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馬斯·庫恩:科學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

2020-12-12 天之逸A1

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

庫恩認為,科學革命之後,科學家面對的是一個新的世界,使用新的去指導科學研究,採用新的工具以及研究新的領域。

原句摘錄:在革命之後,科學家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世界。

庫恩試圖以視覺格式轉化的實驗當作科學家世界觀轉變的模型,但是又覺得這個實驗只能顯示出知覺轉變的性質,不是很形象,它並沒有告訴我們,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範式以及之前的經驗是如何發生作用的。

接下來,庫恩又列舉了給眼鏡架裝上反相透鏡以及異常紙牌的實驗,經過探討,庫恩發現,這些簡單的知覺轉化背後似乎仍有一種類似範式的東西作為前提,突出表現就是人在看到異常的事物的最初會顯現出混亂反常,需要經過一段時間適應才能正常辨認或指出一些事物,而這時,他們似乎就像是又得到了一個新的指導,再看反常時已覺得這是正常了。

最後庫恩得出一個結論,若想證實上述的猜想,只能依靠一種外在的權威才可以。因為心理學實驗只是具有啟發性,它不能提示我們啟發以外的東西。

原句摘錄:除非能夠憑藉一種外在的標準來證實視覺的轉換,否則我們無法推論出有不同的知覺模式的可能。

可是將此結論應用於科學觀察時,又不太合適,當有一個更高權威提醒科學家,他的視覺已經轉變時,那個權威本身就會成為科學家的資料來源,進而成為他的問題。

既然無法直接在科學家身上找到範式轉變的證據,那就只能依靠一些間接的行為上的證據。

首先庫恩列舉的天文學的例子,因為他認為天文學這種純粹以觀察詞彙寫成的報告更有利於尋找科學家的觀察與實驗對象的觀察之間的相似性,接下來又繼續列舉了兩個電學方面的例子,通過這些例子,庫恩表示已經可以看到一些類似的視覺轉換了,比如在氧氣的發現過程中,普利斯特列看到的是脫燃素的空氣,而拉瓦錫看到的是氧氣,兩者看待同樣的事物,卻產生了不同的結論,可見兩者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對於上述的問題存在一種很普遍的,但又與庫恩的看法相悖的觀點。

原句摘錄:隨著範式轉換而改變的,只是科學家對觀察的詮釋而已,而觀察本身卻是由環境和知覺器官的性質一勞永逸地確定了的。

到底是世界變了?還是觀察沒變,只是科學家對觀察的詮釋不一樣了,如果是這樣,根本就體現不出範式的變化,只是解釋不一樣而已。

庫恩對此如此解釋:

原句摘錄:雖然這世界並沒有因為範式的改變而改變,範式轉換後科學家卻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工作。

庫恩認為,科學革命中發生的事情不能歸結於詮釋,主要原因在於資料不是確定,因此,科學家的詮釋也就失去了對照物。

庫恩接著說,詮釋並非是全無價值的,當這些詮釋都有一個範式作為前提的情況下,就變成了常規科學的一部分。科學家藉助範式對觀察到的數據進行詮釋,我們探究的重點也就變成了對這些數據的詮釋問題。

原句摘錄:常規科學決不可能改正範式。相反,正如我們已看到的,常規科學最終只能導致識別出反常及導致危機。

最後庫恩通過單擺的例子以及化學混合物的例子,說明了數據本身是會發生變化的,通俗點說就是,在新範式的指導下,科學家所觀察的數據已經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

