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多個不同角度探討了佛學、唯物辯證法與自然科學的關係。從哲學黨性上說,佛學並非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或客觀唯心主義,其典型特徵是不可知論。佛學主張「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從現象和本質的角度上說,有其認識論意義。佛學的某些預言與現代自然科學發現驚人吻合,從馬克思主義角度看,是佛學博大精妙的辯證法思想的體現。
【關鍵詞】佛學;唯物辯證法;自然科學;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不可知論;唯心主義辯證法
通常認為,哲學經歷了古代樸素的唯物辯證法、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辯證法和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辯證唯物主義。而哲學又建立在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之上,是其抽象和概括,同時,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科學家進行具體科學的研究都是在某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的,缺乏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科學研究就會失去正確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亂和失敗。佛學作為一門宗教,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且似乎已成定論。但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由於佛學典籍浩如煙海,我們是否對佛教與前二者的關係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認識不足,本文擬這對這一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關於哲學的黨性唯物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也就是說「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而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哲學是有黨性的。哲學的黨派傾向,指任何哲學家、哲學派別無不分別隸屬於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或陣營。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這一原則,後來列寧在他的著作中,尤其是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列寧寫道:「最新的哲學象在兩千年前一樣,也是有黨性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按實質來說,是兩個鬥爭著的黨派。」這兩個黨派的鬥爭貫穿於全部哲學史。某些哲學體系中可能既有唯物主義因素也有唯心主義因素,某些哲學家的具體論點也可能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但是任何哲學體系或論點不可能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或凌駕於兩者之上;就其出發點和基本傾向來說,任何哲學都分屬於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兩大黨派、兩大陣營,都有自己的黨性。
從哲學的黨性角度來說,任何哲學派別都必須劃分為這兩大派別之一,要麼是唯心主義,要麼是唯物主義。佛學,作為一門博大精深的哲學體系,雖然從本質來說是唯心的,但由於其經過了無數人、無數代的發展,其觀點紛繁複雜,若絕對地說其不含有唯物主義的成分,難免就有些偏激了。那麼我們該如何去認識呢?
二、佛學之「心」概念的多義性
佛學中有「萬法唯心,三界唯識」的說法,似乎這是把他歸屬於唯心主義的主要依據。但這句話到底什麼含義,我們有必要深入剖析。
這裡的「萬法」,是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而「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也泛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二者在這裡是同意語。但這裡的「唯心」和「唯識」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人的思維意識、精神活動,也不能機械地等同於唯心主義。因為佛教中,往往把人的思維意識認為是「妄心」,而與「妄心」相對的,則是「妙明真心」,此妙明真心,從根本意義上說,似乎更傾向於指宇宙的本體。所以,萬法唯心,其本意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顯現,都是宇宙物質和能量本體表現的形式。也就是說,這句話本身代表的是對宇宙本體和宇宙現象的思考和闡述。
至於說「三界唯識」的「識」,缺乏佛教常識的人也會把它當作是人的某種精神意識,事實上,佛教的識,含義非常廣泛,通常有「八識」之分,是對人感知、思考各種功能及人、宇宙本身存在的分類,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等八種。前六種我們顧名思義即可明白,而末那識則是指人的自我意識,即每個人都把自己當作我,以自我為中心去認識事物的這種「我識」。阿賴耶識則含義甚廣,包含了自我的神識本體(補特伽羅)和自己的肉體(正報)和外在世界(依報),即整個宇宙都屬於阿賴耶識的範疇。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佛教的「心」的含義非常之廣,絕非簡單的「思維、意識、精神活動」可以概括,雖然這門宗教從本質上說仍屬唯心主義的,但仍不妨礙其本身的博大、精細。
三、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某種客觀的精神或原則是先於物質世界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而物質世界(或現象世界)則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或原則的外化或表現,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後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從上可以看出,無論是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都是主張有一個精神性的東西是宇宙的本源,而我們現實的宇宙,物質,不過是這個本源派生的東西。這樣就出來一個問題,佛教的「心」並非專指精神,亦非專指物質,而是有一種「心物一元論」觀點在裡頭,就是說,佛說的「妙明真心」,既非純粹的物質,也非純粹的精神,而是一種類似於宇宙本源的,不以意識為轉移的存在。而佛說的「凡所有相,皆為虛妄」,又明確否定了意識創造物質的思想。所以,我們似乎不宜以經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條文去認識這種哲學思想,而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四、佛學哲學黨性的本質
既然佛學不能以顯而易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條文,輕而易舉地劃分為物質派生意識還是意識派生物質,那他的哲學黨性是什麼呢?其實,他是有意無意地迴避了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轉而以不可知論去代替宇宙的本源。佛說「即心即物」,又說「非心非物」,又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實就是否認了物質的可認識性,強調所謂的頓悟,其本質是不可知論。所以,我們認識佛學的唯心主義本質,應當從其不可知論去認識,而不是簡單地區分它到底是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不可知論」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認識論,認為除了感覺或現象之外,世界本身是無法認識的。它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否認社會實踐的作用。最初由英國生物學家T.H.赫胥黎於1869年提出。不可知論斷言人的認識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範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
佛學屬於不可知論,還體現在佛學禪宗處處強調的「凡所言說,皆無實義」等說法。那麼它提出的所謂「頓悟」,也只是「悟無所得」、「悟空」,到頭來還是一種「心物本空」的說法。其「空」的含義即是不可認識,無法描述之意。
五、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是佛學裡膾炙人口的名言,但對一般大眾來說,很少有人對其深入探究。
這裡的「法」,並非指某種方法,或某種佛法,而是說宇宙萬物呈現的種種現象。其實,用一種通俗的方式去解讀的話,這句話還是有一定認識論上的價值的。我們可以把這句話換個說法,就是「事物的表現形式,完全依靠我們的認識方式而展開」。比如,一個凳子,這是物質的,可以說是客觀實在。但之所以它以這種形式展現,不過是依賴於我們肉眼對可見光的感知而展現為這樣。假如我們不用這種形式去認識,假如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用放大了幾千倍、幾萬倍的顯微鏡去看,那這個凳子展現給我們的,恐怕就僅僅是一堆死掉的木質細胞而已。那針對這堆細胞,我們還能說它是凳子嗎?推而廣之,假如我們人類感受光線的能力不是可見光,而是紅外線,那這個凳子展現給我們的又是什麼形象?再推而廣之,假如我們所有的人只能感知中子、電子,那宇宙給我的又是什麼形象?再推而廣之,假如我們每個人能感知的是更微細的物質能量統一的東西,那宇宙恐怕就真的成了所謂的「炁」了。雖然這是一個假設,但這種假設在邏輯上是可能的。
所以,我們認為,雖然佛學的本質是不可知論,歸根到底是唯心的,但這種「宇宙依我們的認識形式而展開為不同的形式」的思想,在邏輯上是合理的。
六、佛學預言與自然科學發展驚人地吻合
浩如煙海的佛經給我們闡述了大量的對世界的認識,好多預言與自然科學的發展揭示的事實驚人地吻合,我們該如何認識這個問題?
