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點滴be water,水與人生是何關係,水在佛學中究竟指什麼?

2020-12-11 重樓逾陀

最近大家都在說要「be water」,李小龍這句話的意思,相信大家最近都十分熟悉。所以筆者想集中從佛學的角度中,去談一談「水」到底有什麼含意。

何為大千世界?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佛學的宇宙觀裡,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的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在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經稱為「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可見宇宙的浩瀚廣大。而麈世間的因緣,我們這些凡人在某些時刻是可以達到青空的境界(即菩薩的大智慧:所相非相的境界),然而後來又墮入了凡人的境界,開始因緣而產生凡人擁有的虛妄相,並因為執著而感到痛苦。

水與人生的關係?

水能夠以不同形式存在,可動可靜,而它既不是一切的源頭,也不是一切的結尾。事實上,水就像我們人生的循環,代表了「痛苦的來源」、「痛苦構成的秩序」、「消滅痛苦的答案」。

具體來說,水即是代表了人們的三種思考模式:第一是定下目標然後把心追求,因此樂於承受當中的痛苦;第二是得到一堆東西後,卻發現當中沒有最初想要的東西,並發現生活的重點開始漸變成處理眼前的廢物,懷疑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心生矛盾;第三是領悟到得失後,發現一切只如水的循環般,在佛學上,這不過是一場輪迴。

水會逝去,正如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也會逝去,然而這個「逝去」並不代表「完結」,反而是代表時間的循環,因為我們所看到和經歷到的一切都是「象」。但因為我們只是凡人,不能明白到那些「象」只是一些錯覺和幻覺,令我們沉溺當中,產生喜怒衰樂等情緒。簡單來說,我們是因緣物化成風景,而因為看到了這些風景,使我們有了虛妄相,繼而產生了對事物的執著。

應如何解決?

在佛學中,水是一種暗喻,化表著「苦」和「空」,而應如何去解決這種執著就是要減少自己的痛苦,進入「無我」的狀態。「苦」是因為我們對欲望的不滿,渴望東西是永久存在,水是以不同的形態出現,而人的生活和存在總是變化無常,因此,「空」是我們生活的本質。所以唯一一個解決的方法是認清真相,即時生命中的「無常」,以及一切都是「象」,擺脫對人或物的欲望,達成「無我」。

人有時就是把自己放得太大,把事情看得無限大無限重,並執著於此,令自己困在自己所設的圈裡。因此,我們需要知道,其實我們所面對的事只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麈,只要我們擺脫因欲望而產生的幻覺,便能放下執念,減輕痛苦。

