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張愛玲

2021-02-08 我讀

對於我們這些與張愛玲交臂而過的人,就只能從她留下的文章去認識她。在散文裡,她顯得清晰和直接一些,小說則要隱晦與曲折一些。而說到底,認識張愛玲,是為了認識她的小說,因為於我們來說,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

先看張愛玲的散文。我在其中看見的,是一個世俗的張愛玲。她對日常生活,並且是現時日常生活的細節,懷著一股熱切的喜好。在《公寓生活記趣》裡,她說:「我喜歡聽市聲。」城市中,擠挨著的人和事,她都非常留意。開電梯的工人,在後天井生個小風爐燒東西吃;聽壁腳的僕人,將人家電話裡的對話譯成西文傳給小東家聽;誰家煨牛肉湯的氣味。這樣熱騰騰的人氣,是她喜歡的。在另一篇散文《道路以目》裡,她寫的街景,也是人間冷暖的:煮南瓜的氣味與那種明亮的桔紅,給她「暖老溫貧」的感情;寒天早晨,有人在人行道上生小火爐,嗆人得很,可是,「我喜歡在那個煙裡走過」;一個綠衣郵差騎車載了他的老母親,使她感動;有人在自行車輪上裝著一盞小紅燈———在我們的時代,已經看不見了。小時候,有人在車輪上系彩色的絨線,大約是一樣的意思———她認真地觀賞著,贊道:「流麗之極」。在《談畫》中,她看塞尚的《抱著基督屍身的聖母像》,大感驚訝的是,聖母是最普通的婦人,清貧,論件計值地做點縫紉工作,灰了心,灰了頭髮「,並且注意到,聖母並不是抱著基督,而是,」背過身去正在忙著一些什麼「,抱著基督的則是」另一個屠夫樣的壯大男子「。而基督呢?沒有使她聯想起世間的任何一個人,」他所有的只是圖案美「,於是,他就錯過了她的興趣。她喜歡的就是這樣一種熟稔的,與她共時態,有貼膚之感的生活細節。這種細節裡有著結實的生計,和一些放低了期望的興致。

張愛玲對世俗生活的興趣與蘇青不同。胡蘭成對寧波人蘇青的評價很對,他說寧波人過日子多是興興頭頭的,但是缺少回味,是真正入世的興致。張愛玲卻不是,她對現時生活的愛好是出於對人生的恐懼,她對世界的看法是虛無的。在《公寓生活記趣》裡,她饒有興味地描述了一系列日常景致,忽然總結了一句:「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於是,這短促的人生,不如將它安在短視的快樂裡,掐頭去尾,因頭尾兩段是與「長的磨難」接在一起的。只看著鼻子底下的一點享受,做人才有了信心。以此來看,張愛玲在領略虛無的人生的同時,她又是富於感官,享樂主義的,這便解救了她。《道路以目》裡,她寫她上街買菜,遇到封鎖,只得停留在封鎖線以外的街道上。有一個女傭想衝過防線,叫道:「不早了呀!放我回去燒飯吧!」然後,「眾人全都哈哈笑了」。這是合乎張愛玲人生觀的地方,大難臨頭,回家燒飯的鐘點卻一絲不苟。在那無意識的女傭,是一種積極,但在張愛玲,卻是消極。因她是要比女傭了解「封鎖」的含義,了解這個時世裡的災難。她卻又不是一個現實主義者,能夠就事論事地面對現實。她並不去追究事實的具體原因,只是籠統地以為,人生終是一場不幸,沒有理由地一徑走著下坡路,個人是無所作為的。像她在《更衣記》的末尾寫的,一個小孩子,在收了攤的小菜場,滿地的垃圾裡面,騎了自行車,撒開把手,很靈活地掠過了。於是,她寫道:「人生最可愛的當兒便在那一撒手吧?」就是在這輕盈地一掠之中,有了小小的冒險,終卻是安全的,便小小地得意著。就是這麼一點雕蟲小技的手腕。張愛玲喜歡歸喜歡,其實又是不相信它們的意義的,否則,她就是寧波人蘇青了。否則,她就不會如此貪饞地抓住生活中的可觸可感。她在千古之遙,屍骨無存的長生殿裡,都要找尋出人間的觸手可及的溫涼。在《我看蘇青》裡,寫楊貴妃和唐明皇鬧氣,逐回娘家,「簡直是『本埠新聞』裡的故事」。她不喜歡小提琴,因為太抽象,而胡琴的聲音卻貼實得多,「遠兜遠轉,依然回到人間」。

