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2020-12-16 關山硯

莫言原名管謨業,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作為一名鄉土文學的愛好者,莫言因創作一系列充滿「鄉情」的文學作品而著名,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

他筆下的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一經發表便引起文壇轟動,繼而拍攝成電影被搬上了大螢屏,《紅高粱》最終也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同名的《紅高粱》電視劇一經播出也榮獲了各大電視劇獎項。

2011年莫言又憑藉鄉土文學長篇小說《蛙》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成功的將民間故事與歷史和當代的背景相結合,通過魔幻現實主義表現出來。

《蛙》全篇一共分為五部分,前四部分別由一封書信和正文構成,第五部則是一封書信和一部九幕話劇組成。第五部虛構的話劇雖然在小說正文之後,但是它的存在卻有著重大的意義。話劇的存在象徵著小說的結尾,但它虛構的形式又推翻了前四章的真實性,前後一實一虛不僅形成了強烈對比,也更襯託出生育這一問題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的重大影響,完善了整篇小說的互文關係。

《蛙》主要講述了筆者「蝌蚪」的姑姑萬心作為一名鄉村婦產醫生的一生,莫言以自己的親姑姑管貽蘭為創作原型,加入了文學創作的虛構成分,小說前期用真實淳樸的語言將那個年代的事情展現得惟妙惟肖,後期又加入了大量的幻覺魔幻主義,彰顯出在現實與歷史的作用下,人的內心和本質發生的強烈變化。

《蛙》的成功之處在於將現實與魔幻進行了結合,不僅小說中的「姑姑」在現實生活中有原型,連小說中的高密東北鄉都是虛構而成,因此而形成了一個文學概念,泛指實行過生育政策的所有土地。

一、《蛙》中關於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描繪

1、原型姑姑與虛構「姑姑」

原型姑姑名叫管貽蘭,是東北高密有名的婦科醫生,如今83歲高齡的她膝下有兒有女生活幸福。而姑父也不是什麼民間手藝人,而是一名司機。

從事醫生40多年的姑姑接生過一萬多個孩子,最開始聽莫言說要以她為原型寫一本小說的時候,姑姑是同意的,在她看來莫言也是自己接生的,而且非常孝順,所以很相信他。但是文學的創作肯定會有虛擬的成分,因此姑姑只負責將「骨頭」告訴他,而關於小說「肉」的部分則由莫言自己去創造。

管貽蘭老人(右一)與莫言(左二)的合影

經過莫言十幾年的構思而形成的小說中的「姑姑」萬心,最終出現在了大家面前。小說中的「姑姑」雷厲風行,作為根正苗紅的老軍醫後代,她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了一名婦產科醫生。

小說中的「姑姑」與現實中的姑姑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之處,現實的姑姑真實的經歷了那個年代的一切,小說的「姑姑」也在莫言的筆下經歷了相同的事情。但是文學作品的虛構成分,也讓眾多讀者發揮了自己的想像空間,將自身見聞結合起來,心中便有了更多個版本的「姑姑」。

2、前期樸實文字與後期虛構話劇的表現形式對比

小說前三部採用敘事的方式,將故事情節一一道來,不僅講述了姑姑職業的一生,也加入了在姑姑的影響下筆者的婚姻經歷、以及周圍村民的生育歷程。

文中的背景是山東高密一個鄉村,這裡的人好以身體的某個部位來取名,如陳鼻、王肝之類,連筆者的大名也叫萬足。在充滿鄉土氣息的土地上,莫言的文字簡單而淳樸,這裡有著最原始的農村生活風貌,是個傳統的靠老天爺吃飯的鄉村。風調雨順的時候,滿地的地瓜可以飽肚子,顆粒無收的年月,連桑樹葉都扒來吃。

「他笑了,這就是文明社會啊!文明社會的人,個個都是話劇演員、電影演員、電視劇演員、戲曲演員、相聲演員、小品演員,人人都在演戲,社會不就是一個大舞臺嗎?」

這是筆者的髮小李手在聽說自己年過五旬,但是卻有一個胎兒在陳眉肚子中孕育時候說的一段話。小說從第四部分開始到最後的話劇,就加入了虛構的成分。各種話劇式的對話、以及小獅子50多歲之後仍然「懷孕」的情節,無疑增添了小說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3、圍繞陳鼻一家的人丁興旺與家破人亡對比