相關焦點

  • 佛學經典取名:100個佛學有禪意,簡單有深意的寶寶名字大全!
    空佛學經典名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枉佛學經典名句: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一絲佛學經典名句:「一絲不掛」是指清淨心,無一絲一毫的掛礙。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巴登寶寶名字寓意:巴登是梵語,出自佛經,是「佛下坐蓮」的意思「其其格」是蒙語,是「花」的意思。
  • 淺析佛學、唯物辯證法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係
    佛學作為一門宗教,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唯心主義的代表且似乎已成定論。但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由於佛學典籍浩如煙海,我們是否對佛教與前二者的關係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認識不足,本文擬這對這一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 佛學第二講——佛陀領悟的宇宙人生真理「緣起性空」是什麼?
    在第一期佛學內容中,我們提到了「心無義」的概念,我們現在來回顧一下「心無義」是一種強調內心的修行方法,讓內心對世間萬物不產生執著,但是不否認世間萬物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心無義」是一個錯誤的理論,無論他在今天或者古代有多麼盛行,請記住,這個理論是錯的,在佛教裡是否認萬物的,一切都是空
  • 《為什麼佛學是真的》用現代科學解釋佛學
    但是聽到《為什麼佛學是真的》這個書名,你可能還是很吃驚:一個美國人,居然要寫佛學?其實,佛學在美國也很流行,很多人都在學佛,甚至可以說西方已經形成了一整套佛學體系。也就是說,在這裡,我們討論的不是中國人通常理解的佛教,而是佛教的一個西方化的版本。這個版本,大約相當於是把亞洲佛教中的「超自然」因素全都去掉,只留下哲學和冥想修行的方法論。
  • 關於佛學的系統總結——《婚姻情感通識課080》
    因此,我們的人生需要一個解釋,正如我在前面講低認知的概念時所要傳遞給你的信息:你只有知道了自己因為什麼而受苦,你才能坦然面對自己的生活,繼續向前。【《為什麼從佛學談起——《婚姻情感通識課072》》】可是要系統地解釋自己的人生,這件事會讓我們很多人犯難。另外,在解釋完自己的人生後,還能給出一套解決方案和行動步驟,那可就難上加難了。
  • 馮煥珍:對現代中國佛學研究的反省
    二、佛教、佛學與佛學研究佛教、佛學與佛學研究是相互關聯的三個概念,佛教是指佛(佛教創立者)、法(佛及其弟子所傳一切教法)與僧(依佛法修行的僧團)的統一體,佛學是指佛教中的法這一部分,佛學研究則是指對佛法中所蘊涵的學理的探究。
  • 什麼是如來藏的空性思想?「科學、佛學與人生」
    《科學、佛學與人生》是談錫永上師在浙江大學的一個系列演講,旨在向大家闡述如來藏思想,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應用如來藏思想。談談佛為了向更多的人分享談師所理解的如來藏思想,決定開設《科學、佛學與人生》的同名專欄,面向更多對佛學感興趣的有緣人,希望能夠對你們有所幫助。
  • 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應用佛學文學碩士」開始招生
    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17年3月,是香港首家學界與教界合作成立的高端佛學研究平臺。中心地處屯門青山灣畔珠海學院新校區,面迎咖啡灣,遠眺伶仃洋,環境清幽,是理想的求學問道之所。中心依託於珠海學院佛學研究力量,邀請國內外佛學研究專家學者和高僧大德來中心講學、交流。中心現開設「應用佛學文學碩士」課程,課程建設與高端學術交流融為一體。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學生將會獲得廣闊的佛學新視野,提升整體的學養與人文素養。課程採用中文授課,突出培養學生漢傳佛教之根基,傳承漢傳佛教博大、精深、圓融之智慧,為漢傳佛教走向世界培養高端人才。
  • 潮音 | 佛學概論——緒言
    此曰佛學,未免有所未喻,故先將學字解釋之。學字常義有二:一、是動詞,如學習學作,凡有所摹效練習,均可名學,如小兒學語學行等。二、是名詞,如學理學說,凡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前後相應,有精深詳密之條理者,如科學哲學等,方可名學。今稱佛學,亦指有精密條理之學理而言。向來佛徒有所謂學佛與佛學之二語。學佛者,謂實踐修行;而佛學則講求明確精密之學理。
  • 佛學中的「真如本性」是什麼該怎麼理解
    佛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在佛學經典中有很多的語言句子都是非常深奧,有些語句甚至讓人無法理解,有些學習精進的人自己理解了卻講不明白是什麼回事。這樣說好像很玄的樣子,但是事實的確如此,所以佛學中有一個字叫「悟」經典是需要用心悟的。
