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孔子對立面的李贄,叛逆於世俗,卻又被世俗禁錮鬱鬱而終

2021-02-08 奇聞趣談史
李贄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被尊為聖人的,只孔子一人而已。而在兩千多年後的明朝卻有這麼一個人,他十二歲便寫出這麼一篇批判孔子的文章——《老農老圃論》。在這篇文章中他大力地挖苦了孔子的思想言論一番,無比轟動。他就是明朝中後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李卓吾先生。

卓吾是李贄的號,後世人更願意尊敬地稱他李卓吾先生,正如他的號,是一個優秀、極其不平凡的人,獨立於群星璀璨的大明王朝一隅,絲毫不遜色於其他人。精彩的一生,從總角之年便嶄露頭角,以一篇《老農老圃論》驚詫眾人。自此便註定他不同於凡人,叛逆於世俗。

李卓吾先生之墓

年少成名,科舉入仕看透官場爾虞我詐,遂出仕

李贄便沒有了母親的疼愛,是父親把他拉扯大,之後跟著父親讀書寫字。由於他聰明伶俐,勤於思考,便對書中人物和事跡都有自己的見解。而他最難能可貴的品質就是敢於對權威進行大膽的批判,就比如最出名的,對於聖人孔子"小人"的言論進行的批判。大人們想必是大驚失色,而李贄,至此年少成名,聞名鄉野。

李贄畫像及其著作

長大後的李贄和眾人一樣選擇了科舉,進而入仕。他二十六歲中舉人,之後在河南、南京、北京等地均有任職經歷,再後來去了雲南出任姚安知府。他和絕大多數人一樣,讀書,入仕任職,貌似看起來和其他同時代的人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那麼接下來,他的做法便是表現出了他終究是不同於時代的先行者。

萬曆九年(1581年),李贄辭去了雲南知府的官職。這一年,他沒有在乎身邊人的勸阻,沒有妥協於妻與子的生活壓力,更沒有在乎當時的時代給人指定的努力方向,毅然辭去了眾人羨慕的知府官職,去向了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追求著茁壯發芽想要衝破時代禁錮的牢籠的童心之芽,總有一天能夠長成參天巨樹,蔭蔽千萬人。

李贄點評的《會真記》

著書立說,廣開課,傳播自己的先進思想

得到了支持自己學說的朋友家之後,李贄便開始開課授業,宣揚自己的"童心說"。

他所言"童心"便是: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可失也?然童心而遽失也。

李贄畫像

他就是想要人們衝破守舊過時思想的禁錮,反對程朱理學,通過揭露儒學和道學的虛偽和自私,表現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統治對老百姓、數萬學子,以及職場官員的思想禁錮和壓榨。就是需要提倡"絕假純真"的"童心說",使人們學習進步的思想,掙脫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桎梏。

同時,他還宣揚男女平等。他開設的課程學期期間,和平常的大不相同。他偏偏要男女一起學習,女子和男子一樣讀書學習,大聲地讀書,大膽地交談,男女之間並沒有什麼尊卑有序,更不會有女戒,三從四德之說。

李贄文集

在社會價值導向這一方面,對於社會朝野的批判更為嚴厲。自秦漢後便開始的"重農抑商"、"崇本仰末"政策,在李贄看來這項政策大大阻礙了商賈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然到了大力發展工商業,仰商賈功績,應該倡導的是功利價值,全世界都在走資本主義的道路,明朝也應該順應時代的潮流來發展自己,而不是故步自封,得意忘形,自詡天朝大國。

批判孔孟之道,揭露衛道士的虛偽

李贄從小熟讀聖賢之書,卻從來不受傳統儒道學說觀念的束縛,著書立說地批判二者的虛偽。他寫過《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以及《史綱評要》,來通過文字來闡述表達自己的觀點。

後世撰寫李贄的書籍

在《藏書》中他寫到: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讚美之語。直截了當地說《論語》和《孟子》只不過是史官加工過的奉之為聖人的精闢言論,給人以啟發,點播之用。又或是為人臣子揣測君意,為了討好天子過度解讀,用之以愚昧百姓,教化百姓。

