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言》的世俗生活體悟中,張愛玲消解了曾經的痛苦

2020-12-10 蕭硯歌

時間像一件過濾器,濾去了已逝的生活灰色,淡化了曾經的苦難體驗,使得張愛玲帶著世俗情懷去回眸過去的生活,發現了新的意義:即使是過去的痛苦,也從中咂巴出一絲甜味來。

——題記

1944年8月15日,張愛玲在中短篇小說集《傳奇》出版後,並未閒下來。

她的身影頻繁地穿梭於造紙廠、印刷廠與出版社。她要親自出版自己的第一部散文集《流言》。

她不僅負責集子的紙張、印刷、校對工作,而且精心設計了一副自畫像放在封面。

忙碌了4個月,《流言》於同年12月正式出版。

封面用黑白色塊與線條勾勒出一個女人的大致輪廓,沒有具體的五官,看不清她的表情,是迷惘,是憂鬱,亦或是絕世而獨立的孤傲?

《流言》收錄了她從1943年到1944年之間的零散短文,雖然時間跨度較短,但所收錄散文種類極多、內容繁雜。

比起小說,這本散文集更接近她的日常生活,也更能讓我們看到真實的張愛玲。

01 張愛玲的世俗情懷

張愛玲筆下絕少有時代的重大政治主題,而是更注重普通人的尋常人生,並用審美眼光體驗市民階層的世俗化生存境遇。

她的這種世俗情懷,在《流言》中有著相當濃厚的表現。

她在《談音樂》中袒露了自己的「俗欲」,迷戀「霧的輕微的黴氣,雨打溼的灰塵,蔥蒜,廉價的香水」,甚至許多人避之不及的「汽油」味,在她的感覺卻是「清剛明亮的氣息」。

她不拒絕「牛奶燒糊了,火柴燒黑了」的糊味,連新房的「油漆」氣味,火腿、鹹肉、花生油擱得太久變成的「油哈」氣,都讓她歡喜。

在《童言無忌》中,她甚至稱「上海所謂『牛肉莊』是可愛的地方」,有機會,她「很願意在牛肉莊上找個事,坐在計算機前面專管收錢」,她覺得那是空氣清新的精神療養院。

《燼餘錄》裡,寫香港淪陷後她們一幫女孩首先是滿街找尋冰淇淋和嘴唇膏,甚至步行十來裡路吃一盤昂貴的冰淇淋,「裡面吱格吱格全是冰屑子」。

這些「欲望」的種種表現,表明了張愛玲迫不及待要抓住「現世」的種種心念,帶有極具世俗化和市民性的色彩。

如果張愛玲的「俗欲」還只是停留在物質層面品評的話,那她的「俗趣」則是對世俗生活精神層面的鑑賞。

她的散文處處表現著對世俗生活有情有味,有質有感的把玩、鑑賞,滲透了瑣屑人生、庸常生活中細膩而豐富的情感體驗。

比如,都市裡的電車噪聲本是一件惱人的事情,但張愛玲偏把許多故事都放在電車上,電車意象似乎成為了她所觀照的城市生活的一個特異的象徵物。

她在《公寓生活記趣》中說:

「我喜歡聽市聲……我是非得聽見電車才睡得著覺的。」

在她筆下,電車代表的世俗聲音不僅沒有一點塵世喧囂的惱人之處,反而成了把握生活的背景音樂。在單調、動蕩、搖晃中,張愛玲體驗到的卻是夢幻般的安寧:

「可我始終沒有弄清楚電車是幾點鐘回家……而『回家』兩個字有著無數情感洋溢的聯繫。……一輛輛銜接一輛,象排了隊的小孩,嘈雜,叫囂,愉快地打著啞嗓子的鈴:『克林,克賴,克賴,克賴!』吵鬧之中帶著一點由疲倦而生的馴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著母親洗測他們。」

這裡沒有悲哀,沒有病態,沒有沉重感,她賦予電車的是明亮到幾乎透明的童話色彩和人間煙火氣。

最令張愛玲難忘的是街頭的人間味,那熱氣騰騰的人氣:

黃昏時,路邊人力車旁的車夫和女人、正烘著山芋的爐子和山芋、給人「暖老溫貧」感覺的小飯鋪的南瓜,寒天清早,人行道上的小火爐、黑沉沉的長街上守著鍋賣白果的十幾歲的小孩

