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葛浩文:蕭紅是用文字繪畫的好作家

2020-12-16 騰訊網

[導讀]葛浩文說:「蕭紅把我領進了中國文學翻譯的大門也不為過。我對中國文學的了解從蕭紅開始。 」他認為蕭紅的文字簡單樸素,閉著眼睛就能看到她筆下描繪的那個地方,她是用文字繪畫的好作家。

漢學家葛浩文(圖片來自網絡)

蕭紅(圖片來自網絡)

將20多位中國作家的40多部作品翻譯成英文;莫言獲得「諾獎」,他功不可沒。著名漢學家葛浩文來沈講學——

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日前應邀來到瀋陽師範大學,參加「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結束後,在瀋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史國強教授的引薦之下,本報記者採訪了葛浩文。眼前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面容清瘦,溫文爾雅,戴一副黑框眼鏡。正是這位老人,將畢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國文學翻譯中,通過他的譯作,外國讀者得以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葛浩文已將20多位中國著名作家的40多部作品翻譯成英文,這些作家包括蕭紅、楊絳、白先勇、馮驥才、莫言、賈平凹、王朔、蘇童、畢飛宇、阿來等。

採訪中,葛浩文不僅談及與中國作家蕭紅、莫言的淵源,談到他對中國文學作品的評價,分析了中國當代文學存在的問題,還表達了對當前文學翻譯的看法。

我對中國文學的了解是從蕭紅開始的,她是用文字繪畫的好作家

葛浩文的漢語普通話講得非常標準,談到自己的漢語天賦,葛浩文說:「我有一雙好耳朵,能夠區分複雜的漢字發音。 」不僅漢語說得好,葛浩文對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同樣造詣深厚。他告訴記者:「在中國最讓我魂牽夢縈的地方就是東北,因為那是作家蕭紅出生和成長的地方。 」為研究蕭紅作品,葛浩文曾於1980年到哈爾濱生活了一年。

葛浩文曾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中國文學。他的博士導師是柳亞子之子、旅美散文家柳無忌。學習期間,柳無忌曾向葛浩文提及中國作家蕭紅、蕭軍,以及他們坎坷的經歷。葛浩文於是從圖書館找來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讀了起來,那是他讀的第一本中國小說。隨後他開始閱讀蕭紅的作品 《呼蘭河傳》、《生死場》等,產生了濃厚興趣。 1974年,葛浩文以蕭紅為研究對象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 5年後,他以這篇論文為基礎所著的《蕭紅評傳》在港臺地區出版。後來,葛浩文為了繼續研究蕭紅其人其文,遠赴黑龍江生活。

葛浩文告訴記者,「如果說,是蕭紅把我領進了中國文學翻譯的大門也不為過。我對中國文學的了解從蕭紅開始。 」葛浩文對於蕭紅作品的評價觀點獨特,他認為蕭紅是一個好「畫家」,她的文字簡單樸素,不華麗,但閱讀她的作品仿佛身臨其境,閉著眼睛就能看到她筆下描繪的那個地方,她是用文字繪畫的好作家。

我為莫言感到驕傲,不是因為他獲「諾獎」,是為我在20多年前就發現了他這樣的優秀作家而驕傲

除了蕭紅之外,葛浩文翻譯作品最多的中國作家當數莫言,他已將其10多部作品介紹給西方讀者。很多評論家認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葛浩文功不可沒。在此之前,他已經把好幾位中國作家送上國際文學界的領獎臺,比如姜戎、蘇童、畢飛宇等。將中國當代小說推薦給世界,葛浩文不遺餘力。談及此,葛浩文謙虛地表示,其實自己談不上什麼功勞,還是中國作家作品本身的魅力徵服了外國讀者。

1988年,葛浩文看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感覺很震撼,於是給莫言寫信,希望獲得翻譯版權。莫言對葛浩文的翻譯水準充分信任,對葛浩文說:「我不懂英語,交給你翻譯,那已經不是我的小說了,是你的。」當記者問及最欣賞莫言的哪部作品時,葛浩文想了想回答:「這個不好說。我認為莫言最有影響力的小說還是《紅高粱》,最有代表性的小說則是《生死疲勞》。不過,我覺得《酒國》也很好。 」葛浩文認為,莫言在創作風格上屬於現實主義作家,以歷史題材小說見長。莫言無論寫哪個時期的題材,拿捏歷史的角度都能做到得心應手,總是盡力去探求漢語表達的極致,並且擅長調動各種感官。葛浩文說:「莫言總是能將民間傳奇、奇異的動物形象和各種充滿想像力的敘述技巧與歷史結合起來,創作出與眾不同的文學作品,主題誘人,人物形象逼真。」他說:「當初翻譯莫言作品時,莫言還沒像現在這麼出名,而我也只是有個中國名字的美國學者,但是我和莫言彼此欣賞。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有點小驕傲,並非為我翻譯得好而驕傲,而是為我在20多年前就發現了他這樣的優秀作家而驕傲。 」