「尊貴的夫人,尊貴的先生,我來自西班牙拉·曼卻的騎士堂·吉訶德,向你們表示深深的敬意,鄙人願為你們竭誠服務。」「別逗了我說,陳鼻,你裝什麼洋蒜,我是萬足,她是小獅子……」

陳鼻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他長著一顆大鼻子,他的大鼻子在高密鄉裡是特異,但卻是一種異域風情的體現。有著生意頭腦的陳鼻思維活泛,通過向鄉裡時髦小青年賣電子表、賣煙賺了一筆小財,成了村裡的萬元戶。

陳鼻本來與王膽生了一個女兒陳耳,一家三口和和美美,但為了實現生個兒子傳宗接代,硬是讓不具備生育條件、身材侏儒的王膽懷了二胎。超生的王膽到處躲藏,最終在竹筏上早產生下了陳眉,自己也丟了性命。

喪妻之後的陳鼻一蹶不振,終日與菸酒作伴,連早產的女兒也不管不顧,悔悟過後交了超生罰款,將兩個女兒撫養成人。可是一對美貌的姐妹花卻在玩具廠大火中一死一傷,陳鼻最終也淪落在街頭扮成堂吉訶德的模樣乞討,又遭遇車禍精神失常。

陳鼻的模樣無疑是英俊的,王膽也是俊俏可人,一對姐妹花更是得了父母的優秀基因,就是這樣整齊的一家四口,卻夾雜在歷史的漩渦中分崩離析,落得個家破人亡的結局。陳鼻以前是個精明的生意人,通過後來瘋瘋癲癲的模樣對比,以及戲曲似的話語,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從現實走向虛擬的陳鼻,更是被魔幻主義色彩掩蓋下的陳鼻。

二、寫實與虛構對比的作用

1、突出「蛙」的象徵意義

「蛙,既是青蛙的蛙,也是娃娃的娃,更是女媧的媧」

小說的名字是《蛙》,文中也時常提到蛙這一物種,由此可見蛙在小說中是具備多重意義的一個符號。首先它代表蛙,象徵著強大的繁衍能力,其次它又代表了娃娃,是崇高生命的象徵,再次它又寓意了女媧造人開天闢地,是世界上所有一切的來源。

青蛙與女媧本就是寫實與虛構的一種對比,小說中也加入了「青蛙戲人」等民間傳說,更突出了「蛙」的象徵意義,由此向讀者表達了一種對生命崇高的敬意。

2、增加作品的張力與感染力

「李大偉先生說,莫言老師的作品將艱難、苦難和光明融匯在了一起。」

一部偉大而優秀的作品,通常可以直達靈魂最深處,給人以致命一擊。

《蛙》是一部寫實主義作品,它真實的反映了生育政策在推行過程中的歷程,以及被實行者的經歷變化,通過魔幻的主義色彩,更加渲染出它的影響力,但這一切都是淺層意象,真正的內涵則是莫言通過小說《蛙》,向我們展現了對於生命這一過程的崇高和敬意,以及對生殖繁衍的頂禮膜拜。

三、莫言鄉土文學中摻入魔幻現實主義的原因

「莫言曾在採訪中表示,他在1984年第一次讀到《百年孤獨》時大為驚嘆,原來小說可以這樣來寫!」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他最擅長的魔幻現實主義寫作風格也影響了中國眾多作家,推動了中國尋根文學和本土文學的發展,作為尋根文學代表作家之一的莫言,其創作風格就受到了他深深的影響。

莫言表示,自從1984年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後,每隔一段時間便想翻來看看,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2007年6月份。受到啟迪之後的莫言,思維逐漸解開,一些自我禁錮也隨之不見,於是將過去的生活記憶、個人經驗和童年記憶都融入了小說中,重新發現了自我。

結語:

莫言將現實姑姑賦予他的「骨」,加入自己文學創作的「肉」,最終創造出了《蛙》這一長篇小說,將那個有血有肉的年代展現在現代人的面前。

而簡單而淳樸的文字蘊含了無窮的力量,可以敲擊人的內心、震撼人的靈魂。莫言正是以這些樸實的文字孕育出了《蛙》,也孵化出了人類文化史上珍貴的精神財富。

相關焦點

  • 中國終於迎來第一塊諾貝爾獎,莫言作品《蛙》究竟好在哪裡?
    《蛙》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是一位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作品《蛙》中大量運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對生命進行歌頌。其中「蛙」象徵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又是「娃」的諧音。作者通過小說對「敬畏生命」進行了酣暢淋漓的表述。
  • 淺析莫言小說《蛙》的取名因由
    我們知道莫言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中國籍作家,而他寫作風格是幻覺現實主義,很好的將民間故事還有具有歷史代表意義的事件聯繫在一起。他的作品大都寓意深刻,那麼《蛙》這部獲獎作品呢?在起名字上作者有哪些考量呢?
  • 了解過魔幻現實主義,就知道中國文學巨匠—莫言
    莫言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2011年莫言憑藉作品《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 莫言諾獎作品《蛙》紀念珍藏版來襲
    近日,莫言《蛙》(紀念珍藏版)出版。該版本《蛙》是繼「莫言作品全編」系列平裝本及「莫言作品典藏大系」精裝本之後,最新推出的全彩插圖、精裝典藏、紀念版本。精美的函套及裝幀設計,華麗雅致的手繪彩色插圖,別出心裁的贈品,無不顯示出這部扛鼎之作的分量。
  • 莫言得獎之後作品依然沒人看?陳丹青:他得諾貝爾與文學作品無關
    除了陳丹青,馬未都也當眾說過莫言得獎的事。在一次電視節目中,馬未都提到自己年輕時是很喜歡文學的,還發表過作品,之所以後來卻轉行了,是覺得文學在走下坡路。現場的一位女作家當場就提出了質疑:「莫言得了諾貝爾獎,很多人說這是說明文學在走上坡路了」。
  • 張浩明| 反思與救贖:讀莫言長篇小說《蛙》的斷想
    莫言著作等身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功底,又借鑑融合了後現代派、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故事情節本身的發展和主人公意識流活動交錯進行互為補充,如《生死疲勞》這部作品中,人和牛的意識活動,說到底也是人的另一層面的內心活動,借牛的外殼反映了現實生活極為生動複雜的另一面,如果只用傳統老式的筆法表現,立體感就差一些。
  • 《蛙》莫言
    作者簡介 · · · · · ·莫言,山東高密人,1955年生。著有《紅高粱家族》、《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等長篇小說十一部, 《透明的紅蘿蔔》、 《司令的女人》等中短篇小說一百餘部,並有劇作、散文多部;其中許多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法、德、意、日、西、俄、韓、荷蘭、瑞典、挪威、波蘭、阿拉伯、越南等多種語言,在國內外文壇上具有廣泛影響。
  • 聽取蛙聲一片——於蛙聲中讀莫言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本書——《蛙》, 這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作品。 初讀完,意猶未盡,腦海裡只覺著有「蛙、娃、哇」這些聲音在迴蕩 、一幅幅畫面浮現在眼前。莫言的作品一貫遵循直面社會敏感問題,揭露當下社會現象,關注人的問題、關注人的痛苦、關注人的命運。 《蛙》這部作品以一個鄉村女醫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反思中國60年代計劃生育史,傳達強烈的人道關懷,呈現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矛盾與傷痛,完整展現莫言文學王國的豐富與奧義。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單是靠《蛙》,也不是《紅高粱》,而是這些
    同時第一個也是艱難的開拓者,就像魯迅,他是第一個用白話文寫作的文學家,第一個,對於魯迅來說,那是率先吃螃蟹的人,其中五味雜陳自然有個中咀嚼,滋味不用說是難以名狀的,非一般酷暑熬、寒徹骨不足以抵達的精神和肌體雙苦旅。對於莫言更是一樣,他先中國其他文豪獲獎,正是大手筆,高文採的集中呈現。
  • 讀後感:讀莫言作品《蛙》有感
    友人便告知我說:「此乃莫言作品《紅高粱》裡的主題曲」。處在興致中的我,搜看了《紅高粱》的電視連續劇,精彩的劇情、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就讓我置身故事之中,欽佩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蘊,仰慕作家敏銳的社會洞察力、膜拜作家對文字的組合能力。就這樣,我對莫言的作品有著強烈的閱讀欲望,我首選了莫言先生的《蛙》。
  • 莫言《蛙》讀後感
    《蛙》讀後感最近讀了莫言的長篇小說《蛙》,這篇小說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說,獲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初讀《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作為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著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寫蛙實際上是寫娃。
  • 《蛙》「中」莫言
