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三毛與蕭紅:都是用第一人稱真誠地抒寫自我,有何差異?

2020-12-25 騰訊網

一、真誠地抒寫自我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女性作家的比例明顯偏少,蕭紅、張愛玲和三毛都是中國較早關注女性命運的作家。被稱為"洋場奢華的仕女畫家"的張愛玲和"才華橫溢的寫實抒情作家"的蕭紅有著相似的經歷,戰火紛飛的中國是她們生活的大背景,而"精神流浪者"三毛的一生也極具傳奇色彩。

第一人稱的記敘視角,是三人散文的共同之處,但這並不等於自傳,也不是簡單的記錄生活,她們真實地表現心境,用切身的生命體驗來挖掘生活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三位作家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積極與父權制度、父權文化作鬥爭,有著傳奇式的人生道路。蕭紅以多病的身軀勇敢地面對世俗,她不願意接受家庭安排,與現實決裂,逃婚、流浪、漂泊,她一生沒有低頭,沒有絕望,在她的散文集《商市街》、《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中,蕭紅將她悲慘悽苦的31年生命體驗熔鑄其中,創造出一個寂寞而詩化的文學世界;張愛玲的目光留連於幽閉的閨房之中,將吃穿住用、男歡女愛寫進散文,用她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個性心理形成了日常化的寫作姿態;三毛在她的散文中將自己的性格、愛好和信仰乃至於隱秘的感情生活全部敞開給讀者,這種側重自我表現的散文提高了讀者的審美能力和需求。

雖都用第一人稱來書寫現實經歷,但是又各有特點。總的來說:蕭紅側重於傳達身為女人的無奈和對生的渴望,甚至是對政治的批判;張愛玲細膩刻畫女性人物的心理,顛覆傳統的女性價值觀,更具有現代意識;三毛則用樸素自然的語言達到和讀者交流的目的,傳遞的是對自由人生的追求。

二、蕭紅——極惡環境中"生的堅強"

蕭紅是文學史上一位傳奇性人物,魯迅說:"蕭紅是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看來她有可能接替丁玲女士,正如丁玲女士接替了冰心女士。"蕭紅沒有辜負魯迅的提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一生短暫而多難,在《商市街》(1936)中,真實地記錄了和蕭軍從東北流亡到青島的經歷,其中二人遭受了極端貧窮帶來的窘迫,飢餓、寒冷還有病痛的折磨。但與此同時,生長於東北的蕭紅被賦予了堅定勇敢的品格,他們互相包容、理解,在惡劣的環境中保持著對生的渴望。悲苦是蕭紅散文的基調,她真誠地表現疾病和磨難,在其中暗藏了堅不可摧、一往無前的自我。

魯迅評價她的《生死場》 "生的堅強,死的掙扎。"這是蕭紅所有作品的共性,她的散文偏向現實主義,豐富獨特的人生經驗成就了她的沉鬱和熾熱。半生遭受冷眼冷遇,她從未對世界失去希望,感傷情緒裡有著向善的願望和力量,痛苦但不頹廢、憂傷但不厭世,始終保持這積極向上的態度和追求。她自言:"從祖父那裡,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蕭紅的語言不失天真和情趣,令人在感受其悲苦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她面對生活的勇氣和女性的"韌力"。

蕭紅的小說被稱為詩化小說,可以說,散文的美是蕭紅文學創作的主要的美學追求。蕭紅不是第一個把打破散文和小說文體界限而創作的人,卻是比較成功的一位。她的散文很有情節性,偏重敘事,較少議論,更多的是直接抒情,語言不假雕飾,自然天成。如《商市街》的諸篇,都有明確的中心,小說元素和散文的機理融合,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蕭紅體"。她善於從平凡的普通生活中提煉題材,用獨特與細膩的筆法揭示深刻的生活意義,堪稱是"一篇敘事詩,一副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三、張愛玲——對傳統價值觀的顛覆

張愛玲的現代性是她散文表現出的超越性的一面,她雖然也描寫的是俗人俗世,關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百態,但她卻沒有停留於此,而是伸向人們不能言說的生活的內裡,透過現象對世界做無情的剖析,借鑑了西方文學中突出的現代性標誌——審醜意識。在此基礎上,她對日常生活進行形而上的抽象,升華為對傳統價值觀的解構。

