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商業革命與科學革命

2020-12-12 半月談網

 

電子科技大學網際網路科學中心 周濤

什麼叫大數據?

「大數據」是「數據化」趨勢下的必然產物!數據化最核心的理念是:「一切都被記錄,一切都被數位化」,它帶來了兩個重大的變化:一是數據量的爆炸性劇增,最近2年所產生的數據量等同於2010年以前整個人類文明產生的數據量總和;二是數據來源的極大豐富,形成了多源異構的數據形態,其中非結構化數據(包括語音、視頻、圖像等)所佔比例逐年增大。

牛津大學網際網路研究所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教授指出,「大數據」所代表的是當今社會所獨有的一種新型的能力——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獲得有巨大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或深刻的洞見①。

這種「前所未有的」巨大價值和深刻洞見,並不僅僅來自於單一數據集量上的變化,而且是不同領域數據集之間深度的交叉關聯,可稱之為「跨域關聯」。譬如微博上的內容和社交關係,Flickr上的圖片共享,手機通訊關係,淘寶上的購物記錄等數據通過同一個用戶關聯起來;又如移動手機定位的移動軌跡,車載GPS的移動數據,街旁上的籤到數據,順豐物流的遞送數據,智慧城市中的文本描述等數據通過同一個地點關聯起來。跨域關聯是數據量增大後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是大數據巨大價值的基礎。

大數據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從生活到思維上革命性的變化:企業和政府的管理人員在進行決策的時候,會出現從「經驗即決策」到「數據輔助決策」再到「數據即決策」的變化;人們所接受的服務,將以數位化和個性化的方式呈現,藉助3D列印技術和生物基因工程,零售業和醫療業亦將實現數位化和個性化的服務;以小規模實驗、定性或半定量分析為主要手段的科學分支,如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將會向大規模定量化數據分析轉型;將會出現數據運營商和數據市場,以數據和數據產品為對象,通過加工和交易數據獲取商業價值;人類將在哲學層面上重新思考諸如「物質和信息誰更基礎」「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生命存在的最終形態是什麼」等本體論問題……

綜上,大數據不是數據量的簡單刻畫,也不是特定算法、技術或商業模式上的發展,而是從數據量、數據形態和數據分析處理方式,到理念和形態上重大變革的總和——大數據是基於多源異構、跨域關聯的海量數據分析所產生的決策流程、商業模式、科學範式、生活方式和觀念形態上的顛覆性變化的總和。

大數據的戰略地位

大數據被認為是繼信息化和網際網路後整個信息革命的又一次高峰。雲計算和大數據共同引領以數據為材料,計算為能源的又一次生產力的大解放,甚至可以與以蒸汽機的使用和電氣的使用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相媲美。

與提升國家競爭力及國民幸福程度密切相關的重大戰略都與大數據的分析和利用息息相關,包括與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相關的尖端武器製造與性能模擬實驗,群體事件和謠言的預警和幹預;與國家科技能力相關的等離子即高能粒子實驗分析,納米材料及生物基因工程;與國民經濟繁榮相關的經濟金融態勢感知與失穩預測,精準營銷與智能物流倉儲;與環境問題相關的全球氣候及生態系統的分析,局部天氣及空氣品質預測;與醫療衛生相關的個性化健康監護及醫療方案,大規模流行病趨勢預測和防控策略;與人民幸福生活相關的個性化保險理財方案,智能交通系統等等。數據儲備和數據分析能力將成為未來新型國家最重要的核心戰略能力。

2012年3月29日,美國政府宣布了「大數據研究和發展倡議」,來推進從大量的、複雜的數據集合中獲取知識和洞見的能力。該倡議涉及聯邦政府的6個部門(國家科學基金委、國家衛生研究院、能源部、國防部、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和地質勘探局)。這些部門將投資總共超過兩億美元,來大力推動和改善與大數據相關的收集、組織和分析工具及技術。