傳承了幾千年的封建禮教中的仁義道德,在李贄看來,都是統治者解讀的為了利於皇室統治的封建等級制度,為了維護自身的階級。

古代的封建制度嚴重地危害了人們的思想,他們所宣揚的孔孟之道,都是為了用來壓榨、剝削老百姓。李贄對他們進行了激烈地批判,他點評《西廂記》、《浣紗記》、《拜月亭》以及《水滸傳》。他抨擊封建傳統思想,不斷揭露道學家和儒學家的偽善。他開設的課,男女老少,紛至沓來,宛若一個當代炙手可熱的明星。

李贄雕像

萬曆十六年(1588年)的那年夏天,這已經是李贄辭離官場的第七年了。一轉眼,七年都已匆匆逝去了,這一年和往年一樣授課、作書。

離經叛道至狂處,他又以一舉動,震驚世人。為了表達他自己不同於世俗,是為孔孟之學的"異端"。他雖然剃了發,卻留下了鬍鬚。如此離經叛道之舉,從古至此,從未之有。他宣揚自己的思想,稱當時的文人官員是偽君子,自己絲毫不畏懼,揚言"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

李贄在《續焚書·三教歸儒說》中敘述道:"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李贄把那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直接比喻成豬狗。偽道學者們滿口道德理論,而本質上,他們都只是為了一己私利,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而宣揚道學。李贄看透了他們,也不屑與他們為伍。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

以一己之力,終身致力於警醒世人

李贄終身在拯救大眾,希望警醒世人,脫離封建王權的壓迫與剝削。但是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人們已然習慣了幾千年來的封建統治,害怕也拒絕跳出舒適圈。在這麼一個腐朽黑暗的時代,眾人皆醉一人獨醒是痛苦且無助的。

李贄為了眾人平等,思想自由,做了出頭鳥,也成了先驅者。他給了明朝中後期的資本主義萌芽引領了正確的道路。直到被以 "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為由被誣下獄,他也不過一句"我年七十有六,死以歸為?"

他也做完了他能夠做到的。時代需要引領者,慢慢會有更多的人清醒過來,加入其中。"壯士不忘在溝壑,烈士不忘喪其元。"隨即便自刎了此生。

李贄故居

每個人都會被時代所困,終究是逃不過時代的桎梏。但是可以做一個引導者,真理是永恆的,會有後繼者繼承發展,直到那一天的到來。最終,李贄應該也是釋然了吧。雖然沒有發展成他所想要的社會的模樣,但是會有更多的人繼續走他的路,走的人多了,那邊便成了康莊大道。對於李贄來說,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成功?

李贄畫像

李贄與眾不同的思想言論可能與家族有很大的關係。據說他出生的家族往前是商賈大家,世代從商。他的三世叔祖那時候還沒有沒落,但是因為三世叔祖在文廟前騎馬違禁而被殺,得罪了林姓御史,繼而被扣上"謀反"罪名。這一幕何其相似,冥冥之中他們都逃不開封建王權下的仁義道德束縛和爾虞我詐,被困於此。

