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相中中國西部土地,這次他翻譯了雪漠的小說

2020-12-13 澎湃新聞

「看雪漠的作品,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閱讀經驗。翻譯他的小說也是一個全新的經驗,希望我的翻譯能把雪漠筆下西部世界的風情盡善盡美地表達出來,讓更多的英語讀者領略到中國西部之美。」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說道。

9月20日,作家雪漠的長篇小說《大漠祭》《獵原》英文版的新書首發式在上海作家書店。兩本書合起來有1500頁之多,葛浩文與同為翻譯家的夫人林麗君接下了這一挑戰。

新書發布會現場

現年79歲的葛浩文早年以《蕭紅評傳》聞名,後以翻譯中國文學為讀者稱道。經他譯成英文的中國作家有數十位之眾:朱自清、蕭紅、王安憶、阿成、莫言、巴金、賈平凹、劉震雲、老舍,等等。葛浩文還是研究者,尤其在現當代中國文學方面,數十年如一日,成績斐然。

而說起中國的西部寫作,雪漠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雪漠的小說充滿西部狂野的風味以及甘肅的人情風俗。透過他的文字,我們可以體驗到沙漠的力量,既有摧殘生命的無情,也可以感受到大漠無與倫比的美。當我讀到大風颳起時,幾乎可以感受到砂礫打在臉上的疼痛。把雪漠的作品介紹給英文讀者,是向他們展示了一個他們所不知道的中國西部世界,」林麗君在發布會上如此表示。

《大漠祭》英文版書影

《大漠祭》是一幅激情澎湃,最真切,最具震撼力關於西部故事的畫卷,是一個關於西部農村原生態生活的故事,這個故事雪漠整整寫了十二年。閱讀者無不為西部騰格里沙漠地區農民的生活唏噓與同情,無不為那裡同胞的生生死死的掙扎落淚與思索。農民老順一家,為了活命,為了貧瘠的觀念的遺產,為了貧血的愛,為了貧苦重壓下的期盼,演出一幕幕刻骨銘心的生離死別,而奇幻的大漠風光,奇特的西部民風,鮮活沉重的生存現實,死死活活的感情糾葛,更使作品如原始森林般奇幻與凝重。

「在中國文學創作中有一個現象,西北作家寫中國農村是寫的最好的,雪漠又是其中的典型和佼佼者,」上海作協黨組書記王偉也鍾愛雪漠筆下的西部農村,「中國西北農民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中國農民代表,這幾十年中,他們在傳統和現代的夾縫中生存,在從貧窮到發展這個歷史階段中飽受磨難而又充滿生命的力量,雪漠用充滿慈悲、直指人心的筆觸描述了他們的故事。將這樣的作品翻譯成英文,讓國外讀者了解中國這幾十年的變化,是非常有意義的。」

雪漠與葛浩文

雪漠寫作《大漠祭》用了20年,從26歲寫到46歲。「沒有人教我如何寫作,我就是在這樣漫長而沒有功利心的寫作過程中完成了自己的寫作訓練。很多東西在消失,農民的苦樂沒人知道,這種消失是恐怖的,我就想留下一些東西,」雪漠說,《大漠祭》就如同一粒種子,深深紮根在西部土地上,是西部文化原生態的展現。沒有雕琢、沒有修飾、沒有技法、沒有渲染,只有對西部農民瑣碎生活的記錄。

雪漠的寫作成長路徑是有趣的,「小時候家裡很貧困,整個村子也是如此,村裡找不到一本書、一本連環畫。有一天我的舅舅告訴我父親,在家中院子的杆子上掛一盞燈,家裡就會出一個人才,我父親深信不疑,家裡窮得捨不得用電,那盞燈永遠是亮著的,我看到這盞燈就充滿了希望。」

《獵原》英文版書影

喜愛雪漠作品的讀者都知道,雪漠的小說充滿了宗教和信仰的魅力,雪漠說這是因為在那個窮山溝裡沒有人能教他,只能自己教自己,「所以我選擇了宗教,我想釋迦牟尼這樣一個智者,從一個充滿欲望的人升華為智者,必然有一種方法。那麼我就根據這個方法訓練,首先讓自己擁有智慧和愛,心裡乾淨地流出我想寫的東西,寫大漠我就是大漠,讓自己的雞零狗碎消失,讓自己的執著消失,讓自己的欲望和偏見消失,當一個作家把自己的成見打破之後,讓自己成為這個世界的本身,他的筆下就會流出這個世界。」

西部大漠的調子是緩慢、沉穩、內斂的,雪漠曾說大漠的沉寂就像深入頑空定的老僧,偶爾喘息幾聲,很快就被歲月的颶風捲走了。捲走的除了喘息,還有一份疼痛。「疼痛總比麻木要好,在這個巨大的虛幻裡,能感受到疼痛的,定然是清醒的人。雖然我的小說裡寫了諸多『疼痛』,但細心的讀者總能從中讀出一股大力,要想衝破黎明前的黑暗,沒有大疼就沒有大安,我一直在尋找那妙方。」

