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見|| 葛浩文譯者慣習歷時變化考察——以《紅高粱家族》《酒國》為中心

2021-03-02 翻譯教學與研究

[1] 段文頗,魏萌樺. 「慣習」「資本」與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譯介研究——以葛浩文英譯《生死疲勞》為例.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3): 83-89.

[2] 肖雙金. 無聲的操控:論譯者身份與慣習對翻譯決策的制衡——以葛浩文英譯《駱駝祥子》為例. 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8(4): 91-93, 116.

[3] 張婷婷. 「譯者慣習」論視角下莫言小說方言英譯研究. 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8(10): 50-53.

[4] 邢傑,劉聰,張其帆. 場域及資本視角下《紅高粱家族》和《蛙》英譯本對比研究[J]. 東方翻譯, 2018(1): 19-25.

[5] 汪寶榮. 中國文學譯介傳播模式社會學分析[J]. 上海翻譯, 2019(2): 1-6.

[6] 汪寶榮,李偉榮. 同一譯介傳播模式下的譯作傳播影響力差異社會學分析——以《紅高粱家族》《酒國》為例[J]. 外國語文, 2019(5): 124-129.

[7] Yan, J. A Study on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Habitus from the Bourdieusia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D]. 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2013.

[8] 張丹丹. 葛浩文中國文學英譯脈絡及表徵掃描[J]. 中國翻譯, 2018(4): 48-55.

[9] Heller, S. A. Translation Boom for Chinese Fiction[J].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0, 47(2): A23.

[10] 賦格,張健. 葛浩文: 首席且惟一的「接生婆」[N]. 南方周末, 2008-03-27 (D21).

[11] Bourdieu, P.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M]. R. Nice (Tra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12] 孟祥春. Glocal Chimerican葛浩文英譯研究[J]. 外國語, 2015(4): 77-87.

[13] 李文靜. 中國文學英譯的合作、協商與文化傳播——漢英翻譯家葛浩文與林麗君訪談錄[J]. 中國翻譯, 2012(1): 57-60.

[14] 莫言. 紅高粱家族[M]. 臺北: 洪範書店, 1988.

[15] Mo, Y. Red Sorghum: A Novel of China [M]. H. Goldblatt (Trans.).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4.

[16] 高佳豔. 《紅高粱家族》的英譯: 敘述者形象與敘事交流的改變[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8(6): 107-115.

[17] 汪寶榮. 資本與行動者網絡的運作: 《紅高粱家族》英譯本生產及傳播之社會學探析[J]. 編譯論叢, 2014(2): 35-72.

[18] 馮全功. 葛浩文翻譯策略的歷時演變研究——基於莫言小說中意象話語的英譯分析[J]. 外國語, 2017(6): 69-76.

[19] 夏徵農.辭海[Z].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9.

[20] 許鈞.「忠實於原文」還是「連譯帶改」[N]. 人民日報, 2014-08-08(24).

[21] Goldblatt, H. The Writing Life [N]. The Washington Post, 2002-04-28 (BW10).

[22] Goldblatt, H. Forbidden Food: The 「Saturnicon」 of Mo Yan [J]. World Literature Today, 2000, 74(3): 477-485.

[23] Goldblatt, H. Translator’s Note [M] // Mo, Y. The Republic of Wine: A Novel. H. Goldblatt (Trans.).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0: v-vi.

[24] 季進. 另一種聲音——海外漢學訪談錄[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

[25] 莫言. 酒國[M]. 臺北: 洪範書店, 1992.

[26] Mo, Y. The Republic of Wine: A Novel [M]. H. Goldblatt (Trans.).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0.

[27] Goldblatt, H. A Mutually Rewarding yet Uneasy and Sometimes Fragil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or and Translator [C] // A. Duran & Y. H. Huang. Mo Yan in Context: Nobel Laureate and Global Storyteller. West Lafayette, IN: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2014: 23-36.