翻譯並無一定之規,原著是我的 「指南針」,我不能用固定的方式去翻譯那麼多不同風格的作品

談到文學翻譯的關鍵,葛浩文說:「我認為,文學翻譯還是要忠實於原著,即使是作品中的細節也要忠實於原著,忠實於作者想要表達的微妙心思。我翻譯畢飛宇的《青衣》,我們兩人電子郵件裡交流的文字加起來,比整部小說的字數還多。翻譯莫言的《蛙》時,我們對書名究竟用單數還是複數討論了很久,最後決定用複數。我曾問莫言,小說前面說『黑眼珠』,後面說『藍眼珠』,這是怎麼回事?他回覆說:是筆誤。再比如說,莫言小說裡的人名很多都是用器官做名字,比如:王肝、李手,翻譯時是用LiHand,還是LiShou?我最後還是用了音譯,但是挪威版就是直接翻譯成器官的名字。 」

翻譯中,葛浩文非常注重對小說所處的文化、社會及歷史背景的把握。在翻譯姜戎的《狼圖騰》時,書中有許多蒙古族語言詞彙,他就找到一位中國蒙古族留學生幫忙。當然,忠實於原著不等於拘泥於形式,在翻譯劉震雲的《手機》時,葛浩文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小說場景始於30年前,然後跳躍到當代,接著又閃回到30年前。葛浩文告訴劉震雲,如果照這種順序翻譯,看過40頁後,美國讀者通常就不會往下看了。葛浩文建議把開場設在當代,然後再展開回憶。這個建議得到了作者的同意。葛浩文認為,這樣做並沒有改變作品的質量,改變的只是它的銷量。

在葛浩文眼裡,翻譯並無一定之規,也沒有直譯或者意譯的理論。葛浩文說:「原著是我的『指南針』,我肯定會跟著它的方向走。但我翻譯每一部作品的方式方法都不一樣,我不能用固定的方式去翻譯那麼多不同風格的作品。 」被問及哪位中國作家的作品最難翻譯,葛浩文回答說:「莫言的作品不太難翻譯,儘管他會用很多方言。蘇童的作品寫得很細膩,但也不難翻譯。姜戎的作品富有哲理,他的作品也比較好譯。我覺得畢飛宇的作品最難翻譯,薄薄的一冊,裡面都是很微妙、很謹慎的用詞。 」

談到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作家門羅,葛浩文稱他一點也不意外。葛浩文說:「在門羅女士獲獎的前一天,我們還在談論她有可能獲獎,第二天她就真的得獎了。 」葛浩文本人及夫人都是門羅的忠實讀者,葛浩文認為門羅獲獎也是短篇小說創作的勝利。一些作家出於經濟利益考慮,重長篇小說,輕短篇小說,可事實證明,短篇小說創作完全可以取得輝煌的成績。葛浩文還向記者推薦了門羅的《逃離》。葛浩文表示:「她的書好看的太多了,她的短篇小說字字珠璣。 」

中國文學創作應取得作者表達需求與讀者閱讀需求的平衡,中國優秀的作家和作品非常多,但被推介出去的比較少

談到中國文學目前存在的問題,葛浩文稱,作家寫作必然要從心靈出發,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無視讀者的閱讀需求也不行。如何取得二者之間的平衡,是作家才能的體現。中國文學創作應取得作者表達需求與讀者閱讀需求的平衡。此外,葛浩文認為,中國當代作家普遍有歷史情懷,偏重歷史小說創作,但對當下的生活把握不足,尤其是人物刻畫得比較淺,沒有抵達心靈層面,雖然這一現象已有所改變。

在葛浩文看來,中國作家一是注重歷史,顯然歷史對中國作家來說太重要了;第二是故鄉,很多作家的作品一定要寫故鄉。葛浩文認為,目前中國文學創作的題材與風格呈現出多樣化趨勢,但一些類型小說存在跟風創作的現象,比如魔幻小說,似乎在跟著拉美走。葛浩文說:「我認為寫作技巧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作家要找到自己的視角。」

葛浩文告訴記者,目前他正在翻譯劉震雲的兩本書《我不是潘金蓮》和《我叫劉躍進》。還有王安憶的長篇小說《富萍》尚未翻譯完成。他真誠地希望,通過自己的翻譯工作,能夠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助一臂之力。

葛浩文坦言,中國優秀的作家和作品非常多,但被推介出去的比較少。中國仍有大量的好作品沒有被翻譯成外語,沒能讓世界讀者了解。對此,葛浩文表示,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年輕翻譯加入到翻譯中國文學的隊伍中來。