  • 佛學:修習護身法,即使佛學中的地獄最苦、劫數在多,也依然無懼
    佛學文化中充滿了無窮的智慧,今天就來分享佛學:修習護身法,即使佛學中的地獄最苦、劫數在多,也依然無懼。三名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 人生樹下、水濱,場所無定,為各人別業所惑,因此苦報及壽命,亦各不同。不過,通常所稱的劫,是指我們這個婆娑世界的長時代而言。佛經中所說的劫,分為三等:一、小劫: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動。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上到周易玄學,下到國學百家,甚至在很多佛學著作裡,也有關於「君子」的論斷。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
  • 為什麼從佛學談起——《婚姻情感通識課072》
    但佛學不一樣,佛學給了人生一套完整的解釋理論並且給出了難能可貴的實踐修行方法。我們這裡所講的佛學是將「佛教」中所有超自然的因素(如六道輪迴、因果報應和神通等等)以及宗教儀式上的一切全部剔除,只保留哲學思辨和冥想的方法論,而且這些得要是能經得起現代科學和心理學的檢驗。總之,我們得要有底線,有證據的才說,沒證據的就不說。
  • 佛學解釋「自力更生」助力抑鬱症的心理調節
    「自力更生」是我黨在革命鬥爭和經濟建設中提出、應用和總結出的法寶,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此借佛學的理念對「自力更生」做翻新的解釋,希望對有抑鬱症狀的朋友們有所幫助,調節積極心理,保持良好的情緒,重新投入生活中。佛學有言,自性圓滿具足,無增減無生滅。
  • 粗淺解析佛學中理解的得失權衡
    人生路漫漫,總會遇到很多坎兒,有些坎兒挺一挺,咬咬牙就過去了。有些坎兒,就是過不去,走進了死胡同,鑽了牛角尖,無力擺脫。佛道卻能助人擺脫困境,走出黑暗,迎接新的光明。人處外界的困惑在於心靈迷茫,要拜託外界的困惑,必先淨心。
  • 佛教:李贄的「童心」佛學
    李贄研究佛學,始於北京受到的心學的影響,也有個人經歷的原因。五十歲以後,他曾經大病一場,幾乎死掉,因朋友介紹而翻閱佛經,了解生死問題。對於落髮出家,他曾說是因為厭煩家族中的人常常以俗事煩他,以及世俗目他為異端,於是索性為此異端之行,並不是真心要出家。然而,李贄確實對於佛學有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僧人中也頗有人與他往還,學習他的思想。李贄的著作中,與佛學相關的有《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淨爭土訣》三卷,代表了他對華嚴宗和淨士宗的理解。
  • 量子力學與佛學的區別與聯繫
    更有人把量子力學與佛學混為一談。常聽人說:「當科學家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山頂時,總發現佛學大師們早已在那裡等著了。」到底量子力學與佛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和淵源?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通過六年苦修最後頓悟成佛,開創了佛學文化。佛學以「心」為根本,認為塵世萬物皆是心念創造的虛幻假象,宇宙是意識的創造物。
  • 為什麼印順佛學難以超越?
    猶如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名言「美好的人生是由愛所激勵並由知識來引導。」(The good life is one inspired by love andguided by knowledge.)深刻的佛學研究是由宗教情操所激發並由理智精神來引導。印順導師認為以佛法作為研究的對象,應重視其「宗教性」,於此同時又說以佛學為宗教從事史的考證,應重於「求真實」。
  • 【學術觀點】完德加:科幻與佛學的未來展望
    摘要:未來是人類文明無限思考的領域,也是人類自身時空定位的關鍵,更是考慮人類何從何去的所有問題的核心坐標。以自然科學為依託的科幻文學和以六界眾生關注對象的佛學對未來的展望不同,前者將未來推向未知的流浪世界,後者將未來推向無苦的涅槃境界。本文以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為例,對比現代科幻與傳統佛學對未來的展望,提出佛學可能為科幻小說創作提供一定的思想資源。
  • 佛學與心理學的對話的歷史概要
    在當代心理學家眼中,佛陀幾乎可以被接受為一位生活在古代的臨床心理學家。同時,佛學與心理學對話在近幾十年來已經突飛猛進。這一發展也開始影響中國心理學對佛學的興趣,這些興趣也逐漸發展為實際的行動,心理學與佛學的對話研究、論文、出版物正在逐年增加。本章除了介紹西方心理學與佛學的對話歷史概要,還介紹了佛學與心理學對話中需要釐清的一些關鍵問題,以及佛學與心理學對話中某些問題可以得到改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