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譯者葛浩文:我只譯我喜歡的小說(圖)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人物介紹

  葛浩文1939年在美國加州出生,20世紀60年代在海軍服役時開始在臺灣學習漢語,後獲得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學位,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他的翻譯嚴謹而講究,「讓中國文學披上了當代英美文學的色彩」。1984年,他還創辦了《當代中國文學》雜誌,為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莫言得了諾貝爾獎後,美國漢學家、中國文學研究者、「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葛浩文教授的知名度,迅速從學術界擴展到了更廣泛的讀書界。前不久,葛浩文來到中國,在北京、瀋陽、上海等地的高校參加了一系列圍繞「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研討活動。關於翻譯,葛浩文有他的特殊心得:「作者與譯者之間,是一種不安、互惠互利,且偶爾脆弱的關係。」

  譯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有時「很脆弱」

  莫言得獎後,很多人說,葛浩文的出色翻譯以及他在翻譯時對莫言原著進行的許多大膽刪節甚至改寫,使譯本更適合西方讀者的閱讀口味,才引起了諾獎評委對莫言小說的青睞。對此種傳言,葛浩文予以「斷然否認」。他認為,莫言得獎首先是因為小說寫得好,而他對莫言作品的刪節與技術處理「並不多,很有節制」。

  葛浩文在翻譯中的創造性影響,依然不能被忽略。他在每次演講中也一再呼籲讀者對譯者的作用與勞動給予更多的重視。

  「譯者是人類精神的信使。翻譯是不同文化的融合,是創造性的價值生成。雖然翻譯中對原著而言會失去一些東西,但這不是譯者的錯,翻譯是必須的。有人說,90%的翻譯是不好的。但是,誰不想做那餘下的10%呢?」葛浩文說。

  葛浩文認為,譯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有時「很脆弱」。他說:「很幸運的是,我與大多數小說家的合作都很愉快,尤其是與莫言的合作,他對我將其作品翻譯成英文的工作大力支持、鼎力相助。他很清楚漢語和英語之間是不可能逐字逐句一一對應的。他會很體貼、和善地給我解釋作品中一些晦澀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他明白翻譯是對原文的補充而非替代。」

  葛浩文在翻譯莫言的小說時,有時會根據他對小說的理解以及照顧西方讀者的趣味習慣,做一些必要的壓縮,比如《豐乳肥臀》有十幾頁內容被他刪去未譯。但葛浩文說,他其實改動得並不多,很節制,絕不像外界傳說的那樣對原著大刀闊斧甚至幾乎重寫。莫言的《四十一炮》他就幾乎沒有改動,全樣譯出;即將在美出版的《檀香刑》,他的改動也很少。

  被諸多中國作家「圍追堵截」

  在飯桌上,葛浩文熟練地挾著中國菜,輕鬆地談起他翻譯莫言《天堂蒜薹之歌》時的故事。這或許是有關翻譯家在譯介過程中的創造性作用的最生動例子。

  當時葛浩文很喜歡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這是他繼《紅高粱》之後譯的第二部莫言作品。譯完後他把小說交給美國的出版社,當天晚上,出版社編輯就激動地打電話來,對他喊道:「這部小說的最後一章太可怕了,簡直糟透了!」

  小說最後一章是關於那些貪官汙吏如何被調走、懲處等後續情況的詳細交代。葛浩文趕緊打電話給莫言商量,當然他沒有把美國出版社的原話轉達給莫言,只是問莫言能不能同意他把這些有關官員具體去向的部分給隱去不提?兩星期後,葛浩文收到莫言寄來的20多頁手稿,竟然是莫言完全重寫的最後一章內容,非常精彩。小說在美國順利出版,被認為是中國作家所創作的最精闢、最犀利的社會批判性作品。後來《天堂蒜薹之歌》在國內再版時,莫言沿用了葛浩文建議修改後的美國版本。

  不是每個作家都像莫言那樣對葛浩文完全信任,有的作家對作品如何翻譯比較在意。

  莫言得了諾獎之後,葛浩文就陷入了知名或不知名的諸多中國作家的「圍追堵截」之中。請託太多,葛浩文覺得自己實在來不及翻譯。究竟什麼樣的作品能被放到葛浩文的翻譯案頭?朋友的推薦固然是重要途徑,但葛浩文有自己的選擇:「我只譯我喜歡的小說。」

  已譯20多位重要中國作家的作品

  目前他已翻譯了王朔、朱天文、李銳、劉恆、阿來、畢飛宇、蘇童以及蕭紅、老舍等20多位重要中國作家的作品。今年葛浩文剛譯完莫言的《蛙》,另一本莫言的小說集《變》也已譯完,那將是第一本在印度出版的莫言小說。

  現在,葛浩文手頭即將譯完的是劉震雲的兩部近作《我叫潘金蓮》《我叫劉躍進》。美國的出版商也大讚劉震雲的小說,認為情節生動,必有市場,不僅爽快答應出版,還託葛浩文向劉震雲要籤名。

