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書分享:《科學革命的結構》導讀(上)

2020-12-12 天之逸A1

作者

《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作者是託馬斯·塞繆爾·庫恩,他不僅是物理學博士,還是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更被理察·羅蒂譽為「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一位以英文寫作的哲學家」。

《導讀》是伊安·哈金所作,他是「科學概念史與哲學」教授,也是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

伊安·哈金在開篇即表明了導讀的作用,在於表明半個世紀前此書何以問世及影響,還有過來人的看法及當下的地位,並提出了一本輔助讀物《必要的張力》,哲學類著作。

1962

此書初次出版時間在1962年,為紀念此書五十周年紀念,特再版。

1962年,此書出版的那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如著名歌手迪倫唱了一首歌,名為《大雨將至》,被人們理解為核武器將至,同年十月發生了古巴飛彈危機,似乎證實了這一點,核武器的威脅在這一年達到了二戰後的頂點,種種跡象表明了物理學及其威脅太大了。

就在這一年,發生了另一件事,諾貝爾獎被授予了生物學家克裡克等人,這也是變化的前兆,此後的科技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物理學不再是世界科技的焦點,生物學躍居統治地位。

五十年過去了,庫恩寫得這本書是否還經得起檢驗,還需要讀者進行裁定。

《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是歷史學著作還是哲學著作還需讀者自己判定,雖然庫恩本人在1968年的一場演講中自詡是歷史學家,可在隨後的工作梳理過程中,講的大都是哲學上的東西。

或許是因為科技史與科學哲學密切相關的緣故。

結構

結構一詞是書名的一部分,庫恩認為科學革命存在結構,書中庫恩賦予結構的每一個節點名字,小心地展開結構的全貌,這些名字後來都被科學研究普遍使用,如常規科學,解謎,範式,反常,危機,革命,雖然有些詞不是庫恩所創,但卻因之而興。

在庫恩看來,科學革命的結構是:先具有一個固定的範式,致力於對範式解謎,隨後會發現嚴重的反常,導致危機,在危機中醞釀出新的範式,解決危機。

由此過程看,庫恩更多的是認為科學革命是一場新舊的變換,是一場世界觀的轉變,科學的進步在於追求一種更為合適的世界觀,以便更好地與世界互動。

歷史學家不贊成庫恩提出的簡潔的歷史結構,歷史何其複雜,怎麼能這樣理解,可我覺得歷史就是歷史,歷史學家可以用歷史的眼光去理解,其他各個行業的人都可以選擇用自己的標準去看待,這或許就是歷史包容性的體現。

革命

政治術語中的革命意味著推翻統治,建立新朝。第一個將革命引入科學研究中的人是康德。

康德認為歷史上有兩次思想革命,第一次是希臘假設證明模式的提出,第二次是實驗方法和實驗室的提出。雖說康德的這種說法已經有點科技史的感覺了,但他本人卻說,我對歷史毫無興趣,可見在康德看來,科技史與科學哲學是沒有關係的。

革命一詞在書中被庫恩頻繁使用,可現在革命一詞已經進入到了日常生活,動不動就說革命性的發明,這無疑是貶低了革命在科學中的價值,也為我們理解庫恩帶來了困難。

常規科學與解謎

庫恩認為常規科學的目的不在於創新,而在於解謎,就像是在回答一個已有的問題。

其大致脈絡:在已有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測量完善,根據實驗對比理論,使其更加豐富完善,最後達到詮釋理論的目的,即便是全新的詮釋,仍舊未脫離原有的理論。

科學家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工作就是如此。

庫恩的觀點存在一個前提就是崇尚理論,理論第一,然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實驗科學興起,此後更有人認為實驗、理論、工具三種方法是獨立並行的。

