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古代中國,有兩種基本歷史趨向,一種是民間自主力量的頑強生長,一種是政府專制統治力量的不斷強化。這兩種力量的消長起伏,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周期性輪迴式發展模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春秋戰國是民間勢力逐漸興起的時代。殷周宗法貴族社會的兩大支柱——國野制與世卿制趨於瓦解,國人與野人、君子與小人的界限日漸消失,禮樂制度下移,公子公孫對卿大夫的世襲被打破,通過「學而優則仕」的途徑,士和庶人可以晉升至大夫乃至卿相。孔子門下由賢人七十、弟子三千組成的儒家團體,正是新興的「遊士」階層的最初代表。正是儒家與其他學術團體和流派之間的「百家爭鳴」,造成了華夏文化區域內一種跨國界的公共輿論。這種公共輿論一方面導致華夏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產生,一方面擴大了政治參與,使「君子」不再是一種身份限制,而成為一種政治抱負、一種人生典範,有心從政的人可以通過求學問禮,為邁入仕途創造條件。
——陳子明《儒家思想與現代民主制度》
材料二
宋朝時期,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但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實是,宋朝時的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而西方與此相應的商業革命(新航路開闢以後)卻對西方社會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
——斯塔夫裡阿諾斯(美國)《全球通史》
中國古代的城市與商業一貫發達,但中國的商業與城市一向都是在體制內發展的,受社會主流體制的節制與約束。商人與社會上其他成員同流,並不具備超主流體制的特殊身份。……而且,歷朝歷代都有非常強大的官辦商業,這幾乎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大傳統。中國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業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統治全國的政治中心。
——錢乘旦《前資本主義世界發展:東方普遍性與西方特殊性》
(1)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作用有哪些?
(2)結合所學,指出宋朝「商業革命」的主要表現。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概括指出導致宋朝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的原因。
【解析】
(1)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作用知識點,旨在考查歸納、概括材料,並分析、認知的能力。緊扣材料一信息「民間勢力逐漸興起的時代」、「士和庶人可以晉升至大夫乃至卿相」、「造成了華夏文化區域內一種跨國界的公共輿論」、「有心從政的人可以通過求學問禮,為邁入仕途創造條件」等,分析、認知,重點把握到以下方面:促進民間勢力興起、衝擊商周宗法貴族社會秩序、促進民間教育和學術的發展、導致華夏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產生、拓展民間力量參與國家政治的空間等,所組織的答案符合材料的描述,言之有理即可。
(2)本題考查的是宋朝「商業革命」知識點,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歸納、概括以及分析、認知的能力。審題的時候,要注意明確題幹要求,避免答非所問。關於第一小問,緊扣材料二信息,回憶、再現所學知識,重點把握到以下方面:城市商業突破了時空限制、城市布局格局的變革、城市功能的變化、貨幣變化、對外貿易格局等。關於第二小問,緊扣材料二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重點圍繞以下方面展開歸因:政治上,君主專制制度;經濟上,小農經濟形態與重農抑商經濟政策;商人社會地位地下;官營手工業等,所組織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參考答案】
(1)作用:①促進了民間勢力興起;②衝擊了商周宗法貴族社會秩序;③促進了民間教育和學術的發展;④造成華夏文化區域內跨國界的公共輿論;⑤導致華夏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產生;⑥拓展了民間力量參與國家政治的空間(擴大了民間力量的政治參與度)。
(2)表現:①官府對商業活動的管控有所鬆弛或城市商業突破了時間和地點(時空)限制;②城市布局格局的變革:形成「坊市合一的街市制」(形成繁榮的商業街);③城市功能的變化:經濟功能顯著增強;④貨幣變化:出現世界最早的紙幣;⑤對外貿易格局:邊境互市貿易或沿海港口貿易興盛活躍。
原因:①社會主流體制的節制與約束——專制集權制度和官僚政治的制約;②商人與社會上其他成員同流,不具備超主流體制的特殊身份——商人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③歷朝歷代都有非常強大的官辦商業——官營工商業的強大和壓制;④中國城市主要是起政治功能,是政府統治的政治中心。專制政府對城市政治功能的強調;⑤重農抑商政策的推行;⑥自然經濟依然佔據絕對主體地位。
(註:轉自百度)
備戰小論文:「重文輕武」的宋朝
高考熱點十:唐宋之變
難點釋疑:唐宋之變
北宋「交子」,世界歷史上的一次貨幣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