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五大範疇、三個基本觀點

2021-03-02 簡潔時代


一、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即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這三大規律在哲學上普遍性達到極限程度。這是黑格爾在《邏輯學》中首先闡述出來的,恩格斯則將它從《邏輯學》中總結和提煉出來,從而使辯證法的規律變得更加清晰了。 

        辯證法規律揭示的全是極限本質之間的聯繫,是抽象程度最高的產物。儘管辯證法的規律都是從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來的,但是這些規律完全與客觀現實的本質運動相一致,因此它們都是具有極限真理的客觀規律。 

        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彼此之間的聯繫是一分為二的關係。基本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它是其中的「一」。量變質變規律與肯定否定規律是「二」。 

        用邏輯關係圖表示,是這樣的形式: 

對立統一規律——(核心規律)

┌量變質變規律——變化規律:內部變化規律

└肯定否定規律——發展規律:外部過程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規律內部,屬於發展的連續性具有的客觀規律。 

        從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學證明中我們看到,對立統一規律表現得最突出,其次是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存在不存在呢?我們說,這個規律在哲學證明中也體現出來了,但是很不明顯。

A、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即事物的矛盾規律,揭示了事物聯繫的根本內容和發展的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B、質量互變規律

        事物的質、量、度。任何事物都具有質和量這兩種規定性。質是指一事物區別於它事物的內部的規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一定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質和一定的量,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質與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質就是一定的事物。是人們區分、認識具體事物的客觀依據。與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事物在一定範圍內量的變化,只要不引起質的變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質的穩定性,仍是原來的事物。這種保持事物質的數量界限就是。度是質和量的統一。

C、否定之否定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運動的進一步展開,它所提示的是事物發展的道路和總趨勢。

        1、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質穩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則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事物質變走向死亡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內部固有的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兩個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2、辯證的否定。

        (1)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身否定。由於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對立統一,當事物的肯定方面佔主導地位時,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處於量變階段,而當矛盾雙方長期鬥爭,否定方面戰勝肯定方面而居於支配地位時,發生矛盾轉化,量變也轉化為質變,以致該事物死亡,發展為新事物。

        (2)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和聯繫的環節:①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環節。事物的發展是舊事物死亡和新事物產生,是質變;發展只能通過否定舊事物才能實現。任何新事物都是在否定舊事物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沒有否定,就沒有舊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誕生,也就沒有發展。②否定是事物聯繫的環節。否定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新舊事物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新事物是從舊事物的結體中脫胎出來的,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舊事物之間的這種內在的、必然的聯繫,正是通過否定這個環節實現的,表現出事物發展過程中連續性的特徵。

        3、否定之否定。事物運動全過程的辯證圖景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的周期性過程。只有全部走完這個周期性過程,才能達到矛盾的完全解決。並使新事物日益完善,這是否定之否定,「仿佛回到原來出發點」的辯證發展的真諦。

        4、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否定之否定規律表明,事物發展方向和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事物發展的道路則是曲折的。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因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次否定都是消極因素的服從和積極因素的保留,是一個新陳代謝的日益完善的過程。因此,事物發展從低級到高級,呈現出前進與上升的趨勢。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曲折性主要表現為:第一,事物經過兩次否定,出現第一個階段的某些特徵。仿佛是向舊事物的某種回歸,使事物發展道路不是呈直線型,而是呈「之」字型。第二,事物發展過程中會出現暫時的挫折,甚至發生暫時的倒退或逆轉。?否定之否定規律所揭示的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說明新陳代謝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儘管道路曲折險阻,但只要是真正的新生事物,總是能戰勝各種消極因素,克服阻力,茁壯成長。

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的內容及其意義:

一、對立統一規律

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鬥爭性,內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兩點論,重點論,矛盾分析方法,對立統一規律

2、意義:

第一,事物發展的內因與外因的辨證關係原理及其現實意義在以往考試末以大題形式出現過,應予以重視。

第二,內外因辨證關係中不要以為內因決定外因;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並不等於內因決定外因。

二、世界的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

1、基本概念:

聯繫,發展,運動,靜止,規律,現象,本質,原因,結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現實性,唯物辯證法,形上學

2、意義:

第一,把握規律與認識、規律與真理的區別。規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在的本質必然聯繫,具有客觀性。真理則是對規律的認識,屬意識領域。

第二,承認社會歷史發展有規律,不等於承認歷史事件可以重複出現。社會歷史規律的重複性是指同類歷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質的東西一再發生作用,並不是歷史事件的重複發生。歷史事件是歷史活動中主客體、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它總是個別的、具體的,它是不可重複的,這一點與自然發展的規律有所區別。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

