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翻譯家續寫蕭紅未完長篇

2020-12-15 華夏經緯網

  《馬伯樂》寫到第九章,蕭紅染了重病,又誤遇庸醫,在年僅31歲、創作力最旺盛、最好的年華中憾離人世。1942年1月19日,蕭紅臨終前兩天因喉管動了手術,在一張紙條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她離開這個世界時用「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來表達自己的憤憤,當然她放不下的「半部《紅樓》」就是未完待續的長篇小說《馬伯樂》,蕭紅結束了她短暫而悽苦的一生,《馬伯樂》的結局如何,我們永遠不得而知了。

  誰也沒有想到,76年後,著名漢學家、同時是蕭紅的研究者和譯者葛浩文,呼應了蕭紅的心語,給《馬伯樂》寫了續篇,就像高鶚給《紅樓夢》寫了續篇一樣。有人稱美國人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先生是「中國文學與英語世界的擺渡者」,他幾十年來投身於翻譯中國文學,幾乎整個現當代文學都是經過他的筆傳播到英美世界。在翻譯蕭紅最後一部作品時他發現文末寫著「第九章完全文未完」,他便起了續寫的念頭。作為一位中國文學的譯者與研究者,葛浩文幾乎翻譯過蕭紅所有的小說,還用英文寫過《蕭紅傳》。葛浩文是用英文續寫,由他的夫人、同為翻譯家的林麗君(Sylvia Li-chun Lin)女士由英文譯成漢語,現在完整版的《馬伯樂》(蕭紅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前九章,和葛浩文的續篇第十章到第十三章)便呈現在讀者面前。當年高鶚(或他人)續寫名著被爭議至今,葛浩文的續寫同樣面臨著讀者的考評。

  ■ 蕭紅筆下的「阿Q」

  蕭紅是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生於黑龍江呼蘭縣,原名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蕭紅1933年開始文學創作,與蕭軍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次年中篇小說《生死場》在魯迅幫助下作為「奴隸叢書」之一種出版,這部作品使蕭紅在上世紀30年代文壇上嶄露頭角。1936年,蕭紅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抗日戰爭爆發後,蕭紅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蕭紅與蕭軍離異,與端木蕻良結合。1940年春,她與端木同抵香港,之後發表小說《馬伯樂》、《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蕭紅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馬伯樂》的主角馬伯樂這一形象與以往蕭紅創作的人物都不盡相同。馬伯樂出生於青島一個有錢而且信洋教的家庭裡,是「五四」以後成長起來的新青年,他沒有任何謀生能力,僅憑藉父親的資本過日子,他依靠家人,卻鄙視家人,家人的白眼和輕視實在忍受不下去時,他「出逃」到大學去旁聽,不僅沒能賺上錢,反而灰溜溜地回家來。但他無論如何也忍受不了這種在家的窩囊處境,又跟家人說要去上海開書店,結果仍然是以灰溜溜回來而結束。「盧溝橋事變」一發生,馬伯樂即刻從青島逃到了上海,住在一個沒有窗子、沒有光線的房子裡,吃的永遠是蛋炒飯,卻自我安慰說,不吃飽的目的是為了訓練。可以說,馬伯樂在行為上都倒退到和叫花子相媲美的程度,可在精神上卻欣賞著叫花子受過訓練的飢餓「美」,欣賞著叫花子吃不飽也不哭,也不想法子再吃的「優美」。無怪乎葛浩文將其與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相比,是1940版的「阿Q」,是中產階級的「阿Q」。

  葛浩文續寫的後四分之一故事發生在重慶和香港,漢口淪陷後,馬伯樂帶著一家繼續著他的逃亡之路,他們逃往重慶時所坐的船就是後來沉沒的「太平輪」。逃亡生活中葛浩文安排馬伯樂經歷了種種艱難。父親死了,母親被趕出家門,兒子丟了,偶遇故人,也讓蕭紅筆下那個可悲可嘆的小人物逐漸有了自我意識,價值觀開始發生改變。

  ■ 蕭紅的幽默與荒誕

  正如劉震雲所說,續寫名著很難,「因為它受已有作品人物關係、人物性格的限制,受已有情節和細節的限制,受已有人物語言特徵和敘述語言風格的限制。如果是結出不出意料的果倒也不難,讀者也能認可,但續篇作者的創造力又在哪裡呢?還需在故事結構、人物命運、人物關係的發展上出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布局,這就考量續篇作者的想像力和文學表達能力了。」

