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和唯物辯證法的關係

2021-03-02 思享新時代

這是理論上的案例。

在科學發展觀和唯物辯證法的關係上,一方面,唯物辯證法是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它在哲學方法論的高度為科學發展提供指導作用,表現出科學發展實踐與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方法論的一脈相承;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又把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實踐化,實現了哲學方法論與發展實踐的有機結合和統一,賦予唯物辯證法以鮮活的時代主題和強大的生命力,把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科學發展的時代主題下,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科學發展觀是關於如何實現科學發展的方法論內容,集中體現在其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和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等方面。這些「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充分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種種方法論的原則和要求。換言之,當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原則來指導當代中國發展時,就必然要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從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的角度看,科學發展具體表現為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全面」,是就發展的要素而言的,這些要素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全面」觀點的具體運用,表達的是全面發展,不能搞「單打一」或「一花獨放」式的發展,這就提出了科學發展的全面性的原則或要求;「協調」,是就發展的橫向關係而言的,表達的是發展之各要素的關係要和諧、比例要合理,發展速度和效益要統一;「可持續」,是就發展的縱向關係或代際關係而言的,主要解決的是今天的發展和明天的發展的統一性問題,表達的是當代人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不能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和條件造成危害。當然,無論是協調,還是可持續,其實都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聯繫」觀點的具體運用,是基於橫向聯繫和縱向聯繫的視角而看待、對待發展的具體表現。

從科學發展觀「根本方法」的角度看,科學發展具體表現為堅持統籌兼顧的方法。統籌兼顧也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全面觀點、聯繫觀點和發展觀點的具體運用。進一步來說,統籌兼顧是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分析法的集中體現。在唯物辯證法看來,「全面」實質上是指事物內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雙方;「聯繫」的根本內容就是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矛盾雙方之間的本質聯繫,事物「發展」的源泉、動力在於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雙方的地位具有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表現為:在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在矛盾的兩個方面中,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其中前者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後者處於被支配地位。矛盾地位不平衡性的客觀事實,形成了關於矛盾分析的「兩點論」和「重點論」。辯證法的兩點論,就是面對複雜的事物,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關注次要矛盾;在面對任何一種矛盾時,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關注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關注一點而忽略了另一點,就會導致形上學的「一點論」。辯證法的「重點論」,就是在面對複雜事物時,要著重把握它的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在面對任何一種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去把握這個重點甚至否認這個重點,而是平衡用力,就會導致形上學的「均衡論」。實現科學發展的統籌兼顧方法,正是對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的具體運用。它在立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同時(體現了「重點論」),又總攬全局、兼顧各方、科學籌劃(體現了「兩點論」),在方法論的原則上,實現了「重點論」和「兩點論」的有機統一;在發展實踐上,又能體現並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堅持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就必須反對形上學的發展觀和發展傾向。這種形上學的發展觀和發展傾向在發展實踐中,堅持的是片面的、孤立的和靜止的觀點看待發展,要麼表現為「唯經濟主義」(或唯GDP)而忽視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要麼只見物不見人,要麼只顧今天的經濟發展而忽視生態問題。

其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講的「堅持新發展理念」,更是唯物辯證法在當代中國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新發展理念,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堅持和發展。

(二)「積小勝為大勝、積小變為大變」

這是實踐上的案例。

王充在《論衡》中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荀子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黑格爾提出:「問一粒麥是否可以形成一堆麥,又如問從馬尾上拔去一根毛,是否可以形成一禿的馬尾?當我們最初想到量的性質,以量為存在的外在的不相干的規定性時,我們自會傾向於對這兩個問題予以否定的答覆。但是我們也須承認,這種看來好像不相干的量的增減也有其限度,只要最後一達到這極點,則繼續再加一粒麥就可形成一堆麥,繼續再拔一根毛,就可產生一禿的馬尾。」《百喻經》裡有這樣一個寓言:有一個人餓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個餅子,覺得沒飽,又吃了一個,一連吃了六個,還是沒飽。於是拿起第七個餅子吃,吃到一半,飽了。這個人非常後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聰明地說:我今天飽了,是因為吃了這半張餅子。前面吃的六個餅子,都是白白浪費。如果早知道這半個餅子就能吃飽,我應該只吃這半個就行了。上述故事講的都是量變和質變的關係問題。

中國革命發展也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毛澤東同志1930年發表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批判了當時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的一種悲觀思想。當時的時局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革命力量嚴重受損。毛澤東同志認為,不能因為剩下的一點小小的力量,僅依據某些現象,就發生悲觀的念頭。實際上,雖當時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它在中國的環境裡不僅具備了發展的可能性,而且具備了發展的必然性,可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點點火苗逐漸燃起(量變)也會燎原(質變)。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便成了中國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取得徹底勝利的代表性表述。

實際上,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只要逐步積小勝,必然會產生大勝的結果,如我們在革命戰爭年代所取得的勝利。一個一個小的變化積累起來,也必然會產生大的變化,如1978年以來我國改革開放發生的巨大變化。再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講的「歷史性成就」,都是久久為功的結果。

