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行雲
Bird, Alexander. 201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and Its Significance: An Essay Review of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Edition.」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63(4):859–83.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Elliott D. Green曾經通過對Google Scholar引用數據分析,指出社會科學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25本書籍裡,排名第一的正是《科學革命的結構》
庫恩究竟在這本名著裡講什麼?庫恩究竟如何批評他的對手邏輯實證主義者呢?
庫恩在1962年出版《科學革命的結構》之前,曾將手稿給他的朋友、邏輯實證主義學者Ernest Nagel,請他批評。就在出版《結構》的前一年,Nagel出版了自己的名著,《科學的結構》這當然不是巧合。
1 庫恩究竟講了什麼?
第一,科學變遷的模式
成熟的科學往往有以下階段: normal science, crisis, extraordinary science, new phase of normal science
——常規科學(normal sci.) 是在現有的傳統中「解謎題」(puzzle-solving,如猜字謎一樣)、相信總會有答案的,如果結果不對那是自己原因。
——危機來自於常規科學沒法解開的anomalies(混亂),導致科學家去質疑既有的傳統,比如「化學的研究對象,真的是燃素嗎?」
——科學革命是不可共量的/不可通約的,是新範式代替舊範式,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取代牛頓力學。
第二,範式(paradigm)
——範式首先是一套「範例」(exemplar): an exemplary instance of puzzle-solving in that discipline
that provides a context and a model for future puzzle-solving
——同時,範式也是「學科矩陣」(disciplinary matrix),是學科共同體的承諾,會把某些範例視為「共享的」,通過某些符號化、科學教育方式形式。
——危機的發生,往往那些範例解決不了難題了,常規科學就是奠定在那些範例的基礎上,革命會帶來新的範例,進步改變學科矩陣。
庫恩的這套「科學革命的結構」,同時給出了科學變遷模式的「描述」和「解釋」,並通過社會學(如:學科共同體)、心理學(如:格式塔轉換,如何革命後科學家改變了世界觀)和教育學(特別強調科學教育的重要性)結合起來的方式,「通過歷史做了哲學。」
2 庫恩如何批判邏輯實證者?
批評1:告別科學進步的簡單進步觀
儘管在當時(甚至現在)都沒有明確的證據來證明這種觀點,但這卻是當時許多科學家和哲學家的主流觀點:一個科學越成熟,越能夠有明顯的進步,而那些例外或邊緣性案例都可以隨著時間而逐步被消除掉。而即使觀點更細緻些,也會認識即使有錯誤之處,但這只是理論不夠完美,可以變得更完美以接近真理。
因此,科學理論就是逐步接近真理的理論。
邏輯實證主義者代表
庫恩的觀點呢?
一方面,對於例外,庫恩更為包容。他將革命、例外、混亂,視為科學本質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庫恩提出了「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概念。簡單地講,如果有一個有一個新的發現S』是對舊的科學觀念S的提升,那麼二者是同一回事中的改進,是可共量的。但是,庫恩認為,科學變遷常常是兩種科學語言S』和S使用同一個術語、但意義不同,因而就很難說後者是對前者添瓦了。
批評2:科學觀念的生產方式
邏輯實證主義者基於科學的累積進步觀,會進一步認識科學是理性的事業,是基於一定的規則或所謂的「科學方法」的。因此,如何獲得知識,其方法是先天的、給定的。
庫恩的觀點呢?
他批評指出,「範式作為範例」(exemplar),是基於經驗發現的認識過程,大家是從範例中學習和生成理論而已。
批評3:科學實在論
實證主義也可以是實在論的,是因為他們認為科學在於追求真理,而上述的「科學方法」是實現這個目標的保證。
庫恩的觀點呢?
科學不僅是沒有這樣的先天方法規則,而且科學目的也不是真理,而是「解難題」(puzzle-solving)。這就像生物演化一樣,沒有預設目標。這並不否認科學的進步,否則,解難題的本領,各個科學有所不同。
批評4:發現的脈絡和辯護的脈絡
前者是理論的生產,後者是理論的評估。最有名的提出是來自1922年的Reichenbach。這是認為理論的評估是基於哲學與邏輯學,但發現可以是想像的、心理學的。但是,庫恩的「範式作為範例」卻消解了這個區分,而是指出:
我們接受某種實驗或模型的範例(如孟德爾實驗),並經由教育系統訓練成為大家共享的範例,將影響我們的科學評估。因此,庫恩將「辯護變得心理學化了」。這最典型的,就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中,對科學教育的強調和「格式塔心理學」分析。
3 五大解讀/誤讀
1. 自然主義(Naturalism)還是「暴徒心理學」?
