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全面的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大基本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最早介紹來中國是發表在1912年上海《新世界》半月刊上,篇名為《理想社會主義與實行社會主義》。這部著作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是1930年11月由上海江南書店出版、吳黎平翻譯的《反杜林論》。在書中,恩格斯對法國小資產階級的代表杜林以及杜林主義的各種錯誤觀點進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論述了唯物論的一元論、唯物論的反映論、唯物史觀,尤其是對唯物辯證法的三個主要規律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論證,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系統化、體系化的第一部著作。
全書共分五個部分,即序言、引論、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其中哲學部分,發表時名為《歐根·杜林先生在哲學中實行的變革》,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實證主義的自然哲學、唯心史觀以及形上學的思維方法,全面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組成部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由來、發展和內容,包括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內容,科學解析了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
本文大約1900字,看完需要6分鐘左右,感謝您閱讀,如果對我的文章感興趣歡迎關注@藤籌勁草
恩格斯在反駁杜林對唯心主義辯證法的攻擊時,論述了辯證法的歷史、理論及其基本規律,恩格斯指出:對待「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問題的回答上,歷來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辯證法和形上學思維方法,它們鬥爭的焦點就在於是否承認矛盾。
關於辯證法在歷史上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古希臘的樸素的辯證法,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辯證法。恩格斯深刻論述了唯物辯證法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必然性,指出唯物辯證法的產生引起了自然觀和社會歷史觀的革命變革。明確指出形上學的錯誤就在於:把事物看作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對象;辯證法是從它們的聯繫、發展和全面地去考察,而最終使它們區別開來的核心就是:矛盾。
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唯物辯證法是核心,而在唯物辯證法中三大基本規律是核心。
第一,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對立統一規律是指矛盾的觀點,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都是同一性和對立性的統一,也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本身在唯物主義辯證法中處於核心地位,是事物聯繫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列寧曾說:「統一分為兩個部門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
對立統一規律的核心地位杜林根本沒有意識,而且否定矛盾的客觀存在,攻擊矛盾觀點為「背理的頂點」。針對杜林形上學的觀點,恩格斯運用了大量的客觀事實論證矛盾規律的客觀性以及核心地位。他指出。從簡單的機械運動到高級的生命運動都是矛盾規律的結果,運動的本質就在於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是一切運動、變化、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真正的、自然的、歷史的和辯證的否定正是一切發展的推動力(從形式方面看)——對立之劃分,對立的鬥爭和解決。」
第二,質量互變規律是事物發展的形式
質是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量是事物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關係表示的規定性,質變是事物性質的變化,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變動。對此杜林進行了歪曲和攻擊,否定質量互變規律。恩格斯藉助大量的客觀事實駁斥了杜林的污衊和歪曲,指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的形式和狀態都以量變和質變的形式存在,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純粹量的增多或減少在一定的關節點上引起質的飛躍」。而且 ,量變和質變相互滲透,體現了事物發展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第三,否定之否定規律是事物發展的趨勢
恩格斯指出否定之否定規律非常重要,說明「它是自然、歷史和思維的一個極其普遍的,因而極其廣泛地起作用的發展規律」。在辯證法中,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根源就是內在矛盾,辯證的否定就是矛盾對立面的互相轉化,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發展,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否定其消極因素,肯定其積極因素,使事物向更高級的方向發展。要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形成一個周期,呈現出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總趨勢,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也告訴我們: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總之,恩格斯曾經指出:「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這個過程在思維者的頭腦中的反映。」指明了唯物辯證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它批判墨守成規和教條僵化,堅持主觀和客觀的統一、理論和實踐的統一、繼承和創新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