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像生孩子一樣幸福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譯者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像生孩子一樣幸福

  去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作品的譯者陳安娜功不可沒。今年,陳安娜因為在介紹中國和傳播中國文化方面有突出貢獻,獲得第七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低調的瑞典翻譯家陳安娜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電子郵件專訪時透露,最新翻譯的莫言作品《蛙》大概明年出版。「和其他中國作家比較,莫言作品還不是最難翻譯的。要說翻譯完一部好作品的心情,有點像母親生下一個孩子的幸福吧,也是一個自己的作品。」

  昨日,陳安娜及其丈夫萬之接受了成都商報記者的電子郵件專訪,陳安娜的丈夫、同為翻譯家的萬之告訴記者,自己也是才得知陳安娜獲得本年度的「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萬之把記者的信及提及的問題向妻子陳安娜轉述了後,代她將答案敲成文字,「因為她也比較忙,我就替她回復。有關獲獎感言,現在大概可以用四個字:無話可說。」

  萬之稱,陳安娜不會來北京領獎,因為消息比較突然,要她八月底去北京領獎,但她那時的工作早都排滿了(她在一個瑞典國家圖書館有全時工作,文學翻譯都是靠業餘時間完成的),無法離開。可能會請瑞典大使館的人代領吧。

  正在翻譯莫言作品《蛙》

  預計明年出版

  在回復記者的郵件中,陳安娜和丈夫萬之告訴記者,最近,陳安娜翻譯工作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翻譯對象依然是莫言的作品,她說自己正在翻譯莫言的作品《蛙》,這部瑞典文版的《蛙》大概明年就能正式出版。

  為何會多次選擇莫言的作品,翻譯《蛙》的難度如何?陳安娜直言,莫言作品很多,風格也多樣,有些容易讀懂,比如《紅高粱》,有些很難理解,比如《檀香刑》,所以至今她都還沒有嘗試翻譯。此外,陳安娜還專門提到《生死疲勞》也屬於比較難翻譯的作品,所以她在這個作品上面花的時間就比較多。

  儘管如此,和其他中國作家比較,陳安娜認為莫言的作品還不是最難翻譯的。而那些難懂的作品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地方性強的語言。要說翻譯完一部好作品的心情,「有點像母親生下一個孩子的幸福吧,也是一個自己的作品,比如翻譯莫言的作品,得到評論界的好評,自然更高興。」

  成為莫言的瑞典文翻譯專業戶,陳安娜表示,自己在翻譯的過程中感到莫言確實很會講故事,故事引人入勝。最初,陳安娜看過《紅高粱》電影,在1992年左右讀到此書英文版的時候陳安娜就喜歡上了莫言的作品。

  莫言獲得諾獎後

  《紅高粱》在瑞典賣出三萬冊

  記者問起陳安娜對莫言的印象,陳安娜說自己最後一次見到莫言是在去年12月,莫言到瑞典領獎的時候,她說,自己與莫言見面的次數不多,總共只見過四次,第一次是2001年,陳安娜夫婦請他和王安憶訪問瑞典,還到陳安娜家裡來過,夫婦都感覺莫言比較隨和,性情也溫和,言辭雖然不多,卻很有意思。第二次見面就隔了十來年,2012年5月陳安娜的丈夫在上海出版一本譯著《阿尼阿拉號》,陳安娜也去參加了新書發布會,看到莫言也來了。兩人一起去陳安娜丈夫出生的老家常熟玩了一天。那是莫言和安娜接觸最長的一次,輕鬆愉快,感覺就像老朋友一樣,這次能近距離看到莫言在自身生活中自然輕鬆的姿態,還看到莫言待人厚道,莫言送給開車送他們去的年輕司機一本書,還籤了名,並和這個司機一起照相。「據說現在這位司機家裡就掛著他和莫言一起照的照片。」這年八月,陳安娜又去北京參加過中國作協召開的翻譯家的會議,也見到了莫言。

  陳安娜認為莫言獲諾獎前後在讀者心中差別還是很大,莫言得獎前,瑞典一般讀者對他了解並不多,只有瑞典學院的院士,一直關注他的作品。比如評委主席維斯特拜裡耶,他對莫言的作品非常熟悉,不光讀瑞典文譯本,還讀了非常多的英德法文譯本。莫言獲得諾獎之後,瑞典的讀者當然大大增加,《紅高粱》就賣了三萬冊(瑞典總共才九百萬人口)。「很多讀書會還請我們去講解,興趣濃厚。報紙上的書評,幾乎都是讚揚的。」

  陳安娜

  瑞典人,1965年生,本姓古斯塔夫森,翻譯家,供職於一家圖書館。高中畢業後先在斯德哥爾摩大學東亞學院師從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等學習中文及中國歷史等課程,後成為隆德大學漢學家羅斯招收的首批中文博士生之一。長期以來從事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20多年譯了20部中文小說,包括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餘華的《活著》等。20世紀80年代嫁給了來自中國的翻譯家萬之(原名陳邁平),隨夫取了中國姓氏「陳」。

