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共性與個性。
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中包含著共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共性,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是個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社會主義的共性,不是把資本主義改了個名字;中國特色又是共性中的個性,不能照搬照抄社會主義的蘇聯經驗。4.全局與重點。
全局之中有重點,重點寓於全局之中。看不到重點,就會鬍子眉毛一把抓;看不到全局,就會孤軍深入,失去支援,甚至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牛鼻子是重點,牛身是全局,牽一髮可動全身。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及時調整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均體現了辯證法的這一特點。1.內因與外因。
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外因是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在事物的發展中,內因是決定性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種子發芽長成莊稼,種子是內因,陽光、空氣、水是外因,沒有這些外因種子不會發芽,但沒有種子,外因再有利也不會憑空長出莊稼。改革是內因,開放是外因,只有開放會成為別人的附庸,只有改革成果也做不大。2.原因與結果。
二者是引發與被引發的關係,原因引發結果,結果不是憑空、孤立出現,其背後有原因。因果關係極其複雜,醜化抹黑黨的領導,往往是有意把非因果關係硬擰成因果關係。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結果可能成為新的原因,更增加了因果的複雜性。3.偶然與必然。
偶然當中有必然,必然往往通過偶然表現出來。《易經·坤》「履霜,堅冰至。」下霜看似偶然,但之後冬天必然很快到來。中美貿易戰看似偶然,其中包含著崛起的中國與老大美國之間的必然衝突。4.可能與現實
是否具有可能性要基於現實判斷;客觀條件具備了,如果不付出人的主觀努力,可能性也未必會成為現實,所以要抓住機遇。可能與現實在不斷的轉化,可能變為現實之後,新的現實又提供了新的可能,社會因此不斷前行。唯物辯證法需要在實踐中把握,首先要對其有正確的認識。認識唯物辯證法也需要唯物辯證法,從這一點上來講,唯物辯證法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一致的,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說:「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如果說以上8個方面是認識的客體,那麼對於認識主體的認識,也有幾個方面需要把握:感性認識是人的感官對客觀世界的反應,理性認識是經過頭腦加工之後對客觀世界的結論。理性認識只有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才更符合客觀真實,否則可能成為主觀主義;理性認識只有經過感性認識的積累,才能產生理性認識的飛躍,否則就可能片面;感性只有經過理性思考,才能固化和深刻、全面,否則可能出現急躁冒進、朝令夕改、拍腦袋做決策等問題。感性認識往往是具體的,理性認識往往是抽象的,所以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是具體與抽象的關係、實踐與規律、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是認識論中最重要的範疇。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人類認識的一次上升,但還不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更是認識的目的,理性認識需要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用於指導實踐,並被實踐所檢驗。認識的目的是達成主觀認識與客觀實踐的一致性。不再接受實踐檢驗的理性認識就是經驗主義,不從實際出發的理性認識,在實踐中就會體現為本本主義、大話套話空話。人會追求認識的絕對性,既力圖掌握終極真理,而人的認識源於實踐,而實踐不斷發展、沒有盡頭,決定了人類目前所擁有的所有認識都是相對的,需要跟隨實踐的發展不斷更新,不可能掌握所謂終極真理、絕對真理。唯物辯證法本身也需要被不斷的被審視,並在實踐當中揚棄。能夠解釋一切的認識論、包治百病的方法論都是不存在的。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體現在以上的範疇之中。對立統一規律是最底層的規律,涵蓋了聯繫與發展、主觀與客觀多個方面,「質量互變」與「否定之否定」本身也是對立統一的,但更多地體現在「發展」這個維度。三大規律內部、規律與範疇之間沒有明顯的區隔,以上的分類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實際上是融為一體的,無法割裂。
以上要點,我POINT到了嗎?你GET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