相關焦點

  • 學界紀念託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50周年
    本報訊(記者 王洪波)「紀念託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50周年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大學舉行,範岱年、金吾倫、劉鈍、吳國盛、胡新和等十餘位中國科學史界、科學哲學界的學者出席了研討會。
  • 哲學導讀之《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革命的結構》是關於科學哲學的一本重要著作,作者託馬斯·庫恩(1922-1996)美國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被譽為「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一位英文寫作的哲學家」(查理德·羅蒂語)據說作者託馬斯·庫恩是起先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物理學家,後來興趣逐漸轉移到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上去了
  • 【悅讀】學霸,來讀《科學革命的結構》
    這本書也進入了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的讀書清單,可見其影響力。 革命意味著推翻舊秩序,建立新秩序。這本書從科技哲學(以前叫自然辯證法)的角度,定義了科學革命的結構:起先,是具有一個範式和致力於解謎的常規科學;隨後,是嚴重的反常,常規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導致危機;最終,由於新範式的誕生,危機得意解決和平息。這就是一輪科學革命的基本結構。
  • 科學家創新推動科學革命
    ,才能說清楚什麼是科學革命、為何會發生科學革命。由此可見,科學發現既是範式變化的原因,又是範式變化的結果,從而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推動科學革命,科學革命的實質是科學共同體的範式革命。從這個角度來看,科學革命又是一個或幾個領先科學家革命的擴散效應。
  • 從兩球世界到牛頓宇宙:哥白尼掀起了一場怎樣的科學革命?
    面對近乎無限的歷史原料,史學家得做出選擇;這體現出科學哲學所提供的方法論的指導意義。我們必須在一個大致的框架內重建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本文內含的架構更接近於託馬斯·庫恩的觀點——科學革命之起因具有多元性,科學和思想史的結合必不可少[3]。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這裡提到的「科學革命」並非特指發生於哥白尼-牛頓時代的重大變革,而是一種關於科學演進的觀念[4]。
  • 讀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有感
    對此我不禁疑問,初學者接觸學習基礎科學知識時,到底應該怎麼教授,才算沒有禁錮他們的世界觀,庫恩本人不就是先按部就班地學習,然後再觸類旁通的嗎?常規科學出現危機科學研究中的不斷堆積,最終導致了革命,科學家漸漸難以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難以應付這種簡單重複的工作。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真正把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學精悟透用好」。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找到了革命、建設、改革的正確道路,同時發展成為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
  • 聶榮臻回憶錄——《三》世界觀的轉變
    我從「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思想轉變到革命方面來,也就是說我的世界觀的初步轉變,是一九二一年十月到比利時以後發生的法國也好,比利時也好,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很大,馬列主義的小冊子很多,《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動稚病》、《國家與革命》、《共產主義ABC》這些著作很容易見到。從馬克思列寧的學說中,我開始認識到,要想拯救國家民族的危亡,使四萬萬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勞工專政,實行社會主義。在沙洛瓦勞動大學補習班補習時,我同劉伯堅等同志接觸較多,我們經常在一起議論資本主義的弊病,談論社會主義革命。
  • 每日讀書分享:《科學革命的結構》導讀(上)
    作者《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作者是託馬斯·塞繆爾·庫恩,他不僅是物理學博士,還是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更被理察·羅蒂譽為「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一位以英文寫作的哲學家」。《導讀》是伊安·哈金所作,他是「科學概念史與哲學」教授,也是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
  • 《科學革命的結構》 | 書評
    早期獲得物理學博士,後來轉向了科學哲學研究,與波普通過論辯邏輯的批判理性方式不同,庫恩通過在哲學史上尋找一些經驗的事實,來理解整個科學理論的性質,從哲學史的角度來尋找理論的性質等問題的解答,開創了歷史主義學派。他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對科學史最關鍵的兩個貢獻就是範式概念和把常規和革命交替概念應用於科學史,並通過對科學「理性」與「客觀性」的挑戰,促使了科學哲學中相對主義的興起。