相關焦點

  • 高二政治教案:《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二政治教案: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學習要求:  1.按考點要求自主、全面複習知識點內容,特別注意鞏固基礎知識記憶;  2.自主、  二.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6分):  1.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繫、變化與發展的內在關係是  A.聯繫構成事物的變化,變化的實質就是發展  B.事物的相互聯繫構成了事物的變化和發展  C.事物的聯繫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D.發展是事物變化的趨勢,事物的變化決定了事物的變化與發展
  • 第七章 科學發展觀
    (2)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條件①現實依據科學發展觀是在深刻把握我國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②實踐基礎科學發展觀是在深入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
  • 【哲學部分】唯物辯證法知識點大盤點
    主要從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兩個角度對唯物辯證法的整體結構進行一個梳理。正如我們之前介紹的,辯證法屬於方法論範疇,即,討論整個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唯物辯證法,是以唯物主義為前提,即,在承認世界統一於物質的前提下,認為世界是聯繫著的,發展著的,充滿矛盾的,內因是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依據。
  • 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相統一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揭示了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是關於聯繫和發展的科學。 唯物辯證法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並隨著實踐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和思維方法。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典範。
  • 科學發展觀的精髓是實事求是
    科學發展觀自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及理論界對其內涵不斷加以闡釋,逐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於黨的十七大正式寫入黨章而成為重要的指導方針和戰略思想。我們認為,隨著實踐的發展,對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需要進一步發掘和完善;應該認識到,「實事求是」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是科學發展觀的精髓。
  • 從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看五大發展理念
    原標題:從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看五大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新的視野確立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
  • 《瞭望》文章:科學發展觀這樣升華
    其一,他明確闡述了科學發展觀與黨的指導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係,指出這一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黨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在總結二十多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功經驗基礎上,在牢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和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因而是對發展問題形成的新認識。其二,他對這一理論的核心概念分別作出了科學界定和闡發,這就使科學發展觀具有了更加完備的理論形態。
  • 讀《矛盾論》前,要先搞懂唯物辯證法,2個總特徵,3條基本規律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對鐵哥們,先後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學說,簡稱為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思想主要內容之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哲學,指馬克思創建或提出的哲學理論。
  • 人民日報: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胡錦濤同志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深入學習領會科學發展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需要抓緊解決的重大問題》《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著作中,在黨的十七大報告、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時代背景、實踐基礎、科學內涵、精神實質等作了深入闡述。
  • 十六大以來科學發展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
    這篇講話明確概括了科學發展觀的主題;初步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第一次對「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作出了明確闡釋和科學界定;明確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檢驗各項工作的標準,要求「凡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遲疑地去改」。從此,科學發展觀開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發揮日益重要的指導作用。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馬哲之不同發展觀的辨析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馬哲之不同發展觀的辨析,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過程中,有關發展的觀點我們了解了很多,但關鍵是誰對誰錯,如何去分辨則是學習和做題中的重難點。大體來講有兩種不同的發展觀,一種是形上學的發展觀,另一種是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 科學發展觀形成與發展的歷程
    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準確把握世界發展新趨勢、緊密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理論。這一科學理論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樣,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
  • 2020山東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唯物辯證法之發展考點整理
    2020山東軍轉幹公共基礎知識:唯物辯證法之發展考點整理 2020-04-02 17:11:21| 【導語】軍轉幹考試備考開始啦,為了幫助大家能夠順利參加考試,山東中公軍人考試網
  • 從更高層次認識把握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順應時代呼喚,源於實踐創新 黨近十年奮鬥歷程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進步,得益於改革開放偉大的實踐創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偉大的理論創新。從邏輯框架上看,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嚴謹縝密的科學理論體系,涵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多個領域。
  • 黃志恆:正確處理好重點突破與全面推進的關係
    正確處理好重點突破與全面推進的關係,對於實現科學發展三年計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正確處理好重點突破與全面推進的關係,是搶抓重大機遇的需要。當前,我區的發展正處於多重發展機遇疊加的時期,加快發展,就必須搶抓機遇,尤其要搶抓事關全局的重要機遇,以有效發揮機遇的帶動效應,全面推動全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 二、科學發展觀至關所有的生存利益(上)
    二、科學發展觀直關所有的生存利益擇其所需,投其所好,學其所用,行其所益,這是人之常情。所以學習與價值必須著實這個切身的生存利益,並要理法清楚準確耐人值信,而決不能習於大理不實、大理不徹,讓人不得實著實處、無以立信地。
  •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建設創新型國家
    科學發展觀是引領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指針用15年的時間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十分深刻的社會變革。科學發展觀是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指針,也是指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內涵
    聯繫主要體現在空間上,發展主要體現在時間上,下面就以時間和空間這兩個維度,結合馬恩、列寧和毛澤東關於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對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範疇做以下歸納:揭示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現和內在聯繫的關係。人們看到的往往是現象,甚至是假象,本質則掩藏於其中,需要經過頭腦的加工,去偽存真,才能被認識和掌握。比如中國人到日本去買馬桶蓋是一種現象,其本質是中國消費需要升級,但產業沒有跟上。
  • 為什麼說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新華網北京11月27日電 黨的十八大立足歷史和時代的高度,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在系統總結黨的十六大以來實踐的基礎上,確立了科學發展觀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歷史地位,這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歷史性決定和歷史性貢獻。    黨的指導思想就是黨的旗幟,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
  • 淺析佛學、唯物辯證法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係
    來自百度【摘要】本文從多個不同角度探討了佛學、唯物辯證法與自然科學的關係。【關鍵詞】佛學;唯物辯證法;自然科學;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不可知論;唯心主義辯證法通常認為,哲學經歷了古代樸素的唯物辯證法、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辯證法和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辯證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