[28] Sparks, S. Translating Mo Yan: An Interview with Howard Goldblatt [EB/OL].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2013-05-26. [2019-02-04]. https://lareviewofbooks.org/interview/translating-mo-yan-an-interview-with-howard-goldblatt.

[29] 孟祥春. 「我只能是我自己」——葛浩文訪談. 東方翻譯, 2014(3): 46-49.

[30] Kinkley, J. A Bibliographic Survey of Publications o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from 1949 to 1999 [C] // Chi, P.-Y. & Wang, D. D.-W.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Half of a Modern Century: A Critical Survey. 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0: 239-286.

[31] Lee, L. O.-F. Under the Thumb of Men: Review of Love Must Not Be Forgotten [N]. New York Times, 1987-01-18 (BR36).

[32] Even-Zohar, I.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 Poetics Today, 1990, 11(1): 45-51.

[33] 葛浩文,潘佳寧. 關於中國現當代文學在美國的幾點看法[J]. 當代作家評論, 2014(3): 188-192.

[34] 夏志清. 序一[M] // 夏志清,孔海立. 大時代: 端木蕻良四○年代作品選. 臺北: 立緒文化事業, 1996:12-24.

[35] 賈燕芹. 文本的跨文化重生——葛浩文英譯莫言小說研究[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