1、基本概念:

肯定,否定,新生事物,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規律

2、意義:

第一,明確否定之否定的含義。

第二,發展的上升性、前進性,這是事物發展的總的趨勢。事物的發展不是簡單的循環。

第三,事物發展呈現周期性,特別要注意出發點的確定,事物發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並不是人為加在客觀事物上的。

第四,重複性,但不是簡單的重複,不是簡單的循環。

二、辯證法的五大範疇

1、現象和本質。

        (1)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在聯繫和內在聯繫相互關係的一對範疇。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和表現特徵。現象中分真象和假象,真象是從正面表現本質的現象,假象是從反面歪曲表現本質的現象。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繫。

        (2)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係。①現象和本質的對立和區別是: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現,人們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質在事物的內部,只能通過抽象思維去把握。現象是個別、片面的東西;本質是一類現象中一般的、共同的東西。現象多變、易逝,比本質豐富、生動;本質則相對穩定,比現象單純、深刻。②現象與本質又是統一的。一方面,本質離不開現象,任何本質都要通過一定的現象表現出來,不表現為一定現象的純粹本質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現象也不能脫離本質,本質決定現象,即使是同本質鮮明對立的假象,也為本質所決定,也是本質的一種表現。

        (3)現象和本質辯證關係原理的意義。①現象和本質的對立說明了科學研究的必要性;現象和本質的統一決定了科學研究的可能性。科學的任務就是通過現象去認識本質,達到科學的認識。②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把現象作為入門的嚮導,透過現象去認識本質,不要為假象所迷惑。

2、原因和結果。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果是指由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現象。在現實世界中原因總是伴隨著結果,結果一定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因果雙方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存在。同時,在無限發展的鏈條中每一現象發展的原因和結果往往是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即甲現象引起乙現象,反過來乙現象又作用於甲現象,甲乙互為因果,即因果循環。承認因果聯繫的客觀普遍性是進行科學研究、獲得科學認識的前提。科學研究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揭示事物因果聯繫,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正確地把握因果聯繫,有利於總結實際工作經驗。總結工作經驗時,不僅要肯定成績,發現錯誤,而且要找出取得成績和產生錯誤的原因,這樣,才能不斷推動工作。準確地把握因果聯繫,能增強工作中的預見性。預見今後工作中可能產生的成果,及時採取措施,防止和排除不利成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條件。

3、內容和形式。

內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內在要素和結構及其表現形式之間關係的一對範疇。

        (1)內容和形式之間的辯證關係。

        ①內容是指事物的內在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主要包括事物的構成成分、內在特徵、運動過程以及發展趨勢。形式是指事物各要素之間的結構及其表現方式。內容活躍易變,形式則相對穩定,內容不同於形式。

        ②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對內容有反作用,由此形成內容和形式之間的矛盾運動,不斷地使形式與內容之間由相對適合到相對不適合再相對適合的發展。

        (2)掌握內容和形式辯證關係的原理具有重要意義。

        ①注重內容,善於選擇合適的形式。

        ②根據內容與形式矛盾運動的原理,推動事物的發展。

4、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繫和發展過程中合乎規律的、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繫和發展過程中並非確定發生的,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的。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必然性是事物發展中居支配地位,決定事物的發展方向;偶然性居於次要地位,不決定事物的發展方向。

        ②必然性和偶然性體現事物發展的兩種不同趨勢。必然性是事物發展中持久穩定的趨勢;偶然性則是暫時的、不穩定的趨勢。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統一的。

        ①必然性存在於偶然性之中,沒有脫離偶然性的粉粹的必然性。必然性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並為自己開闢道路。

        ②偶然性體現必然性,並受制於必然性。沒有脫離必然性的純粹的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凡是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後總是隱藏著必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地、絕對地擺脫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約。

        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由於事物範圍極其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區分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偶然性可以轉化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轉化為偶然性。

        (3)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係原理的意義。

        ①掌握客觀必然性是科學認識和實踐的基礎。只有立足於必然性,努力研究揭示必然性,才能使科學研究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只有認識必然性利用必然性才能獲得自由。

        ②在科學研究中偶然性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只有認識偶然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才能注意利用一切的偶然因素去推動科學發展,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響,做到「有備無患」。

5、可能性和現實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的,並預示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是潛在的,尚未實現的東西。現實性是指導包含內在的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觀事物和現象種種聯繫的綜合。