如在《洋人看京戲及其他》裡,她說:"只有在中國,歷史仍於日常生活中維持著活躍的演出(歷史在這裡籠統地代表著公眾的回憶)。假使我們從這個觀點去檢討我們的口頭禪,京戲和今日社會的關係也就帶有口頭禪的性質。"張愛玲把歷史看作公眾的回憶,讓她總結出"丈人嫌貧愛富,子弟不上進,家族之愛與性愛的衝突"等熟悉的話題。在《造人》中,她說:"自然的作風是驚人的浪費——一條魚產下幾百萬魚子,被其他的水族吞噬之下,單剩下不多的幾個僥倖孵成小魚。為什麼我們也要這樣地浪費我們的骨血呢?""我們的天性是要人種滋長繁殖,多多的生,生了又生。我們自己是要死的,可是我們的種子遍布於大地。然而,是什麼樣的不幸的種子,仇恨的種子!"可以看出她對人性的看法是偏於惡的,醜的,毫不掩飾地坦露自己對人性的灰色認識和冷漠無情。

張愛玲雖然也寫自己的生命體驗,但一針見血,冰冷刺骨,可以尋找到後現代的蹤跡。另類的寫作方式,不同於五四時期中的謳歌,她以逆向思維解構傳統觀念,開了女性寫作的新風格。在敘述角度上,張愛玲也用第一人稱,但頻率並沒有三毛和蕭紅的高,一方面她的視野不局限於自身遭遇,另一方面是她自覺的意識,她說:"通篇'我我我'的文學是要挨罵的。"

張愛玲的語言是最華麗的,她的語言並非完全寫實,有著豐富的聯想,如《談畫》中:"緊緊的朱紅的快樂"、"藍色的月光那靜靜的殺機"。由於學過繪畫,張愛玲的語言還十分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空間分布的層次感,這和蕭紅的自然天成和三毛的清新雋永的語言是不同的。

四、三毛——追求自由的"精神流浪者"

三毛的散文有著極為濃烈的抒情意識,她把自己的生命歷程融入作品中,三毛說,"我是一個'我執'比較重的寫作者,要我不寫自己而去寫別人的話沒有辦法 。……有一次我試著寫第三人稱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 ',怎麼會知道'他 '在想什麼?所以我又回過頭來 ,還是寫'我 '。"正是由於這種對自我書寫的強烈追求,三毛的散文用親切樸素的語言寫了一幅幅奇特的人生畫景,向我們展示了她的生命歷程和心靈世界。

形式上雖然也是第一人稱的主觀書寫,但與蕭紅和張愛玲最大的不同在於其特有的異國風情。從臺北到美國,再到撒哈拉,"非洲"、"沙漠"、"異國情調"都是重要的書寫對象,歐洲經濟發達的現代都市為背景,呈現出廣闊自由的藝術空間。因為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三毛在追求自由的同時形成了淡泊豁達而不偏執的心境,同時,她吸取了基督教精神中的博愛和寬廣,她愛弱者、愛親人、愛荷西,灑脫活潑,是天性也是她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斷實現自我。

三毛還寫出自己的情緒流動過程,從《撒哈拉的故事》裡白手起家的善良開朗的少婦到《夢裡花落知多少》的孤獨寂寞而淡泊的寡婦",展現了三毛富有傳奇性的"流浪"人生。三毛通過對生活體驗來追求生命的意義,但是她是對自由的追求。從小她的理想就是一個"拾荒者",長大之後,到外面的世界確實有拾荒的習慣,她認為:拾荒人眼底的垃圾場是一場世界上最嫵媚的花園。在《白手起家》中寫"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釋裡,就是精神的文明。"又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要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啊。"正如她到撒哈拉沙漠,是以對生命的渴望為出發點的。三毛一生的足跡遍布大半個地球,她浪跡天涯,去體悟人生,認識真正的生活。

三毛的散文語言不用雕琢的辭藻,用率真、坦蕩的文字把生的滋味和經驗都融於其中,"堅持看守個人文字上的簡單和樸素,欣賞以一支筆,只做生活的見證者。絕對不敢詮釋人生,讓故事多留餘地,請讀者再去創造。"三毛也寫情節,但她的表達更加簡短,整齊,節奏感很強,由於作者思維靈動、活潑,她的散文同樣表現出雋永清秀的風貌,會自然而然地與李清照的清新秀麗的詞篇聯繫起來。

