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主要英譯者葛浩文: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2020-12-16 騰訊網

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設立於2005年,作為中國出版業面向海外的最高獎項,主要授予在海外介紹中國、推廣中華文化和中國出版物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外籍及外裔中國籍作家、翻譯家和出版家,在國際社會產生廣泛影響,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品牌。第十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新聞發布會於2016年8月23日在京舉行,有19位專家獲得本屆獎項。

為了讓讀者更加深入了解這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充當橋梁作用漢學家,我們特此推出「中國特殊貢獻獎」系列專欄,講述漢學家的中國故事。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美國當代著名漢學家,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文學博士。1939年2月出生在美國加州,20世紀60年代參軍入伍並在臺灣學習漢語,回國後赴舊金山州立大學攻讀中文碩士,主要研究現當代中國文學。其博士論文圍繞蕭紅的文學作品展開,出於學術研究的需要,他著手翻譯了相關中文作品,由此發現自己對翻譯的興趣並走上譯介中文作品的道路。截至今日,葛浩文翻譯並出版了37位作家的66部小說、小說集、詩集譯著(不含再版、修補版譯作),包括散文、小說、詩歌、戲劇、評論在內,他共出版(發表)了96位中國作家的201部(篇)作品的譯作,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堪稱「漢語作品英譯第一人」。

葛浩文謙虛地認為,翻譯可能是自己在世界上唯一做得好的事。「我天生就愛翻譯,翻譯是我的愛好。對我而言,翻譯就像空氣一樣,沒有翻譯,我就不能生活。」得益於他高水平的譯作,許多中國作家登上了國際文學的領獎臺:姜戎、蘇童和畢飛宇先後榮獲曼氏亞洲文學獎,莫言喜得諾貝爾文學獎、紐曼文學獎等多種獎項。葛浩文本人則獲得過兩次美國教育協會(NEA)獎金,一次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獎和幾乎所有的翻譯獎項。

莫愁前路無知己:對話蕭紅

上世紀70年代,葛浩文在印第安那州立大學圖書館偶然發現了《呼蘭河傳》,才讀幾頁便被它的作者深深吸引。1974年,他完成了以蕭紅為題的博士論文,之后豐富為一本小書《蕭紅傳》。當時,蕭紅在中國國內尚未贏得眾人的關注,因而《蕭紅傳》即是最早關於她的傳記。1981年,翹首以盼的葛浩文終於獲準前往哈爾濱,並在中美兩國政府的支持下,遍走呼蘭河鎮,親身考察蕭紅昔日的住處與曾經就讀的小學。隨著葛浩文研究的發表,「蕭紅熱」在中國悄然興起,《蕭紅傳》也因其獨特的意義於2011年收穫獎項。

葛浩文對蕭紅的青睞幾乎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他甚至搜集到了她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發表的作品,其中包括五種版本的蕭紅成名作《生死場》。不僅如此,葛浩文還與楊愛倫一起將《生死場》翻譯為英語,並於1979年在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出版。同年,《呼蘭河傳》的英譯本也出現在美國人的書架上,而這也是第一部葛浩文獨自翻譯的中文小說。80年代,葛浩文翻譯的《蕭紅短篇小說集》入選「熊貓叢書」,另有譯作《商市街》單行出版。

葛浩文對《馬伯樂》的翻譯及續寫,促成了中西文學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1947年冬,逃難香港的蕭紅在臨終前兩天留下遺言:「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這半部《紅樓》即是她未竟的小說《馬伯樂》。76年後,這部作品的美國「高鶚」終於出現,它的續寫也成為穿越時代、跨越語言的華章。葛浩文的工作始於翻譯小說原文,繼以續寫未完的故事,最終由他的妻子林麗君將英文續作譯回中文,使得完整版的《馬伯樂》回歸中國讀者的面前。

續寫他人作品並非易事,一旦故事不為讀者接受,便會背負「狗尾續貂」的罵名。葛浩文醞釀二十餘載方成續作,其筆下的馬伯樂既在思想上有所進步和轉變,又不曾脫離蕭紅原著的性格框架:馬伯樂並沒有成為「高大全」的抗戰勇士和進步精英,終究還是個胸無大志的現實主義者。葛浩文對人物形象的豐富,使得讀者更為深刻地感觸到那一時代背景下的人情冷暖,並由衷感慨「儘管馬伯樂不是英雄,但也並非死不足惜」。可以說,葛浩文的研究構成了他對蕭紅的深刻理解,中西之間距離的拉近促成了一部作品的最終誕生。