        (1)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辯證關係。

        ①可能性和現實性是相互區別的,可能性是尚未實現的東西,不是現實性;而現實性則是已經實現了的可能性,已不再是可能性。

        ②可能性和現實性又是統一的,它們相互依賴、相互轉化。相互依賴。可能性存在在於現實性中,離開現實性,就談不上可能性;現實性也離不開可能性;沒有可能的東西,不會成為現實,任何現實都是由可能轉化來的,相互轉化。可能性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現實性;現實性又產生新的可能性,即現實性化為可能性。事物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由可能向現實轉化的賽程。這種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可能由現實轉化需要客觀條件,還需要主觀條件。

        (2)可能性和現實性辯證關係原理的意義。

        ①我們的一切工作必須立足於現實,從現實出發制訂我們的方針、方案、計劃。只有從現實出發,才能正確分析種種可能性,正確預見未來,使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上。

        ②在制訂計劃、方案前要注意分析可能性的各種情況:可能和不可能;現實可能和非(抽象)可能;好的可能和壞的可能;可能性在量上的大小,即或然率。我們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爭取好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避免壞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從最好處努力,從最壞處準備,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

        ③可能向現實轉化了客觀條件,還需要主觀件,即主觀努力。我們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各種條件,使好的可能性向現實性轉化。

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反映論

        ⑴唯物主義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主張認識是對客觀物質的反映。

        ⑵馬克思主義將實踐的觀點引入認識論,消除了舊唯物主義脫離社會實踐的消極直觀性的缺陷,科學地說明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的主體和客體都是在實踐中生成和發展的,認識不再是對客體的消極直觀反映,而是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⑶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將辯證法貫徹於認識過程,闡明了認識是一個充滿矛盾運動的過程,是一個隨意實踐的發展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的永無止境的辯證發展過程,從而消除了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僵化不變的形上學缺陷。

        ⑷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實踐的觀點是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三、三個基本觀點

        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繫和發展的科學,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它的總特徵,辯證法的三大規律都是講發展的,五大範疇都是講聯繫的。

        聯繫的觀點:物質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繫的統一整體。聯繫是指事物內部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作用。聯繫是客觀的、普遍的,聯繫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發展的觀點:物質世界是不斷發展的世界,運動是宇宙間一切的存在方式。發展是指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過程,它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是客觀的,有規律的。

        一分為二的觀點:唯物辯證法主張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聯繫,又要承認它們之間的區別;既要看到事物運動的絕對性,又要承認事物的相對靜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個別,又要看到一般。