相關焦點

  • 淺談紅樓:論賈寶玉叛逆性格,與李贄「童心說」的思想淵源
    引言:《紅樓夢》中賈寶玉這個人物形象一直受到廣泛的爭議,而爭議的焦點問題便是賈寶玉的叛逆思維,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很多人也無法理解賈寶玉不以世俗為要,並貶低認真讀書考取功名的人為「祿蠹」,這種思維嚴重脫離了人的社會屬性,實際上是對長期以來在思想方面佔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的挑戰,而賈寶玉的這種叛逆思想並非曹雪芹獨創,細究歷史淵源,賈寶玉和明代著名思想家
  • 孔子倫理思想的世俗轉向及其人文價值
    孔子生活於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當時社會變革內涵著社會道德觀的轉向,即由超凡的宗教道德觀轉向世俗的人倫道德觀,而孔子的道德觀正是這一轉向的重要標誌。 春秋前社會的道德觀從總體上說是一種宗教道德觀,這是殷周時期社會的宗教天命觀在道德領域的必然表現。
  • 訪李贄(李卓吾)墓
    他的兩個女兒活活餓死,所以他深知空談誤國,「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這是李贄發自內心的呼聲。他嘲笑儒學思想的迂腐和不切實際,為了與儒家劃清界限,也因為他拒不接受世俗的很多理念,他剃髮出家。他在寺廟裡公然的掛上一些嘲笑孔子的條幅,又號稱自己無肉不歡,且提倡男女平等,與當時的一些傑出的女性多有接觸,彼此詩文往來頻密,頗惹物議。
  • 李贄,一個叛逆的士大夫,因思想太過超前而不被理解
    李贄出生在明朝中期,當時倫理道德已經定型了,但是可能因為他祖上是元朝的人的原因,他並不是很遵守當時的傳統,而是從小就很有主見,也不像當時的讀書人那樣,把聖人當作神。在他看來,孔子也是人,他的觀念,也不一定是全對的,比如孔子曾經諷刺過種地的農民,他卻不認同。
  • 個人洞見:關於儒家在世俗影響的體現
    以及相關的一些民間世俗儀式。得出以下結論:婚喪嫁娶以及許多的民間世俗儀軌。它們從古至今、從南到北都保留著濃鬱的儒家文化印記。就是說婚喪嫁娶等民間的儀式除了金融的意義,倫理的意義,它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意義不為廣大人們洞悉,那就是教育的世俗意義。
  • 世俗的張愛玲
    我在其中看見的,是一個世俗的張愛玲。她對日常生活,並且是現時日常生活的細節,懷著一股熱切的喜好。在《公寓生活記趣》裡,她說:「我喜歡聽市聲。」城市中,擠挨著的人和事,她都非常留意。開電梯的工人,在後天井生個小風爐燒東西吃;聽壁腳的僕人,將人家電話裡的對話譯成西文傳給小東家聽;誰家煨牛肉湯的氣味。這樣熱騰騰的人氣,是她喜歡的。
  • 2018英倫佐熙不羈世俗,ZOOSIXX重新定義年輕
    年輕,擁有蓬勃的朝氣和不羈的個性,更擁有無限的可能,是不被世俗輕易定義的反叛。秉承這個對現實時代的宣言,英倫佐熙ZOOSIXX 2018年秋裝黑色系時尚大片全面開啟——一種從傳統的思維概念中解放出來,植根於自我表達,自由和真理的不羈精神;一次關於傳統禁慾黑色系與對抗世俗的解構重組,給叛逆個性的新一代定義了一個不再墨守成規的價值觀,通過服裝設計向他們重新解讀這個全新的世界。
  • 李贄:明代「文藝復興」的領路人
    荀子筆批諸子百家之後的近2000年,出現了幾個有力的領導者,他們孤獨而勇敢的揮舞著解放人性、推崇人、打倒「神」的旗幟,反抗著禁錮人性的社會秩序,追求理念和現實中的自由精神,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贄和戴震。從歷史的塵封之中清理出來他們的思想,好像舉著火把走進原始人群的洞穴,似乎能看到天外的高度文明。許多年過去了,我們即使不能進步,至少不應忘卻。
  • 讀文|世俗時代中的保守主義
    唯有如此,保守主義才有望在現代世俗社會中獲得可接受性和影響力。我們接下來需要討論的是,在適應世俗社會的同時,保守主義還能留下什麼實質的理論判斷,或者它是不是註定會變得空洞化? 二、世俗時代的保守主義:持續的「反動」 抑或對「文明」的守護 關於「世俗社會」或「世俗時代」,本文借用的是泰勒(Charles Taylor)的說法,尤其是他對「世俗時代」的著名闡釋。
  • 不染世俗的神仙網名,也太美膩了吧!
    所念皆為鳶鳶是指老鷹,但是這裡是指紙鳶,,中國古時北方把風箏叫做「紙鳶」,人和紙鳶是通過一根線所牽連的,線斷了自然紙鳶也就飛了,所念皆為鳶,心心念念想的都抓不住了,讓人想到所念皆為緣,一切緣起皆為心中所念,一切緣滅總是貪心不足,心中懷有淡然的心態,自然不被世俗所擾。
  • 佛教:李贄的「童心」佛學