在她眼中,這些樸素而現實的生活給人一種天荒地老的餘韻,平凡的人生也是這樣的詩意盎然。

她對普通人的生活有著一種超乎尋常的熱愛,即使是公寓被大雨淹了,屋子裡鬧水災,搶救、打掃,一連忙了兩個晝夜,手心都磨去了一層皮,但是仍舊擋不住她欣賞雨下的心情:

「風如果不朝這邊吹的話,高樓上的雨倒是可愛的。」

張愛玲對世俗生活的執著興趣,也反映在她熱衷於以旁觀者的眼光,解讀市井小民演繹的一幕幕生活的悲喜劇。

在《道路以目》中,張愛玲從附近軍營裡傳出的學吹喇叭的聲音中,體悟到了世情人心:

「在不純熟的手藝裡,有掙扎,有焦慮,有慌亂,有冒險,所以『人的成份』特別的濃厚。我喜歡它,便是因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她走在街上,看到一個綠衣的郵差用自行車載著一個小老太太,說:

「做母親的不慣受抬舉,多少有點窘。她兩腳懸空,兢兢業業坐著,滿臉的心虛,像紅木高椅坐著的告幫窮親戚,迎著風,張嘴微笑,笑得舌頭也發了涼。」

原本是一幕母慈子孝的感人故事,在張愛玲筆下卻又有幾分滑稽的成分。

有時,她甚至也欣賞和玩味街上小市民的「小奸小壞」和「幸災樂禍」的言行。那個包車夫看到別人被抓後,坐在踏板上,笑嘻嘻抱著胳膊道:

「這麼許多人在這裡,怎麼誰也不捉,單單捉他一個!」

張愛玲對於這種小市民的行為,並不憤慨地譴責,而是充滿理解地說道:

「幸災樂禍的,無聊的路邊的人——可憐,也可愛。」

這就是現代都市的大眾,是張愛玲心目中的上海人。因此,她在《到底是上海人》裡,寬容地看待上海人的壞,認為壞得有分寸。

她所欣賞的是他們的「虛偽之中有真實,浮華之中有素樸」,他們代表和象徵著張愛玲所戀戀不捨的人生的一面。張愛玲對世俗生活的認同,是一種發自於內心的親近感。

然而,張愛玲並非一股腦兒地沉溺於世俗生活中。她屬於把自己歸入小市民群中的同時,保持著她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冷靜的自省,這種「冷靜的自省」在她筆下表現為: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蝨子」《天才夢》「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公寓生活記趣》。

何等嬌媚的傷感,何等優雅的喟嘆。這些大徹大悟、充滿著蒼涼之感的語句,其實不全是她對生命的自覺升華和把握,而是出於嚮往一種消解痛苦、詩意化的人生境界。

正是她的世俗情懷,衝淡了由痛苦生活帶來的黑暗,從審美角度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的一切,在入俗中達到超俗,最終體驗到的是對痛苦的消解。

02 張愛玲對曾經痛苦生活的消解

張愛玲自幼生活在一個沒落的封建貴族家庭,幾乎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和甜蜜。她在父母的爭吵、分離、複合、離婚的過程中,走完了她的童年、少年時期。母親出國後,她留在了父親家。

中學畢業後,因與繼母發生衝突,張愛玲遭到父親毒打,父親揚言要用槍打死她。之後她又被監禁在家,病了也不讓請醫生,差點死去。

病了半年後,張愛玲毅然逃到母親家,此後再未返回父親家。

張愛玲在《私語》中完整記敘了這件事。這一事件,對於張愛玲來說,不但是她人生的一次大轉折,而且也是一份刻苦銘心的痛苦。

然而事隔多年,在敘述中,她卻帶著幾分超脫來調侃自己當初簡單可笑的判斷。

時間像一件過濾器,濾去了已逝的生活灰色,淡化了曾經的苦難體驗,使張愛玲帶著世俗情懷去回眸過去的生活,發現新的意義:即使是年少時的痛苦,也從中咂巴出一絲甜味來。

張愛玲逃出家前,一直在籌劃逃脫的計劃,在這樣的情形下,應該是一個愁眉苦臉、焦急萬分的形象,她卻只是淡淡地訴出了她的痛苦:

「我也知道我父親決不能把我弄死,不過關幾天,等我放出來的時候已經不是我了。數星期內我已經老了許多年。」

而大量篇幅講的是她如何逃脫,在病中也不忘「傾全力聽著大門每一次的開關」。等到逃出父親家後,「事過境遷,方才覺得那驚險中的滑稽」。

自五四以來,離家出走本是被青年人標榜為反封建家長制的時髦「壯舉」,但在張愛玲的筆下,卻只剩下「驚險」和「滑稽」了。她很是淡然:

「這樣的出走沒有一點慷慨激昂,我們這時代本來不是羅曼諦克的」。

一次在別人眼裡可能是交織著壯烈、痛苦、矛盾的「出走事件」,就這樣在張愛玲的驚人的坦率中滑了過去,留給讀者的惟有想像和空白了,而這正是張愛玲所希望造成的氣氛:

在重新體驗當時的情感的同時,跳出局外來觀察分析自己。

凡看過《私語》的人,是不會不被張愛玲在人生初始就必須承受的艱辛掙扎所震憾。重新閱讀那些美麗的文字時,有了情感和心態的認同,與張愛玲一起最終把那些文字視作滄桑人生中難得的慰藉。

如果說離家出走是張愛玲的一個人生轉折點,那麼她在香港大學求學期間的香港之戰則給了她更多的生命體驗。

在《燼餘錄》中,張愛玲敘寫在戰爭中她所接觸到的生活和感受。戰爭給人帶來的本是痛苦,不但有肉體的犧牲,而且還有精神的扭曲。

然而,張愛玲卻將痛苦完全消解了,戰爭給予她的幾乎完全限於一些不相干的事。她寫大多數學生對戰爭所抱的態度是:

「像一個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雖然不舒服,而且沒結沒完地抱怨著,到底還是睡著了」。

在寫到戰爭乍一停,「看見青天上的飛機」不會再炸在自己頭上,「單為這一點便覺得它很可愛」。

在這篇散文裡,張愛玲依然坦率得驚人。她去做看護,自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沒良心的看護。在那個蝕爛症的病人死後:

「這人死的那天我們大家都歡欣鼓舞,是天快亮的時侯,我們將他的後事交給有經驗的職業看護,自己縮到廚房裡去……雞在叫,又是一個凍白的早晨。我們這些自私的人若無其事地活下去了。」「為了無聊而結婚,雖然無聊,比這種態度還要積極一點。」「戰爭期中各人不同的心理反應,確與衣服有關。」

這裡,張愛玲採取了反諷調侃的描寫,即使到了生存威脅最嚴重的時刻,張愛玲似乎還有興致和閒情描寫戰爭狀態下的飲食男女婚姻和服裝文化。

張愛玲自稱是「沒有清堅決絕的宇宙觀,不論是政治上的還是哲學上的」,在她眼裡,去掉了一切的浮文,把痛苦消解掉,剩下的仿佛只有飲食男女這兩項。

於是,人生便著上淡淡的遊戲色彩,所以張愛玲既可以帶著黑色幽默的風格去描寫人生的愛與死,又可以飄逸自足去聽「風雨」、賞「薔薇」,永遠並行不悖,深刻與平庸並存,孤獨悲涼的人生意識與感傷哀豔的生命體驗同在。