「非常感謝葛浩文和林麗君老師願意翻譯我的書,我也相信西方人也會被我的作品打動,」雪漠說他對文學充滿希望。

相關焦點

  •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續寫蕭紅《馬伯樂》
    9月16日,「跨越世紀的書寫——《馬伯樂》完整版文學沙龍」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舉行。《馬伯樂》續寫者,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馬伯樂》續寫部分的譯者、翻譯家等時隔五年後又到北京,帶來了他們共同的新作——蕭紅《馬伯樂》的續寫。
  •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好作品不是逐字翻譯成的
    葛浩文: 好作品不是逐字翻譯成的  翻譯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數量最多的美國漢學家葛浩文很清楚自己面對的諸多爭議。近日他在「鏡中之鏡」研討會上的主旨發言,主題雖然是「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但很多時候也為自己的工作和海外中國文學翻譯作辯護。  在葛浩文看來,雖然中國現在是世界矚目的焦點,但「絕不可因此就斷定外國讀者必然會喜歡中國文學」。現實是「近十多年來,中國小說在英語世界不是特別受歡迎,出版社不太願意出版中文小說的翻譯,即使出版了也甚少做促銷活動」。
  • 漢學家葛浩文:蕭紅是用文字繪畫的好作家
    著名漢學家葛浩文來沈講學——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日前應邀來到瀋陽師範大學,參加「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結束後,在瀋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史國強教授的引薦之下,本報記者採訪了葛浩文。眼前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面容清瘦,溫文爾雅,戴一副黑框眼鏡。正是這位老人,將畢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國文學翻譯中,通過他的譯作,外國讀者得以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
  • 楊慶祥:為什麼雪漠的小說震驚到我?
    我很少讀小說有這種感覺。我覺得這個小說符合我對長篇小說的一種期待。他的長篇小說有一個非常厚重的歷史內容,客家的文化,土客械鬥,從西部一直到嶺南兩種文化的衝突,那樣一個歷史的厚度、社會內容的廣度,還有歷史的縱深感,我覺得在這篇小說裡都有。
  • 葛浩文與他的漢譯之旅
    撰稿·河 西(記者)  葛浩文很和藹,普通話比顧彬更標準一些,總是有問必答。  3月16日早晨,在威斯汀大飯店見到這位享譽世界的漢學家時,他熱情地招呼記者坐下,然後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和中國作家乃至中國的緣分。  葛浩文這次來中國是為了他翻譯的《狼圖騰》英文版的中國首發式。
  • 葛浩文曾「相中」莫言 協助打開英文圖書市場
    深圳特區報英國特約撰稿人 崔瑩  研究中國文學的英國教授葛浩文評價,莫言的諷刺小說《酒國》是目前他所讀到的寫作方式最具有創新性,內容最深奧的小說;《生死疲勞》是精彩的充滿誇張的寓言故事;而《檀香刑》全書充滿了血腥暴力之美。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葛浩文翻譯書選能出版的  葛浩文的發布會是在長江文藝出版社的辦公室裡舉行,一上來他就表示,自己確實翻譯了莫言的書,但是不僅僅翻譯了莫言,也很辛苦地翻譯了很多中國作家的書,比如最近在翻譯的劉震雲、畢飛宇、阿來等等,希望能夠幫助中國的小說走向世界。但莫言還是記者們最關心的話題。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對中國文學進入世界很樂觀
    上世紀60年代,葛浩文在美國海軍服役被派到臺灣時學習過漢語,後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獲中國文學博士學位。1976年,他翻譯了第一本中文小說——蕭紅的《呼蘭河傳》,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至今已先後出版四五十本譯作。  他嚴謹而講究的翻譯風格、以原著為中心的翻譯原則、追求「信、達、雅」的翻譯手法,「讓中國文學披上了當代英美文學的色彩」(——語出戴乃迭)。
  • 莫言作品譯者葛浩文:我只譯我喜歡的小說(圖)
    他的翻譯嚴謹而講究,「讓中國文學披上了當代英美文學的色彩」。1984年,他還創辦了《當代中國文學》雜誌,為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莫言得了諾貝爾獎後,美國漢學家、中國文學研究者、「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葛浩文教授的知名度,迅速從學術界擴展到了更廣泛的讀書界。前不久,葛浩文來到中國,在北京、瀋陽、上海等地的高校參加了一系列圍繞「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研討活動。
  • 翻譯家葛浩文:一年後西方讀者就忘記莫言了
    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作品宣傳
    葛浩文翻譯書選能出版的葛浩文的發布會是在長江文藝出版社的辦公室裡舉行,一上來他就表示,自己確實翻譯了莫言的書,但是不僅僅翻譯了莫言,也很辛苦地翻譯了很多中國作家的書,比如最近在翻譯的劉震雲、畢飛宇、阿來等等,希望能夠幫助中國的小說走向世界。但莫言還是記者們最關心的話題。
