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讀者曾對莫言作品反映不同:一半欣喜若狂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俄羅斯讀者曾對莫言作品反映不同:一半欣喜若狂
2014-11-02 07:52:14來源:人民日報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在俄羅斯,文學批評家、讀者和博主對譯成俄文的莫言作品,有什麼反應?

  2012年10月以前,除了一些研究當代中國文學的漢學家以外,誰也不認識這位著名的作家。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後,俄羅斯人對他作品的興趣陡然變大,尤其是他的第一部俄譯長篇小說《酒國》就在這個時候面世了。莫言像一顆閃亮的星星衝進了俄羅斯文學蒼穹。大量各種各樣的反響幾乎爆棚了。一位俄羅斯博主對莫言作品《酒國》做出了如下的評語:「毫不誇張地說,這部小說是文學的一個新現象,沒有類似的。也許這部小說是非常中國化的。事實上,俄羅斯讀者不認識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沒有可與之相比較的。《酒國》這部小說需要長期認真的閱讀與深思熟慮的讀者。」

  可惜的是,今日這種深思熟慮的讀者在俄羅斯並不多。在當代俄羅斯文學與歐美譯成俄文的作品中,大部分是消遣讀物。在2012年以前,俄羅斯出版的中國內地作家的作品比海外華人作家的少,因為出版社是根據西方批評家的評價進行選擇。然而,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後,情況改變了,俄羅斯讀者對中國當代文學的興趣高漲起來。

  兩年前,俄羅斯讀者開始看莫言的書,但他們對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第一部譯成俄文的長篇小說的反應截然相反:一半讀者欣喜若狂,而另一半讀者說讀這篇小說是在浪費時間。這是莫言試驗性的一本小說,作家使用很多後現代寫法,各種各樣的中國知識豐富,包括古今歷史、詩詞、成語、歇後語、名言等。在這種知識的瀑流下,非加腳註不可。這部小說裡暗語、沒說完的意思也很多,中國人都能懂,但外國人不一定能看懂。

  推廣中國當代文學才開始,像任何事情一樣,各種困難會很多。但是,最大的困難當然是文化差異。一位俄羅斯批評家表示,除了英文、法文,還有一個斯堪的那維亞文書籍以外,諾獎委員會只靠翻譯者的推薦選擇諾貝爾獎獲得者。開始翻譯莫言的書,我才了解到他是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豐乳肥臀》是一部驚心動魄的作品。我以為,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只有一個辦法,用加腳註的方法才能使完全不了解中國現實的俄羅斯讀者明白中國文化與社會的常識、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古今情況等。另一位俄羅斯文學批評家表示:置身生動的異域景色中,從瀰漫著美食烹飪、酒精味道的隱喻中擠過來真不容易。俄羅斯讀者看完《酒國》後,或許會有這種感覺。

  一說到腳註,我們就需要面對出版社對腳註的態度。任何文本以外的腳註都會增加書本的容量,增加價格,可能降低書本的銷售。出版社反對腳註,所以譯書裡的腳註很少。但與此同時,腳註是應該有的。我是腳註的支持者,我翻譯的小說腳註比較多。比如,在俄譯《酒國》的446頁裡有200多個腳註,在俄譯《豐乳肥臀》的830頁裡有260多個腳註,在俄譯《生死疲勞》裡一共有300多個腳註。對讀者來說,腳註很重要,能夠幫助他們準確理解與深入體會《酒國》的奇幻之旅和《豐乳肥臀》的歷史之景。應該對難翻譯的地方進行解釋,比如一些成語、歇後語、諺語、俗話、雙關語等。儘管文本會增加一些,但是原文不會縮短。民族習俗、歷史人物、地理環境、革命事件、社會運動、歷史史料、劇作雜誌、文壇史實、文藝理論等難免需要註解。註解大多採用音譯加意譯的方式,通過腳註內容闡明音譯,擴展意譯。整體來說,是簡潔扼要、清晰明快、客觀自然、符合事實的。從讀者的閱讀接受度和跨文化交流角度出發,這種注釋是必要而成功的,是對小說思想的呈現和主題的提升,其意義和效果是積極的。