  《馬伯樂》與《呼蘭河傳》是蕭紅在生命最後的歲月創作出的最成熟的作品,是在她身心都極具煎熬的時候在香港避難時所寫。許多評論家都認為,《馬伯樂》與蕭紅此前的作品《生死場》、《商市街》等相比是非常獨特的一部作品。作家劉震雲認為,她此前的作品的靈魂立足於真情實感,但到了《馬伯樂》,卻突然改成了荒誕和幽默。如馬伯樂一直無所事事,無收入來源,逃難時心心念念不是戰爭結束,而是日本人能佔領青島,這樣他的太太就不得不帶著錢來上海找他;在重慶時他又賣包子給難民,發點國難財,這種大的家國動蕩下自私自利的小人物心理,蕭紅寫得入木三分。葛浩文續寫的前半部分也繼承了這種荒誕的張力,他寫馬伯樂一家從武漢逃到重慶,在重慶的逃難生活雖然艱難,但因有了太太的錢,所以「逃得比較愉快」。作為亡國之民,馬伯樂竟然還感到了某種輕鬆,這不能不說是莫大的荒謬。

  葛浩文寫了重慶作為戰時「陪都」經歷的災難與人們的各式心態,日本飛機沒日沒夜的轟炸與提心弔膽、如影隨形恐懼。文學評論家、北京大學教授陳曉明看來,葛浩文對馬伯樂這個人物的描寫與蕭紅的本意達到了契合:「我相信在魯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精神原則之下,蕭紅到最後一定是要對馬伯樂的命運和他的選擇做出一個決斷的。從這一點來說,我覺得葛浩文先生不只理解了蕭紅,而且理解了中國現代,理解了中國的知識分子。」

  ■結局,讓馬伯樂遇到蕭紅

  從第十一章起,我們看到馬伯樂開始不同了,小說中寫,「馬伯樂說,『轟炸把我炸成一個不同的人了。』」蕭紅是徹底的悲觀主義者。作為家中長女,她與父親關係並不好,始終沒有忘記父親逼她輟學嫁人等事,她從家中逃出來,在祖父去世後,家庭對她而言徹底沒有了溫暖。她筆下的馬伯樂也為家中長子,儘管父親還算富有,卻對他吝嗇且苛刻,馬伯樂憎恨父親的同時又不得不伸手討要父親的接濟,所以他怨念有錢人,尤其是像父親一樣的有錢人,也怨念許多「坑害」過他的國人。

  但葛浩文似乎有意給馬伯樂安排一個轉變的契機,在日本人日夜轟炸下,馬伯樂竟有些「覺醒」:他與孤兒院的林小二生出同病相憐之感,得知林小二在轟炸中遇難他竟然大悲;他的兒子約瑟掉進坑裡,失蹤的約瑟失而復得後他仿佛開悟了什麼;在與綠川一家結識後,終日靠太太的私房錢過活的馬伯樂竟開始學習「世界語」,準備找一份工作;在得知父母的遭遇後,他又打算挑起家庭責任的大梁……他開始反省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在香港找到了一份工作,這似乎是個好的開始。然而香港淪陷,日本人抓走了馬伯樂嚴刑拷問,小說的結尾說道,「他們再也不會見到馬伯樂了」。大時代下,小人物終究沒能逃脫其命運,寫到這裡,家國與個人的破碎身世終於匯合。

  最後一章中寫到,馬伯樂在香港期間參加了「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四周年大會」,因「馬伯樂年輕時也看過《阿Q正傳》,自然也熟悉魯迅的作品生平」。他在會上看到了在重慶認識的「那位東北女作家」,「女作家瘦多了,看起來十分虛弱,似乎病了」。在這裡,馬伯樂的故事與蕭紅的人生有了短暫的交集。劉震雲看來「這真是神來之筆」,因為「逝去的蕭紅,怕也不會想到在續篇裡又與她作品裡的主人公重逢吧?葛浩文在結尾處的最後一筆也力透紙背,將民族命運和個人命運合攏。」馬伯樂想改天再去拜訪蕭紅,能夠與她詳談,「但馬伯樂不知道他再也不會見到她了」,因蕭紅很快病故,馬伯樂也迎來了他的命運。(陳夢溪)