在經歷了人生的大困頓、大磨難之後將自我人格升華到形而上的層次:超越世俗,消解痛苦。

於是「痛苦」,於她不過是一種淡淡的人生咀嚼,一種人生境界賦有新意和詩意的美妙裝飾。

相關焦點

  • 回到未來,高中生的大學語文(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淺析張愛玲《流言》
    ,實則是對人生百味的放大化,其「流言體」的手法更是超脫於世俗,將她個性中精緻恣意而孤獨清冷的一面表現的淋漓盡致。比如在《公寓生活記趣》中,張愛玲這樣寫著「我喜歡聽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著覺的。」她熱愛著生活,所以她仍然以自食其力的市民自居,從來沒有把自己遠遠地排除在世俗之外。
  • 世俗的張愛玲
    而說到底,認識張愛玲,是為了認識她的小說,因為於我們來說,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先看張愛玲的散文。我在其中看見的,是一個世俗的張愛玲。她對日常生活,並且是現時日常生活的細節,懷著一股熱切的喜好。在《公寓生活記趣》裡,她說:「我喜歡聽市聲。」城市中,擠挨著的人和事,她都非常留意。
  • 流言,與張愛玲的距離
    (《張愛玲私語錄》) 儘管夠好了,可是張愛玲要求更好「過三十歲生日那天,夜裡在床上看見洋臺上的月光,水泥闌幹像倒塌了的石碑橫臥在那裡,浴在晚唐的藍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經太多了,墓碑一樣沉重的壓在心上。」
  • 世間有百分百的天才嗎看張愛玲對「天才夢」怎麼解釋的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天才夢》。這篇散文是張愛玲十八歲的時候寫的,當時還獲得了獎項。張愛玲是二十世紀中國最有的女性作家之一。主要的作品有:《流言》、《秧歌》、《傳奇》等。本篇算的上是張愛玲的最早自傳了,莫不是因為在文字上的字數有所偏差誤解,我相信,天才夢這篇散文肯定要比我們現在看到的要精彩許多。在此文中。她憑著與她這個年齡不相稱的冷靜,敘述著自己兒童時的天才表現和種種的「乖僻」,說盡了「人世滄桑」,通過這個就可以看的出作者心智的成熟。而這也正是她在小說中能夠深刻表現人性的原因所在。
  • 張愛玲誕辰百年,回望她的背影卻感到蒼涼
    曾經在經典文學史排位中沒有座次的張愛玲,如今幾乎成了現代文學作家中讀者最多、最廣泛的一位,今天的時髦年輕人依然徘徊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灘,依然在尋找那枚「三十年前的月亮」,依然在聆聽那萬盞燈火夜晚裡咿咿呀呀的胡琴,或許是張愛玲本人也沒有想到的。正如張愛玲最經典的兩本集子標題,她一生充滿「傳奇」,充滿「流言」。
  • 詩歌五首——摘錄於張愛玲散文集《流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啃書團,ID:banhushiy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內容摘錄於張愛玲散文集《流言》之「詩與胡說」一文)1.
  • 張愛玲逝世21周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我問他,宋淇曾建議將男主人公角色改為雙面間諜,並被人暗殺,但被張愛玲拒絕,是否覺得張愛玲是個固執的人?宋以朗說不會啊,「反而是我覺得,她有堅持,沒有讓現實生活中的叛國者變成一個雙重間諜。如果真地就此認為張愛玲很固執,那反而是個很愚蠢的念頭。」  在《小團圓》中,張愛玲將自己與那位「無賴人」的愛恨情仇描寫得令人不寒而慄。
  • 張愛玲與丈夫賴雅:世人眼裡的「不般配」,為何在她眼裡卻是真愛
    張愛玲的一生,有著太多的紛紛擾擾,她的兩段婚姻,都不被世人看好,卻收穫了不一樣的結果。她的文學成就毋庸置疑,而她的生活軌跡,卻充斥著屬於張愛玲的神秘。 張愛玲在1920年9月30日降生於沒落的貴族家庭,她的父親是一個紈絝子弟,母親在她年幼時便遠赴重洋。
  • 張愛玲:那個被跳蚤打敗的女人
    [摘要]她也不曾料到,當自己真正在現實中遠離世俗的時候,卻又無法拒絕精神的世俗——總有那麼幾隻世俗的「跳蚤」,努力鑽進她的生活。伊北:張愛玲曾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沒想到竟一語成讖,成了她自己人生的完美註腳。
  • 張愛玲、三毛與蕭紅:都是用第一人稱真誠地抒寫自我,有何差異?
    蕭紅以多病的身軀勇敢地面對世俗,她不願意接受家庭安排,與現實決裂,逃婚、流浪、漂泊,她一生沒有低頭,沒有絕望,在她的散文集《商市街》、《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中,蕭紅將她悲慘悽苦的31年生命體驗熔鑄其中,創造出一個寂寞而詩化的文學世界;張愛玲的目光留連於幽閉的閨房之中,將吃穿住用、男歡女愛寫進散文,用她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個性心理形成了日常化的寫作姿態;三毛在她的散文中將自己的性格、愛好和信仰乃至於隱秘的感情生活全部敞開給讀者