  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由原新聞出版總署於2005年設立,旨在表彰在介紹、翻譯和出版中國圖書、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的外國翻譯家、作家和出版家。目前,該獎項已舉辦六屆,來自美國、法國等14個國家的33位出版家、翻譯家和作家、漢學家獲此殊榮。

相關焦點

  • 譯者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 像生孩子一樣幸福
    [導讀]低調的瑞典翻譯家陳安娜接受記者專訪時透露:「和其他中國作家比較,莫言作品還不是最難翻譯的。要說翻譯完一部好作品的心情,有點像母親生下一個孩子的幸福吧,也是一個自己的作品。」去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作品的譯者陳安娜功不可沒。今年,陳安娜因為在介紹中國和傳播中國文化方面有突出貢獻,獲得第七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低調的瑞典翻譯家陳安娜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電子郵件專訪時透露,最新翻譯的莫言作品《蛙》大概明年出版。「和其他中國作家比較,莫言作品還不是最難翻譯的。要說翻譯完一部好作品的心情,有點像母親生下一個孩子的幸福吧,也是一個自己的作品。」
  • 莫言獲獎,譯者陳安娜、葛浩文功不可沒
    莫言獲獎,將莫言作品帶到瑞典的瑞典翻譯家陳安娜也成為網友關注焦點。不少網友在網上向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此外,莫言作品的英語翻譯葛浩文也對其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居功至偉。
  • 莫言瑞典語譯者陳安娜:他是一個好人
    本報記者 張潤芝 發自北京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能被譯成瑞典譯本被瑞典文學院所認知至關重要。而莫言的瑞典語譯者是知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的高徒陳安娜。  馬悅然曾經說,中國人遲遲拿不到諾獎文學獎是因為沒有好的翻譯。此番莫言創造歷史,陳安娜的翻譯當然功不可沒。
  • 莫言的強項就是他的故事——專訪莫言小說瑞典語譯者陳安娜
    他很真實,但又有像魔幻現實主義的很多奇怪東西,比如剛出生的孩子會和閻羅王一起談話,一個人變成豬或變成驢等等這種很奇怪的東西,把這些很真實很魔幻的東西都弄在一起。這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看時就覺得很有滋味。」10月13日,莫言3部小說的瑞典語譯者陳安娜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電話專訪,聊起她讀莫言作品的感受。
  • 陳安娜:莫言有些語言很難翻譯 特別是罵人的話
    陳安娜1965年出生在瑞典北部,高中畢業後入讀斯德哥爾摩大學東亞學院,師從馬悅然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後進入瑞典隆德大學,成為著名漢學家羅斯的弟子和首批中文博士生之一,1997年獲得博士學位。  陳安娜的職業是圖書管理員,但她對翻譯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情有獨鍾。
  • 揭秘莫言作品的翻譯家們:陳安娜是"最重要女人"
    中新網12月13日電(劉通) 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3日,中國作家莫言赴瑞典皇家歌劇院,與翻譯家陳安娜進行交流。  莫言之所以能夠斬獲諾貝爾文學獎,各國翻譯家可謂功不可沒。他的作品被廣泛翻譯後,提高了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莫言此次飛赴瑞典,特地以個人名義邀請了不少嘉賓,其中就有不少位翻譯家。他還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場合表示,這是為了表達對他們工作的深深謝意。
  • 莫言諾貝爾獎「背後的功臣」:各國譯者功不可沒
    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劉歡)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瑞典翻譯家陳安娜成為中國網友關注焦點。不少網友在狂歡的同時,對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此外,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譯葛浩文,被認為對其作品的世界影響力居功甚大。莫言作品的其他國家譯者,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
  • 瑞典翻譯家陳安娜
    劉歡  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瑞典翻譯家陳安娜成為中國網友關注焦點。不少網友在狂歡的同時,對陳安娜表達感謝,稱「譯者功不可沒」。  今年8月,莫言曾透露,他在瑞典出版了三本書:《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勞》,譯者均為陳安娜。陳安娜這個名字,開始為中國網友熟知。莫言獲獎後,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彼得·恩格隆曾表示,莫言的作品在被翻譯成瑞典文時,確保了原汁原味。
  • 莫言獲獎翻譯家功不可沒 陳安娜是其"最重要女人"
    陳安娜  莫言背後「最重要的女人」  陳安娜生於1965年,師從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從事翻譯現代中文作品20多年。截至2012年,她已經翻譯了20部中文小說,其中包括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勞》。
  • 莫言作品英譯者葛浩文:美國評論家比較喜歡閻連科
