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誠地抒寫自我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女性作家的比例明顯偏少,蕭紅、張愛玲和三毛都是中國較早關注女性命運的作家。被稱為"洋場奢華的仕女畫家"的張愛玲和"才華橫溢的寫實抒情作家"的蕭紅有著相似的經歷,戰火紛飛的中國是她們生活的大背景,而"精神流浪者"三毛的一生也極具傳奇色彩。
第一人稱的記敘視角,是三人散文的共同之處,但這並不等於自傳,也不是簡單的記錄生活,她們真實地表現心境,用切身的生命體驗來挖掘生活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三位作家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育的女性,積極與父權制度、父權文化作鬥爭,有著傳奇式的人生道路。蕭紅以多病的身軀勇敢地面對世俗,她不願意接受家庭安排,與現實決裂,逃婚、流浪、漂泊,她一生沒有低頭,沒有絕望,在她的散文集《商市街》、《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中,蕭紅將她悲慘悽苦的31年生命體驗熔鑄其中,創造出一個寂寞而詩化的文學世界;張愛玲的目光留連於幽閉的閨房之中,將吃穿住用、男歡女愛寫進散文,用她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個性心理形成了日常化的寫作姿態;三毛在她的散文中將自己的性格、愛好和信仰乃至於隱秘的感情生活全部敞開給讀者,這種側重自我表現的散文提高了讀者的審美能力和需求。
雖都用第一人稱來書寫現實經歷,但是又各有特點。總的來說:蕭紅側重於傳達身為女人的無奈和對生的渴望,甚至是對政治的批判;張愛玲細膩刻畫女性人物的心理,顛覆傳統的女性價值觀,更具有現代意識;三毛則用樸素自然的語言達到和讀者交流的目的,傳遞的是對自由人生的追求。
二、蕭紅——極惡環境中"生的堅強"
蕭紅是文學史上一位傳奇性人物,魯迅說:"蕭紅是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看來她有可能接替丁玲女士,正如丁玲女士接替了冰心女士。"蕭紅沒有辜負魯迅的提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一生短暫而多難,在《商市街》(1936)中,真實地記錄了和蕭軍從東北流亡到青島的經歷,其中二人遭受了極端貧窮帶來的窘迫,飢餓、寒冷還有病痛的折磨。但與此同時,生長於東北的蕭紅被賦予了堅定勇敢的品格,他們互相包容、理解,在惡劣的環境中保持著對生的渴望。悲苦是蕭紅散文的基調,她真誠地表現疾病和磨難,在其中暗藏了堅不可摧、一往無前的自我。
魯迅評價她的《生死場》 "生的堅強,死的掙扎。"這是蕭紅所有作品的共性,她的散文偏向現實主義,豐富獨特的人生經驗成就了她的沉鬱和熾熱。半生遭受冷眼冷遇,她從未對世界失去希望,感傷情緒裡有著向善的願望和力量,痛苦但不頹廢、憂傷但不厭世,始終保持這積極向上的態度和追求。她自言:"從祖父那裡,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蕭紅的語言不失天真和情趣,令人在感受其悲苦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她面對生活的勇氣和女性的"韌力"。
蕭紅的小說被稱為詩化小說,可以說,散文的美是蕭紅文學創作的主要的美學追求。蕭紅不是第一個把打破散文和小說文體界限而創作的人,卻是比較成功的一位。她的散文很有情節性,偏重敘事,較少議論,更多的是直接抒情,語言不假雕飾,自然天成。如《商市街》的諸篇,都有明確的中心,小說元素和散文的機理融合,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蕭紅體"。她善於從平凡的普通生活中提煉題材,用獨特與細膩的筆法揭示深刻的生活意義,堪稱是"一篇敘事詩,一副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三、張愛玲——對傳統價值觀的顛覆
張愛玲的現代性是她散文表現出的超越性的一面,她雖然也描寫的是俗人俗世,關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百態,但她卻沒有停留於此,而是伸向人們不能言說的生活的內裡,透過現象對世界做無情的剖析,借鑑了西方文學中突出的現代性標誌——審醜意識。在此基礎上,她對日常生活進行形而上的抽象,升華為對傳統價值觀的解構。