  限於篇幅和譯作體例,《豐乳肥臀》俄譯本無法對富含中國傳統民俗和歷史文化的因素進行詳細的註解,也無法深度呈現中國獨特的儒家思想和審美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異國讀者的閱讀困難,阻隔了俄羅斯讀者對小說情節、背景的了解和對作品思想的深度把握,進而直接影響了當代中國文學在俄羅斯的閱讀接受和審美評價。對俄羅斯讀者來說,莫言仍然是遙遠的、陌生的。小說裡充足的註解在相當程度上把小說變成了一個中國風俗習慣的手冊。

  總之,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傳播中國文化與文學很重要,特別是對青年人來說。青年漢學家們發現了莫言的作品,表示很高興。多年住在中國的俄羅斯人承認,他們重塑了對中國的看法,重新發現了中國。

  《酒國》後,《豐乳肥臀》也面世了,十足懷疑派也不得不承認,莫言是當代最出色的作家之一。批評家則表示,莫言把非常強烈的現實主義、民間故事、怪誕幻想與高大宏偉的歷史性,豐富地混合在他製造的鍋裡。他們被驚人的、超國家的感召力迷惑了,感慨以前怎麼不認識莫言呢?另外,可以說莫言的高密鄉、馬爾克斯的馬康多、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現在不光是地理概念,而且是文學標誌。

  莫言的聲望在俄羅斯越來越大。俄羅斯文學短評裡《豐乳肥臀》位列前十,還入選2013年5部最有趣味的作品之一。《豐乳肥臀》從2013 年初以來一直是暢銷書。總的來講,在俄羅斯,全國各地都開始認識莫言。

  克服文化差異,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與文學的特點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只是需要時間,需要翻譯家的努力和專業的態度。

  (作者 葉果夫)