微生物:「佛觀一滴水,八萬四千命」,「人身如房屋,內住無數眾生」,是說一杯水裡有無數的生命,人的體內,也有無數的生命。很顯然,幾千年前,人類是沒有顯微鏡也無法觀察微生物的,那他是如何知道水中、我們的身體中有無數的微生物的呢?儘管佛教徒深信,佛是有所謂的「天眼通」即特異功能的,但這個顯然無法為我們當代的唯物主義者所接受,那該如何理解這個問題呢?
宇宙的「成、住、壞、空」思想:佛教從本質上否定了任何事物的不便和永恆,認為一切事物,甚至是世界,都存在這形成、維持、崩潰、消失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現代天文學和宇宙物理學的研究也發現,宇宙是有壽命的,從大爆炸形成,到最終坍塌,雖然時間非常漫長,但確有這樣的過程。
「無限宇宙」思想: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宇宙觀,佛學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同時也是無數的,在漫無邊際的時空中,安立這無數不同的世界,如華嚴經中說世界多種有淨世界、垢世界、仰世界、覆世界。又說「仰世界如常。覆世界如蜂窩。」可見,佛學是承認宇宙間有無數的星球、甚至星系的。八十華嚴經十七曰:「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又說明,之所以有仰有覆,即有正有倒,是我們觀察角度的問題,而不是本身正倒。就像我們居住的星球,在地球的另一面相對於我們,似乎是倒地,但對他們而言,同樣是正的。這種認識和現在的無數星球,無數星系組成宇宙的認識雖然有精粗的不同,但本身並不矛盾。
宇宙全息觀:全息論是研究事物間所具的全息關係的特性和規律的學說。它具有部分是整體的縮影規律;反映事物之間的全息關係的全息等式。它本質上是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性。全息論的基本原理是:從潛顯信息總和上看,任一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
宇宙全息統一論已更名為「全息大統一論」,發展為「一元宇宙全息論」。核心思想和主要觀點是: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在宇宙整體中,各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凡相互對應的部位較之非相互對應的部位在物質、結構、能量、信息、精神與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較大。
可以通俗地說,一切事物都具有時空四維全息性;同一個體的部分與整體之間、同一層次的事物之間、不同層次與系統中的事物之間、事物的開端與結果、事物發展的大過程與小過程、時間與空間,都存在著相互全息的對應關係;每一部分中都包含著其它部分,同時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之中;物質普遍具有記憶性;全息是有差別的全息。全息論很好地解釋了超距作用的原理與機制。全息論已成為極為重要的方法論。全息理論在生物學上更是普遍,如基於人體全息技術的頭針、耳針、腹針等,而現代分子生物學更是證明,人的每一個細胞,都含有整個人體的全部遺傳信息,同時也包含了人類整個的進化信息。
而佛學中,早在唐朝,就有人總結出了華嚴十玄門的觀點:即同時具足相應門;因陀羅網境界門;秘密隱顯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十世隔法異成門;諸藏純雜具德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唯心迴轉善成門,十、託事顯法生解門。這十玄門總的意義是顯示華嚴大教關於一切事物純雜染淨無礙、一多無礙、三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現代全息論和佛教十玄門的思想,雖然立論的基礎前者是基於科學的研究,後者是基於唯心主義哲學,但認識的角度、中心思想基本異曲同工。 通過上述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佛學在沒有現代科學設備和手段的前提下,其對某些科學事實的語言是驚人地準確的。那麼,如果除外佛是通過特異功能認識了宇宙,他是如何得出這些信息得呢?我們認為,這叫歸功於佛學高度的辯證性,即佛學是精妙的、非常完美的辯證主義哲學,其辯證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在我們現代從事科學研究中,也不無借鑑。
結語:通過上述探討,我們認為,佛學的本質,依然是唯心主義辯證法,但唯心主義並非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或客觀唯心主義,而是以不可知論主要特點。但這種唯心主義又是辯證的,其運用辯證法的深遠、博大、精妙,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