如在《洋人看京戲及其他》裡,她說:"只有在中國,歷史仍於日常生活中維持著活躍的演出(歷史在這裡籠統地代表著公眾的回憶)。假使我們從這個觀點去檢討我們的口頭禪,京戲和今日社會的關係也就帶有口頭禪的性質。"張愛玲把歷史看作公眾的回憶,讓她總結出"丈人嫌貧愛富,子弟不上進,家族之愛與性愛的衝突"等熟悉的話題。在《造人》中,她說:"自然的作風是驚人的浪費——一條魚產下幾百萬魚子,被其他的水族吞噬之下,單剩下不多的幾個僥倖孵成小魚。為什麼我們也要這樣地浪費我們的骨血呢?""我們的天性是要人種滋長繁殖,多多的生,生了又生。我們自己是要死的,可是我們的種子遍布於大地。然而,是什麼樣的不幸的種子,仇恨的種子!"可以看出她對人性的看法是偏於惡的,醜的,毫不掩飾地坦露自己對人性的灰色認識和冷漠無情。
張愛玲雖然也寫自己的生命體驗,但一針見血,冰冷刺骨,可以尋找到後現代的蹤跡。另類的寫作方式,不同於五四時期中的謳歌,她以逆向思維解構傳統觀念,開了女性寫作的新風格。在敘述角度上,張愛玲也用第一人稱,但頻率並沒有三毛和蕭紅的高,一方面她的視野不局限於自身遭遇,另一方面是她自覺的意識,她說:"通篇'我我我'的文學是要挨罵的。"
張愛玲的語言是最華麗的,她的語言並非完全寫實,有著豐富的聯想,如《談畫》中:"緊緊的朱紅的快樂"、"藍色的月光那靜靜的殺機"。由於學過繪畫,張愛玲的語言還十分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空間分布的層次感,這和蕭紅的自然天成和三毛的清新雋永的語言是不同的。
四、三毛——追求自由的"精神流浪者"
三毛的散文有著極為濃烈的抒情意識,她把自己的生命歷程融入作品中,三毛說,"我是一個'我執'比較重的寫作者,要我不寫自己而去寫別人的話沒有辦法 。……有一次我試著寫第三人稱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 ',怎麼會知道'他 '在想什麼?所以我又回過頭來 ,還是寫'我 '。"正是由於這種對自我書寫的強烈追求,三毛的散文用親切樸素的語言寫了一幅幅奇特的人生畫景,向我們展示了她的生命歷程和心靈世界。
形式上雖然也是第一人稱的主觀書寫,但與蕭紅和張愛玲最大的不同在於其特有的異國風情。從臺北到美國,再到撒哈拉,"非洲"、"沙漠"、"異國情調"都是重要的書寫對象,歐洲經濟發達的現代都市為背景,呈現出廣闊自由的藝術空間。因為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三毛在追求自由的同時形成了淡泊豁達而不偏執的心境,同時,她吸取了基督教精神中的博愛和寬廣,她愛弱者、愛親人、愛荷西,灑脫活潑,是天性也是她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斷實現自我。
三毛還寫出自己的情緒流動過程,從《撒哈拉的故事》裡白手起家的善良開朗的少婦到《夢裡花落知多少》的孤獨寂寞而淡泊的寡婦",展現了三毛富有傳奇性的"流浪"人生。三毛通過對生活體驗來追求生命的意義,但是她是對自由的追求。從小她的理想就是一個"拾荒者",長大之後,到外面的世界確實有拾荒的習慣,她認為:拾荒人眼底的垃圾場是一場世界上最嫵媚的花園。在《白手起家》中寫"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釋裡,就是精神的文明。"又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要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啊。"正如她到撒哈拉沙漠,是以對生命的渴望為出發點的。三毛一生的足跡遍布大半個地球,她浪跡天涯,去體悟人生,認識真正的生活。
三毛的散文語言不用雕琢的辭藻,用率真、坦蕩的文字把生的滋味和經驗都融於其中,"堅持看守個人文字上的簡單和樸素,欣賞以一支筆,只做生活的見證者。絕對不敢詮釋人生,讓故事多留餘地,請讀者再去創造。"三毛也寫情節,但她的表達更加簡短,整齊,節奏感很強,由於作者思維靈動、活潑,她的散文同樣表現出雋永清秀的風貌,會自然而然地與李清照的清新秀麗的詞篇聯繫起來。
在三人的散文中,表現出了女性爭取獨立自主平等自由的生活,這是對幾千年來高高在上的男權的批判,她們的作品中在不同程度消解了男性神話和男權文化,這無疑對當下女性思考如何把握個人命運,尋找女性的人生價值以及確立在家庭和社會中地位提供了借鑑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