2012年5月,我國召開第424次香山科學會議,這是我國第一個以大數據為主題的重大科學工作會議。中國計算機學會、通信學會等於2012年分別成立了「大數據專家委員會」。2012年9月1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英國愛丁堡大學、英國利茲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等共同組建大數據科學與工程國際研究中心。

2012年12月13日,在「中關村大數據日」活動會上,由寬帶資本、百度、用友、中國聯通、聯想集團、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高校共同發起成立了大數據產業聯盟,並在中關村雲基地揭牌成立大數據實驗室,該實驗室以大數據產業孵化基金形態成立,致力於推動學術界大數據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以及為相關產業引導注入大數據科技元素。

自然科學基金委於2013年3月5日~7日,在上海同濟大學舉辦了第89屆「雙清」論壇,論壇的主題是「大數據技術與應用中的挑戰性科學問題」,與會的有近十名院士。2013年6月30日,中國信息化百人會以「大數據:挑戰與機遇」為主題,在上海召開第四次專題研討會。

大數據商業革命

傳統的商務智能已經應用了數據倉庫和數據挖掘的技術,對企業自身的數據進行存儲、清洗、索引和分析,並能夠提供包括客戶價值評價、客戶滿意度評價、服務質量評價、營銷效果評價、市場需求評估等各種基於簡單統計和關聯挖掘的報表——這些統計結果對於企業自身評估和決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商務智能時代積累起來的和數據打交道的經驗既是大數據新商業模式技術和理念的基礎,又有可能束縛大數據商業革命,因為有經驗的商務智能人士會不自覺地把大數據分析庸俗化,認為只是傳統商務智能針對更大規模數據集的一種平凡推廣。

大數據商業模式也可以粗略地分為1.0版本,2.0版本和3.0版本。

大數據1.0追求從數據到分析,從分析到更多更好的數據,再到更深入分析這樣的正向循環。它是指企業自身的產品和服務產生了大量的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的挖掘分析,改進自身業務,改進後的業務吸引更多用戶或客戶,產生更大量的數據,形成正向的循環。

亞馬遜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利用以「基於商品的協同過濾」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推薦算法②,幫助用戶找到他們可能喜歡的商品。百分點科技從事類似的數據分析,但他們不是分析自己的銷售數據,而是整合了五百多家電子商務網站和一百多家資訊網站的數據,從用戶的瀏覽、收藏、點擊行為中猜測用戶意圖,推薦用戶感興趣的商品和資訊③。

這些精準的個性化服務的背後,是非常複雜的算法和實時大數據處理能力④。個性化推薦算法大大提高了用戶的黏度和企業的銷售額,從而產生了更多有價值的數據,這些數據又幫助亞馬遜和百分點把分析做得更深入,進一步提高自身或客戶的訪問和銷售量,產生更多高質量的數據。

大數據2.0強調的是數據的外部性。它是指企業用自身業務產生的數據,去解決主營業務以外的其他問題,獲得重大的價值;或者引入非企業自身業務的外部數據,來解決企業自己遇到的問題。谷歌(Google)曾利用網頁搜索詞的記錄,來預測流感爆發後隨時間變化的新增病例數以及實時電價⑤。

顯然,預測流感趨勢和實時電價這些需求並不包含在記錄網頁搜索詞的初衷中。ZestFinance有一個口號,就是一切數據都是信用數據,實際上,他們大量採集用戶在社會媒體上留下的數據,從這些數據中對用戶的信用進行判斷,特別地,預測用戶拖延還貸的概率。

ZestFinance通過這種分析,能夠在低於行業平均拖延還貸率的條件下,進行更快更低成本的貸款發放。顯然,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產生的數據,並不是ZestFinance自身產生的,但是一樣可以服務於ZestFinance的業務。同樣,自身業務產生的數據可以用來服務於其他行業,產生重大價值。譬如淘寶的銷售記錄可以用來估計消費價格指數(CPI),手機移動軌跡數據可以用於交通預報和交通規劃,等等。

