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工作理論的三大特徵和五大繼承
黨的群眾工作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作者:上海市長寧區委黨校 祁程
能否把黨群關係解決好、維護好,歷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注的重要問題。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當中,賦予了馬克思主義黨群關係思想以新的內容,提出了密切黨群關係的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群關係的理論。
一、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特徵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突出體現了以下三個特徵:
第一,堅持唯物史觀的基本前提。唯物史觀的貢獻在於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兩對矛盾所體現的規律。在對這一規律正確揭示的前提下,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才得以證明。人民群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真正的主人。任何忽視或曲解人民群眾地位和作用的人,都是不符合社會歷史客觀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正確性確立了基本前提。
第二,堅持人民群眾的基本立場。正因為一代代馬克思主義者們始終堅定地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立場上觀察歷史、分析歷史,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真正從人民群眾的角度考慮問題,才有了為人民的自由、幸福而奮鬥的動力,有了在艱苦的環境中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毅力,「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這樣才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和支持,這也為革命和黨的事業的成功找到了正確的途徑。
第三,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任何科學的理論都是對客觀實踐的正確反映,而實踐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而理論也必須為適應變化發展而實現自我發展。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與時俱進並不代表過時,相反,這恰恰說明其理論既非教條也非僵化,其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核心思想並沒有變,變的只是因時代發生改變而需改變的某些具體觀點。
二、中國共產黨人對於黨的群眾工作理論的傳承創新
中國共產黨人歷來就高度重視群眾工作,從黨群關係的實踐到黨群關係的理論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別是中共幾代領導集體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黨群觀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並把這些理論成果不斷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群眾工作理論,豐富了新時期的黨建思想。
1、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黨的群眾工作的理論貢獻
毛澤東同志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對黨群關係的認識也是不斷深化的,他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同歷史唯物論相結合,並創造性地運用到了黨的所有活動中,逐漸形成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群眾觀,提出了處理黨群關係的幾個方法論原則:
第一,為人民謀利益的原則。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黨的性質決定了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它的唯一宗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緊緊圍繞這一根本原則,確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基本路線,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動力、道路、領導權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領導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第二,黨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原則。為人民謀利益,就是要求各級黨和政府的組織以及每一個工作環節上的每一個同志甘願撲下身子,和群眾一起努力奮鬥,爭取勝利,而不是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就號召開展擁政愛民和擁軍優抗的群眾運動,以達到「黨政軍和人民打成一片。」、在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出要「注意每一個工作環節上的每一個同志,不要讓他脫離群眾。教育每一個同志熱愛人民群眾,細心地傾聽群眾的呼聲;每到一地,就和那裡的群眾打成一片」。只有黨和人民打成一片,我們的事業才能無往而不勝。在革命戰爭年代,為什麼黨和黨所領導的隊伍沒有被敵人消滅而生存下來並且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黨做到了和群眾同生死共存亡。
第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原則。群眾觀點是黨的基本政治觀點,是黨的群眾工作的理論依據。人民群眾是歷史活動的主體,在思想文化發展、政治制度改革和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重要作用,「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這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責任編輯:蔣正翔]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