最後要說的是庫恩認為常規科學佔據了日常科學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極為重要的。

相關焦點

  • 【書香校園】周末讀書會舉辦《科學革命結構》導讀活動
    柳洲首先讓學生們思考在浩瀚的書海裡,到底應該讀什麼樣的書?他認為,與之前以高考為目的的讀書不同,同學們在大學要為未來做許多準備,這就要求同學們廣泛涉獵,發散思維。  結合《科學革命結構》,柳洲與學生們分享他在科學管理、創新創業等方面的看法和見解。他說,「《革命科學結構》是20世紀歷史與哲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
  •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筆記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筆記科研範式的確定會帶來學術的積累和進步,對於過往科學理論和體系的發展的探究有助於對科學這個概念的更深刻理解
  • 哲學導讀之《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革命的結構》是關於科學哲學的一本重要著作,作者託馬斯·庫恩(1922-1996)美國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被譽為「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一位英文寫作的哲學家」(查理德·羅蒂語)據說作者託馬斯·庫恩是起先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物理學家,後來興趣逐漸轉移到科學史和科學哲學上去了
  • 讀書札記丨《科學革命的結構》
    「範式」就來自於《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即常規科學公認的理論、實踐基礎規則和標準。換言之,範式就是科學共同體研究的基本視角,它告訴研究者什麼是基礎性的內容,什麼是仍有待深入理解的問題。在庫恩撰寫本書的六十年之後,範式已然成為學術研究中的高頻詞,CNKI上不乏以「範式轉換」「範式裂變」「範式轉型」等為題的論文。誠然,無論其本身歸屬的科學哲學還是放眼整個學界,「範式」一詞無疑都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 《科學革命的結構》 | 書評
    早期獲得物理學博士,後來轉向了科學哲學研究,與波普通過論辯邏輯的批判理性方式不同,庫恩通過在哲學史上尋找一些經驗的事實,來理解整個科學理論的性質,從哲學史的角度來尋找理論的性質等問題的解答,開創了歷史主義學派。他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對科學史最關鍵的兩個貢獻就是範式概念和把常規和革命交替概念應用於科學史,並通過對科學「理性」與「客觀性」的挑戰,促使了科學哲學中相對主義的興起。
  • 科學革命的結構
    《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
  • 【悅讀】學霸,來讀《科學革命的結構》
    【編者按】本周讓我們當一回學霸,讀一本高深的哲學書——《科學革命的結構》,作者託馬斯·庫恩是被譽為「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一位以英文寫作的哲學家」。這本書也進入了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的讀書清單,可見其影響力。 革命意味著推翻舊秩序,建立新秩序。這本書從科技哲學(以前叫自然辯證法)的角度,定義了科學革命的結構:起先,是具有一個範式和致力於解謎的常規科學;隨後,是嚴重的反常,常規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導致危機;最終,由於新範式的誕生,危機得意解決和平息。這就是一輪科學革命的基本結構。
  • 寒假推薦 如何閱讀《科學革命的結構》
    讀《結構》也正合我意,我向來認為《結構》一書是科史哲外行到入門比較適合的一本讀物,當然如果自己一個人閱讀的話,查爾默斯的《科學究竟是什麼》或陳嘉映的《哲學科學常識》等書也許更好一些,但如果是讀書會的形式,《結構》是最合適的。因此當年我搞新島沙龍的時候,也曾設想過拉人來讀《結構》,可惜最後沙龍的參與者越來越少,也沒有穩固的成員,也就沒有組織了。
  •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反杜林論》導讀
    為進一步推動形成讀經典、學理論、強素質、作表率的濃厚氛圍,2020年中央和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以「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為主題,邀請一系列國內權威專家,導讀《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國家與革命》等經典著作。
  • 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哲學遺產
    這種編史學所呈現的科學與邏輯經驗主義科學哲學所描述的科學大不相同,所以,庫恩說,《科學革命的結構》(下稱《結構》)一書的目的就是試圖釐清這種編史學所蘊含的一種新的科學形象。庫恩關於常規科學的論述無疑是《結構》一書最有獨創性和最有意義的一部分。