相關焦點

  • 汪寶榮:《紅高粱家族》翻譯生產過程社會學分析
    摘要:本文整合運用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和拉圖爾等人的「行動者網絡理論」,考察美國翻譯家葛浩文譯者慣習的形成及其介入美國文學場域,分析有關行動者如何通過資本轉化構建《紅高粱家族》翻譯發起和出版行動者網絡,促成葛譯本在美國的成功生產,最後分析翻譯及編輯方式對葛譯面貌的影響。
  • 學術觀點 | 葛浩文譯者慣習歷時變化考察——以《紅高粱家族》《酒國》為中心
  • 莫言獲獎,譯者陳安娜、葛浩文功不可沒
    不少網友在網上向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此外,莫言作品的英語翻譯葛浩文也對其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居功至偉。陳安娜:20年20部中文小說8月27日,莫言曾在新浪微博上表示,他在瑞典出版了三本書:《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勞》,三本書的譯者均為陳安娜。陳安娜究竟是誰?
  • 譯論||馮全功:葛浩文翻譯策略的歷時演變研究——基於莫言小說中...
    何元媛(2015)以葛浩文英譯莫言的三部小說(《紅高粱家族》、《酒國》與《生死疲勞》)為例,從意識形態、文化負載詞和敘事結構探討了譯者翻譯策略的嬗變,發現譯者的翻譯策略由最初的譯入語導向逐漸轉到原文導向,這種變化主要受原著在譯入語中的地位和讀者期待的影響。
  • 譯見||汪寶榮:中國文學譯介傳播模式社會學分析
    學界逐漸認識到中國文學譯介與傳播是一個依靠網絡運作的系統工程,其效果不光取決於「譯者模式」(胡安江,2010:10)或翻譯質量及風格,但對譯介與傳播模式及運作機制的深入分析尚有待展開。本文綜合運用三種西方社會學理論及分析模式(國內研究現狀參見王洪濤,2016),以魯迅、莫言、餘華小說英譯為考察中心,分析「由誰發起+由誰出版」運作機制下五種中國文學譯介傳播模式的具體運作方式和特點。
  • 葛浩文譯本被贊比原著好
    花20年譯莫言作品  「紅高粱」成就葛浩文  在莫言之前,亞洲獲獎者寥寥:印度的泰戈爾,日本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以色列的阿格農。  最主要的原因是翻譯。中文書譯者的年收入從兩萬美元到五六萬美元,葛浩文的翻譯收入也不固定。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葛浩文在偶然機會讀到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小說。隨後,他將試譯本寄給了出版社,結果出版社願意支付他高出平常四倍的版稅,這成為了葛浩文中英文作品翻譯事業的裡程碑,也成為了莫言作品進入英語市場的一個開始。
  • 莫言諾貝爾獎「背後的功臣」:各國譯者功不可沒
    不少網友在狂歡的同時,對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此外,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譯葛浩文,被認為對其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居功甚大。莫言作品的其他國家譯者,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  瑞典譯者陳安娜是中國媳婦  被稱為「莫言得獎背後最重要的外國女人」  今年8月,莫言曾透露,他在瑞典出版了三本書:《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勞》,譯者均為陳安娜。陳安娜這個名字,開始為中國網友熟知。
  • 翻譯家葛浩文:為20多年前「發現」莫言自豪(圖)
    現在想起這些往事,我會覺得有點小自豪,並非為我的翻譯而自豪,而是為我在20多年前就發現了莫言這樣的作家而自豪。」「後來,我又讀到了《紅高粱》,很是激動,沒看幾頁就已經『坐不住』了,感覺這才是我想要翻譯的東西。我馬上跟莫言說,《天堂蒜薹之歌》是很了不起,但是我覺得做為他第一本與英語讀者見面的作品,《紅高粱》會更適合,所以我先翻譯了《紅高粱》。
  • 譯見||汪寶榮:國內社會翻譯學研究現狀述評
    收入該論文集的個案研究(均運用了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主要有:邵璐(2012)考察了嚴復、林紓的譯者慣習及個人資本結構,認為在當時的中國文學場域和翻譯場域中,此二人能在權力場域中爭奪到各種資本,最終通過翻譯創立了「中國近代翻譯場域」;陸志國(2013)指出,「五四」前後茅盾譯者慣習的變化、文學翻譯場域的張力以及茅盾在場域中的利益傾向能夠解釋其翻譯選材和翻譯策略的改變
  • 《紅高粱家族》好評91次差評40次
    他通過亞馬遜英文網站搜索發現,目前該網站在售11種莫言小說英譯本,讀者評價累計623次,評價數排名前兩位的是《生死疲勞》和《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的讀者評價次數是138次,好評106次,差評32次;《紅高粱家族》的讀者評價次數是131次,好評91次,差評40次。
  • 楊憲益、戴乃迭的譯者慣習比較探析
    一、引言 在2009年發表的《譯者研究的名與實》一文中,切斯特曼指出,當前翻譯研究發展的趨勢之一是「明顯聚焦於譯者,而不是譯作」,這種從不同角度考察譯者能動性(translator’sagency)的研究「尤見於翻譯社會學中」(Chesterman,2009:13)。
  • 專訪莫言作品翻譯家葛浩文:莫言小說的鄉土味最難翻譯
    特派斯德哥爾摩記者 師文靜  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吸引了一大批知名翻譯到場,其中有莫言作品的日文翻譯吉田富夫、英文翻譯葛浩文以及瑞典文翻譯陳安娜。在莫言結束演講後,記者在瑞典學院樓梯口採訪到莫言的英文翻譯葛浩文。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譯家,曾經因為翻譯莫言的名著《紅高粱家族》而登上事業的頂峰。葛浩文說,莫言的演講讓他很感動,而莫言作品的鄉土味是翻譯中最難的環節。