大數據3.0是一個尚在探索中的商業形態。它首先要求政府和行業,對數據質量、價值、權益、隱私、安全等產生充分認識,出臺量化與保障措施。在此基礎上,數據運營商出現,提供集成數據和存儲、計算的平臺。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加工粗數據和已有數據產品,產生新的數據產品為主要活動的數據客(Dacker)。

個人、團隊和企業通過數據API接口或其他方式付費使用數據產品,數據客、運營商和被加工原料所有者共同分享數據產品的利益。數據市場也可能應運而生,數據和數據產品有可能像今天淘寶集市上的商品被售賣交換。於是,一種以數據/數據產品為輸入,數據/數據產品為輸出的新商業模式誕生,這種模式不同於2B(to business)和2C(to customer)的模式——譬如一款精確位置告知實時空氣品質的API接口(應用程式接口),既可能被企業和政府使用,也可能被個人使用。為了區分,我們稱這種模式為2D(to data)的商業模式⑥。新商業模式的直接後果,就是促進學術團體、企業和政府通過大量異質數據和數據產品產生科學、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新價值。

大數據科學革命

科學界實際上比產業界更早意識到了大數據的巨大影響,英國的《自然》雜誌在2008年9月就推出了名為「大數據」的封面專欄,講述了數據在數學、物理、生物、工程及社會經濟等多學科扮演的愈加重要的角色。越來越多的數據本身,在以數據為準繩的研究理念指導以及愈發強大的計算能力支撐下,正在驅動一次科學研究方法論上的革命。

以前基於實驗室小規模控制實驗的半定量甚至以定性為主的學科分支將走向基於大規模非控制數據分析的定量科學,其中社會學、心理學和管理學首當其衝。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在數千萬甚至上億樣本的規模下研究宗教問題、亞文化問題、信息傳播軌跡、社會流動性問題等,而這在以前的社會科學中是絕對不可想像的。

首先,數據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解釋現象的新穎視角。我們可能都記得道金斯在其飽受爭議的名著《自私的基因》中講很多自然和社會現象都歸結於一種將自己基因在生物界中最大可能傳播的內在驅動力。這類演化生物學的假設很難再高等生命中獲得直接的驗證——難道你會承認一段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背後僅僅是出於繁殖的目的嗎?最近的一項研究另闢蹊徑⑦,科學家分析了320萬手機用戶4.89億條簡訊和19.5億條通話記錄,根據通信頻繁程度,找出了每個人的第一好友、第二好友等。

統計顯示,男性和女性從青春期直到四十多歲,第一好友往往都是一個同齡異性,女性覺醒更早,對異性的高關注度保持的時間比男性長——這個第一好友,不言而喻,就是所愛之人。而到了50歲左右的時間,男性的第一好友往往還是一個同齡的女性(他的太太),第二好友是一個或男或女的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的子女),而女性的第一好友往往都是她的子女。這體現了女子很明顯地將自己的社會資本從配偶轉移到了子代。

有趣的是,男性儘管在30多歲的時候表現出對同齡異性特定高關注度的快速下降,但是在進入中老年後對配偶的依賴性遠遠高於女性。這樣的研究當然不能嚴格證明任何演化生物學的假說,但是卻給出了一種研究這類問題的有趣而新穎的視角。

類似地,2010年科學家通過對全英32482個行政區6500萬人口通話關係的研究發現,電話聯繫人多樣性越強的行政區,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越高,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社會資本等價於經濟資本⑧。我們最近和印第安納大學合作,通過對8498份菜譜的分析,證明了地理文化因素比氣候因素對於飲食結構的形成作用更大,挑戰了「氣候決定飲食結構」這一廣泛為人們接受的常識。

其次,數據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繞開理論直接走向應用的新途徑。Google分析了5000萬搜索詞,從中找到所有和流感傳播趨勢有關的搜索詞,又通過其中相關性最強的45個詞,利用線性回歸模型,預測流感的染病人數⑨。

Google的預測非常準確,並且能夠比疾控中心早一周對實時染病情況進行預報。我們最近分析了包括亞馬遜和Netflix在內的4個網站上數百萬用戶對各種商品的評分數據,發現用戶的評分存在明顯的錨定效應⑩,也就是說,用戶在給出一個高分之後,下一次評分也偏高,在給出一個低分之後,下一次評分也偏低。

