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李贄的「童心」佛學

2020-12-22 歷史國學教堂

李贄研究佛學,始於北京受到的心學的影響,也有個人經歷的原因。五十歲以後,他曾經大病一場,幾乎死掉,因朋友介紹而翻閱佛經,了解生死問題。

對於落髮出家,他曾說是因為厭煩家族中的人常常以俗事煩他,以及世俗目他為異端,於是索性為此異端之行,並不是真心要出家。

然而,李贄確實對於佛學有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僧人中也頗有人與他往還,學習他的思想。李贄的著作中,與佛學相關的有《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淨爭土訣》三卷,代表了他對華嚴宗和淨士宗的理解。

他的《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是對唐代著名華嚴學者李通玄所著《華嚴經合論》的簡化概括,並且讚揚「《華嚴合論》精妙不可當,一字不可改易,蓋又一《華嚴》也。」

而他最負盛名的作品《焚書》和《續焚書》中,近半文章與佛學有關,接近佛學,與李贄在人生受到的病苦與俗事困擾煩苦相關,在他的與佛學相關的文章中,李贄也接受了佛教中人生即是「苦」是觀念。

在這樣的人生痛苦中,李贄藉由佛教的禪宗思想,期望獲得個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例如禪宗認為擔水劈柴都是妙道,平常心即是道,李贄也認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去穿衣吃就沒有人倫。

禪宗思想認為「即心即佛」,每一顆都本來就有佛性,只要認識本來的心就可以成佛了,「若識本心,即是解脫」。明心即見性,見性即成佛。受禪宗影響的心學一派亦認為「心即理」、「致良知」。

李贄則從這些「心」的觀念,拓展出「童心」說,認為人類的這種最初一念的本來的心,就是童心,也是真心,要保持而不要失卻:「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李贄以這種每個人原本都具備的純真的童心,來反對當時社會上的「俗儒」、「假道學」現象,是一種對從專制禮教下解放個性順應人性的呼聲。

這樣又引出佛教的另一觀念,就是人人皆可成佛,「天生一人,即有一人之用」,「人人皆可以為聖「天下寧有人外之佛,佛外之人乎」。從佛學出發,李贄闡述了一種的具有啟蒙主義意義的人人平等觀。

晚明時期,中國傳統古典文學走入一個僵化的階段,矯揉造作的仿古風格流行。李贄的童心說給明末的文學帶來了新的氣息。

他認為,只要「童心常存」,只要表達的是真心、童心,是真情實意,寫出的就是文學了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製體格文字而非文者」。這樣的文學也是最好的文學—「至文」。

李贄研究佛學,但並不迷信。在他的文章和故事中,也有很多反佛的文字,甚至多次說過「三藏教語,流毒萬世」,「能除一切苦,其實不虛者皆誑語矣」。

他反對佛學中的身、性、心的終極不壞說,也反對生死輪迴說。李贄認為,「生之必有死也,尤晝之必有夜也。死之不可復生,尤逝之不可復返也。人莫不欲生,然卒不能使之久生;人莫不傷逝,然卒不能止之使勿逝」。沒有輪迴,所以「勿貪託生之樂」。

還有一次泥塑匠人塑好菩薩像的坯胎,請李贄來看安五臟,李贄卻間工匠,你是否留「後門」了,否則安了五臟屎從何處。這話對神像相當不敬,甚至是一種褻瀆了。

他也曾對寺中廊下的佛、菩薩和韋陀尊者像說,一塊泥塊,可以塑佛成佛,塑菩薩成菩薩,塑尊者成尊者,欲威者威,欲慈者慈,種種變化,成就俱可,誰知道人作為萬物之靈,反而不如一堆泥佛士塊呢。