  • 預告: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第八講 劉志明導讀《國家與革命》
    列寧《國家與革命》1918年5月出版,是一篇系統闡述國家與革命問題的重要文獻,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最卓越的經典著作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衝擊。
  • 學界紀念託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50周年
    本報訊(記者 王洪波)「紀念託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50周年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北京大學舉行,範岱年、金吾倫、劉鈍、吳國盛、胡新和等十餘位中國科學史界、科學哲學界的學者出席了研討會。
  • 讀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有感
    庫恩認為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被教科書上的科學觀所誤導,因為這些內容都是事實、理論及方法的總匯,他們把科學研究當作是一種累積的過程,學生在經過教育後,只會朝著預定的方向前進。常規科學出現危機科學研究中的不斷堆積,最終導致了革命,科學家漸漸難以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難以應付這種簡單重複的工作。庫恩認為科學家們已經有所察覺,但並沒有全然認識問題的意義。或許正因為歷史不是簡單的堆砌,因此才可以指導科學研究中的簡單堆砌工作。
  • 科學革命的結構—反常與科學發現的突破
    科學革命的結構反常與科學發現的突破前幾章節,庫恩一直在論述常規科學及範式的概念和相關性,本章,庫恩進一步論述了常規科學中的反常現象及科學發現的突破。常規科學是一項高度累積性的工作,指導科學研究按部就班的向前發展,可是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既然常規科學是不想突破和創新的,為什麼科學研究還是會屢屢突破?科學發現的突破有一個根本前提就是改變範式,有突破就說明範式改變了。
  • 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兩大觀點、三大批評和五大誤讀
    Green曾經通過對Google Scholar引用數據分析,指出社會科學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25本書籍裡,排名第一的正是《科學革命的結構》 庫恩究竟在這本名著裡講什麼?庫恩究竟如何批評他的對手邏輯實證主義者呢?庫恩在1962年出版《科學革命的結構》之前,曾將手稿給他的朋友、邏輯實證主義學者Ernest Nagel,請他批評。
  • 科學家創新推動科學革命
    ,才能說清楚什麼是科學革命、為何會發生科學革命。庫恩曾在一次演講中概括了《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兩個核心觀念:一是說明知識的增長模式為革命變化。科學革命說到底是科學家完成的,是科學家的革命,或者準確地說,是一個或幾個科學家的領先革命。這種轉換也許不像哥白尼天文學革命和拉瓦錫化學革命那樣重大的範式轉換,但至少會像發現氧氣和X射線那樣只涉及發現一個新現象的小的範式轉換。
  • 微信讀書的分享體系
    編輯導讀:隨著電子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在手機上閱讀,因此電子閱讀產品層出不窮,其中不乏巨頭的身影。如何運營好一個電子閱讀產品,分享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本文作者以微信讀書為例,分析其分享體系,希望對你有幫助。一、【案例簡述】拆解微信讀書的轉介紹玩法。
  • 庫恩論「常規科學」和「革命科學」
    許多科學哲學家漸漸認為,用形式邏輯範疇來重建科學時會失去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對「理論」、「確證」和「納入」所作的正統分析與實際的科學實踐少有相似性。 託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一版,1962年) 對科學作了一種非正統的科學解釋,且被廣泛討論。庫恩基於他本人對科學史發展的解釋,對科學的進步作了一種「理性重建」。
  • 家長們要讀的一本書:《科學革命的結構》,破舊立新是興建的開始
    在科學界,包括社會科學在內,真正的進步經常來自著重顛覆的革命,而非表面是承傳和積累,但實質卻是抱殘守缺的因循苟且和迂腐。基於以上道理,這是一本最值得推薦的書,也就是一本最能夠推翻前人學說,最能激發新思維的著作。
  • 科學革命--之十二
    一隻滿載的超大貨櫃船所運輸的貨品數量可能就要超越科學革命以前數千年智人所能運到歐洲東西的總和,從速度上來說,在中國採購的新鮮食材,可能在十幾個小時以後就能出現在某個歐洲餐館的桌子上。我們現在可以駕馭機器的力量,能夠利用原子的能量,美國投在日本的原子彈只有不到1公斤的核材料,但就是這樣小的一件武器就可以一下子毀滅掉日本的一座城市並造成幾十萬人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