  葛浩文覺得,他有責任把另外許多中國當代最優秀作家的作品翻譯介紹給西方讀者。比如王安憶的《富萍》,小說很難譯,美國市場前景也不看好,但葛浩文個人很喜歡,決心要翻譯出來,沒想到譯了1/4就擱下了,一拖幾年。葛浩文覺得抱歉,但王安憶對他非常信任,並不打算更改她與這位美國老朋友之間的承諾。

  多年前,葛浩文曾翻譯過賈平凹的《浮躁》,最近他又挑選了賈平凹的近作《高興》,因為他覺得這個小說的故事有意思。「但賈平凹認為,如果他的代表作《廢都》一直都沒人譯的話,將是他一生最痛苦的一件事。」葛浩文幽默地說。所以,後來葛浩文接下了這個活兒。

相關焦點

  • 莫言作品英譯者葛浩文:美國評論家比較喜歡閻連科
    葛浩文作為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美國漢學家葛浩文是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譯者。昨日,葛浩文現身長江文藝出版社與中國媒體見面,暢談了中國當代文學在美國的現狀。去年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曾坦言,自己的獲獎離不開譯者的功勞。因莫言這句話,其小說的瑞典語譯者陳安娜和英文譯者葛浩文受到中國讀者的關注。其中,年逾古稀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致力於把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到西方,是英文世界目前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被中美媒體譽為「唯一首席接生婆」。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對譯者很體貼(組圖)
    在論壇上,學者與美國著名文學翻譯家葛浩文(莫言著作的英譯者)的交流,不僅對於翻譯學界、比較文學界,而且在推動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走出去上,也有頗多啟發。  葛浩文昨天表示,譯者與作者的關係並不總是愉快的,幸運的是,他與多數小說家的合作都很愉快,尤其是與莫言的合作,莫言是一個非常支持譯者工作的作者。
  • 莫言作品主要英譯者葛浩文: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其博士論文圍繞蕭紅的文學作品展開,出於學術研究的需要,他著手翻譯了相關中文作品,由此發現自己對翻譯的興趣並走上譯介中文作品的道路。截至今日,葛浩文翻譯並出版了37位作家的66部小說、小說集、詩集譯著(不含再版、修補版譯作),包括散文、小說、詩歌、戲劇、評論在內,他共出版(發表)了96位中國作家的201部(篇)作品的譯作,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堪稱「漢語作品英譯第一人」。
  • 莫言作品的譯者葛浩文 原名是Howard Goldblatt
    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是葛浩文,美國著名的漢學家,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是Howard Goldblatt。自莫言登了諾獎的廟堂後,作為他作品在英語世界的「代言人」,Howard Goldblatt自然比葛浩文「吃得開」。葛浩文的中文書寫,數量不多,作品多發表在臺灣的《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的副刊上。我跟浩文兄相識三十多年,可是因為一直久居美國,沒有機會看到他刊登在臺灣報紙的文章。如果不是大陸一家出版社要替他出版「葛浩文文集」,我也不會有機會看到老葛用方塊字寫成的文章。
  • 葛浩文:作者與譯者之間是一種不安、互惠互利的關係
    雖然翻譯中對原著而言會失去一些東西,但這不是譯者的錯,翻譯是必須的。有人說,90%的翻譯是不好的。但是,誰不想做那餘下的10%呢?」  葛浩文認為,譯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有時「很脆弱」。「很幸運的是,我與大多數小說家的合作都很愉快,尤其是與莫言的合作,他對我將其作品翻譯成英文的工作大力支持、鼎力相助。他很清楚漢語和英語之間是不可能逐字逐句一一對應。
  • "連譯帶改"風格遭質疑 莫言作品英譯者選擇"妥協"
    昨天,美國著名漢學家、莫言作品英譯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的「中國文學走出去:挑戰與機遇」學術研討會上亮相。葛浩文在會上透露,算上這一本,他已完成了第10部莫言作品的翻譯。但和過去有所不同的是,他的翻譯風格有一點點改變。
  • 莫言獲獎,譯者陳安娜、葛浩文功不可沒
    莫言獲獎,將莫言作品帶到瑞典的瑞典翻譯家陳安娜也成為網友關注焦點。不少網友在網上向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此外,莫言作品的英語翻譯葛浩文也對其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居功至偉。
  • 一個博導的讀書會——看得見的譯者:葛浩文的莫言
    不過,暢銷書譯者也許會「一譯暴富」。王:這種機率和中彩票差不多。周:大多數時候,出版商不能也不願付給翻譯應得的報酬——葛浩文自己就這麼說。張:報酬與譯者的隱身當然有關係,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熊:與譯者的地位有關。閱讀譯著的時候,我很少會意識到譯者的存在。張:有同感!
  • 莫言小說英文譯者:下一步將翻譯劉震雲
    [導讀]作為莫言小說的英文譯者,這是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葛浩文首次造訪中國。他使得莫言的小說進入英文世界,被認為是莫言得諾獎的重要「推手」。葛浩文透漏下一步翻譯劉震雲、賈平凹小說。作為莫言小說的英文譯者,這是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葛浩文首次造訪中國。在當天的媒體見面會上,葛浩文透露,此行既是應清華大學邀請參加會議,也是為他下一步翻譯劉震雲、賈平凹小說而來。
  • 翻譯家葛浩文:為20多年前「發現」莫言自豪(圖)