這是散文中,由自己直接告白出的張愛玲,在小說裡,張愛玲就隱到了幕後。大約僅有一次,沒藏好,顯現出了真身。是在《傾城之戀》裡,白流蘇剛到香港,與範柳原的關係處於膠著,暗底裡使著勁。他們在淺水灣飯店分住兩個客房,晚上範柳原將電話打進白流蘇的房內,向她念起《詩經》:「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底下還附有一大篇解釋。卻像張愛玲在說話,而不是範柳原。在張愛玲的小說裡,是少有如此自覺到人生的蒼茫,並且有詩情的人物,張愛玲從不曾將自己放進小說中,扮演一個角色。因連她本身都是虛無的,不適合作世俗的小說的材料和對象。在她的小說裡扮演角色的,多是些俗世裡的人———市民。最具俗世的特徵的,怕就是上海了。香港也有一些,但比較誇張,更像是俗世的舞臺,是戲劇化的俗世。《沉香屑第一爐香》與《沉香屑第二爐香》,這兩則故事就要奇異一些。而發生在上海的故事,則更具有俗世的情調。

《花凋》裡那家的女兒們,我以為是再真切不過的上海小姐。父親是個輕佻不盡責的人,大約是像《金鎖記》裡的三少爺,妻子卻不如三少奶的賢慧,無能且又無味。我以為,《紅玫瑰與白玫瑰》裡的白玫瑰,煙鸝,老了以後,就是她。女兒們曉得誰也靠不上,只有靠自己,到社會上汲取養料,掙一份好生活。張愛玲寫道:「小姐們穿不起絲質的新式襯衫,布褂子又嫌累贅,索性穿一件空心的棉袍夾袍,幾個月之後,脫下來塞在箱子裡,第二年生了黴,另做新的。」摩登裡面粗陋的,潑辣的芯子,經得起折騰。姊妹多,也成了一個小社會,互相傾軋著,有些弱肉強食的意思。像川嫦這樣老實,柔弱,帶幾分情致,命運就不濟了。她生的是癆病,這也有著些哀婉的情致,可這情致卻被病期的拖延,一點一點侵蝕掉了。學醫的未婚夫自然早知結局,但算得上有耐心了,兩年後才另有了人。然後,家裡連買藥的錢也計較起來,每日吃兩個蘋果成了家人的說嘴。最後,她想來個多情的了結,自殺,卻買不來安眠藥。她只得坐著黃包車兜一轉,吃一頓西餐,看一場電影。這大約就是一個上海小姐閒暇中的全部樂趣,她要最後地享一享。這是相當感傷的一幕,可這感傷卻被病期的拖沓又腐蝕了。川嫦還又做了兩雙繡花鞋,一雙皮鞋,用一隻腳試了鞋,很長遠地說:「這種皮看上去倒很牢,總可以穿兩三年。」三周之後,她方才謝世。這就是俗世裡的人了,死都逼在眼前了,這世界早已經放棄她了,她卻還愚頑地留意著一些小事,不自量力地掙一掙。

張愛玲小說裡的人,真是很俗氣的,傅雷曾批評其「惡俗」,並不言過。就像方才說的,她其實也是不相信這些俗事有著多大的救贖的意義,所以便帶了刻薄的譏誚。而她又不自主地要在可觸可摸的俗事中藏身,於是,她的眼界就只能這樣的窄逼。《留情》裡,米先生,敦鳳,楊太太麻將桌上的一夥,可不是很無聊?《琉璃瓦》中的那一群小姐,也是無聊。《鴻鸞禧》呢,倘不是玉清告別閨閣的那一點急切與不甘交織起來的悵惘,通篇也儘是無聊的。在這裡,反過來,是張愛玲的虛無挽救了俗世的庸碌之風,使這些無聊的人生有了一個蒼涼的大背景。這些自私又盲目的蠢蠢欲動,就有了接近悲劇的嚴肅性質。比如,《金鎖記》裡的曹七巧,始終在作著她醜陋而強悍的爭取,手段是低下的,心底極其陰暗,所爭取的那一點目標亦是卑瑣的。當她的爭取日益陷於無望,她便對這個世界起了報復之心。然而,她的世界是狹小的,僅只是她的親人。於是,被她施加報復的,便是她的親人了。在她扼殺自己的希望的同時,也扼殺了她周遭的人的希望。生活就這樣沉入黑暗,這黑暗是如此深入,以至粗鄙的曹七巧也泛起了些許感時傷懷的情緒,想到她抗爭的不果與不值:她要是選中了與她同一階層的粗作的男子,「往後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可是,在張愛玲的筆下,這也已是三十年前的舊事了,連曹七巧的懊悔都已經死去了。如曹七巧這般積極的人生,最終又留下什麼呢?逝者如斯,虛無覆蓋了所有的欲望。而張愛玲對世俗生活的愛好,為這蒼茫的人生觀作了具體,寫實,生動的註腳,這一聲哀嘆便有了因果,有了頭尾,有了故事,有了人形。

