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內涵

2021-02-20 威海王肖傑
在一般的教科書中,唯物辯證法包括三大規律、五大範疇。「三大規律」指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五大範疇」指現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原因與結果、偶然與必然、可能與現實。其最本質的特徵是聯繫而不是孤立、發展而不是靜止,進而達到全面而不是片面的結果。聯繫主要體現在空間上,發展主要體現在時間上,下面就以時間和空間這兩個維度,結合馬恩、列寧和毛澤東關於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對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範疇做以下歸納:揭示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現和內在聯繫的關係。人們看到的往往是現象,甚至是假象,本質則掩藏於其中,需要經過頭腦的加工,去偽存真,才能被認識和掌握。比如中國人到日本去買馬桶蓋是一種現象,其本質是中國消費需要升級,但產業沒有跟上。對本質的認識不能一蹴而就,更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比如建國後黨對計劃和市場的認識,從單一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從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內容是構成事物的各種要素,形式是對要素的組合方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內容。實際工作中卻有相反的表現,追求形式忽略內容,甚至用形式代替內容,違背了唯物辯證法,如形形色色的形式主義。

3.共性與個性。

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中包含著共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共性,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是個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社會主義的共性,不是把資本主義改了個名字;中國特色又是共性中的個性,不能照搬照抄社會主義的蘇聯經驗。

4.全局與重點。

全局之中有重點,重點寓於全局之中。看不到重點,就會鬍子眉毛一把抓;看不到全局,就會孤軍深入,失去支援,甚至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牛鼻子是重點,牛身是全局,牽一髮可動全身。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及時調整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均體現了辯證法的這一特點。

1.內因與外因。

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外因是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在事物的發展中,內因是決定性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種子發芽長成莊稼,種子是內因,陽光、空氣、水是外因,沒有這些外因種子不會發芽,但沒有種子,外因再有利也不會憑空長出莊稼。改革是內因,開放是外因,只有開放會成為別人的附庸,只有改革成果也做不大。

2.原因與結果。

二者是引發與被引發的關係,原因引發結果,結果不是憑空、孤立出現,其背後有原因。因果關係極其複雜,醜化抹黑黨的領導,往往是有意把非因果關係硬擰成因果關係。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結果可能成為新的原因,更增加了因果的複雜性。

3.偶然與必然。

偶然當中有必然,必然往往通過偶然表現出來。《易經·坤》「履霜,堅冰至。」下霜看似偶然,但之後冬天必然很快到來。中美貿易戰看似偶然,其中包含著崛起的中國與老大美國之間的必然衝突。

4.可能與現實

是否具有可能性要基於現實判斷;客觀條件具備了,如果不付出人的主觀努力,可能性也未必會成為現實,所以要抓住機遇。可能與現實在不斷的轉化,可能變為現實之後,新的現實又提供了新的可能,社會因此不斷前行。唯物辯證法需要在實踐中把握,首先要對其有正確的認識。認識唯物辯證法也需要唯物辯證法,從這一點上來講,唯物辯證法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一致的,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說:「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如果說以上8個方面是認識的客體,那麼對於認識主體的認識,也有幾個方面需要把握:感性認識是人的感官對客觀世界的反應,理性認識是經過頭腦加工之後對客觀世界的結論。理性認識只有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才更符合客觀真實,否則可能成為主觀主義;理性認識只有經過感性認識的積累,才能產生理性認識的飛躍,否則就可能片面;感性只有經過理性思考,才能固化和深刻、全面,否則可能出現急躁冒進、朝令夕改、拍腦袋做決策等問題。感性認識往往是具體的,理性認識往往是抽象的,所以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是具體與抽象的關係、實踐與規律、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是認識論中最重要的範疇。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人類認識的一次上升,但還不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更是認識的目的,理性認識需要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用於指導實踐,並被實踐所檢驗。認識的目的是達成主觀認識與客觀實踐的一致性。不再接受實踐檢驗的理性認識就是經驗主義,不從實際出發的理性認識,在實踐中就會體現為本本主義、大話套話空話。人會追求認識的絕對性,既力圖掌握終極真理,而人的認識源於實踐,而實踐不斷發展、沒有盡頭,決定了人類目前所擁有的所有認識都是相對的,需要跟隨實踐的發展不斷更新,不可能掌握所謂終極真理、絕對真理。唯物辯證法本身也需要被不斷的被審視,並在實踐當中揚棄。能夠解釋一切的認識論、包治百病的方法論都是不存在的。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體現在以上的範疇之中。對立統一規律是最底層的規律,涵蓋了聯繫與發展、主觀與客觀多個方面,「質量互變」與「否定之否定」本身也是對立統一的,但更多地體現在「發展」這個維度。

三大規律內部、規律與範疇之間沒有明顯的區隔,以上的分類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實際上是融為一體的,無法割裂。

以上要點,我POINT到了嗎?你GET到了嗎?