這和我們常識中看過一部爛片之後下一部片子無論如何都不錯正好相反——我們甚至可以推論,如果你的前任是極品,你的現任恐怕要受前任連累,而不是從中獲益,當然,這還需要大數據科學的驗證。我們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如果去除掉這些心理的偏差,我們對於用戶的評分預測和推薦會變得更加精確。可以看到,Google並沒有給出從搜索詞到疾病預測之間的某種嚴謹的理論,我們也沒有對人們評分的心理行為給出任何理論解釋,但是通過海量數據分析得到的這些研究結果已經可以應用於實際了。

大數據帶來了很多新的重要的科學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預測。預測問題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趨勢預測,二是缺失信息預測。趨勢預測是指通過事物的一些基本屬性信息和早期的態勢分析,預測事物發展的軌跡和最終影響力。

譬如通過分析社交網絡中註冊一個月的用戶的行為以及這些用戶與其他用戶的互動,預測哪些用戶將來會成為很有影響力的用戶;通過用戶-商品兩部分圖中產品的早期表現,例如一首新歌或一個新歌手上線一周的情況,來預測這首歌或者這個歌手有沒有可能走紅;通過一條信息早期數小時在微博網絡上的傳播情況,來預測這條信息最終的影響力等等。

缺失信息預測假設我們觀察到的信息只是全部真實信息的一部分,在這個基礎上探討如何利用當前信息去預測未觀察到得信息。譬如我們現在通過實驗所知道的蛋白質之間的相關作用關係只是全部關係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實驗驗證費用昂貴,通過預測,預先判斷哪些蛋白質之間可能有相互作用並以此指導實驗,能夠大大節省實驗成本。

又比如,新浪微博上的關注對象推薦是一種典型的缺失信息預測,因為做出推薦的基本假設是「某甲應該關注某乙,只不過現在還沒有關注」。在可預期的未來,絕大部分深入的大數據應用,都可以轉化為某種預測問題。

作者簡介

周濤,電子科技大學網際網路科學中心主任,教授、博導,主要從事信息挖掘與統計物理方面研究。在國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是《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的中文譯者。2011年成為中國青年科技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

注釋

①維克託·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②G. Linden, B. Smith, J. York. Amazon.com recommendations: Item-to-item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7(1) (2003) 76-80.

③龔亮,劉譯璟,郭志金,「場景引擎:下一代推薦系統的核心模塊」,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3年第3期。

④蘇萌,柏林森,周濤,《個性化:商業的未來》,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⑤了解這兩款產品詳情:http://www.google.org/flutrends/ 和 http://www.google.com/powermeter/about/.

⑥蘇萌,周濤,「大數據商業革命」,哈佛商業評論——達沃斯專刊,2012。

⑦V. Palchykov, K. Kaski, J. Kertész, A.-L. Barabasi, R. I. M. Dunbar, Sex difference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Sci. Rep. 2 (2012) 370.

⑧N. Eagle, M. Macy, R. Claxton, Network Diver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cience 328 (2010) 598.

⑨J. Ginsberg, M. H. Mohebbi, R. S. Patel, L. Brammer, M. S. Smolinski, L. Brilliant, Detecting influenza epidemics using search engine query data, Nature 457 (2009) 1012.