  • 莫言作品英譯者葛浩文:美國評論家比較喜歡閻連科
    葛浩文作為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美國漢學家葛浩文是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譯者。昨日,葛浩文現身長江文藝出版社與中國媒體見面,暢談了中國當代文學在美國的現狀。去年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曾坦言,自己的獲獎離不開譯者的功勞。因莫言這句話,其小說的瑞典語譯者陳安娜和英文譯者葛浩文受到中國讀者的關注。其中,年逾古稀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致力於把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到西方,是英文世界目前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被中美媒體譽為「唯一首席接生婆」。
  • 翻譯家葛浩文:為20多年前「發現」莫言自豪(圖)
    本報記者(右)和葛浩文合影。  王德坤 攝  昨日上午,美國著名漢學家、莫言作品的翻譯者葛浩文應邀參加了由瀋陽師範大學承辦的「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學術研討會」。  莫言在美國某大學演講時曾說:「葛浩文教授寫給我的信大概有一百多封,他打給我的電話更是不計其數,我們之間如此頻繁地聯繫,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把我的小說儘可能完美地譯成英文。教授經常為了一個字,為了我在小說中寫到的他不熟悉的一件東西與我反覆磋商,我為了向他說明,不得不用我拙劣的技術為他畫圖解意。
  • 漢學家葛浩文:人們只關注蕭紅的私生活 根本忽略了其作品
    就連作家劉震雲在談及蕭紅時的反應也是「(她)不是一個美女」,這讓美國漢學家葛浩文有些意外。「端木蕻良這個人好不好看?沒有人問過。到蕭紅(人們)就要問了。」在《馬伯樂》的新書發布活動結束之後,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接受媒體群訪時說道。
  • 美國漢學家:從翻譯視角看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傳播
    葛浩文(Howard Goldbiatt)  在這個新的世紀,文學翻譯的命運依然很不明朗。馬丁阿諾德在《紐約時報》上曾經撰文寫道:「外國作品的譯本在美國的銷售,總體來說,總好像是一個幾乎用盡的剃鬚膏罐子,只剩那麼一點點空氣,和幾個泡泡。」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對譯者很體貼(組圖)
    在論壇上,學者與美國著名文學翻譯家葛浩文(莫言著作的英譯者)的交流,不僅對於翻譯學界、比較文學界,而且在推動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走出去上,也有頗多啟發。  葛浩文昨天表示,譯者與作者的關係並不總是愉快的,幸運的是,他與多數小說家的合作都很愉快,尤其是與莫言的合作,莫言是一個非常支持譯者工作的作者。
  • 譯論||馮全功:葛浩文翻譯策略的歷時演變研究——基於莫言小說中...
    關鍵詞:葛浩文;意象話語;翻譯策略;歷時演變 一、引 言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被稱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首席翻譯家,至今已出版50餘部譯著,時間跨度近40年,幾乎每年都有譯著問世,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作家和翻譯誰成就誰?葛浩文譯本被贊比原著好
    這個被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譽為「中國近當代文學的首席翻譯家」自述,在他30多年中英文小說翻譯生涯中,有20年時間是在翻譯莫言的作品。  1979年,40歲的葛浩文一邊在大學裡教授中國文學,一邊開始以翻譯中文小說賺錢。當時中國文學作品在西方市場相當有限,數量遠低於歐洲、拉丁美洲甚至日本作品。中文書譯者的年收入從兩萬美元到五六萬美元,葛浩文的翻譯收入也不固定。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我譯故我在
    :「這可能是世界上我唯一做得好的事,」美國教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採訪時謙虛地評介自己對翻譯中國文學的熱忱。只要在亞馬遜網站上查詢「葛浩文」或者「Howard Goldblatt」,讀者就能查到由他翻譯的40餘種小說、傳記和作品集,這些作品來自大約25位中國大陸和臺灣的當代作家。多年來葛教授一直保持低調,他與另一位研究中國文學的美國學者凌靜怡(Andrea Lingenfelter)談話時承認,如果不是越南戰爭期間在臺灣呆了幾年,他的生活可能會是「一場災難」。
  • 莫言作品主要英譯者葛浩文: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截至今日,葛浩文翻譯並出版了37位作家的66部小說、小說集、詩集譯著(不含再版、修補版譯作),包括散文、小說、詩歌、戲劇、評論在內,他共出版(發表)了96位中國作家的201部(篇)作品的譯作,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堪稱「漢語作品英譯第一人」。 葛浩文謙虛地認為,翻譯可能是自己在世界上唯一做得好的事。「我天生就愛翻譯,翻譯是我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