相關焦點

  • 【鏡鑑】俄翻譯家談翻譯莫言作品成俄文:機遇與挑戰並存
    他對中國文學、對譯成俄文的莫言作品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本文原載於《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02日 07 版)   在俄羅斯,文學批評家、讀者和博主對譯成俄文的莫言作品,有什麼反應?   2012年10月以前,除了一些研究當代中國文學的漢學家以外,誰也不認識這位著名的作家。
  • 俄羅斯讀者閱讀哪些中國作家的作品?
    俄羅斯讀者對中國散文的興趣在不斷增長。在俄羅斯書籍市場,這是相對較新的趨勢,且呈上升之勢。總體而言,中俄作品互譯已有100多年的歷史。1903年,普希金的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成為進入中國首批譯作中的作品之一。
  • 莫言:好的作品應當老少鹹宜 會努力為孩子寫書
    作家莫言 記者孫佳涵/攝「中德文學對話」讀者見面會8月31日在第20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中國出版集團展區舉行。這場見面會匯集了莫言、李洱、徐澤臣、張悅然等知名中國作家與布克哈特・施皮嫩、安娜・魏登霍爾茨、羅伯特・辛德爾、舍爾克・法塔等德語作家,陣容可謂十分豪華。與會作家們圍繞「中德作家作品及文化交流」等內容各抒己見,並與現場讀者進行了互動交流。 在述說自己喜愛的作品環節,莫言說,自己讀過很多德國作家的作品,最喜歡德國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以及詩人、劇作家歌德的詩歌和小說。
  • 意義在閱讀中生成——莫言小說英語世界讀者接受調查
    進入目標語國家地區文學市場的「翻譯文學」的讀者接受度,既能反映源語作家作品在目標語國家地區的讀者認可度,也能反映翻譯家的翻譯水準和譯文質量。褒揚莫言小說細節描寫的讀者認為莫言小說的細節含量大,「尤其是戲劇性的細節」「繁複得令人難以置信」,有人認為細節描寫為莫言作品塑造了多樣而生動的人物形象和中國圖像,「很棒的故事……寫得漂亮,非常生動」,「生動、感人、殘酷的中國文學作品」,「精彩的故事,活靈活現的中國」;有人認為細節描寫使莫言作品充滿了豐富的意象、「熠熠生輝的圖景」「史詩般的令人不安的畫面」「美麗的象徵」,是「(細節)高密度小說」;有人認為細節描寫使莫言小說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 專訪莫言作品日文版翻譯吉田富夫:願莫言獲獎後多多保重
    吉田富夫在日本廣島的一個山村長大,山村的生活經歷正是他與莫言結緣的重要因素,這讓他對莫言的作品有著強烈的共鳴,對莫言作品中蘊含的共通的人性有著很深的體會。在通過旅日華人作家毛丹青認識莫言之後,吉田富夫便開始投入到翻譯莫言作品的工作中,截至目前已翻譯並出版了7部莫言主要的長篇作品,第8部《天堂蒜苔之歌》剛於10月底翻譯完畢,即將出版。
  • 英譯本莫言作品反響怎樣?
    莫言在高密老家(資料圖)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文學作品在英語世界反響如何?11月3日,陝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王西強在中國社會科學網上發表了題為《意義在閱讀中生成——莫言小說英語世界讀者接受調查》的學術研究文章。
  • 諾獎第一人,為啥語文課本從不選錄莫言的作品?讀者:揭露人性
    導讀:很多人常常拿路遙和莫言做比較,在莫言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醜惡的人,可是在路遙的作品中,我們卻看不到一個壞人。說性莫言的讀者應該知道,莫言建立了自己的寫作根據地,當然這個根據地就是山東高密東北鄉。作為一個傳統的鄉村表述者,莫言的作品中有許多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 外媒稱莫言並未享譽全球:英文版作品很難獲得
    莫言作品英譯本進入亞馬遜全球網站暢銷榜———  對於國內的公眾來說,這幾天確實是熱鬧壞了,書店莫言的書被「瘋搶」,舊書也被熱炒至天價,「高密火燒」和烤雞被標註「莫言故鄉」,與莫言無關的產品也牽強附會,「送老師」、「送領導」的廣告被拋棄,代之以「送莫言」。
  • 莫言諾貝爾獎「背後的功臣」:各國譯者功不可沒
    讀他的作品,可以了解中國社會很多的情況。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非常人道。  杜特萊同時讚揚了莫言對諾獎淡然的態度。莫言在獲獎後曾說,一個月後,等獲獎引起的轟動過去後,他還想寫作,想寫很多很多的作品。「我想這是很好的事情」,杜特萊說。  日本譯者藤井省三:曾被莫言贊很有地位  莫言在日本擁有眾多讀者。
  • 帕慕克作品研討會舉行 莫言:中國作家無諾貝爾情結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昨天,在土耳其駐華大使館舉行了今年諾貝爾獎得主帕慕克作品《我的名字叫紅》的研討會,這是他目前在內地惟一一本中譯本圖書。  座談會上,所有與會作家學者都對帕慕克給予了慷慨的讚揚,不少人表示要向帕慕克致敬。
  • 陳丹青:莫言的東西沒看過,但我知道他獲獎與作品無關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作為公眾人物的劉震雲、陳丹青等人都對莫言獲獎發表了看法,而擅長寫作,多年編劇生涯的劉震雲說話相對委婉,而陳丹青卻相反,可謂語出驚人。他談論事物,非壞即好,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一眾喧鬧和擁躉下,陳丹青說;「莫言的東西沒看過,但我知道他獲獎與作品無關。」由於陳丹青在當代評論界的聲望,很多對莫言作品褒貶不一的讀者,就此可以肯定對莫言的否定。