    莫言原名叫管謨業,家在山東高密,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這本書是莫言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所以對於他來說也是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一本書。當然,莫言還有很多代表作,比如《紅高粱》、《檀香刑》、《蛙》、《豐乳肥臀》等。如果你看過莫言的小說,就會感到一種濃濃的鄉情,有時是懷念,有時又參雜些怨恨,正因如此,大家也稱他為「尋根文學」作家。
  • 莫言獲獎作品《豐乳肥臀》:描寫尺度究竟有多大?一度成為禁書
    不過也不能完全怪他人,通常莫言的作品創新力度都很大,喜歡的會覺得看起來耳目一新,不喜歡的人也會對他的作品橫加指責,毫不客氣。但是,可能沒有人能想到,諾獎獲得者莫言還有作品曾經被列為禁書。這部作品一開始是在雜誌上連載,還拿了雜誌社的10萬大獎,可當《豐乳肥臀》出版的時候,莫言被謾罵和非議包圍了。這本書的內容讓很多人覺得離經叛道,裡面對性事進行了詳細的描寫,讓很多人都說這本書是本「黃書」。這本書寫了一位一般作家都不敢寫的母親。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魯璇兒的女人,書名,說的就是她的身材。
  • 文學盛宴|諾貝爾文學獎歷年獲獎名單1901-1922,回顧莫言
    Lagerlf瑞典《騎鵝旅行記》由於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像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1910年 海澤 P.《紅高粱》是一部表現高密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頑強生命力和充滿血性與民族精神的經典之作。2、《豐乳肥臀》:莫言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小說熱情謳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創造者——母親的偉大、樸素與無私,生命的沿襲的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1997年《豐乳肥臀》奪得中國「大家文學獎」。
  • 莫言《蛙》英國出版,媒體點評:有愚蠢的橋段
    《蛙》,是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最新的一部小說。上個月,由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譯的英文版在英國出版。明年1月,它還將登陸美國。       英文版《蛙》已經上市一個多月,那麼英國媒體是如何評價這部小說的呢?翻書黨摘譯了幾篇重要報紙的書評,讓我們來聽聽英倫發來的「蛙聲一片」。
  • 莫言小說《蛙》在美出版,美國人能理解計劃生育政策嗎?
    莫言小說《蛙》繼去年11月被翻譯成英文在英國出版之後,小說美國版日前由企鵝蘭登旗下的維京出版公司出版發行。「充滿戲劇性的小說」       珍妮特·麥斯琳在《紐約時報書評》的評論中寫道,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是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最受爭議的獲獎作家之一。《紐約時報書評》認為,莫言《蛙》英文版由美國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用優美的文字地道地翻譯成了英文。
  • 譯者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像生孩子一樣幸福
    低調的瑞典翻譯家陳安娜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電子郵件專訪時透露,最新翻譯的莫言作品《蛙》大概明年出版。「和其他中國作家比較,莫言作品還不是最難翻譯的。要說翻譯完一部好作品的心情,有點像母親生下一個孩子的幸福吧,也是一個自己的作品。」  昨日,陳安娜及其丈夫萬之接受了成都商報記者的電子郵件專訪,陳安娜的丈夫、同為翻譯家的萬之告訴記者,自己也是才得知陳安娜獲得本年度的「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 譯者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 像生孩子一樣幸福
    去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作品的譯者陳安娜功不可沒。今年,陳安娜因為在介紹中國和傳播中國文化方面有突出貢獻,獲得第七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低調的瑞典翻譯家陳安娜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電子郵件專訪時透露,最新翻譯的莫言作品《蛙》大概明年出版。「和其他中國作家比較,莫言作品還不是最難翻譯的。要說翻譯完一部好作品的心情,有點像母親生下一個孩子的幸福吧,也是一個自己的作品。」
  • 莫言:五年級輟學放牛,曾三次謊報學歷,45年後卻獲諾貝爾文學獎
    也就是在這一年,莫言迎來了他生命中重要的轉折點。入伍後的莫言擔任了圖書管理員,在這四年的當圖書管理員的時間裡,他把圖書館1000多冊文學書全部讀完了。1981年 莫言開始創作生涯,發表了《枯河》、《秋水》、《民間音樂》等作品。
  • 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代表作之《蛙》:計劃生育的那些事
    《蛙》選擇的是鄉村醫生與計劃生育題材,這不是莫言特意要寫這個敏感的題材。莫言是被他姑姑接生到人間,所以他總想有一天把姑姑寫到小說裡,而寫姑姑的從醫經歷必然涉及到在中國推行了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蛙》是莫言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潛心打造的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初版於2009年。取名為「蛙」在民間也是一種生殖崇拜的圖騰。很多的民間藝術上都有「蛙」的圖案,因為蛙是多子多育的繁衍不息的象徵。小說主要講述的是鄉村醫生「姑姑」萬心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