相關焦點

  • 漢學家談蕭紅:她是用文字繪畫的好作家
    將20多位中國作家的40多部作品翻譯成英文;莫言獲得「諾獎」,他功不可沒。著名漢學家葛浩文來沈講學——  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日前應邀來到瀋陽師範大學,參加「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結束後,在瀋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史國強教授的引薦之下,本報記者採訪了葛浩文。眼前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面容清瘦,溫文爾雅,戴一副黑框眼鏡。
  •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續寫蕭紅《馬伯樂》
    《馬伯樂》續寫者,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馬伯樂》續寫部分的譯者、翻譯家等時隔五年後又到北京,帶來了他們共同的新作——蕭紅《馬伯樂》的續寫。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劉國輝、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漢學家顧彬,作家劉震雲,作家雪漠,文學評論家陳曉明等與會。1940年,東北作家蕭紅逃難暫居香港時寫了一本名為《馬伯樂》的長篇小說,第二年在重慶出版。
  • 漢學家葛浩文:人們只關注蕭紅的私生活 根本忽略了其作品
    就連作家劉震雲在談及蕭紅時的反應也是「(她)不是一個美女」,這讓美國漢學家葛浩文有些意外。「端木蕻良這個人好不好看?沒有人問過。到蕭紅(人們)就要問了。」在《馬伯樂》的新書發布活動結束之後,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接受媒體群訪時說道。
  • ...蕭紅留下半部《馬伯樂》撒手人寰,今天一個80歲美國人用英文...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續寫了蕭紅的遺作《馬伯樂》。對於中國文學,蕭紅和葛浩文各有不同方面的貢獻,而跨文化「續寫」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現象同樣值得一番討論。如今,葛浩文在中國最為人熟知的身份也許就是「莫言的譯者」。
  •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好作品不是逐字翻譯成的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好作品不是逐字翻譯成的   葛浩文: 好作品不是逐字翻譯成的  翻譯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數量最多的美國漢學家葛浩文很清楚自己面對的諸多爭議。
  •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相中中國西部土地,這次他翻譯了雪漠的小說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說道。9月20日,作家雪漠的長篇小說《大漠祭》《獵原》英文版的新書首發式在上海作家書店。兩本書合起來有1500頁之多,葛浩文與同為翻譯家的夫人林麗君接下了這一挑戰。新書發布會現場現年79歲的葛浩文早年以《蕭紅評傳》聞名,後以翻譯中國文學為讀者稱道。經他譯成英文的中國作家有數十位之眾:朱自清、蕭紅、王安憶、阿成、莫言、巴金、賈平凹、劉震雲、老舍,等等。葛浩文還是研究者,尤其在現當代中國文學方面,數十年如一日,成績斐然。
  • 作家和翻譯誰成就誰?葛浩文譯本被贊比原著好
    得不得諾獎全看翻譯得「好」不「好」?  也有批評稱翻譯者不忠實原著、過度迎合西方讀者口味  就在2008年,提起身在英國教書的美國人、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國內媒體的描述無非是暢銷書《狼圖騰》的英文譯者、作家蕭紅的外國研究者。
  • 葛浩文與他的漢譯之旅
    撰稿·河 西(記者)  葛浩文很和藹,普通話比顧彬更標準一些,總是有問必答。  3月16日早晨,在威斯汀大飯店見到這位享譽世界的漢學家時,他熱情地招呼記者坐下,然後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和中國作家乃至中國的緣分。  葛浩文這次來中國是為了他翻譯的《狼圖騰》英文版的中國首發式。
  • 莫言作品主要英譯者葛浩文: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為了讓讀者更加深入了解這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充當橋梁作用漢學家,我們特此推出「中國特殊貢獻獎」系列專欄,講述漢學家的中國故事。 其博士論文圍繞蕭紅的文學作品展開,出於學術研究的需要,他著手翻譯了相關中文作品,由此發現自己對翻譯的興趣並走上譯介中文作品的道路。截至今日,葛浩文翻譯並出版了37位作家的66部小說、小說集、詩集譯著(不含再版、修補版譯作),包括散文、小說、詩歌、戲劇、評論在內,他共出版(發表)了96位中國作家的201部(篇)作品的譯作,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堪稱「漢語作品英譯第一人」。
  • 葛浩文:作者與譯者之間是一種不安、互惠互利的關係