    葛浩文作為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美國漢學家葛浩文是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譯者。去年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曾坦言,自己的獲獎離不開譯者的功勞。因莫言這句話,其小說的瑞典語譯者陳安娜和英文譯者葛浩文受到中國讀者的關注。其中,年逾古稀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致力於把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到西方,是英文世界目前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被中美媒體譽為「唯一首席接生婆」。
  • 莫言獲獎翻譯功不可沒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
    1  成就莫言的「瑞典女人和美國男人」  這幾天,陳安娜和葛浩文成了網絡搜索的熱門詞彙。陳安娜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瑞典文翻譯。葛浩文則是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譯。11日,在莫言獲獎的消息傳出後,陳安娜在第一時間通過微博發表「太陽」、「蛋糕」的圖像,表示祝賀。
  • 翻譯者談莫言作品:有一些罵人的話我覺得很難
    有時候,翻譯比原創還要艱苦。」  陳安娜:最喜歡的是莫言那種「講故事的能力」  陳安娜生於1965年,師從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從事翻譯現代中文作品20多年。截至2012年,她已經翻譯了20部中文小說,其中包括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勞》,並獲得過瑞典學院的翻譯獎。
  • 譯著成天書:誰攪爛了版權書的翻譯文本
    無保障 優秀譯者淡出 在國內,做圖書翻譯成了最不靠譜的事情之一。首先是薪資少,即便是直接從出版社接到了翻譯任務,封頂也就給稅前千字80元人民幣的價格,而且還要交稅。假設書的譯稿為10萬字,翻譯費為千字80元人民幣,那麼需要繳的稅為100千字*80/千字*(1-20%)*14%,即896元人民幣。
  • 莫言作品主要英譯者葛浩文: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可以說,葛浩文的研究構成了他對蕭紅的深刻理解,中西之間距離的拉近促成了一部作品的最終誕生。 天下誰人不識君:譯介莫言 莫言《紅高粱》的英譯是令葛浩文聲名鵲起,走向事業巔峰的契機。這一譯本也是陳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在把《紅高粱》譯為瑞典語時的重要參考。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對譯者很體貼(組圖)
    在論壇上,學者與美國著名文學翻譯家葛浩文(莫言著作的英譯者)的交流,不僅對於翻譯學界、比較文學界,而且在推動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走出去上,也有頗多啟發。  葛浩文昨天表示,譯者與作者的關係並不總是愉快的,幸運的是,他與多數小說家的合作都很愉快,尤其是與莫言的合作,莫言是一個非常支持譯者工作的作者。
  • 專訪莫言作品翻譯家葛浩文:莫言小說的鄉土味最難翻譯
    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譯葛浩文接受本報記者師文靜(右一)訪問。  特派斯德哥爾摩記者 師文靜  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吸引了一大批知名翻譯到場,其中有莫言作品的日文翻譯吉田富夫、英文翻譯葛浩文以及瑞典文翻譯陳安娜。在莫言結束演講後,記者在瑞典學院樓梯口採訪到莫言的英文翻譯葛浩文。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譯家,曾經因為翻譯莫言的名著《紅高粱家族》而登上事業的頂峰。葛浩文說,莫言的演講讓他很感動,而莫言作品的鄉土味是翻譯中最難的環節。
  • 優秀翻譯人才稀缺 陝西文壇呼喚名翻譯陳安娜
    莫言獲得諾獎,其作品的翻譯者、瑞典漢學家陳安娜功不可沒。可以說,對中國文學而言,能否走向世界的關鍵之一就是恰到好處的翻譯。眼下的陝西文學界,並不缺少好作品,但記者走訪多位省內翻譯家後獲悉,陝西文學要想擴大國際知名度亟須越過翻譯這道關。
  • 莫言小說英文譯者:下一步將翻譯劉震雲
    作為莫言小說的英文譯者,這是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葛浩文首次造訪中國。在當天的媒體見面會上,葛浩文透露,此行既是應清華大學邀請參加會議,也是為他下一步翻譯劉震雲、賈平凹小說而來。回應顧彬:翻譯有貢獻但成就屬於作家作為莫言《紅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等十部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使得莫言的小說進入英文世界,因此也被認為是莫言得諾獎的重要「推手」。今年初,在香港嶺南大學召開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德國漢學家顧彬認為如果沒有葛浩文的翻譯,莫言不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莫言作品譯者葛浩文:我只譯我喜歡的小說(圖)
    關於翻譯,葛浩文有他的特殊心得:「作者與譯者之間,是一種不安、互惠互利,且偶爾脆弱的關係。」  譯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有時「很脆弱」  莫言得獎後,很多人說,葛浩文的出色翻譯以及他在翻譯時對莫言原著進行的許多大膽刪節甚至改寫,使譯本更適合西方讀者的閱讀口味,才引起了諾獎評委對莫言小說的青睞。對此種傳言,葛浩文予以「斷然否認」。
  • "連譯帶改"風格遭質疑 莫言作品英譯者選擇"妥協"
    原標題:莫言作品英譯者選擇"妥協"  「我已翻譯完莫言的作品《蛙》,這次,一字不改。」昨天,美國著名漢學家、莫言作品英譯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的「中國文學走出去:挑戰與機遇」學術研討會上亮相。葛浩文在會上透露,算上這一本,他已完成了第10部莫言作品的翻譯。但和過去有所不同的是,他的翻譯風格有一點點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