  • 英譯本莫言作品反響怎樣?《生死疲勞》等最受關注
    《生死疲勞》的讀者評價次數是138次,好評106次,差評32次;《紅高粱家族》的讀者評價次數是131次,好評91次,差評40次。通過高頻詞研究讀者反應王西強稱,他通過搜集上述這兩部作品的讀者評價高頻詞和關鍵詞,研究莫言小說英譯本作為「翻譯小說」在英語國家地區讀者中的反應。
  • 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莫言原名管謨業,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作為一名鄉土文學的愛好者,莫言因創作一系列充滿「鄉情」的文學作品而著名,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小說中的「姑姑」與現實中的姑姑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之處,現實的姑姑真實的經歷了那個年代的一切,小說的「姑姑」也在莫言的筆下經歷了相同的事情。但是文學作品的虛構成分,也讓眾多讀者發揮了自己的想像空間,將自身見聞結合起來,心中便有了更多個版本的「姑姑」。
  • 翻譯家葛浩文:一年後西方讀者就忘記莫言了
    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
  • 莫言作品譯者葛浩文:我只譯我喜歡的小說(圖)
    譯者與作者之間的關係有時「很脆弱」  莫言得獎後,很多人說,葛浩文的出色翻譯以及他在翻譯時對莫言原著進行的許多大膽刪節甚至改寫,使譯本更適合西方讀者的閱讀口味,才引起了諾獎評委對莫言小說的青睞。對此種傳言,葛浩文予以「斷然否認」。他認為,莫言得獎首先是因為小說寫得好,而他對莫言作品的刪節與技術處理「並不多,很有節制」。
  • "連譯帶改"風格遭質疑 莫言作品英譯者選擇"妥協"
    昨天,美國著名漢學家、莫言作品英譯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的「中國文學走出去:挑戰與機遇」學術研討會上亮相。葛浩文在會上透露,算上這一本,他已完成了第10部莫言作品的翻譯。但和過去有所不同的是,他的翻譯風格有一點點改變。
  • 譯者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像生孩子一樣幸福
    去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作品的譯者陳安娜功不可沒。  為何會多次選擇莫言的作品,翻譯《蛙》的難度如何?陳安娜直言,莫言作品很多,風格也多樣,有些容易讀懂,比如《紅高粱》,有些很難理解,比如《檀香刑》,所以至今她都還沒有嘗試翻譯。此外,陳安娜還專門提到《生死疲勞》也屬於比較難翻譯的作品,所以她在這個作品上面花的時間就比較多。  儘管如此,和其他中國作家比較,陳安娜認為莫言的作品還不是最難翻譯的。
  • 譯者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 像生孩子一樣幸福
    去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作品的譯者陳安娜功不可沒。今年,陳安娜因為在介紹中國和傳播中國文化方面有突出貢獻,獲得第七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低調的瑞典翻譯家陳安娜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電子郵件專訪時透露,最新翻譯的莫言作品《蛙》大概明年出版。「和其他中國作家比較,莫言作品還不是最難翻譯的。要說翻譯完一部好作品的心情,有點像母親生下一個孩子的幸福吧,也是一個自己的作品。」
  • 莫言作品有望收入高中選修讀本 王旭明稱是巧合
    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昨天向記者證實:莫言作品有望收入高中選修讀本,不過,此舉並非是因為莫言剛剛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是巧合。  「上個月,我們向社裡報了選題,準備出版《中外短篇小說》高中選修讀本,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蔔》恰好是備選篇目。」語文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研組副編審張夏放告訴記者。
  • 莫言得獎之後作品依然沒人看?陳丹青:他得諾貝爾與文學作品無關
    莫言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名聲大噪,作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他一夜之間成了全中國人的驕傲,但不同於其他獲得諾獎的作家那樣因為這個榮譽從此被推上神壇。當時這番言論也在網絡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既然已經表示並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又怎麼有資格批評他的得獎和作品本身關係不大、只是因為評選委員會想要討好中國人嗎?退一步而言,即使評選委員會真的想討好中國,那為什麼是莫言,而不是別人,是不是因為莫言的作品確有過人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