  • 一個博導的讀書會——看得見的譯者:葛浩文的莫言
    大意是譯文越流暢,譯者越隱身,可能,作者越可見,原文意義更顯明。那麼,具體到葛浩文的翻譯策略?雷:他談到過自己的翻譯:「作者是為中國人寫作,而我是為外國人翻譯。翻譯是個重新寫作的過程。」周:他所謂的「重新寫作」是不是等於淡化甚至消解莫言原作中的作家個性和文字個性?熊:或者理順莫言的異域風格,使之顯得很像一個地道的美國作家寫的英語小說?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對譯者很體貼(組圖)
    在論壇上,學者與美國著名文學翻譯家葛浩文(莫言著作的英譯者)的交流,不僅對於翻譯學界、比較文學界,而且在推動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走出去上,也有頗多啟發。  葛浩文昨天表示,譯者與作者的關係並不總是愉快的,幸運的是,他與多數小說家的合作都很愉快,尤其是與莫言的合作,莫言是一個非常支持譯者工作的作者。
  • 莫言作品主要英譯者葛浩文: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1981年,翹首以盼的葛浩文終於獲準前往哈爾濱,並在中美兩國政府的支持下,遍走呼蘭河鎮,親身考察蕭紅昔日的住處與曾經就讀的小學。隨著葛浩文研究的發表,「蕭紅熱」在中國悄然興起,《蕭紅傳》也因其獨特的意義於2011年收穫獎項。
  • 用耳朵「閱讀」《紅高粱家族》莫言十部長篇小說變有聲書
    2020年12月,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在喜馬拉雅APP上線,該有聲劇項目集中了莫言十大長篇小說代表作,不僅包括《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蛙》《檀香刑》《酒國》等經典名作,還包括《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紅樹林》《十三步》。這些劇目是莫言系列長篇小說首次被成規模地改編為有聲劇,均以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莫言長篇小說定稿版為底本,得到莫言先生和出版社的授權,是在有聲書方面的一次全新嘗試。
  • 葛浩文:作者與譯者之間是一種不安、互惠互利的關係
    作為譯者,葛浩文在向世界推介中國小說過程中的作用與意義,從未像現在這樣被聽眾與媒體一次次地聚焦、探討。關於翻譯,葛浩文有他的特殊心得:「作者與譯者之間,是一種不安、互惠互利,且偶爾脆弱的關係。」但葛浩文在翻譯中的創造性影響,依然不能被忽略。而他在各次演講中也一再呼籲讀者對譯者的作用與勞動給予更多的重視。「我覺得,大多數沒有做過翻譯的人並不重視譯者的作用,認為譯者就應該是無形的,凡是譯著中美的地方要歸功於作者本人,而不好的地方則要找譯者算帳。但是,事實有時並非如此。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文學領域有一位著名的翻譯家格雷戈裡·拉博薩,曾得到加西亞·馬爾克斯本人的讚賞。
  • 莫言作品的譯者葛浩文 原名是Howard Goldblatt
    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是葛浩文,美國著名的漢學家,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是Howard Goldblatt。楊景賢本為蒙古族人,《錄鬼簿》說他「善琵琶,好戲謔」。浩文同學以雜劇《西遊記》為研究對象,給柳先生的課寫了一篇論文。老師看了極為欣賞,鼓勵他修訂後拿到學報發表。他依指示做了,文章也發表了。葛浩文是柳先生的博士生,柳先生除了指導他的功課外,還得操心替他寫推薦信申請獎學金和找差事。葛浩文說得好:「他為我寫了那麼多信——那是在計算機前的時代──我怎麼報答他呢?」
  • 莫言作品英譯者葛浩文:美國評論家比較喜歡閻連科
    葛浩文作為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美國漢學家葛浩文是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譯者。昨日,葛浩文現身長江文藝出版社與中國媒體見面,暢談了中國當代文學在美國的現狀。去年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曾坦言,自己的獲獎離不開譯者的功勞。因莫言這句話,其小說的瑞典語譯者陳安娜和英文譯者葛浩文受到中國讀者的關注。其中,年逾古稀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致力於把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到西方,是英文世界目前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被中美媒體譽為「唯一首席接生婆」。
  • 莫言作品譯者葛浩文:我只譯我喜歡的小說(圖)
    1984年,他還創辦了《當代中國文學》雜誌,為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莫言得了諾貝爾獎後,美國漢學家、中國文學研究者、「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葛浩文教授的知名度,迅速從學術界擴展到了更廣泛的讀書界。前不久,葛浩文來到中國,在北京、瀋陽、上海等地的高校參加了一系列圍繞「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研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