在三人的散文中,表現出了女性爭取獨立自主平等自由的生活,這是對幾千年來高高在上的男權的批判,她們的作品中在不同程度消解了男性神話和男權文化,這無疑對當下女性思考如何把握個人命運,尋找女性的人生價值以及確立在家庭和社會中地位提供了借鑑和啟示。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與蕭紅,才華橫溢卻過不好一生,原因如出一轍,女孩要富養
    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會有兩個家庭,一個是與父母組成的,一個是與自己的愛人孩子組成的,我們一般將第一個家庭稱為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最初提出的時候便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並不是因為一個新生詞語的新鮮,更多的是我們終於有一個詞語來形容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是多麼的巨大。
  • 才女三毛與張愛玲: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翻完《我為過客你是天涯:三毛遇上張愛玲》,兩個傾世女子糾纏的一生,便在眼前一幕幕地展現。她們都是完美的主義者,她們都是愛情的信徒。她們多愁善感,深情不負,同樣她們又清冷傲骨,堅強決絕。她們是絢爛奪目的煙花,她們卻又比煙花更寂寞。顛沛流離的人生,死別生離的愛情,讓她們熬盡了心血。終於,像一朵失去了水分的花兒般枯萎了。古道西風,小橋流水;十裡洋場,歌舞昇平。
  • 蕭紅: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她應該是很順蕭軍的意願,在日本蕭軍叫她回來她也就回來了,甚而總感覺她在一個還稱得上年輕的年紀就些許把自己悶老了。在我看來,蕭紅是民國女作家裡面最分裂的一個了,冰心寫文章、做人做官都是個乖乖女;張愛玲是作品和為人都是傲氣冷眼到底;林徽因無論寫首詩,談個戀愛,演個戲,名門秀麗做派從來沒有動搖過。蕭紅不是,有人說因為蕭紅從小缺失父愛,她一生都在尋找父愛的替代,表哥、蕭軍,甚而魯迅。
  • 語文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的作用
    常見題型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2、這篇文章,作者從「你」的角度來抒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3、本文主要採用了哪種敘述人稱?其作用是什麼?4、文章對……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5、文章在人稱的使用上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 蕭紅與魯迅:有「不正常關係」?鄧麗君表示羨慕,知情者澄清謠言
    正如研究者所言,魯迅與蕭紅有精神上的紐帶,身上有許多共通之處:他們都出身富紳家庭,後來都沒落了;他們的學歷都不高,魯迅雖是留學生其實也算中專學歷,還肄業轉了文學;他們的身體都很病弱,且都經受過包辦婚姻摧折,身上反抗傳統專斷文化的意識都極其強烈。他們都是烈性之人。同樣地,他們都痴迷文學,都喜愛繪畫,有許多共同的話題。
  • 親愛的三毛,生日快樂
    今天是三毛的生日。對無數曾經渴望過遠方的人來說,三毛就是他們永遠的青春偶像。她是文青鼻祖,是流浪作家,是旅行達人,是傳奇才女。但始終不變的,是她給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留下的夢:有書,有愛,有遠方。有生之日,只願做一個真誠的人少有作家,甚至少有人,能夠如此自然地在自己的筆下,披露那麼多個人的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當我們讀完三毛全集的14本書,看著三毛從少年叛逆,到結婚成家,到重拾生活信心,一個人的一生也在我們面前緩緩流過了。寫作對於三毛來說,並非全力以赴的事業。
  • 在蛛網中掙扎的蕭紅,卻不知自己是被網捕獲的飛蟲,還是那隻蜘蛛
    散文《家族以外的人》和散文體小說《呼蘭河傳》中都著力描寫的孤兒出身的傭工有二伯,雖然受盡屈辱和折磨,但因為喝羊奶長大而終身不吃羊肉,他孤身一人,偶然間一句「你二伯前些年也想給你娶個二大娘」透出無限辛酸。在蕭紅筆下,有二伯也很有風度:「一走起路來,卻是端莊,沉靜,兩個腳跟非常有力,打得地面咚咚地響,而且是慢吞吞地前進,好像一位大將軍似的。」
  • 民國有四大才女:張愛玲大家最熟悉,還有3位是誰?
    中國古代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認為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要相夫教子,操持家務就行。可到了民國時期,才華橫溢的女性作家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她們的才華,不亞於才子,因此被稱為「才女」。民國有四大才女,分別是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呂碧城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年紀最大的人。
  • 聽書|細讀張愛玲《第一爐香》:一個高度電影風格化的開頭
    為什麼我們會說張愛玲的小說天然地具有電影畫面感?張愛玲的綿長不盡的蒼涼之感從何而來?詳細內容:大家好,我是周鳴之,歡迎收聽細讀經典的系列節目。在這個系列中,我們會選擇一些值得被反覆細讀的文學作品,與大家一起品讀欣賞。