⑩Z. Yang, Z.-K. Zhang, T. Zhou, Anchoring Bias in Online Voting, EPL 100 (2012) 6800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綜合訓練:宋朝商業革命
    殷周宗法貴族社會的兩大支柱——國野制與世卿制趨於瓦解,國人與野人、君子與小人的界限日漸消失,禮樂制度下移,公子公孫對卿大夫的世襲被打破,通過「學而優則仕」的途徑,士和庶人可以晉升至大夫乃至卿相。孔子門下由賢人七十、弟子三千組成的儒家團體,正是新興的「遊士」階層的最初代表。正是儒家與其他學術團體和流派之間的「百家爭鳴」,造成了華夏文化區域內一種跨國界的公共輿論。
  • 中國商業革命之走向
    然而,最深刻的商業革命正是發生在商業技術領域,這就是被稱為第四次商業革命的商業自動化。傳統的產業觀念意識不到商業領域可以實現自動化,傳統商業也不具備自動化的基礎,只有現代商業組織與現代化電子技術的結合才從根本上改變了商業企業的特性,同時改變了商業企業與金融、稅務、郵電以及其它相關產業部門和消費者間的關係。
  • 世界科學革命的趨勢
    過去400年,共發生過兩次這樣大的科學革命。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在16—18世紀,以哥白尼天文學革命為開端,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為標誌。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替代了託勒密和亞裡斯多德的科學範式。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在20世紀初期,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眾多科學家發展出的量子力學的誕生為標誌。
  • 數據智能開啟數字經濟效率革命
    如果說科學革命的本質是科學思維方式的革命,那麼此次疫情,無疑是開啟了一場數字經濟效率革命,讓人們對數字世界的認識產生質的飛躍,也必將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 託馬斯·庫恩:科學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
    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庫恩認為,科學革命之後,科學家面對的是一個新的世界,使用新的去指導科學研究,採用新的工具以及研究新的領域。原句摘錄:在革命之後,科學家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世界。可是將此結論應用於科學觀察時,又不太合適,當有一個更高權威提醒科學家,他的視覺已經轉變時,那個權威本身就會成為科學家的資料來源,進而成為他的問題。既然無法直接在科學家身上找到範式轉變的證據,那就只能依靠一些間接的行為上的證據。
  • 青年大學習第十季最新特輯全期題目答案總匯 2020年青年大學習第十...
    答案:A 頂層設計 B 科學規劃「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我們堅持每周用8分鐘左右的時間,給青年講解黨的科學理論中應知應會的內容。青年大學習特輯「十四五與青年」答案大全1、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已轉向()發展階段。A:高消耗B:高強度C:高質量D:高速度答案:C:高質量2、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深入發展。
  •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筆記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筆記科研範式的確定會帶來學術的積累和進步,對於過往科學理論和體系的發展的探究有助於對科學這個概念的更深刻理解
  • 科學革命的結構
    在科學革新曆程中發現的「異常現象」導出了新的範式(paradigms),然後以此範例質疑舊數據的新問題,超過之前範式單純的「解謎」,改變研究規則並指導新研究的「地圖」。例如,孔恩對於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的分析強調: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在開始時,和託勒密的地心系統比較,對天文事件如行星的軌道位置,並沒有更精確的預測。
  • 庫恩論「常規科學」和「革命科學」
    許多科學哲學家漸漸認為,用形式邏輯範疇來重建科學時會失去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對「理論」、「確證」和「納入」所作的正統分析與實際的科學實踐少有相似性。 託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一版,1962年) 對科學作了一種非正統的科學解釋,且被廣泛討論。庫恩基於他本人對科學史發展的解釋,對科學的進步作了一種「理性重建」。
  • 科學革命--之十二
    有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細胞學說和進化論等成就,這三項重大成就被稱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形成了整個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等實驗科學體系。這個時期正是所謂的康乾盛世之後的清朝,列強通過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西方科學革命的成就迫使中國人認識到自己的落後和無知,從洋務運動開始西學東漸,我們開始接受現代科學體系。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無知的革命