於是,在此,張愛玲的虛無與務實,互為關照,契合,援手,造就了她的最好的小說。

《傾城之戀》也是她最好的小說之一。白流蘇和範柳原這一對現時的男女,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做成了夫妻。這是張愛玲故事裡,少有的圓滿結局。如文中所說:「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可那也是不可琢磨的,湊巧了的,世界依然,甚至更加不可理喻。人生,還是蒼茫的。在此,張愛玲也為這蒼茫作了合情合理的註腳。白流蘇和範柳原在各自的利慾推動下,迂迴著,探試著,欲擒故縱著,卻不料世事大變,生存之計為上,忽才珍惜起眼面前的一點慰藉,它給人一種盲目的安全感。在這裡,張愛玲是與她的人物走得最近的一次,這故事還是包含她人生觀最全部的一個,這含有著對虛無的人生略作妥協的姿態,是貼合張愛玲的思想的。就因走得太近,露了真身,人物略有些跑題,就像前邊說過的,在月夜裡,範柳原的喟嘆。多虧白流蘇說了句:「我不懂這些」,才將事情又拉回了情景。

就這樣,張愛玲的世俗氣是在那虛無的照耀之下,變得藝術了。她寫蘇青,寫到想與蘇青談「身世之感」,便想像蘇青的眼神是:「簡直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大概是藝術吧?」蘇青是不「藝術」的,她的世俗後面沒有背景。在此,可見得,張愛玲的人生觀是走在了兩個極端之上,一頭是現時現刻中的具體可感,另一頭則是人生奈何的虛無。在此之間,其實還有著漫長的過程,就是現實的理想與爭取。而張愛玲就如那騎車在菜場髒地上的小孩,「放鬆了扶手,搖擺著,輕倩地掠過。」這一「掠過」,自然是輕鬆的了。當她略一眺望到人生的虛無,便回縮到俗世之中,而終於放過了人生的更寬闊和深厚的蘊含。從俗世的細緻描繪,直接跳入一個蒼茫的結論,到底是簡單了。於是,很容易地,又回落到了低俗無聊之中。所以,我更加尊敬現實主義的魯迅,因他是從現實的步驟上,結結實實地走來,所以,他就有了走向虛無的立足點,也有了勇敢。就如那個「過客」,一直向前走,並不知道要到哪裡去,並不知道前邊是什麼。孩子說是鮮花,老人說是墳墓,可他依然要向前去看個明白,帶著孩子給他裹傷的布片,人世的好意,走向不知名的前面。