天下誰人不識君:譯介莫言

莫言《紅高粱》的英譯是令葛浩文聲名鵲起,走向事業巔峰的契機。這一譯本也是陳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在把《紅高粱》譯為瑞典語時的重要參考。得益於兩者的合力,莫言於2012年終獲諾貝爾文學獎。

由於香港友人的推薦,葛浩文閱讀了第一本莫言的小說《天堂蒜薹之歌》,且深為作者的熱情和作品中的愛恨情節打動。他主動聯繫莫言,並如願得到對方允許翻譯的答覆。可在開始翻譯後不久,葛浩文卻讀到了另一本更為動人的小說《紅高粱》。兩相權衡,他認為後者更值得率先進入英語國家的視野,於是再度寫信與莫言協商。一來二去的結果是自《紅高粱》譯出之後,葛浩文接連翻譯了《天堂蒜薹之歌》《酒國》《師傅越來越幽默》《豐乳肥臀》《生死疲勞》和一本中短篇小說集等多部莫言的作品。在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之後,葛浩文作為莫言作品的「御用英譯譯者」,同樣受到了國內外媒體的空前關注,尤其是國內「莫言熱」、「葛浩文熱」持續到現在仍舊「高燒不退」,葛浩文的翻譯能力和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所做出的貢獻也得到學者、評論家和普通讀者的普遍認可。

刊印十幾年來,英譯《紅高粱》的發行量達到兩萬冊左右,可謂中國小說外譯的重大突破。仍需注意的是,近十多年來,中國小說在英語世界不是特別受歡迎,願意出版中文小說譯本的出版社還是少數。在葛浩文看來,甄選寫法嚴整緊湊、情節扣人心弦、適應國外市場的小說顯得格外重要,而他的工作也從翻譯原文,邁向推廣作品。儘管《生死疲勞》系葛浩文自己的譯作,他依然去書店購買了這本小說。除卻向莫言致敬以外,更現實的原因來自美國書店的運營方式:新書發布後,規模較小的書店僅會購入兩冊,如果無法在兩周以內賣出它們,店家會認為該書沒有市場,繼而選擇退貨。買書的行為是該書受人關注的表現,唯有這樣才可以打通書籍的銷路。葛浩文還積極向親朋好友、學者學生推薦新作,依託口口相傳為作品積累聲譽。

信達雅:翻譯是重新寫作的過程

即便葛浩文譯作的數量龐大、成果斐然,他卻不追求嚴格的翻譯理論或技巧。「我翻譯每一部作品的方式方法都不一樣,而且我是個翻譯家,不是作者。原著本身就是我的『指南針』,我只能跟著它去走,不能用固定的方式來翻譯那麼多部不同的作品,否則《河岸》裡面的人物說的話翻譯出來,就跟《狼圖騰》裡面的主人公說話一樣了,那是要不得的!」為求貼近原文,葛浩文在遇到難以理解的部分時會通過各種方式查明作品原意。翻譯莫言小說的過程中,他更是多次與作者本人聯繫,以確保自己的理解清晰無誤。

儘管如此,葛浩文卻不追求譯本與原文的字字對應,而更看重原作思想的準確傳達。「作者是為中國人寫作,而我是為外國人翻譯。翻譯是個重新寫作的過程。」同時應看到,將漢語作品譯為英語的工作難度要大於印歐語系的作品翻譯,原因在於產生這兩種語言的文化之間差異更大。「英文和中文可以說是天壤之別的兩種語言,真要逐字翻譯,不但讓人讀不下去,而且更會對不起原著和作者。」在葛浩文看來,翻譯的目的是令讀者讀懂作品、掌握精髓,譯者的任務是破除語言障礙,而非保留原語言的文風特點。

通過葛浩文的努力,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的認可。在《紐約客》雜誌上,美國作家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甚至提出:「在英語世界裡,中國當代小說的翻譯幾乎成了葛浩文一個人的事情。」的確,葛浩文譯介的中國作家及作品在數量和質量上無人匹敵,他收穫的諸多獎項足可以證明其譯本廣受國際社會的好評。同時,葛浩文格外青睞展現中國地方民俗文化的作品,如我們熟悉的《呼蘭河傳》《紅高粱》和《狼圖騰》等。得益於他從事翻譯的嚴謹態度,其譯本保證了原著文化內涵的完整性,讓世界多民族的殿堂上,中華民族的形象更加豐富立體。如今,葛浩文的譯介工作仍在繼續,始終推動著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資料來源丨文匯報、新民周刊、中華讀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等