相關焦點

  • 重讀《反杜林論》: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
    《反杜林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全面的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大基本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最早介紹來中國是發表在1912年上海《新世界》半月刊上,篇名為《理想社會主義與實行社會主義》。
  • 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相統一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揭示了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是關於聯繫和發展的科學。 唯物辯證法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並隨著實踐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和思維方法。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典範。
  • 讀《矛盾論》前,要先搞懂唯物辯證法,2個總特徵,3條基本規律
    我們在解讀《矛盾論》之前,需要了解唯物辯證法,先搞懂唯物辯證法2個總特徵、3條基本規律、5對基本範疇之後,對《矛盾論》會更全面與深刻的領會。這篇文章,作為專欄開篇文章,我們主要介紹唯物辯證法,談以下幾個問題。①、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②、唯物辯證法主要內容有哪些?③、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什麼?④、唯物辯證思想源頭在哪裡?
  • 唯物辯證法:5對基本範疇,講透了方方面面的一般規律
    簡單地講,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唯物辯證法各基本範疇的「手掌心」。唯物辯證法,有五對基本範疇,也有人說是六對,或多對範疇。它們分別是: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內容和形式、現象和本質。
  • 唯物辯證法(四)
    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第二,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它是舊事物向新事物的轉變,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只有經過否定,舊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轉變。唯物辯證法堅持用聯繫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世界,認為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盾性。「四個全面」戰略構想在各個方面都體現了唯物辯證法思想。第一,體現了事物聯繫和發展的思想。聯繫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聯繫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
  • 科學發展觀和唯物辯證法的關係
    在科學發展觀和唯物辯證法的關係上,一方面,唯物辯證法是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它在哲學方法論的高度為科學發展提供指導作用,表現出科學發展實踐與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方法論的一脈相承;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又把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實踐化,實現了哲學方法論與發展實踐的有機結合和統一,賦予唯物辯證法以鮮活的時代主題和強大的生命力,把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科學發展的時代主題下
  • 唯物辯證法:其思想核心是什麼,其思想源頭在哪裡
    接上篇文章,我們繼續講唯物辯證法相關內容哈。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列寧同志認為,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思想。他不僅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還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尤其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完善與拓展,做出了重大歷史貢獻。
  • 唯物辯證法與信仰者
    從這其中已經可以看出後來唯物辯證法的矛盾思想,即一分為二的思維。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發展了辯證邏輯。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相對,不同之處在於兩個命題A與非A之間並不是一個錯一個對的關係。現實生活的複雜使得它經常不會給我們非黑即白的答案,形式邏輯的排中律在這裡就難以發揮作用。此外,隨著辯證邏輯不斷發展,「存在」「非存在」「運動」「同一性」「矛盾」等術語,在方法論上是開放的、多義的,而不是完全確定的。
  • 從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看五大發展理念
    原標題:從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看五大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新的視野確立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
  • 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五大範疇、三個基本觀點
    基本規律是對立統一規律,它是其中的「一」。量變質變規律與肯定否定規律是「二」。 唯物辯證法的三大基本規律的內容及其意義:一、對立統一規律基本概念: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鬥爭性,內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兩點論,重點論,矛盾分析方法,對立統一規律2、意義:第一,事物發展的內因與外因的辨證關係原理及其現實意義在以往考試末以大題形式出現過
  • 把握辯證思維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
    把握辯證思維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  ——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馮顏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了全面系統闡述,深入學習《綱要》,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
  • 2020山東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唯物辯證法之發展考點整理
    2020山東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唯物辯證法之發展考點整理 2020-04-02 17:11:21| 【導語】軍轉幹考試備考開始啦,為了幫助大家能夠順利參加考試,山東中公軍人考試網
  • 善於運用唯物辯證法認識和解決社會矛盾
    1957年,《人民日報》發表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這是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時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運用唯物辯證法深入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把正確區分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深刻闡釋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科學理論,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順利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 【哲學部分】唯物辯證法知識點大盤點
    💡【哲學部分】唯物辯證法 | 事物內部-矛盾觀 (上)💡【哲學部分】唯物辯證法 | 事物內部-矛盾觀 (中)💡【哲學部分】唯物辯證法 | 事物內部-矛盾觀 (下)主要從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兩個角度對唯物辯證法的整體結構進行一個梳理。正如我們之前介紹的,辯證法屬於方法論範疇,即,討論整個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唯物辯證法,是以唯物主義為前提,即,在承認世界統一於物質的前提下,認為世界是聯繫著的,發展著的,充滿矛盾的,內因是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依據。
  •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有什麼不同?政治老師:再講最後一遍
    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唯物辯證法和形上學是兩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根本對立,它們的對立主要表現在: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聯繫的;形上學則認為事物之間是互不聯繫,彼此孤立的。
  • 鹹魚QYJ的馬原複習outline——唯物辯證法
    令人驚嘆的是,這個看似老生常談的基本規律不僅具有永恆的普適性與指導意義,更為後文歷史唯物主義打下了基礎。從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到如何零基礎突擊20個小時後的法語考試,都要求我們把辯證關係牢記在心。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是引導人類社會科學進步的真理,是指引中國當代發展的行動指南。
  • 唯物辯證法的特徵和規律,事業編公基考點
    ▁▁▁▁▁▁▁▁▁▁▁▁▁▁▁▁▁▁▁▁▁▁▁▁▁▁▁▁▁↓↓↓【唯物辯證法的兩大特徵】由於世界的運動性,導致所有的物質都處在絕對的運動中,而正是由於運動的性質讓不同的物質運動過程中在空間上產生了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係,這種關係由於運動的絕對性而普遍存在,這就是世界的第一個特徵,也是唯物辯證法的第一個特徵
  • 高二政治教案:《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二政治教案: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學習要求:  1.按考點要求自主、全面複習知識點內容,特別注意鞏固基礎知識記憶;  2.自主、  考點要求:  1.了解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另一個總特徵;  2.理解發展的實質,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3.理解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4.了解量變、質變的含義,說明量變質變的辯證關係及其指導意義。
  • 張華榮院長「雲」思政課:運用唯物辯證法正確認識疫情影響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上好疫情防控期間的思政課,5月27日下午,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華榮教授為學院2018級市場營銷、電子商務兩個專業學生開設了主題為「運用唯物辯證法正確認識疫情影響
  • 2016考研政治:破解唯物辯證法的高頻考點
    而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即是過程論,過程論強調一切事物都是發展的,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是過程,都有其產生、發展和轉化的歷史,過去現在和未來,過程論被恩格斯譽為"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其核心在於強調"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而非事物的集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