    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的翻譯者葛浩文功不可沒。那麼。葛浩文對莫言的作品究竟有何見地?他最喜歡莫言的哪部小說?對莫言本人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當記者迫不及待的提出一連串問題後,葛浩文一一進行了回答。  葛浩文看來,比起同時代作家,莫言更富「歷史感」。他認為莫言無論寫哪個時期的題材,拿捏歷史的角度都能夠做到得心應手,總是盡力去探求漢語表達的極致,並且擅於調動各種感觀。
  • 專訪莫言作品翻譯家葛浩文:莫言小說的鄉土味最難翻譯
    特派斯德哥爾摩記者 師文靜  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吸引了一大批知名翻譯到場,其中有莫言作品的日文翻譯吉田富夫、英文翻譯葛浩文以及瑞典文翻譯陳安娜。在莫言結束演講後,記者在瑞典學院樓梯口採訪到莫言的英文翻譯葛浩文。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譯家,曾經因為翻譯莫言的名著《紅高粱家族》而登上事業的頂峰。葛浩文說,莫言的演講讓他很感動,而莫言作品的鄉土味是翻譯中最難的環節。
  • 譯論||馮全功:葛浩文翻譯策略的歷時演變研究——基於莫言小說中...
    葛浩文及其譯文研究在國內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尤其是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話題集中在某部或某幾部小說的譯文研究、葛譯中國文學作品的譯介策略與譯介模式、葛浩文的翻譯思想(觀)研究、意識形態以及詩學等外部因素對葛浩文譯本生成的影響等。大多研究屬於靜態的觀察,鮮有動態的分析與描述。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包括譯者的翻譯觀及其翻譯策略。
  • 莫言譯者葛浩文:莫言的問題是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葛浩文新京報訊 (記者姜妍)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但是到了第4個月就開始下滑。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
  • 莫言諾貝爾獎「背後的功臣」:各國譯者功不可沒
    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劉歡)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瑞典翻譯家陳安娜成為中國網友關注焦點。不少網友在狂歡的同時,對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此外,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譯葛浩文,被認為對其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居功甚大。莫言作品的其他國家譯者,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
  • 英譯本莫言作品反響怎樣?
    莫言在高密老家(資料圖)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文學作品在英語世界反響如何?11月3日,陝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王西強在中國社會科學網上發表了題為《意義在閱讀中生成——莫言小說英語世界讀者接受調查》的學術研究文章。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作品宣傳
    葛浩文翻譯書選能出版的葛浩文的發布會是在長江文藝出版社的辦公室裡舉行,一上來他就表示,自己確實翻譯了莫言的書,但是不僅僅翻譯了莫言,也很辛苦地翻譯了很多中國作家的書,比如最近在翻譯的劉震雲、畢飛宇、阿來等等,希望能夠幫助中國的小說走向世界。但莫言還是記者們最關心的話題。
  • 譯見|| 葛浩文譯者慣習歷時變化考察——以《紅高粱家族》《酒國》為中心
    「慣習」「資本」與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譯介研究——以葛浩文英譯《生死疲勞》為例.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3): 83-89.[2] 肖雙金. 無聲的操控:論譯者身份與慣習對翻譯決策的制衡——以葛浩文英譯《駱駝祥子》為例. 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8(4): 91-93, 116.[3] 張婷婷. 「譯者慣習」論視角下莫言小說方言英譯研究.
  • 葛浩文譯本被贊比原著好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中文譯者林少華就曾說,「翻譯可以成全一個作家也可以毀掉一個作家」。  而幸運的是,作家莫言遇到了一個好的譯者——葛浩文。這個被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譽為「中國近當代文學的首席翻譯家」自述,在他30多年中英文小說翻譯生涯中,有20年時間是在翻譯莫言的作品。  1979年,40歲的葛浩文一邊在大學裡教授中國文學,一邊開始以翻譯中文小說賺錢。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我譯故我在
    幾十年來,這位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最重要的翻譯家,用他的激情和才華、用對作品的熱愛和投入,把二十多位中國大陸和臺灣的當代作家介紹給了西方世界。「我喜歡讀中文,我喜歡寫英文。我熱愛這個事業的挑戰性、模稜兩可性和不確定性,」葛教授對記者說。周四晚上,他將在北京出席由他翻譯的英文《狼圖騰》的全球首發式。
  • 有關翻譯的爭議:馮唐譯作被指不雅 莫言小說被大改
    在回應翻譯莫言作品的質疑時,美國翻譯家葛浩文曾引用了這句義大利諺語。在他看來,自己的翻譯是「用中文讀,用英文寫」。  不過,葛浩文的這種屢試不爽的翻譯方式雖然讓經他手的譯作廣為人知,卻也引起過不小的爭議。其中,最為中國讀者熟知的即是其在翻譯中將莫言作品《天堂蒜苔之歌》的結尾做了較大地修改。  在中國,葛浩文「不忠實於原著」的譯本屢遭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