相關焦點

  • 在《流言》的世俗生活體悟中,張愛玲消解了曾經的痛苦
    時間像一件過濾器,濾去了已逝的生活灰色,淡化了曾經的苦難體驗,使得張愛玲帶著世俗情懷去回眸過去的生活,發現了新的意義:即使是過去的痛苦,也從中咂巴出一絲甜味來。——題記1944年8月15日,張愛玲在中短篇小說集《傳奇》出版後,並未閒下來。
  • 張愛玲:那個被跳蚤打敗的女人
    [摘要]她也不曾料到,當自己真正在現實中遠離世俗的時候,卻又無法拒絕精神的世俗——總有那麼幾隻世俗的「跳蚤」,努力鑽進她的生活。伊北:張愛玲曾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沒想到竟一語成讖,成了她自己人生的完美註腳。
  • 揭秘:女作家張愛玲與丈夫賴雅不為人知的過往
    「張愛玲這朵鮮花,漂洋過海地插在了賴雅這坨牛糞上。」這是1956年8月,36歲的張愛玲與65歲的賴雅結婚以來,世人對這段婚姻的評價。不管是在張迷眼裡還是在世俗眼裡,這段婚姻始終讓人覺得膈應。賴雅是居美的德國人,垂垂老矣,且離過婚。
  • 張愛玲與丈夫賴雅:世人眼裡的「不般配」,為何在她眼裡卻是真愛
    張愛玲的一生,有著太多的紛紛擾擾,她的兩段婚姻,都不被世人看好,卻收穫了不一樣的結果。她的文學成就毋庸置疑,而她的生活軌跡,卻充斥著屬於張愛玲的神秘。 張愛玲在1920年9月30日降生於沒落的貴族家庭,她的父親是一個紈絝子弟,母親在她年幼時便遠赴重洋。
  • 才女張愛玲,沒有死於人情冷暖當中,死於和「跳蚤」的搏鬥當中
    才女張愛玲,沒有死於人情冷暖當中,死於和「跳蚤」的搏鬥當中說起張愛玲大家都知道她是一個才女,是中國現代女作家,祖籍是河北,出生於上海,她從12歲開始就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他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等等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後來她在美國定居
  • 張愛玲,從天才夢到異鄉記
    張愛玲張愛玲的人生就像是一部傳奇,「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張愛玲對於自己的缺點和劣勢早瞭然於胸,「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那種咬齧她的小煩惱,折磨了一生,她終究沒能克服。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爬滿了蚤子。1939年寫出《天才夢》的張愛玲年僅19歲。
  • 張愛玲談楊絳,與楊絳談張愛玲,風格相去甚遠,或許是因文人相輕
    甚至於兩個人都十分清高孤傲,不願沾染世俗的風氣。不同的是,兩個人成長經歷,環境,以及所受的教育和性情品格完全不同,這一點,從兩人的作品以及後世的經歷就可以看出來。這樣的兩個人,無法放在一起比較,也很難評價。
  • 一向精緻的張愛玲,家中卻出現跳蚤,頻繁搬家還是因跳蚤而死
    張愛玲是大家眼中的曠世才女,雖然在我們的印象中她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論到精緻她當時數一數二的存在。即使一生之中經歷過不少窮苦,但始終活得十分精緻。一向精緻的張愛玲,家中卻出現跳蚤,頻繁搬家還是因跳蚤而死。
  • 民國驚世才女張愛玲,蘭成以書說媒張愛玲,三年曠世愛情成傳奇
    民國驚世才女張愛玲,蘭成以書說媒張愛玲,三年曠世愛情成傳奇張愛玲就是一個傳奇,有著傳奇的家世,不一樣的成長經歷,就連她的愛情都是一段傳奇。看完後的胡蘭成馬上行動起來,想要通過中間人蘇青介紹能見上張愛玲一面,但是被拒絕了,張愛玲就是這樣從來輕易讓別人接近,內心抗拒接近陌生人。但是已經被張愛玲才華迷倒的胡蘭成不會輕易放棄的苦苦哀求蘇青要到了張愛玲的住址,幾經周轉,胡蘭成還是見到了張愛玲,他們兩個的曠世愛情就這樣開始了。
  • 張愛玲逝世21周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文:河小西  「九莉快三十歲的時候在筆記簿上寫道:『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    「這些我沒細想,過天再說了」    1995年9月8日。「叮玲玲……」張愛玲的遺囑執行人林式同被一陣急促的電話聲嚇了一跳,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果不其然,電話是張愛玲伊朗房東的女兒打來的。她對林式同說:「你是我知道的唯一認識張愛玲的人,所以我打電話給你,我想張愛玲已經去世了。」
  • 談談張愛玲 | 那就愛這個「錯」吧
    ,——當然話說回來,閱讀胡蘭成也是為著了解張愛玲。——因此,正如我開宗明義就講過的,如果我對胡蘭成保持過關注,那只是因為在他筆下有過一位張愛玲。然而,她終歸還在留戀他,我卻大大地為她鬆了口氣。——我是真心地替張愛玲高興:她畢竟還能夠有所留戀,還能夠有所寬容,還能夠平心地回看自己的人生。也許這就算是所謂「小小的團圓」吧?  她從來不想要孩子,也許一部份原因也是覺得她如果有小孩,一定會對她壞,替她母親報仇。