相關焦點

  • 佛教:淨土宗居士袁宏道的佛學
    在古代的明朝時期,公安三袁皆好佛,兄弟三人曾在北京崇國寺結蒲桃社,研究佛學。而其中最特出的是袁宏道。他有詩說:「一榻書和卷,三生缽與衣。塵勞方未己,合掌願皈依。覺路昏羅彀,禪燈黑絳紗。早知要世網,悔不事袈裟」,表達了自己向佛教真誠飯依的心情。作為一個文學家,袁宏道卻著有《西方合論》、《德山塵譚》、《金屑編》、《六祖壇經節錄》、《宗鏡攝錄》)等佛學著作。其中,《西方合論》被明代高僧智旭列於《淨土十要》。而《金屑編被李贄大為推崇,贈詩相贊:「誦君金屑句,執鞭亦忻慕。
  • 在心學的辯證過程中,李贄的「童心」,是對浪漫主義的憧憬
    百家原創作者:阿嫻觀歷史大家對於童心的理解是什麼?有些人覺得童心在長大之後都會消失,即使有童心也不敢表現出來,可能會被人說幼稚,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李贄的「童心」,他的童心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往下看看。
  • 湯顯祖:李贄「童心說」的鐵桿粉絲
    而同時代的思想家李贄也喜談「真人」,其「童心說」表現了對「真人」「至文」之喜愛,對「假人」「假文」之厭惡。所以當「真人」湯顯祖遇到講「真」理之李贄時,將激發湯顯祖怎樣的創作靈感呢?可以認為,湯顯祖的「情至說」正如袁宏道的「性靈說」一樣,都是在藝術領域對李贄「童心說」的呼應。
  • 講座回顧|吳疆:李贄與佛教關係的新探索——從宗教閱讀、書寫與...
    2020年10月26日上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東亞系教授吳疆,為南京大學哲學系師生帶來了主題為「李贄與佛教關係的新探索——從宗教閱讀、書寫與行為考察中國文化中『文字境界』的樣態」的學術報告。
  • 李贄文論:童心說
    李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龍湖叟等,是明代傑出進步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中華民族傑出的歷史人物。李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汙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他提出「童心說」。「童心」包含真心和初心。
  • 淺談紅樓:論賈寶玉叛逆性格,與李贄「童心說」的思想淵源
    ,尤其是跟李贄提出的「童心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見,賈寶玉的「魚眼珠理論」與李贄的《童心說》不謀而合,可見曹雪芹當年創作《紅樓夢》之時,陽明心學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而李贄的「童心說」則對曹雪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成為曹雪芹刻畫賈寶玉這個人物形象的重要思想工具。
  • 李贄揭櫫「童心說」,以人之「真心」為「童心」
    李贄則揭櫫「童心說」,以人之「真心」為「童心」。進而稱「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以出自「童心」的《西湘》、《水滸》為「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歸、唐、李,以及王慎中、茅坤、徐渭、焦竑、湯顯祖等人對前後七子的抨擊,為其後公安派之崛起,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袁崇道、宏道、中道兄弟,湖廣(今湖北一帶)公安人,統稱為「公安三袁」。
  • 想起了李贄的童心說
       看過張孟蘇同學小小的事跡與大大的遭遇,我立刻想到了李贄的「童心說」。晚明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李贄,有名篇《童心說》,反映了他主張恢復人們天然純真本性的教育思想;李贄不希望士人多讀書,而是要求做到知行合一,以恢復人們最初的良知。這對今天我們的教育來說依然有重要的啟示價值。因為如今的知,只「知」試題;行,只「行」答題,都已經與「最初的良知」沒有多大關係。
  • 李贄:明代「文藝復興」的領路人
    李贄文學上的基本主張,可概括為三點:        其一,提倡「童心」與「邇言」。他認為「天下至文」皆出自「童心」,即「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而反對以「聞見道理」、實即孔孟之道為心。可見李贄提倡"童心",並不是一般地提倡真心,而是提倡打破孔孟之道的束縛,以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即市民思想,來指導創作。「好察邇言」,「則得本心」(《焚書·答鄧名府》),因此與提倡「童心」相聯繫,他又熱烈讚賞「百姓日用之邇言」。所謂「邇言」,就是「街談巷議,俚言野語,至鄙至俗,極淺極近,上人所不道,君子所不樂聞者」(《道古錄下》),亦即下層人民反映「治生產業」之事的日常生活語言。
  • 毛澤東及李贄與陽明心學之關係
    李贄有一篇文章,題目便叫《童心說》,文章的開頭即言:「龍洞山農敘《西廂》,末語云:『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
  • 站在孔子對立面的李贄,叛逆於世俗,卻又被世俗禁錮鬱鬱而終