轉自:文明互鑑

相關焦點

  • 莫言作品英譯者葛浩文:美國評論家比較喜歡閻連科
    葛浩文作為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美國漢學家葛浩文是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譯者。昨日,葛浩文現身長江文藝出版社與中國媒體見面,暢談了中國當代文學在美國的現狀。去年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曾坦言,自己的獲獎離不開譯者的功勞。因莫言這句話,其小說的瑞典語譯者陳安娜和英文譯者葛浩文受到中國讀者的關注。其中,年逾古稀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致力於把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到西方,是英文世界目前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被中美媒體譽為「唯一首席接生婆」。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對譯者很體貼(組圖)
    在論壇上,學者與美國著名文學翻譯家葛浩文(莫言著作的英譯者)的交流,不僅對於翻譯學界、比較文學界,而且在推動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走出去上,也有頗多啟發。  葛浩文昨天表示,譯者與作者的關係並不總是愉快的,幸運的是,他與多數小說家的合作都很愉快,尤其是與莫言的合作,莫言是一個非常支持譯者工作的作者。
  • 莫言作品譯者葛浩文:我只譯我喜歡的小說(圖)
    莫言得了諾貝爾獎後,美國漢學家、中國文學研究者、「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葛浩文教授的知名度,迅速從學術界擴展到了更廣泛的讀書界。前不久,葛浩文來到中國,在北京、瀋陽、上海等地的高校參加了一系列圍繞「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研討活動。關於翻譯,葛浩文有他的特殊心得:「作者與譯者之間,是一種不安、互惠互利,且偶爾脆弱的關係。」
  • 莫言作品的譯者葛浩文 原名是Howard Goldblatt
    [摘要]自莫言登了諾獎的廟堂後,作為他作品在英語世界的「代言人」,Howard Goldblatt自然比葛浩文「吃得開」。 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是葛浩文,美國著名的漢學家,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是Howard Goldblatt。
  • 一個博導的讀書會——看得見的譯者:葛浩文的莫言
    馬悅然說中國的好作家、好作品多的是,但好的翻譯太少了。熊:照他的意思,中國作家和斯德哥爾摩之間隔著一堵翻譯的高牆。周:但是,莫言還是飛躍了這堵牆,貌似很早之前,西方最牛的譯者就注意到了他。雷:莫言可能是當代作家最幸運的人。整整25年,美國的葛浩文一直在翻譯莫言。所以,有人評論他是莫言既唯一又死忠的英語譯者。熊:別忘了瑞典的馬悅然、陳安娜!
  • "連譯帶改"風格遭質疑 莫言作品英譯者選擇"妥協"
    原標題:莫言作品英譯者選擇"妥協"  「我已翻譯完莫言的作品《蛙》,這次,一字不改。」昨天,美國著名漢學家、莫言作品英譯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的「中國文學走出去:挑戰與機遇」學術研討會上亮相。葛浩文在會上透露,算上這一本,他已完成了第10部莫言作品的翻譯。但和過去有所不同的是,他的翻譯風格有一點點改變。
  • 莫言獲獎,譯者陳安娜、葛浩文功不可沒
    莫言獲獎,將莫言作品帶到瑞典的瑞典翻譯家陳安娜也成為網友關注焦點。不少網友在網上向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此外,莫言作品的英語翻譯葛浩文也對其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居功至偉。
  • 葛浩文:作者與譯者之間是一種不安、互惠互利的關係
    莫言得了諾獎後,美國漢學家、中國文學研究者、「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葛浩文教授的知名度,迅速從學界擴展到了更廣泛的讀書界。他是莫言小說的英譯者,十幾年來,經他之手翻譯介紹的莫言作品,逐漸被西方讀者所了解、所欣賞。莫言獲獎,葛浩文功不可沒。前不久,葛浩文來到中國,在北京、瀋陽、上海等地的高校參加了一系列圍繞「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研討活動,他演講的報告廳總是擠滿了熱情的中國大學生。
  • 譯論||馮全功:葛浩文翻譯策略的歷時演變研究——基於莫言小說中...
    在葛浩文近40年的翻譯生涯中,譯者的翻譯策略是否有所轉向?如果有的話,他開始採取的主要是什麼樣的翻譯策略,又轉向了哪種?這種轉向有沒有具體的文本表現?轉向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對中國文學對外譯介與傳播又有什麼啟示?學界對這些問題也有初步的思考,但相對缺乏具體的語料支持,說服力不是太強。本文旨在從葛浩文對莫言前後五部小說中意象話語的英譯入手分析,探討譯者翻譯策略的歷時演變及其背後的原因。
  • 莫言譯者葛浩文:莫言的問題是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葛浩文新京報訊 (記者姜妍)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但是到了第4個月就開始下滑。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
  • 譯見|| 葛浩文譯者慣習歷時變化考察——以《紅高粱家族》《酒國》為中心
