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理論上的案例。
在科學發展觀和唯物辯證法的關係上,一方面,唯物辯證法是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它在哲學方法論的高度為科學發展提供指導作用,表現出科學發展實踐與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方法論的一脈相承;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又把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實踐化,實現了哲學方法論與發展實踐的有機結合和統一,賦予唯物辯證法以鮮活的時代主題和強大的生命力,把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科學發展的時代主題下,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科學發展觀是關於如何實現科學發展的方法論內容,集中體現在其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和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等方面。這些「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充分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種種方法論的原則和要求。換言之,當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原則來指導當代中國發展時,就必然要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從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的角度看,科學發展具體表現為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全面」,是就發展的要素而言的,這些要素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全面」觀點的具體運用,表達的是全面發展,不能搞「單打一」或「一花獨放」式的發展,這就提出了科學發展的全面性的原則或要求;「協調」,是就發展的橫向關係而言的,表達的是發展之各要素的關係要和諧、比例要合理,發展速度和效益要統一;「可持續」,是就發展的縱向關係或代際關係而言的,主要解決的是今天的發展和明天的發展的統一性問題,表達的是當代人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不能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和條件造成危害。當然,無論是協調,還是可持續,其實都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聯繫」觀點的具體運用,是基於橫向聯繫和縱向聯繫的視角而看待、對待發展的具體表現。
從科學發展觀「根本方法」的角度看,科學發展具體表現為堅持統籌兼顧的方法。統籌兼顧也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全面觀點、聯繫觀點和發展觀點的具體運用。進一步來說,統籌兼顧是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分析法的集中體現。在唯物辯證法看來,「全面」實質上是指事物內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雙方;「聯繫」的根本內容就是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矛盾雙方之間的本質聯繫,事物「發展」的源泉、動力在於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雙方的地位具有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表現為:在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在矛盾的兩個方面中,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其中前者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後者處於被支配地位。矛盾地位不平衡性的客觀事實,形成了關於矛盾分析的「兩點論」和「重點論」。辯證法的兩點論,就是面對複雜的事物,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關注次要矛盾;在面對任何一種矛盾時,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關注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關注一點而忽略了另一點,就會導致形上學的「一點論」。辯證法的「重點論」,就是在面對複雜事物時,要著重把握它的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在面對任何一種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去把握這個重點甚至否認這個重點,而是平衡用力,就會導致形上學的「均衡論」。實現科學發展的統籌兼顧方法,正是對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的具體運用。它在立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同時(體現了「重點論」),又總攬全局、兼顧各方、科學籌劃(體現了「兩點論」),在方法論的原則上,實現了「重點論」和「兩點論」的有機統一;在發展實踐上,又能體現並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堅持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就必須反對形上學的發展觀和發展傾向。這種形上學的發展觀和發展傾向在發展實踐中,堅持的是片面的、孤立的和靜止的觀點看待發展,要麼表現為「唯經濟主義」(或唯GDP)而忽視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要麼只見物不見人,要麼只顧今天的經濟發展而忽視生態問題。
其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講的「堅持新發展理念」,更是唯物辯證法在當代中國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新發展理念,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堅持和發展。
(二)「積小勝為大勝、積小變為大變」
這是實踐上的案例。
王充在《論衡》中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黑格爾提出:「問一粒麥是否可以形成一堆麥,又如問從馬尾上拔去一根毛,是否可以形成一禿的馬尾?當我們最初想到量的性質,以量為存在的外在的不相干的規定性時,我們自會傾向於對這兩個問題予以否定的答覆。但是我們也須承認,這種看來好像不相干的量的增減也有其限度,只要最後一達到這極點,則繼續再加一粒麥就可形成一堆麥,繼續再拔一根毛,就可產生一禿的馬尾。」《百喻經》裡有這樣一個寓言:有一個人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覺得沒飽,又吃了一個,一連吃了六個,還是沒飽。於是拿起第七個餅子吃,吃到一半,飽了。這個人非常後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聰明地說: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張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餅子,都是白白浪費。如果早知道這半個餅子就能吃飽,我應該只吃這半個就行了。上述故事講的都是量變和質變的關係問題。
中國革命發展也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毛澤東同志1930年發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批判了當時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的一種悲觀思想。當時的時局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革命力量嚴重受損。毛澤東同志認為,不能因為剩下的一點小小的力量,僅依據某些現象,就發生悲觀的念頭。實際上,雖當時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它在中國的環境裡不僅具備了發展的可能性,而且具備了發展的必然性,可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點點火苗逐漸燃起(量變)也會燎原(質變)。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便成了中國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取得徹底勝利的代表性表述。
實際上,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只要逐步積小勝,必然會產生大勝的結果,如我們在革命戰爭年代所取得的勝利。一個一個小的變化積累起來,也必然會產生大的變化,如1978年以來我國改革開放發生的巨大變化。再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講的「歷史性成就」,都是久久為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