的創新技術換取巨大的利益。
這也是管理必須長期存在的意義,管理是世界企業永恆的主題,也是永恆的難題,一息尚存須努力,沒有半點可以偷工減料和鬆懈的地方。
優良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務是為了用創新技術換取巨大的利益,而有了巨大的利益才能夠擴大規模,然後才能應對未來的低成本競爭、打造自己的競爭優勢。這是一個良性的成長循環。為此,企業必須保持合理的成長速度,「沒有合理的成長速度就沒有足夠的利潤來支撐企業的發展,就沒有足夠的能力給員工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從而吸引更多企業所需的優秀人才。就會落後於競爭對手,最終將導致公司的死亡。」
而速度的取得,「只有靠管理,靠服務。沒有管理就形不成力量,沒有服務就失去方向。」
「一個人如果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要付出與之相應的自我犧牲。如果期望的是較大的成功,就需要付出較大的自我犧牲,如果還想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話,那就意味著更大的自我犧牲。」英國哲學家詹姆斯·艾倫( James Allen)如是說。
企業的成功,更像是一場漫長的心血澆灌的獻祭。「華為公司的第一、二代創業者把生命注入到創業中去,獲得了今天的成功。研發人員也宣誓要把生命注入到產品中去,因此我們管理者也應把生命注入到持續不斷的管理優化中去。」
任正非說,把生命注入並不是要你像幹將、莫邪鑄劍一樣跳到熔爐裡去,而是要用一絲不苟、孜孜不倦的精神去追求產品的成功。要把生命理解成一種靈魂和精神,就是要將這種靈魂和精神注入到管理中去。
這是華為能夠取得輝煌成就的秘密,這也是我們創業者可以學習、吸收的養分、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