  • 張愛玲、林徽因、三毛等5大才女最經典的10大名言,大學畢業前你都應該知道.
    張愛玲01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02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那麼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03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 母性的放逐與重構——淺析蕭紅作品與生命中的母親形象
    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讓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打得是著點狠了,打昏過去了。可是只昏了一袋煙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澆過來了。是打狠了一點,全身也都打青了,也還出了點血。可是立刻就打了雞蛋青子給她擦上了。也沒有腫得怎樣高,也就是十天半月地就好了。這孩子,嘴也是特別硬,我一打她,她就說她要回家…因此我也用燒紅過的烙鐵烙過她的腳心。
  • 誰安慰你最有用? | 第三人稱自我對話
    當小明進行第一人稱對話時,他問自己:「我為什麼這麼絕望?」;而第三人稱的對話中,小明說:「小明為什麼這麼絕望?」比起直接用第一人稱對話,用第三人稱進行反思會使得小明的情緒激活更低,絕望得到些許的緩解。情緒管理,就像許多類型的自我控制一樣,都依賴於認知管理機制來抑制情緒反應,是一個需要認知努力的過程。
  • 張愛玲為躲避「蝨子」4年搬家近180次,曾被父親用棍子差點打死
    胡蘭成是社會上的名流,張愛玲被他談吐與作風吸引,兩人相戀不到1年便結了婚。胡蘭成風雅,但也風流,他身上有舊時代男人的惡習——一個男人應該有許多個女人。在這一段感情中,張愛玲傷得太深、太重,往後的十幾年,他都在有意地逃避感情。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我將只是自我萎謝了。或許是,上天垂憐,張愛玲在最無助的時候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戲劇家賴雅。他們相差30多歲,在一起時依然義無反顧。
  • 張愛玲自我反省的語錄,揭露了世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安慰人心!
    我們不妨讀一下張愛玲自我反省的語錄,揭露了世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安慰人心!文字如下: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可惜我們只顧忙著在一瞥即逝的店鋪櫥窗裡,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 蕭紅的「黃金時代」是和蕭軍在一起?看蕭紅的情書是如何寫的
    同一封信的前文裡,蕭紅提到新近買的三幅畫,她最鍾愛其中有個小女孩的一張畫像,因為看著她,眼前就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蕭紅說:「所以我很愛她」。由當前畫中的小女孩想起了過去的自己:一個當下時間裡他者的形象投射出過去時間裡自我的形象。愛她是對過去自己形象的依戀,依賴被建構的過去時間裡的形象來認同當下的自己也是可愛的。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下)
    你什麼時候開始讀張愛玲?大約是小學五六年級。記得姑姑從外地帶回一些書,這些書成了立在我人生路上的第一批書。有《紅樓夢》,當然只看寶黛愛情部分,其他全略過。有張愛玲的《第一爐香》,字是小小的,密密麻麻的,好像還沒了封皮,也沒開頭部分,半截的故事只留住女主葛薇龍的一點惆悵。後續沒跟上,把她當一般作家對待。因為不懂什麼文字是美的,什麼腔調是我愛的。
  • 漢學家葛浩文:蕭紅是用文字繪畫的好作家
    」為研究蕭紅作品,葛浩文曾於1980年到哈爾濱生活了一年。葛浩文曾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中國文學。他的博士導師是柳亞子之子、旅美散文家柳無忌。學習期間,柳無忌曾向葛浩文提及中國作家蕭紅、蕭軍,以及他們坎坷的經歷。葛浩文於是從圖書館找來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讀了起來,那是他讀的第一本中國小說。隨後他開始閱讀蕭紅的作品 《呼蘭河傳》、《生死場》等,產生了濃厚興趣。
  • 美國翻譯家續寫蕭紅未完長篇
    有人稱美國人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先生是「中國文學與英語世界的擺渡者」,他幾十年來投身於翻譯中國文學,幾乎整個現當代文學都是經過他的筆傳播到英美世界。在翻譯蕭紅最後一部作品時他發現文末寫著「第九章完全文未完」,他便起了續寫的念頭。作為一位中國文學的譯者與研究者,葛浩文幾乎翻譯過蕭紅所有的小說,還用英文寫過《蕭紅傳》。
  • 衣服可以保暖,可以扮美麗,三毛卻用它成了「流浪」代名詞
    三毛的人生態度是積極探求生命的意義,只不過她選擇了流浪的方式。她追究內心徹底的自由,追求靈魂的徹底釋放,以流浪者的身份去塑造自我,尋找真諦。01異域服飾,展現內心張愛玲曾經說過:「衣服是一個不說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