  • 才女張愛玲,沒有死於人情冷暖當中,死於和「跳蚤」的搏鬥當中
    才女張愛玲,沒有死於人情冷暖當中,死於和「跳蚤」的搏鬥當中說起張愛玲大家都知道她是一個才女,是中國現代女作家,祖籍是河北,出生於上海,她從12歲開始就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他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等等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後來她在美國定居
  • 劉嘉玲蔣欣版《半生緣》遭群嘲,張愛玲筆下的愛情該是怎樣的?
    張愛玲愛情故事的特點,正是把長期以來中國文學作品中構建的那些所謂美好的愛情故事消解掉,就像她所寫的「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愛情不是千瘡百孔」。張愛玲的小說有政治背景、時代底色,但更多的是女性的困苦。在中學畢業年刊的調查欄裡,張愛玲在「最恨」的一項中寫的便是「一個有天才的女孩忽然結了婚」。
  • 民國驚世才女張愛玲,蘭成以書說媒張愛玲,三年曠世愛情成傳奇
    張愛玲的內心是冷寂的,由於成長環境的原因,她一直封鎖這自己的內心,很少有人能走進她的世界,愛情或許在她懵懂的時候渴望過,但是性子太冰冷,沒有真正開始過。直達胡蘭成的出現,一個改變了一生的人。我們知道這段感情只是維繫了短短的三年,但是卻是張愛玲人生中不可抹去的烙印,也許對她的傷害很大,但是,不得不說,那三年,她擁有過溫暖,品嘗過愛情的滋味,這對她就是不一樣的體驗了。
  • 談談張愛玲 | 那就愛這個「錯」吧
    我得承認,自己對於作家張愛玲的感覺,當然也有讀她自己的文字得來的,但其中更多的,或曰其中印象更加深刻的,卻是從胡蘭成的文字中得到的
  • 同事回憶張愛玲的生活點滴:她的生活和感情讓人難以琢磨
    有一名中國士兵見狀,走到張愛玲身邊,說:「這些人大熱天把你們擱在這兒,不如到背陰處去站著吧。」張愛玲轉頭看他,那個士兵穿著皺巴巴的制服,滿臉孩子氣。人們客氣地笑了笑,包括張愛玲在內,沒人採納他的建議。她緊緊貼在柵欄上,擔心會在另一端入境時掉了隊。這是張愛玲最後一次體會來自同胞的溫暖,那條看不見的邊界,從此把她的生命分為兩截。上海公寓裡的流言與傳奇,在她身後被鋪天蓋地的標語和口號迅速湮沒。
  • 張愛玲:生活的儀式感,來源於如何取悅自己,值得每個人借鑑
    在高傲孤絕的性格背後,張愛玲有著極為接地氣的一面,她很喜歡吃,喜歡美食,喜歡一切甜的、粘的、軟的食物,比如桂花糕、合肥丸子、粘粘轉,天津的松子糖和雲片糕以及臭豆腐乾。在《談吃與畫餅充飢》中張愛玲寫道:「中國人好吃,我覺得是值得驕傲的,因為吃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藝術。」
  • 圖說張愛玲:不計結果只忠內心 任性奔苦一生不知醒
    這是張愛玲的母親最喜歡的一張照片,20世紀40年代末她母親回國,在張愛玲眾多的照片中挑了這張帶走,直到1957年她從母親的遺物中再次發現這張照片。此時已38歲僑居美國的張愛玲,從一箱遺物中揀出這張照片,看自己年輕時的容顏,想著自己和母親,和整個家族的種種羅愁綺怨,必定是千愁萬緒,百感交集。
  •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我問他,宋淇曾建議將男主人公角色改為雙面間諜,並被人暗殺,但被張愛玲拒絕,是否覺得張愛玲是個固執的人?宋以朗說不會啊,「反而是我覺得,她有堅持,沒有讓現實生活中的叛國者變成一個雙重間諜。如果真地就此認為張愛玲很固執,那反而是個很愚蠢的念頭。」  在《小團圓》中,張愛玲將自己與那位「無賴人」的愛恨情仇描寫得令人不寒而慄。
  • 新《半生緣》開播遭群嘲,張愛玲的作品為什麼難以改編?
    同為書寫女性在上海這個繁華都市中欲望與掙扎的女作家,王安憶認為張愛玲「對現時生活的愛好是出於對人生的恐懼,她對世界的看法是虛無的。」這種悲涼的底色與人生的虛無感,或許就是強調戲劇性的影視作品所無法呈現的吧。
  • 一向精緻的張愛玲,家中卻出現跳蚤,頻繁搬家還是因跳蚤而死
    張愛玲是大家眼中的曠世才女,雖然在我們的印象中她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論到精緻她當時數一數二的存在。即使一生之中經歷過不少窮苦,但始終活得十分精緻。一向精緻的張愛玲,家中卻出現跳蚤,頻繁搬家還是因跳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