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贄:明代「文藝復興」的領路人
他力排世人對孔教之迷信,稱儒家經典為「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讚美之語」,絕非「萬世之至論」(《焚書·童心說》)。他說漢代以下「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爾」(《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公然以異端自命。
-
《童心說》譯文及賞析
《童心說》賞析童心就是本心、真心、赤子之心,是每個人原本具備的自然真情、天然個性、有個性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接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如何在專制的社會中不失童心,做一個真人,是李贄作文的用意所在、他從讀書對人的影響入手,兼論讀書與作文的關係,論證童心的得失。專制不喜歡個性,天然地厭惡童心。它用僵死的教條餵養你,用虛偽的道學義理蒙蔽你,最終讓你失去真我,不敢說真話,不能寫真情文章,不懂得有自己的思想。當社會流行「假人」,你甚至不會感覺到不能做真人的痛苦。
-
李贄生平經歷 人物簡介、個人思想主張
生平經歷 李贄,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載贄,於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23日)農曆十月廿六日出生於福建泉州府南門外。元朝以後遷來福建。李贄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學業進步迅速。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
-
李贄文論:童心說
李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龍湖叟等,是明代傑出進步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中華民族傑出的歷史人物。李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汙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他提出「童心說」。「童心」包含真心和初心。
-
站在孔子對立面的李贄,叛逆於世俗,卻又被世俗禁錮鬱鬱而終
李贄畫像及其著作長大後的李贄和眾人一樣選擇了科舉,進而入仕。就是需要提倡"絕假純真"的"童心說",使人們學習進步的思想,掙脫封建專制主義制度的桎梏。同時,他還宣揚男女平等。他開設的課程學期期間,和平常的大不相同。他偏偏要男女一起學習,女子和男子一樣讀書學習,大聲地讀書,大膽地交談,男女之間並沒有什麼尊卑有序,更不會有女戒,三從四德之說。
-
童心說的文藝觀點
「童心說」是李贄最著名的文藝觀點。它的提出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童心說》中李贄首先把批評的矛頭直指程、朱理學,斥之為假道學。他認為「童心」是創作「天下之至文」的內在基礎,是一切文學作品(詩歌、小說、戲曲等)的根本。什麼叫「童心」呢?
-
訪李贄(李卓吾)墓
李卓吾是福建泉州人,原名李載贄,因避皇帝的諱而改名為李贄,卓吾是他的字。李贄是晚明著名的思想家,因為極力抨擊大明王朝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思想而被捕入獄,並在獄中自殺身亡。李卓吾的思想,遙遙領先於他的時代,即便在今天,他的很多理念仍然有可取之處。但這樣一個人是註定了不能被明王朝的君臣們容納的,李贄幾乎是以一人之力掀起了一股反儒學的思潮。
-
佛教:李贄的「童心」佛學
然而,李贄確實對於佛學有過深入的研究,當時僧人中也頗有人與他往還,學習他的思想。李贄的著作中,與佛學相關的有《華嚴經合論簡要》四卷,《淨爭土訣》三卷,代表了他對華嚴宗和淨士宗的理解。而他最負盛名的作品《焚書》和《續焚書》中,近半文章與佛學有關,接近佛學,與李贄在人生受到的病苦與俗事困擾煩苦相關,在他的與佛學相關的文章中,李贄也接受了佛教中人生即是「苦」是觀念。在這樣的人生痛苦中,李贄藉由佛教的禪宗思想,期望獲得個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
-
李贄為什麼不返回故鄉?