來源: 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蕭紅重病遇庸醫,在最好的年華離世,獨留這本書由美國翻譯家續寫
    1942年1月19日,蕭紅臨終前兩天因喉管動了手術,在一張紙條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她離開這個世界時用「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來表達自己的憤憤,當然她放不下的「半部《紅樓》」就是未完待續的長篇小說《馬伯樂》,蕭紅結束了她短暫而悽苦的一生,《馬伯樂》的結局如何,我們永遠不得而知了。
  •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續寫蕭紅《馬伯樂》
    《馬伯樂》續寫者,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馬伯樂》續寫部分的譯者、翻譯家等時隔五年後又到北京,帶來了他們共同的新作——蕭紅《馬伯樂》的續寫。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劉國輝、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漢學家顧彬,作家劉震雲,作家雪漠,文學評論家陳曉明等與會。1940年,東北作家蕭紅逃難暫居香港時寫了一本名為《馬伯樂》的長篇小說,第二年在重慶出版。
  • ...蕭紅留下半部《馬伯樂》撒手人寰,今天一個80歲美國人用英文...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續寫了蕭紅的遺作《馬伯樂》。對於中國文學,蕭紅和葛浩文各有不同方面的貢獻,而跨文化「續寫」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現象同樣值得一番討論。如今,葛浩文在中國最為人熟知的身份也許就是「莫言的譯者」。
  • 漢學家葛浩文:人們只關注蕭紅的私生活 根本忽略了其作品
    作為翻譯家的他還陸續翻譯了英文版的蕭紅作品《呼蘭河傳》和《生死場》。如今,他更是用英文續寫了蕭紅的長篇小說《馬伯樂》。《馬伯樂》是1940年蕭紅在逃難暫居香港時創作的,講述了主人公馬伯樂與妻子兒女在戰爭期間逃亡的過程,馬伯樂出生於青島一個有錢且信洋教的家庭裡,是一個滑稽的人物,一個「中產階級的阿Q」(葛浩文語)。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對中國文學進入世界很樂觀
    上世紀60年代,葛浩文在美國海軍服役被派到臺灣時學習過漢語,後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獲中國文學博士學位。1976年,他翻譯了第一本中文小說——蕭紅的《呼蘭河傳》,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至今已先後出版四五十本譯作。  他嚴謹而講究的翻譯風格、以原著為中心的翻譯原則、追求「信、達、雅」的翻譯手法,「讓中國文學披上了當代英美文學的色彩」(——語出戴乃迭)。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我譯故我在
    :「這可能是世界上我唯一做得好的事,」美國教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採訪時謙虛地評介自己對翻譯中國文學的熱忱。幾十年來,這位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最重要的翻譯家,用他的激情和才華、用對作品的熱愛和投入,把二十多位中國大陸和臺灣的當代作家介紹給了西方世界。「我喜歡讀中文,我喜歡寫英文。我熱愛這個事業的挑戰性、模稜兩可性和不確定性,」葛教授對記者說。周四晚上,他將在北京出席由他翻譯的英文《狼圖騰》的全球首發式。
  • 漢學家葛浩文:蕭紅是用文字繪畫的好作家
    著名漢學家葛浩文來沈講學——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日前應邀來到瀋陽師範大學,參加「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結束後,在瀋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史國強教授的引薦之下,本報記者採訪了葛浩文。眼前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面容清瘦,溫文爾雅,戴一副黑框眼鏡。正是這位老人,將畢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國文學翻譯中,通過他的譯作,外國讀者得以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
  • 和魯迅先生亦師亦友的關係,是蕭紅人生旅途中最溫暖的一段回憶