相關焦點

  • 唯物辯證法之三大規律六大範疇
    唯物辯證法之三大規律六大範疇20191206 兩大特徵:這是一種考量事物的基本方式,比方說論據的選擇要有
  • 重讀《反杜林論》: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
    在書中,恩格斯對法國小資產階級的代表杜林以及杜林主義的各種錯誤觀點進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論述了唯物論的一元論、唯物論的反映論、唯物史觀,尤其是對唯物辯證法的三個主要規律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論證,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系統化、體系化的第一部著作。全書共分五個部分,即序言、引論、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
  •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內涵
    在一般的教科書中,唯物辯證法包括三大規律、五大範疇。
  • 唯物辯證法:5對基本範疇,講透了方方面面的一般規律
    而哲學範疇,是人們思維對客觀事物最普遍的本質的反映和概括,是人們從不同側面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也是人們從不同維度反映事物發展的辯證方法。簡單地講,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唯物辯證法各基本範疇的「手掌心」。唯物辯證法,有五對基本範疇,也有人說是六對,或多對範疇。
  • 2016考研政治唯物辯證法五大範疇:現象和本質
    唯物辯證法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規律和範疇。我們在考研政治中講到了唯物辯證法的五大範疇,即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現象和本質、內容和形式。下面為大家梳理現象和本質這對範疇。   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繫相互關係的範疇。現象和本質也是既對立又統一的。
  • 讀《矛盾論》前,要先搞懂唯物辯證法,2個總特徵,3條基本規律
    我們在解讀《矛盾論》之前,需要了解唯物辯證法,先搞懂唯物辯證法2個總特徵、3條基本規律、5對基本範疇之後,對《矛盾論》會更全面與深刻的領會。這篇文章,作為專欄開篇文章,我們主要介紹唯物辯證法,談以下幾個問題。①、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②、唯物辯證法主要內容有哪些?③、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什麼?④、唯物辯證思想源頭在哪裡?
  • 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相統一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揭示了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是關於聯繫和發展的科學。 唯物辯證法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並隨著實踐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和思維方法。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典範。
  • 唯物辯證法的特徵和規律,事業編公基考點
    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觀點看待世界,即辯證法的理論。唯物辯證法在唯物論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學習,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的物質世界會有什麼樣的特徵呢?以及這樣的特徵背後有什麼樣的規律呢?這就是辯證法需要探索和討論的問題。
  • 三大規律,五大範疇,你都知道嘛
    三大定律五大範疇是馬哲中的基礎也是易考點,三大定律分別為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最為重要。五大範疇分別為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現象和本質,還有內容和形式,此篇文章就介紹一下三大規律中的質量互變規律首先是質量互變定律,想要知道什麼是質量互變規律首先知道什麼是質和量還有度,以及量變和質變。
  • 從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看五大發展理念
    五大發展理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豐富與完善,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閃耀著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的理論光芒,集中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認識把握髮展規律實現了新飛躍,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解答現實問題達到了新境界,必將指引我們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 唯物辯證法與信仰者
    馬克思恩格斯把唯心辯證法「倒了過來」,從而形成了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是聯繫與發展,而根本觀點是矛盾規律,也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唯物辯證法有兩大觀點、三大規律和五對範疇,用聯繫、發展、矛盾的觀點作為劃分或許脈絡最為清晰。我此處認同的是高中思想政治教科書《生活與哲學》的邏輯,但書中除聯繫、發展、矛盾三課之外還為辯證法獨立設立了一課,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 唯物辯證法:其思想核心是什麼,其思想源頭在哪裡
    ①對立統一揭示事物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②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規律的基礎。③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各個基本範疇的基礎。我們逐條展開闡述,請保持耐心閱讀。但是黑格爾,是從唯心主義的立場來闡發,把辯證法三條規律,塑造得過於神秘。馬克思和恩克斯看不過去,對此做了批判地改造。分別從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抽象思維,三個維度來解讀,把它們當事物的普遍規律來闡釋。專欄第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唯物辯證法三條基本規律的主要內容,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即都存在對立統一的關係。
  • 唯物辯證法(四)
    2、否定之否定規律事物的辯證發展過程經過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決。而處於否定階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還要經過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實現對立面的統一,使矛盾得到解決。事物的辯證發展就是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形成一個周期。
  • 2016考研政治:破解唯物辯證法的高頻考點
    ▶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規律   通過唯物辯證法的兩大特徵我們了解到這個物質世界是以聯繫和發展的狀態存在著的,但是僅僅用聯繫和發展的觀點,又不能詳細解釋這個物質世界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於是我們便把那些最具普遍性的客觀規律總結出來,於是就得到了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的規律、質量互變揭示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的規律
  • 【哲學部分】唯物辯證法知識點大盤點
    主要從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兩個角度對唯物辯證法的整體結構進行一個梳理。正如我們之前介紹的,辯證法屬於方法論範疇,即,討論整個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唯物辯證法,是以唯物主義為前提,即,在承認世界統一於物質的前提下,認為世界是聯繫著的,發展著的,充滿矛盾的,內因是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依據。
  • 馬克思主義哲學(九)辯證法的五大範疇
    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其全部內容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即:兩個特徵,三大規律,五對範疇。一、現象與本質1、定義1.1、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外在表現。1.2、本質是事物根本的、組成事物基本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本質和規律是同等程度的範疇,認識了本質,也就把握了規律。2、辯證關係2.1、現象與本質互相區別、互相對立。
  • 馬克思主義哲學(八)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其全部內容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即:兩個特徵,三大規律,五對範疇。一、對立統一規律1、矛盾分析法1.1、矛盾的同一性: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有條件的、相對的。二、質變量變規律1、事物的質、量、度1.1、質: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1.2、量:規模、程度、速度以及構成要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
  • 把握世界的重要範疇與基本方式
    系統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野中,系統是標誌事物聯繫和發展的特定形式的重要範疇與基本觀點。自覺從系統觀點出發去把握事物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善於運用系統觀點洞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鮮明的理論思維特徵,也是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凝練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對立統一規律
    1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唯物辯證法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①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普遍聯繫的實在內容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它是聯繫和發展的實質;②對立統一規律是貫穿辯證法的其他規律、範疇的中心線索,是各個規律和各對範疇的實質;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認識方法,把握對立統一是辯證認識的實質;④是否承認對立統一學說是唯物辯證法和形上學對立的實質。  2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意義矛盾是辯證法的核心概念。
  • 黑格爾辯證法三大規律: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
    今天我們繼續介紹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前面的文章,我們介紹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基本邏輯「正反合」,它們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聊黑格爾的:辯證法的三大規律。恩格斯總結概況了黑格爾的《邏輯學》提煉出了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