縣學教諭,一個最底層的儒學教官,剛剛三十歲的李贄做出這一選擇,說到底還是迫於經濟壓力。他是兄妹中的老大,極有責任心,雖薪資菲薄,仍將父親迎至任所孝養,對弟弟妹妹也頗多誨引關愛。入仕之後,李贄曾多次返回晉江,並有兩段時間在家鄉長住:先是嘉靖三十九年父親去世,時任南京國子監博士的李贄回鄉治喪,依禮制丁憂三年。
-
湯顯祖:李贄「童心說」的鐵桿粉絲
而同時代的思想家李贄也喜談「真人」,其「童心說」表現了對「真人」「至文」之喜愛,對「假人」「假文」之厭惡。所以當「真人」湯顯祖遇到講「真」理之李贄時,將激發湯顯祖怎樣的創作靈感呢?可以認為,湯顯祖的「情至說」正如袁宏道的「性靈說」一樣,都是在藝術領域對李贄「童心說」的呼應。
-
毛澤東及李贄與陽明心學之關係
李贄與耿定向爭論之焦點,是耿定向之偽,說的和想的、做的是兩回事。李贄十二歲寫的那篇作文《老農老圃論》,所本者亦童心也。這便是李贄與耿定向輩在思想上分野的一條心理界線。 李贄以卓吾為號,他為什麼用「卓吾」二字為其號呢?那時他剛過五十歲,但還有那麼天真無邪的心態,其云: 居士自稱曰卓,載在仕籍者曰篤,雖其鄉之人,亦或言篤,或言卓,不一也。居士曰:「卓與篤,吾土音一也,故鄉人不辨而兩稱之。」
-
李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是怎樣的?他接受了什麼樣的教育?
李贄說「餘自幼倔強難化,不信學,不信道,不信仙、釋,故見道人則惡,見僧則惡,見道學先生則尤惡。」可見他對於各種思想都有所接觸,但卻沒有一種思想讓他信服。根據泉州與李贄有關的族譜,李贄的家族很多人信仰伊斯蘭教。二世祖林駑「奉命發舶西洋,娶色目人,遂習其俗,終身不革,今子孫繁衍,猶不去其異教。」
-
明代思想家李贄晚年寓居通州 離不開他的這位生死之交
還在做官的時候,比李贄小三十多歲的馬經綸,就對李贄仰慕已久。而在罷官後,潛心研讀典籍的馬經綸對李贄那些「離經叛道」的思想越來越認同。他們常詩文往來,由此建立了牢固的友情。李贄第三次離京(1597)後,寓居在好友山東濟寧漕運總督劉東星府宅。在此期間,馬經綸到山東去找李贄,賡續友情,期間二人對《周易》再次進行了研討。
-
講座回顧|吳疆:李贄與佛教關係的新探索——從宗教閱讀、書寫與...
2020年10月26日上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東亞系教授吳疆,為南京大學哲學系師生帶來了主題為「李贄與佛教關係的新探索——從宗教閱讀、書寫與行為考察中國文化中『文字境界』的樣態」的學術報告。
-
明代思想家李贄為何頗受爭議?他有哪些驚世駭俗的言論?
李贄是個個性鮮明的思想狂人。他的很多思想不僅在當時社會驚世駭俗,且他並不吝嗇表達自己的觀點。李敖說他有」表現鋒利的激情」。李贄也因此招來了殺身之禍。「驚世駭俗」的根源一方面是李贄從小個性倔強,不願意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另一方面是李贄在京城為官時,經朋友介紹接觸了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後來調任南京時,又聽了王陽明弟子的講學,對他影響頗深。所以李贄是一個堅定的心學支持者。
-
李贄與耿定向:在對歷史人物馮道的是非評價上有哪些爭議之處?
李贄要為千百年來歷史上的一些冤案辨雪,把那些「被人細摘」的「真正聖賢」樹立起來,把那些以「浮名傳頌」,而其實索然無能之徒的真正面目暴露出來,這正是李贄反傳統思想的一個突出表現。李贄抱著「與百千萬人作對敵」的態度,對自己的這一戰鬥充滿必勝的信心。
-
淺談紅樓:論賈寶玉叛逆性格,與李贄「童心說」的思想淵源
,尤其是跟李贄提出的「童心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童心說》而探看《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其性情與李贄如出一轍,但與李贄相比,寶玉更進一步,他由對儒家經典的厭惡升華至對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的批判。讀儒家經典是為了考取功名,而考取功名又是為了報效國家,建功立業,人的一切行動都是圍繞「社會」展開的,這也是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核心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