    「慣習」「資本」與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譯介研究——以葛浩文英譯《生死疲勞》為例.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3): 83-89.[2] 肖雙金. 無聲的操控:論譯者身份與慣習對翻譯決策的制衡——以葛浩文英譯《駱駝祥子》為例. 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8(4): 91-93, 116.[3] 張婷婷. 「譯者慣習」論視角下莫言小說方言英譯研究.
  • 莫言諾貝爾獎「背後的功臣」:各國譯者功不可沒
    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劉歡)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瑞典翻譯家陳安娜成為中國網友關注焦點。不少網友在狂歡的同時,對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此外,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譯葛浩文,被認為對其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居功甚大。莫言作品的其他國家譯者,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
  • 莫言小說英文譯者:下一步將翻譯劉震雲
    [導讀]作為莫言小說的英文譯者,這是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葛浩文首次造訪中國。他使得莫言的小說進入英文世界,被認為是莫言得諾獎的重要「推手」。葛浩文透漏下一步翻譯劉震雲、賈平凹小說。作為莫言小說的英文譯者,這是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葛浩文首次造訪中國。在當天的媒體見面會上,葛浩文透露,此行既是應清華大學邀請參加會議,也是為他下一步翻譯劉震雲、賈平凹小說而來。
  • 翻譯家葛浩文:為20多年前「發現」莫言自豪(圖)
    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的翻譯者葛浩文功不可沒。那麼。葛浩文對莫言的作品究竟有何見地?他最喜歡莫言的哪部小說?對莫言本人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當記者迫不及待的提出一連串問題後,葛浩文一一進行了回答。  葛浩文看來,比起同時代作家,莫言更富「歷史感」。他認為莫言無論寫哪個時期的題材,拿捏歷史的角度都能夠做到得心應手,總是盡力去探求漢語表達的極致,並且擅於調動各種感觀。
  • 專訪莫言作品翻譯家葛浩文:莫言小說的鄉土味最難翻譯
    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譯葛浩文接受本報記者師文靜(右一)訪問。  特派斯德哥爾摩記者 師文靜  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吸引了一大批知名翻譯到場,其中有莫言作品的日文翻譯吉田富夫、英文翻譯葛浩文以及瑞典文翻譯陳安娜。在莫言結束演講後,記者在瑞典學院樓梯口採訪到莫言的英文翻譯葛浩文。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譯家,曾經因為翻譯莫言的名著《紅高粱家族》而登上事業的頂峰。葛浩文說,莫言的演講讓他很感動,而莫言作品的鄉土味是翻譯中最難的環節。
  • 葛浩文曾「相中」莫言 協助打開英文圖書市場
    寫信主動給莫言當翻譯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除了莫言,第二個興奮不已的人大概是他的英文譯者已將莫言9部作品帶入英文世界、研究中國文學的英國教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葛教授興奮的原因不是因為自己翻譯的漂亮,而是因為在20多年前,他就「相中」莫言,主動寫信,要求翻譯他的作品,結果,兩人珠聯璧合至今。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作品宣傳
    ——葛浩文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但是到了第4個月就開始下滑。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
  • 葛浩文譯本被贊比原著好
    《新雜誌》主編嚴峰認為,莫言得獎一方面是實力使然,另一方面是他作品的國際化接受程度。諾貝爾文學獎設立百餘年來,用非西方語言的寫作者獲獎寥寥,翻譯成為通往諾獎之路的一道厚牆。作為被國外評論稱為「作品被翻譯最多的當代中國作家」和翻譯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最多的西方譯者,莫言和葛浩文,註定要在中國文學通往諾獎與世界文學市場的路上,留下自己的位置。
  • 英譯本莫言作品反響怎樣?
    莫言在高密老家(資料圖)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文學作品在英語世界反響如何?11月3日,陝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王西強在中國社會科學網上發表了題為《意義在閱讀中生成——莫言小說英語世界讀者接受調查》的學術研究文章。
  • 英譯本莫言作品反響怎樣?《生死疲勞》等最受關注
    《生死疲勞》《紅高粱家族》最受關注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文學作品在英語世界反響如何?通過高頻詞研究讀者反應王西強稱,他通過搜集上述這兩部作品的讀者評價高頻詞和關鍵詞,研究莫言小說英譯本作為「翻譯小說」在英語國家地區讀者中的反應。英語國家地區莫言小說英譯本的普通讀者中有些自稱「對中國很有研究」,但也有很多讀者自稱「讀《紅高粱家族》是因為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