    莫言得獎後,很多人說,使莫言得獎的小說,其真正的作者是美國人葛浩文,因為葛浩文的出色翻譯,以及他在翻譯時對莫言原作進行的許多大膽刪節甚至改寫,使它們更適合西方讀者的閱讀口味,才引起了諾獎評委的親睞。對此種傳言,葛浩文予以「斷然否認」。他認為,莫言得獎首先是因為他小說寫得好,是一位頂級中國作家,而他對莫言作品的刪節與技術處理「並不多,很有節制」。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但是到了第4個月就開始下滑。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這樣外國出版社可能就不願意花錢請他去做宣傳,過去很多得諾獎的人都會英語或者法語。」漢學家顧彬曾經說過莫言得獎很大程度仰賴了葛浩文的翻譯和推薦,如果葛浩文推薦的是王安憶,那可能結果就會不一樣。對此葛浩文回應說「我第一次聽到他這種說法的反應就是覺得他胡扯,但是後來一想,他說的也是有道理的,諾獎評委除了馬悅然剩下的人都非得看翻譯的版本不可。但他們不一定都看的是英文版,有的是瑞典版、有的是法文版,從這點上來說,翻譯的貢獻毫無疑問,但最後還是要歸到作者本人。」
  • 美國翻譯家續寫蕭紅未完長篇
    她離開這個世界時用「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來表達自己的憤憤,當然她放不下的「半部《紅樓》」就是未完待續的長篇小說《馬伯樂》,蕭紅結束了她短暫而悽苦的一生,《馬伯樂》的結局如何,我們永遠不得而知了。  誰也沒有想到,76年後,著名漢學家、同時是蕭紅的研究者和譯者葛浩文,呼應了蕭紅的心語,給《馬伯樂》寫了續篇,就像高鶚給《紅樓夢》寫了續篇一樣。
  • 莫言作品英譯者葛浩文:美國評論家比較喜歡閻連科
    葛浩文作為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美國漢學家葛浩文是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譯者。昨日,葛浩文現身長江文藝出版社與中國媒體見面,暢談了中國當代文學在美國的現狀。去年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曾坦言,自己的獲獎離不開譯者的功勞。因莫言這句話,其小說的瑞典語譯者陳安娜和英文譯者葛浩文受到中國讀者的關注。其中,年逾古稀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致力於把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到西方,是英文世界目前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被中美媒體譽為「唯一首席接生婆」。
  • 莫言譯者葛浩文:莫言的問題是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葛浩文新京報訊 (記者姜妍)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但是到了第4個月就開始下滑。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作品宣傳
    劉震雲是他那個年齡的比較幽默的輕鬆的作家,以我的經驗來說這樣的中國作家不多。 ——葛浩文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漢學家顧彬曾經說過莫言得獎很大程度仰賴了葛浩文的翻譯和推薦,如果葛浩文推薦的是王安憶,那可能結果就會不一樣。對此葛浩文回應說「我第一次聽到他這種說法的反應就是覺得他胡扯,但是後來一想,他說的也是有道理的,諾獎評委除了馬悅然剩下的人都非得看翻譯的版本不可。但他們不一定都看的是英文版,有的是瑞典版、有的是法文版,從這點上來說,翻譯的貢獻毫無疑問,但最後還是要歸到作者本人。」
  • 翻譯家葛浩文:一年後西方讀者就忘記莫言了
    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對譯者很體貼(組圖)
    與此同時,經葛浩文譯介,老舍、蕭紅、王朔、賈平凹、白先勇、朱天文等20多位華人作家的40多部作品,得以與英文世界的讀者見面,評論家夏志清稱其為「中國現代、當代文學之首席翻譯家」。  去年12月,莫言前往瑞典領諾貝爾文學獎時,隨行的14人中,他將8個名額留給各國譯者,其中兩位便是葛浩文與其妻林麗君。葛浩文稱,譯者與作者的關係並不總是愉快的,一些作家並不欣賞和理解作者和譯者的關係。
  •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外漢學家的中國情緣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新華社記者 史競男) 在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逝世76年後,她的最後一部未能完成的作品《馬伯樂》得以「重生」——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續寫《馬伯樂》,完成了一次跨越語言、文化和世紀的書寫。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對中國文學進入世界很樂觀
    三部獲得亞洲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作品均系經其手譯成英文  葛浩文「沒有翻譯,我就不能生活」  本報記者 付鑫鑫  今年3月17日,香港,畢飛宇憑《玉米》榮獲第四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成為該獎項2007年創立以來,第三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作家。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我譯故我在
    :「這可能是世界上我唯一做得好的事,」美國教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採訪時謙虛地評介自己對翻譯中國文學的熱忱。幾十年來,這位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最重要的翻譯家,用他的激情和才華、用對作品的熱愛和投入,把二十多位中國大陸和臺灣的當代作家介紹給了西方世界。「我喜歡讀中文,我喜歡寫英文。我熱愛這個事業的挑戰性、模稜兩可性和不確定性,」葛教授對記者說。周四晚上,他將在北京出席由他翻譯的英文《狼圖騰》的全球首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