    李贄畫像及其著作長大後的李贄和眾人一樣選擇了科舉,進而入仕。萬曆九年(1581年),李贄辭去了雲南知府的官職。這一年,他沒有在乎身邊人的勸阻,沒有妥協於妻與子的生活壓力,更沒有在乎當時的時代給人指定的努力方向,毅然辭去了眾人羨慕的知府官職,去向了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追求著茁壯發芽想要衝破時代禁錮的牢籠的童心之芽,總有一天能夠長成參天巨樹,蔭蔽千萬人。
  • 劉曉東:童心的哲學
    類似的認識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那就是童心的哲學。  一、童心及其來源  童心是人的根。它是自然之心、赤子之心,是天賦的、先驗的人心,是人之初,是未被異化的人心,是李贄所謂的「最初一念之心」,是「真心」,是「真人」的心。它是人的天性的總和,是人的靈魂。  童心是哲學概念,不是心理學概念。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_佛教_鳳凰網
    11月6日,中華書局、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共同主辦,南普陀寺協辦的《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舉行。座談會由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宣方主持。與會專家學者就《全集》的學術價值、出版意義,以及印順法師佛學思想和「人間佛教」理論對當代佛學研究與佛教發展的影響等問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 佛教:「太虛」與近代佛學教育
    武昌佛學院學制三年,課程採用日本佛教大學教材,管理制度參用叢林辦法。在課程內容上,八宗平等,不專一宗,涵蓋性、相、臺、賢、禪律、密、淨各宗,同時加入了文、史、哲、外語、心理學及生物學等現代科學知識。學院宗旨是「召集有志學佛之人,不分緇素,授以佛學,俾使行解相應,能弘法利生為宗旨」,出家在家兼收。
  • 民國時期佛學研究的影響,中國佛教研究新局面,表現出迥異的風格
    他曾先後從林宰平、歐陽漸學,其佛學著述豐富,有:《印度史跡與佛教之關係》、《佛教之初輸入》、《千五百年前之中國留學生)、《翻譯文化與佛典》、《佛教與西域》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漢明求法說辨偽》、《關於玄奘年譜研究》、《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展》等。這些研究,廣泛深入,成就斐然。
  • 《童心說》值得看看的一篇議論文
    《童心說》是明代末期傑出思想家、文學家李贄的一篇議論文。李贄,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童心,在《詞源》中,是小孩子心思,童稚之心的意思。童心是初之心,人的本心本性,自然人性和樸素心靈,沒有摻雜後天幹擾的心靈的純然狀態。源自真性的一種自然流露。
  • 學誠法師在《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出版座談會上致辭_佛教_鳳凰網
    法師於年青時,曾追隨太虛大師興辦佛教教育。到臺灣後,先後駐錫善導寺、福嚴精舍、慧日講堂、妙雲蘭若住持及導師,擔任福嚴佛學院、華雨精舍、妙雲講堂導師。數十年來著述研學,不遺餘力。他於印度佛學之釐清與判攝,於中國禪宗史之疏解,見解獨到,迥異流俗。自唐末以還,鮮有堪與比肩者。
  • 鄭志明:虛雲長老的佛學思想及佛教實踐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鄭志明(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鄭志明簡歷鄭志明,1957年生於臺灣省新竹市著有《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宗教與民俗醫療》,《宗教的醫療觀與生命教育》,《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宗教與生命關懷》、《傳統宗教的傳播》、《道教生死學》《佛教生死學》、《宗教生死學》、《殯葬文化學》、《民俗生死學》、《中國神話與儀式》、《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等四十餘種。
  • 答問:佛教,佛法,佛學這三個概念到底有什麼區別?
    「別的國家的宗教我不了解,就只說在中國傳播最廣的佛教和道教而言,本質上來說,教義是美好的,勸人向善的。但是具體到宗教的組織形式之後往往醜惡的可怕。更多時候宗教淪為教宗的工具。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兩教之間的鬥爭血腥的可怕。脫去宗教的外衣,把信眾比做江山的話那簡直就楚漢爭霸的翻版。護教的私兵戰鬥力之強完全不遜於世俗政權的軍隊,甚至猶有過之。
  • 李贄生平經歷 人物簡介、個人思想主張
    生平經歷  李贄,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載贄,於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23日)農曆十月廿六日出生於福建泉州府南門外。元朝以後遷來福建。李贄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學業進步迅速。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