  • 當代常規科學已達到極限,科學革命需要逆行者更需要預言家
    這其實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常規科學」,什麼是「科學革命」。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託馬斯·庫恩曾經出了一本書,名為《科學革命的結構》,在這本書中,他清晰地闡述了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的含義。「常規科學」基於一定的範式,那是業已確立的關於固定理論、固定問題、固定實驗方法和計算技術的實踐,比如牛頓範式和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範式等等。
  • 科學革命的結構
    而為了好好審視亞裡斯多德的推理,人們必須意識到當時的科學慣例。他的結論是,亞裡斯多德的概念並不是比牛頓差的,就是不同而已。這種觀點是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基礎。在孔恩此書的出版之前,關於科學研究和發現的過程,已經有許多想法被提出了。路德維希·弗萊克在他的書中:科學事實的起源與發展,提出了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第一個系統。
  • 世界觀:現代人必須要懂的科學哲學和科學史
    ;第二,探討從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第三,探討新近的科學發展給西方世界觀帶來的挑戰,尤其是相對論、量子理論和演化論。第一部分是對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中一些基礎命題的介紹,這些命題包括世界觀的概念、科學方法和推理、真理、證據、經驗事實與哲學性/概念性事實之間的對比、可證偽性以及工具主義和現實主義。這些命題的意義和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繫將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說明。在第二部分中,我們將探討從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並關注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一些哲學性/概念性觀點所扮演的角色。
  • 科學網—一個頓悟與一次科學觀的革命
    ■尹傳紅「北京大學科技史與科技哲學叢書」自2003年1月開始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至今共出版了16種,其中譯著13種,著作3種,包括: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尤為關鍵的是,1958~1959在斯坦福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度過的那一年,庫恩十分意外並且特別驚訝地注意到,社會科學家們對於合理的科學問題和科學方法的本質,竟有如此之多和如此之大的顯著分歧。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使他懷疑,自然科學家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否就比他們社會科學界的同事們的答案更明晰、更堅實。
  • 庫恩論「常規科學」和「革命科學」
    許多科學哲學家漸漸認為,用形式邏輯範疇來重建科學時會失去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對「理論」、「確證」和「納入」所作的正統分析與實際的科學實踐少有相似性。 託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一版,1962年) 對科學作了一種非正統的科學解釋,且被廣泛討論。庫恩基於他本人對科學史發展的解釋,對科學的進步作了一種「理性重建」。
  • 讀書札記丨《科學革命的結構》
    「範式」就來自於《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即常規科學公認的理論、實踐基礎規則和標準。換言之,範式就是科學共同體研究的基本視角,它告訴研究者什麼是基礎性的內容,什麼是仍有待深入理解的問題。在庫恩撰寫本書的六十年之後,範式已然成為學術研究中的高頻詞,CNKI上不乏以「範式轉換」「範式裂變」「範式轉型」等為題的論文。誠然,無論其本身歸屬的科學哲學還是放眼整個學界,「範式」一詞無疑都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 家長們要讀的一本書:《科學革命的結構》,破舊立新是興建的開始
    在科學界,包括社會科學在內,真正的進步經常來自著重顛覆的革命,而非表面是承傳和積累,但實質卻是抱殘守缺的因循苟且和迂腐。基於以上道理,這是一本最值得推薦的書,也就是一本最能夠推翻前人學說,最能激發新思維的著作。
  •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筆記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筆記科研範式的確定會帶來學術的積累和進步,對於過往科學理論和體系的發展的探究有助於對科學這個概念的更深刻理解
  • 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如何拉開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序幕?
    提到「範式」,就知道他指的是託馬斯·庫恩(Thomas Samuel Kuhn)了。我肅然起敬:「書出版後定要送我一本,這本書也一定要在中國翻譯出版。」這是我與韋斯特曼在2005年春天裡的約定。有讀者這麼評論:「大致上,這本書介紹了『哥白尼革命』之被稱為『革命』的原因,論及傳統天文學、信念等等對思想的束縛,也指出了其中為後來的變革所留下的縫隙;討論了哥白尼本人所做的工作及後繼的影響,指出革命並非只是天文學家或哥白尼本人的事。對科學哲學、科學史有興趣的人,應該看一看,因為哥白尼革命拉開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