    億人口,現在我們已經到了70億;過去從沒有人能繞地球一圈,而今天我們任何人都能夠在48小時內輕鬆完成環球航行;過去沒有任何生物能離開地球大氣層,而今我們已多次登上月球;過去發送消息最快要數我們的八百裡加急了,而現在我們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與他人交談,只需要一臺現在計算機就能存儲過去圖書館中全部文字信息;就算把過去所有朝代的財產數量都相加,也比不上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銀行;根據監測統計,2017年全球的數據總量為
  • 世界通簡史:牛頓等物理學家,科學革命中,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與科學革命中的許多其他重要人物一樣,伽利略生於一個小貴族家庭。然而,他的數學能力引領他朝另一個不同方向發展。他對運動特別感興趣,在其一生中,他清楚地闡釋了物體運動的實質,其中一項成就便是提出慣性定律。他還將注意力轉向天空。運用望遠鏡這一新技術,伽利略很快發現了木星的前四顆衛星、太陽黑子以及月球表面凹凸不平的特點。
  • 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兩大觀點、三大批評和五大誤讀
    Green曾經通過對Google Scholar引用數據分析,指出社會科學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25本書籍裡,排名第一的正是《科學革命的結構》 庫恩究竟在這本名著裡講什麼?庫恩究竟如何批評他的對手邏輯實證主義者呢?庫恩在1962年出版《科學革命的結構》之前,曾將手稿給他的朋友、邏輯實證主義學者Ernest Nagel,請他批評。
  • 科學家創新推動科學革命
    ,才能說清楚什麼是科學革命、為何會發生科學革命。由此可見,科學發現既是範式變化的原因,又是範式變化的結果,從而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推動科學革命,科學革命的實質是科學共同體的範式革命。從這個角度來看,科學革命又是一個或幾個領先科學家革命的擴散效應。
  • 世紀通簡史:那些著名科學家的,科學革命,對人類的意義
    概述科學革命並非通常意義上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沒有激戰,沒有人群湧上街頭,沒有設置路障,沒有哪個君主人頭落地。然而,科學革命改變了世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世界本身的運行方式。儘管科學革命始於16世紀,但直到17世紀才達到高潮。這場革命僅限於歐洲,但歷史證明它非常重要,後來遍及整個世界。中世紀時期(約公元500年至1300年),科學在歐洲人生活中的作用並不明顯。
  • 《科學革命的結構》 | 書評
    早期獲得物理學博士,後來轉向了科學哲學研究,與波普通過論辯邏輯的批判理性方式不同,庫恩通過在哲學史上尋找一些經驗的事實,來理解整個科學理論的性質,從哲學史的角度來尋找理論的性質等問題的解答,開創了歷史主義學派。他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對科學史最關鍵的兩個貢獻就是範式概念和把常規和革命交替概念應用於科學史,並通過對科學「理性」與「客觀性」的挑戰,促使了科學哲學中相對主義的興起。
  •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哲學遺產
    ,忽略了科學理論產生的過程;(2)只考慮科學理論與(以觀察和實驗數據為中介的)自然兩者之間的關係,仿佛科學理論是可以直接面對自然並接受自然的判決似的;(3)認為存在一套在中立數據的基礎之上辯護和選擇理論的邏輯或規則,科學哲學的任務就是使這套邏輯或規則清0晰和明確(explicit)。
  • 王賡武:中國的革命與改革
    「Revolution」這個詞在中文裡被翻譯成「革命」。但中文裡「革命」的歷史非常悠久,它的起源與「Revolution」一詞完全不同。後者是個來自西方的詞語,基本可以算是個法語詞彙,西歐也有很多革命的案例。但西文裡的「revolution」和中文裡的「革命」概念是不一樣的,「革命」最初的意思是指改朝換代時變革天命,或政府順應天命而進行的體制變革,「革命」的這一層含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
  • 大數據--科技革命的新引擎,產業轉型的大支點
    ,培育構建集數據採集、數據清洗、數據標註、數據交易、數據應用為一體的基礎數據服務體系,打造國家級數據標註產業基地和數據資源集散地,推動人工智慧產業加快發展。人工智慧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是山西省重點培育的高成長性新興產業。數據標註作為人工智慧的基礎環節,對於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培育人工智慧產業,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 北大滙豐商學院線上研討會:大數據革命和經濟學研究範式
    本次研討會邀請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士、康奈爾大學經濟學與國際研究講席教授洪永淼主講,聚焦大數據革命和經濟學研究範式。研討會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許志偉主持。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滙豐商學院副院長王鵬飛教授首先向參會者介紹了洪永淼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