庫恩將「範式變遷」、「科學革命」下科學家的變化,稱為「宗教改宗」,以致於Lakatos稱之為「暴徒心理學」。確實,庫恩非常重視心理學面向,大量引用the Berlin School, Benjamin Whorf, Jean Piaget,其實並沒有怎麼引用社會學家。
如果科學理論的選擇理由,只是依靠心理學,而非給定的方法或規則所探究的自然屬性,那麼是這樣,當然就不是自然主義了。越強調個人心理,越反對「觀察數據」的中立性作為最終保證。
但是,這樣的「心理學」,是將感知(perception)和自然之間,插入了「範例」或模型。研究者會帶著範例模型來「範疇化」那些研究對象,將之視為科學危機下的混亂或常態科學下的對象。
Put simply, Kuhn is asking us to consider that the key cognitive component of science is not the application of logic or some other abstract form of rationality, but is another entirely familiar kind of cognition, the conditioned ability to recognize one thing as similar to another.
2. 世界變化還是世界觀變化?
庫恩的名言:「after a revolution scientists are responding to a different world」(科學革命之後,科學家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了)。
到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是隱喻還是真的呢?
庫恩總是用格式塔心理學來探討科學家的認知變化(以前看是兔子、後面看是鴨子)。作者強調,庫恩在探討的是「世界觀」變化,尤其是這種認知變化作為範例學習,是如何一步步被科學教育出來的。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最有影響力的解讀可能是來自Hoyningen-Huene(1993),從康德主義角度入手讀庫恩,認為從「物自身」和「現象界」區分來看,庫恩是觀念論者,因為物自身沒變,變的只是因為科學革命而導致科學家看到不一樣了。但是,作者還是認為,庫恩還是有些自然主義傾向,因為認知分析角度同時會強調:刺激、背景信念和之前的經驗如何產生了視覺印象。由此,物自身和現象界之間是「有關係的」,而非像康德主義那樣,認為二者之間關係是「不可知的」。
3. 不可共量的革命還是累積增長?
其實這個概念在《結構》一書第1版裡只用了9次,遠少於「範式」一詞,為什麼還會這麼有影響呢?顯然,它的衝擊太強了,反對了科學累積性,強化了相對主義的印象。
『World-change』 focuses on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a scientific revolution, whereas 『incommensurability』 focuses on the corresponding epistemological consequences.
究竟 有沒有真理或知識的增長呢?
The claim is contentious. Does change in meaning (sense) rule out an accumulation of truth? And why should we agree that meaning has changed?
還是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看出他要討論的:科學革命前和科學革命後,究竟要怎麼比較呢?愛因斯坦的理論會比牛頓力學更加能夠「解難題」,是an overall net gain in puzzle-solving power,。
As science aims at solving scientific puzzles, progress, according to Kuhn, is a matter of science increasing its ability to solve such puzzles.
4. 相對主義還是理性主義?
早就有學者批評,如果科學變遷的是範式,那麼誰還評估範式呢?由於它是獨立於評估的,所以導致不同階段、不同科學有不同的範式,進一步就是相對主義的。
進一步,經由「愛丁堡學派」或STS研究,導致了庫恩被理解成為「社會建構論者」,因而更強化了相對主義,尤其是似乎給人印象:科學的內在評估不重要,重要的是科學家或外在力量選擇了哪種範式。
同時,相較於邏輯實證主義者,庫恩更沒有像「邏輯論」來保證科學理性的基礎。
但是在庫恩那裡,至少在「範例」或模型那裡,真理的內容是得到充分的驗證和保證的。而他對於理性或真理的保證來看,他更強調的是「方法論上的相對主義」:作為歷史學家,無需求助於真理或理性概念,也能夠解釋科學變遷。
5. 維根斯坦的影響到底有多少?
paradigm一詞從何而來?
一方面是庫恩那個時代的心理學,另一方面就是維根斯坦。也有學者會誇大維根斯坦對庫恩的影響,但這不容易得到文本支持。
確實,《結構》一書中提到過一次「家庭相似」,維根斯坦的著名概念。但是作者通過考證《結構》的手稿變遷指出,甚至在出版前一年還沒有引用維根斯坦。
社會學theory是怎麼增長與進步的?理論研究綱領的回答
如果理論總是「易錯的」,怎麼辦?告別波普的證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