    對於落髮出家,他曾說是因為厭煩家族中的人常常以俗事煩他,以及世俗目他為異端,於是索性為此異端之行,並不是真心要出家。然而,李贄確實對於佛學有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僧人中也頗有人與他往還,學習他的思想。李贄的著作中,與佛學相關的有《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淨爭土訣》三卷,代表了他對華嚴宗和淨士宗的理解。
  • 最世俗的一首唐詩,開頭兩句讓人心寒,結尾兩句看透人情冷暖
    然而,有一首詩卻是出人意料的世俗,那就是《題長安壁主人》: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這首詩非常淺顯易懂,主題也很明確,想必很多讀者看完之後都會嚇一跳:唐詩中還有這樣的?
  • 什麼是般若什麼是世俗智慧
    同時也因為被無以為名之強,以名之地譯為了智慧,就讓絕大多數多人在理解,般若時總是從世俗的智慧概念理解,這種理解,就如緣木求魚,這種肯定是白費力氣。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如果你簡單的將世俗智慧理解為聰明,那可真是你的不幸,當然我們會逐步看到這是為什麼。
  • 打破世俗的枷鎖,懂得有辯證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
    世俗的傳統壓力,終於奪去了這個不堪重負的女孩子的生命。這是一個真實的悲劇,一個由於戰勝不了世俗的悲劇。雖然如此的荒唐,但是這就是世俗的力量,也許有人會說這個是常識,婚姻自由現在連小孩都知道,沒錯但是1999年呢?世俗是約束人發展最沉重的枷鎖,因為幾乎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從打破世俗觀念開始的。羅伯斯說過:無形的枷鎖比有形的鐵鏈堅固得多,不打碎它,我們就永遠也別想真正的成功。
  • 本想與君度餘生,奈何世俗絆人心!餘生不糾纏,不打擾!
    本想與君度餘生, 奈何世俗絆人心!人心本無欲,奈何世俗染,惟願不改初心,心境明如鏡,人心本來沒有欲望,卻被世俗染上了塵埃,希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酒杯太淺敬不到來日方長 ,巷子太短走不到白髮蒼蒼 。不是年少守不住舊情 ,而是歲月慌了人心。 茶因不飲而涼 ,人因不惜而散 。酒不飲而不知其濃 ,人不陷不知其深!
  • 查科嘉:不能秀恩愛,土耳其開始去世俗化?
    但自從軍政府向民主化過渡後,隨即靠大選上臺的伊斯蘭主義政黨正義與發展黨AKP,便開始對之前強制的世俗化進行了「撥正」。主張世俗化的在野黨指控AKP和其領袖、現任總統埃爾多安企圖引導土耳其重新伊斯蘭化。執政黨AKP的保守派支持者則認為,土耳其的世俗化之路走得太遠,已經遠離了土耳其傳統伊斯蘭社會的道德文化。尤其是去年的一起慘案再次引發了新一輪「西化」和傳統之爭。
  • 明代思想家李贄為何頗受爭議?他有哪些驚世駭俗的言論?
    李贄是個個性鮮明的思想狂人。他的很多思想不僅在當時社會驚世駭俗,且他並不吝嗇表達自己的觀點。李敖說他有」表現鋒利的激情」。李贄也因此招來了殺身之禍。「驚世駭俗」的根源一方面是李贄從小個性倔強,不願意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另一方面是李贄在京城為官時,經朋友介紹接觸了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後來調任南京時,又聽了王陽明弟子的講學,對他影響頗深。所以李贄是一個堅定的心學支持者。
  • 為什麼稱為世俗呢? 世俗就是「虛假」的意思.——【講記】《中觀莊嚴論解說》第80課(視頻+文字)
    倘若這樣的無實法不是無實法,那麼最終破立、有實無實、有無等一切的一切都不會成為相互對立的法而亂作一團,如此一來,所知萬法的安立都將隱沒無餘。】實際上,僅僅是遮遣有實的這一分,將瓶子不存在的部分假立為無實而已,除此之外,所謂的無實法絕不會單獨存在。
  • 世俗地活著,會慢慢變成一層堅硬的殼
    世俗地活著,會慢慢變成一層堅硬的殼作者 | 薩德太世俗地活著,是一種需要,因為你要在周圍的小環境中融合其中。但是,世俗久了,你就會厭惡自己。因為,世俗地活著,是在活成別人眼中期待的樣子。你根本沒有為自己活。沒有為自己活,你終究會在某一天因缺少活著的動力而懷疑,懷疑這樣活著是不是正確,懷疑自己這樣世俗到底有什麼意義。
  • 從耶穌受試探談:教會也當受世俗社會的約束
    一些基督徒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教會是屬靈的地方,是屬於上帝管理的地方,因此世俗社會是不能管理教會的,對教會的管理就是屬靈之戰。在他們的觀念中,教會和信徒的屬靈事務都是可以為所欲為,可以自由自在的。這種被冠以信仰自由的觀念,讓中國基督徒成為一個獨特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