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勞》《紅高粱家族》最受關注
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文學作品在英語世界反響如何?11月3日,陝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王西強在中國社會科學網上發表了題為《意義在閱讀中生成——莫言小說英語世界讀者接受調查》的學術研究文章。他通過亞馬遜英文網站搜索發現,目前該網站在售11種莫言小說英譯本,讀者評價累計623次,評價數排名前兩位的是《生死疲勞》和《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的讀者評價次數是138次,好評106次,差評32次;《紅高粱家族》的讀者評價次數是131次,好評91次,差評40次。
通過高頻詞研究讀者反應
王西強稱,他通過搜集上述這兩部作品的讀者評價高頻詞和關鍵詞,研究莫言小說英譯本作為「翻譯小說」在英語國家地區讀者中的反應。英語國家地區莫言小說英譯本的普通讀者中有些自稱「對中國很有研究」,但也有很多讀者自稱「讀《紅高粱家族》是因為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從評論文字的語言來看,發表評論讀者的批評態度多是誠摯認真的,評論的熱點集中在作品的主題、敘述方式、故事的感染力、情節轉換、敘述時空轉換和翻譯質量等方面。」王西強在文中評述道。
敘述方式被讀者評論最多
他還發現,讀者評論最多的是莫言小說的敘述方式。如對於《紅高粱家族》的敘事,好評讀者稱讚其「敘述有力」「大膽(地拓展了敘述)視域與形式」。
莫言在《紅高粱家族》中使用「我爺爺」「我奶奶」等「複合人稱視角」,展開旨在拓展敘述者視域和知域的「我向思維敘事」受到部分讀者的誇讚,認為這種敘述方式是「來自中國的傑作佳構」;差評讀者則認為作品「對『倒敘』(閃回)的使用太過頻繁、多變而令人費解,(故事)情節中的時間前後穿插,讀來令人困惑」。
在王西強看來,莫言小說的敘事實驗——敘述時空與故事時空轉換上的「時空拼接」、敘述人稱視角的轉換等,導致英語世界讀者「閱讀不暢」和「審美受挫」。
從審美接受角度來說,上述「差評」恰恰說明莫言在《紅高粱家族》中使用的敘述「時空拼接法」和旨在拓展敘述者視域、知域而創造性地使用「複合人稱視角」,以及由此開創的「我向思維敘事」對英語世界讀者來說是一種前所未見的「陌生化」敘事形式,是其未曾有過的閱讀經驗,是「莫言體」的新歷史主義敘事!「因此,我們可以說,英語世界讀者對《紅高粱家族》在敘事上的『差評』和『拒斥』在很大程度上正源於其未曾閱歷過這樣獨特的作家和這樣風格獨特的作品。」王西強評述道。
譯者有時整段漏譯被質疑
迄今為止,莫言共有33篇/部作品被9位英語國家譯者翻譯成英文、由9家英語國家地區出版社出版並進入英語國家地區文學市場。其中有21篇/部是由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譯成英文進入英語國家地區讀者閱讀視野,成為英語國家地區「翻譯文學」的一部分。對於莫言作品英譯本的翻譯質量,好評讀者都較為一致地認可葛浩文的翻譯質量。差評讀者中有多人質疑和否定譯文質量。
有讀者認為,《紅高粱家族》「需要重譯,小說很好!就是譯文拙劣,而且太拖沓」;有讀者指出,差評的原因「可能是糟糕的翻譯」;有讀者指出《紅高粱家族》「需要一個忠實、完整的重譯本!美國譯者葛浩文一定是受到外界壓力的影響,時間緊沒有耐心翻譯,漏譯很多。讓人難以忍受的是:但凡遇到怪詞、難詞,他都跳過不譯;他跳過了幾百個句子、有時是整段整段漏譯」。持此類觀點的讀者多是「忠實翻譯觀」的擁護者,對葛浩文翻譯中的「改譯」「創譯」「減譯」和「漏譯」等意見較大。
王西強在文中還表示,從整體來看,莫言小說在英語世界普通讀者中還是很受歡迎的,好評遠多於差評。莫言作品被不斷閱讀、品評,作品的「意義」在讀者的閱讀和評價中不斷生成。莫言作品英譯本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意蘊源起於中文原作,通過翻譯在英語世界讀者中進行著跨文化的「文本旅行」,其作為英語世界「翻譯文學」的「意義」也在不斷生成。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