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作者是託馬斯·塞繆爾·庫恩,他不僅是物理學博士,還是科學哲學家,科學史家,更被理察·羅蒂譽為「二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一位以英文寫作的哲學家」。
《導讀》是伊安·哈金所作,他是「科學概念史與哲學」教授,也是科學史家和科學哲學家。
伊安·哈金在開篇即表明了導讀的作用,在於表明半個世紀前此書何以問世及影響,還有過來人的看法及當下的地位,並提出了一本輔助讀物《必要的張力》,哲學類著作。
1962
此書初次出版時間在1962年,為紀念此書五十周年紀念,特再版。
1962年,此書出版的那一年,發生了很多事情,如著名歌手迪倫唱了一首歌,名為《大雨將至》,被人們理解為核武器將至,同年十月發生了古巴飛彈危機,似乎證實了這一點,核武器的威脅在這一年達到了二戰後的頂點,種種跡象表明了物理學及其威脅太大了。
就在這一年,發生了另一件事,諾貝爾獎被授予了生物學家克裡克等人,這也是變化的前兆,此後的科技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物理學不再是世界科技的焦點,生物學躍居統治地位。
五十年過去了,庫恩寫得這本書是否還經得起檢驗,還需要讀者進行裁定。
《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是歷史學著作還是哲學著作還需讀者自己判定,雖然庫恩本人在1968年的一場演講中自詡是歷史學家,可在隨後的工作梳理過程中,講的大都是哲學上的東西。
或許是因為科技史與科學哲學密切相關的緣故。
結構
結構一詞是書名的一部分,庫恩認為科學革命存在結構,書中庫恩賦予結構的每一個節點名字,小心地展開結構的全貌,這些名字後來都被科學研究普遍使用,如常規科學,解謎,範式,反常,危機,革命,雖然有些詞不是庫恩所創,但卻因之而興。
在庫恩看來,科學革命的結構是:先具有一個固定的範式,致力於對範式解謎,隨後會發現嚴重的反常,導致危機,在危機中醞釀出新的範式,解決危機。
由此過程看,庫恩更多的是認為科學革命是一場新舊的變換,是一場世界觀的轉變,科學的進步在於追求一種更為合適的世界觀,以便更好地與世界互動。
歷史學家不贊成庫恩提出的簡潔的歷史結構,歷史何其複雜,怎麼能這樣理解,可我覺得歷史就是歷史,歷史學家可以用歷史的眼光去理解,其他各個行業的人都可以選擇用自己的標準去看待,這或許就是歷史包容性的體現。
革命
政治術語中的革命意味著推翻統治,建立新朝。第一個將革命引入科學研究中的人是康德。
康德認為歷史上有兩次思想革命,第一次是希臘假設證明模式的提出,第二次是實驗方法和實驗室的提出。雖說康德的這種說法已經有點科技史的感覺了,但他本人卻說,我對歷史毫無興趣,可見在康德看來,科技史與科學哲學是沒有關係的。
革命一詞在書中被庫恩頻繁使用,可現在革命一詞已經進入到了日常生活,動不動就說革命性的發明,這無疑是貶低了革命在科學中的價值,也為我們理解庫恩帶來了困難。
常規科學與解謎
庫恩認為常規科學的目的不在於創新,而在於解謎,就像是在回答一個已有的問題。
其大致脈絡:在已有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測量完善,根據實驗對比理論,使其更加豐富完善,最後達到詮釋理論的目的,即便是全新的詮釋,仍舊未脫離原有的理論。
科學家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工作就是如此。
庫恩的觀點存在一個前提就是崇尚理論,理論第一,然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實驗科學興起,此後更有人認為實驗、理論、工具三種方法是獨立並行的。
最後要說的是庫恩認為常規科學佔據了日常科學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