  • 新《半生緣》開播遭群嘲,張愛玲的作品為什麼難以改編?
    彭于晏、馬思純劇中造型張愛玲的作品翻拍成影視劇的為數不少,但絕少經典。李安的《色戒》更像是張愛玲原作的一部「同人創作」;許鞍華之前的《半生緣》則失之鈍拙,原著的殘酷與蒼涼在影視化後遜色不少。為什麼張愛玲的作品難以改編?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作家王安憶論張愛玲的文章《世俗的張愛玲》。
  • 離開胡蘭成後,張愛玲真的枯萎了嗎?
    賴雅比張愛玲年長30歲,是張愛玲在美國過得最落魄的日子裡結識的,張愛玲說他「比自己更沒前途」。張愛玲跟賴雅談戀愛以後,懷上了孩子,她告訴了賴雅,賴雅就向她求婚,張愛玲剛好也不喜歡孩子,就做了流產手術。 結婚後,張愛玲把自己再婚的消息告訴了遠在英國的母親,她母親雖然覺得女兒配賴雅可惜了些,但還是送出了祝福。
  • 最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張愛玲
    多少年來,你被永恆的定格在了那高傲的一瞬間,被稱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奇女子的你——張愛玲,但在這個落寞的時節我卻想到了你。想起你在美國默默無聞的死去,想起你傳奇的一生,想起你令人唏噓的愛情。世人說,世俗如你,但又問你為何可以世俗的如此精緻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
  • 回到未來,高中生的大學語文(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淺析張愛玲《流言》
    ,實則是對人生百味的放大化,其「流言體」的手法更是超脫於世俗,將她個性中精緻恣意而孤獨清冷的一面表現的淋漓盡致。在這些對生活的點滴記錄中我們不難看出張愛玲對生活一直充滿著熱情,時而靈動風趣時而又犀利敏銳。比如在《公寓生活記趣》中,張愛玲這樣寫著「我喜歡聽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著覺的。」她熱愛著生活,所以她仍然以自食其力的市民自居,從來沒有把自己遠遠地排除在世俗之外。
  •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文:河西  「九莉快三十歲的時候在筆記簿上寫道:『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叮玲玲……」張愛玲的遺囑執行人林式同被一陣急促的電話聲嚇了一跳,他有一種不祥的預兆。  果不其然,電話是張愛玲伊朗房東的女兒打來的。她對林式同說:「你是我知道的唯一認識張愛玲的人,所以我打電話給你,我想張愛玲已經去世了。」  林式同匆忙趕至張愛玲位於西木區羅切斯特街的張愛玲公寓,見到了張愛玲的遺體,還有她臨終前簡短的遺囑。
  • 張愛玲誕辰百年,回望她的背影卻感到蒼涼
    ▌張愛玲對張愛玲的追念如同一場民間慶典,除了鐵桿「張迷」,連略知一二的普通讀者也都歡喜而紛攘地試圖參與進來——譬如對即將上映的由張愛玲小說處女作改編的同名電影《第一爐香》,人們從立項起就持久地關注,並樂於拋出各式各樣的「指導意見」,小到葛薇龍的「粉撲子臉」究竟是什麼樣的臉,大到小說裡的「無邊的荒涼」是什麼樣的荒涼,每個人都不憚於自稱是張愛玲的模範讀者
  • 張愛玲《封鎖》:那個男人啊,只是短暫地愛了你一下
    張愛玲就擁有這樣獨特的魅力。她的小說就像是冬天的月光,清冷冷的,你走到月光下,可以看見躲在暗處的人性的齟齬。《封鎖》是張愛玲的短篇代表作。乍一眼看,寫的是愛情。仔細一琢磨,還是寫人性涼薄。這個短篇在張愛玲的人生中有著不一般的意義。因為它,張愛玲和胡蘭成開始了一段曠世孽緣。胡蘭成在雜誌上看到《封鎖》,一時驚為天人。他當時還不知道」張愛玲「是男是女,只是單純為文字所傾倒。後來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的閱讀感受:「讀者於你,不過是人來人往看燈會,廣大到漠然的相知。
  • 世間有百分百的天才嗎看張愛玲對「天才夢」怎麼解釋的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天才夢》。這篇散文是張愛玲十八歲的時候寫的,當時還獲得了獎項。張愛玲是二十世紀中國最有的女性作家之一。主要的作品有:《流言》、《秧歌》、《傳奇》等。《天才夢》這篇作品是張愛玲的第一篇文學作品,是應當時上海《西風》雜誌命題為「我的——」徵文而寫的,到1976年散文集《張看》一書出版時,才重新被人重視,被正式編入集子,作者還在「附記」中專門說明:「徵文限定字數,所以這篇文字極力壓縮,剛在這數目內,但是第一名長好幾倍。並不是我在幾十年後還斤斤計較,不過影響這篇東西的內容與可信性,不得不提一下。」
  • 才女張愛玲:開到荼靡花事了,人間何處不傷情
    但是過得不好的張愛玲依然筆耕不輟,寫下很多作品,有些人對於熱愛,那就是堅持一生的東西,即使身處黑暗也會點亮熱愛的燈塔,張愛玲依然用十分的熱愛支撐著那難熬的黑夜。在香港短暫的待了一段時間後,張愛玲又去往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