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在我們的印象裡,古人的思想都很比較傳統,實際上,古代也有很多思想超前的人,可惜的是,這樣的人在當時往往得不到理解,今天我們要談的李贄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李贄出生在明朝中期,當時倫理道德已經定型了,但是可能因為他祖上是元朝的人的原因,他並不是很遵守當時的傳統,而是從小就很有主見,也不像當時的讀書人那樣,把聖人當作神。在他看來,孔子也是人,他的觀念,也不一定是全對的,比如孔子曾經諷刺過種地的農民,他卻不認同。可能當時也有的人心裡不認同的,但是他們都不敢說出來,只敢偷偷的在心裡想想,李贄就不一樣了,他不僅敢表現出來,還特意寫了一篇文章諷刺孔子,這篇文章在當時的影響很大,從此,他叛逆的名聲就傳開了。
李贄無疑是有才的,雖然當時他存在很多爭議,但是他還是憑藉自己的才華,徵服了考官,順利的考上了舉人。不過也許因為他的觀念實在是太尖銳了,因此考進士的時候,考官們就不敢讓他通過了。就這樣,他這輩子也沒能考上進士,不過他對此也不在乎,畢竟像他這樣叛逆的人,也不會把功名看得太重,反倒是比較隨性。
在當時,只要考上了舉人,就有做官的資格了,於是李贄在考上了舉人之後,沒過幾年,他也當上了官。當然了,因為他只有舉人的功名,所以只能當個小官,去一個縣當教諭,也就是相當於現在一個縣的教育局局長了吧。雖然很多人都看不起這樣的小官,但是他卻很心滿意足,因為對他來說,權力地位都不是最重要的,能從事學術方面的工作,教書育人就很開心了。
就這樣,在他當了好幾年的教諭後,因為工作出色,就升官了,去當國子監的博士,要知道,當時的國子監是最高級的學校了,能夠在裡面講課的,都是大儒,可見他的才華還是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後來在當了幾年的博士後,他又被調去當知府,也許在很多人看來,當知府多好啊,能夠管事了,掙錢也容易,但是他卻不喜歡這樣的工作,覺得每天處理起來很繁雜,就辭職了。
辭職後,他住到了一個好朋友家裡,在那裡,他開始寫書,以及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教書,他好朋友家裡的孩子,都是由他在教導,因為他風格獨特,所以孩子們都很喜歡他。後來他不滿足於僅僅教這幾個孩子,又去公開講學,這一下子可不得了,因為他的許多觀點在當時是很新鮮的,於是很多人都去圍觀,甚至有的女生,為了聽他講課,也踏出了家門,來到外面,可見,他的講學在當時的影響力有多大。
為什麼人們這麼喜愛他的講學呢?原來他提倡重視商人,還覺得做人不要那麼假,應該真一些,別每天都帶著面具生活,沒了真情實感。在當時,這樣的觀念無疑是很前衛的,難怪那麼多人喜歡他。但是另一方面,他的觀點又觸動了很多衛道士的利益,他們攻擊他的觀點,還侮辱他,要把他趕走,而他面對這些人,也絲毫不怕,直接對著幹,捍衛自己的學術流派。
就這樣,他雖然名氣很大,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卻也被很多人仇視,這些人恨不得讓他倒黴。這些討厭他的人裡,還有很多是朝廷裡當官的,他們就跟皇帝說他的不是,讓皇帝以為他是一個壞人,把他抓了起來,還把他辛苦寫的書都給少了。李贄入獄後,也知道是哪些人在整他,他卻無所謂,說了一句反正自己也七十多歲了,死又有什麼可怕的,就自殺了。李贄雖然死了,但是他的思想卻流傳了下來,他對當時的學術界無疑有著巨大的影響,在他之後,明朝許多人也開始重視商業起來,還有很多人也開始提倡做人要真,不要弄假,這些人的思想裡,都有他的影子。
小編認為,李贄無疑是一個勇士,憑藉他的智慧,肯定也是知道自己要是藏拙,肯定會過得更好。但是他還是勇敢的把自己的想法表達了出來,雖然因此遭受了很多磨難,但是也推動了思想的進步。他的叛逆,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正是說明了他的目光長遠,可惜當時太多的人不理解他,讓他最後死在了監獄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