    魯迅先生於1936年10月19日去世,那個時候蕭紅在日本,當她在飯館的報紙上看到魯迅的死訊時,非常難過,飯也吃不下去了。回到家,一走上樓,「那空虛的心臟,像鈴子似的鬧著。」許廣平、蕭紅、蕭軍和周海嬰在魯迅墓前1937年1月,蕭紅回國,第一件事就是去魯迅先生的墓地拜祭。後來她陸陸續續寫了很多篇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最終結集為《回憶魯迅先生》。
  • 【人物】民國才女之蕭紅
    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 漢學家談蕭紅:她是用文字繪畫的好作家
    將20多位中國作家的40多部作品翻譯成英文;莫言獲得「諾獎」,他功不可沒。著名漢學家葛浩文來沈講學——  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日前應邀來到瀋陽師範大學,參加「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結束後,在瀋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史國強教授的引薦之下,本報記者採訪了葛浩文。眼前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面容清瘦,溫文爾雅,戴一副黑框眼鏡。
  • 蕭紅中學校園尋訪記
    在許多關於蕭紅的傳記文學著作裡,都提到一個地名:郵政街106號。這就是當年蕭紅讀中學的」哈爾濱東省第一女中」的舊址。三十二年前的1988年,我曾以作家的身份對這所學校進行過一次探訪,目的是對蕭紅的求學經歷進行一些了解。
  • 近代中國第一部長篇翻譯小說《昕夕閒談》
    小說譯文採用白話章回體,講述了主人公康吉家道驟變的身世背景和艱辛坎坷的冒險歷程。此前,1840年在廣東出版的《伊索寓言》近代漢譯本《意拾喻言》雖亦屬近代中外合作翻譯文學作品,但其刊行的目的主要是用於漢文習得,寓言文體自與小說有別。此外,19世紀70年代的期刊上也出現過一些單卷或篇幅較短的翻譯小說,但如《昕夕閒談》卷帙之繁者則無。
  • 當代華語文學首席翻譯:莫言不學英語很愚蠢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熱度還未散去,10月14日下午,被公認為「中國現當代文學首席翻譯家」的美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漢學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應長江文藝出版社之邀,接受了中國媒體的採訪。
  • 揭秘莫言作品的翻譯家們:陳安娜是"最重要女人"
    莫言之所以能夠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各國翻譯家可謂功不可沒。他的作品被廣泛翻譯後,提高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莫言此次飛赴瑞典,特地以個人名義邀請了不少嘉賓,其中就有不少位翻譯家。他還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場合表示,這是為了表達對他們工作的深深謝意。「翻譯的工作特別重要,我之所以獲得諾獎,離不開各國翻譯者的創造性工作。有時候,翻譯比原創還要艱苦。」
  • 莫言獲獎翻譯家功不可沒 陳安娜是其"最重要女人"
    莫言之所以能夠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各國翻譯家可謂功不可沒。他的作品被廣泛翻譯後,提高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莫言此次飛赴瑞典,特地以個人名義邀請了不少嘉賓,其中就有不少位翻譯家。他還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場合表示,這是為了表達對他們工作的深深謝意。「翻譯的工作特別重要,我之所以獲得諾獎,離不開各國翻譯者的創造性工作。有時候,翻譯比原創還要艱苦。」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  而選擇翻譯誰的書和不翻譯誰的書,葛浩文有一個最大的標準就是一定要在西方能找到出版方,「不能不考慮市場。」而梁曉聲的《一個紅衛兵的自白》,還有一個臺灣作家以蕭紅為主題寫的長篇小說,這兩本書他寄給了好幾家出版社,都沒有人願意在美國出版。
  • 今天為什麼再讀蕭紅
    據蕭紅自己回憶那是在上海的時候,每到深夜就寢時,便會聽到窗外傳來賣唱的胡琴聲,她發現這是一個衣衫襤褸的女孩子和一個賣唱的盲人老者,由於被琴聲所感動,於是她將銅板包好扔到樓下。自此,小女孩和盲人老者每天晚上都在同一時間為蕭紅拉上一曲,而蕭紅則會把準備好的銅板扔給他們。但有一天晚上,蕭紅外出忘記關燈,回到家時已經很晚,沒能實現與他們的約定,琴聲從此再未響起。
  • 翻譯家葛浩文:一年後西方讀者就忘記莫言了
    而選擇翻譯誰的書和不翻譯誰的書,葛浩文有一個最大的標準就是一定要在西方能找到出版方,「不能不考慮市場。」而梁曉聲的《一個紅衛兵的自白》,還有一個臺灣作家以蕭紅為主題寫的長篇小說,這兩本書他寄給了好幾家出版社,都沒有人願意在美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