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代表作之《蛙》:計劃生育的那些事

2020-12-16 蛋黃酥觀奇葩

計劃生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計劃的生育。1982年9月被定為基本國策,同年12月寫入憲法。主要內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從而有計劃地控制人口。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自製訂以來,對中國的人口問題和發展問題的積極作用不可忽視,但是也帶來了人口老齡化問題。

《蛙》選擇的是鄉村醫生與計劃生育題材,這不是莫言特意要寫這個敏感的題材。莫言是被他姑姑接生到人間,所以他總想有一天把姑姑寫到小說裡,而寫姑姑的從醫經歷必然涉及到在中國推行了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

這部小說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在高密東北鄉艱難推行的過程;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萬心的人生經歷。

《蛙》是莫言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潛心打造的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初版於2009年。

取名為「蛙」在民間也是一種生殖崇拜的圖騰。很多的民間藝術上都有「蛙」的圖案,因為蛙是多子多育的繁衍不息的象徵。

小說主要講述的是鄉村醫生「姑姑」萬心的一生。「姑姑」的父親是八路軍的軍醫,在膠東一帶名氣很大。「姑姑」繼承衣缽,開始在鄉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們在婦女們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個又一個嬰兒。

「姑姑」接生的嬰兒遍布高密東北鄉,可喪生於「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嬰兒也遍布高密東北鄉。姑姑一面行醫,一面帶領著自己的徒弟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讓已經生育的男人結紮,讓已經生育的懷孕婦女流產,成了「姑姑」的兩件大事。

步入中年的姑姑跟專捏泥娃娃的手工藝人郝大手結婚,是某種意義上的懺悔。這時候,姑姑不可能再有自己的孩子,但她對孩子充滿從未有過的期盼,於是,她幾乎是不擇手段地讓自己的侄兒和徒弟得到了一個孩子。

在對小說主人公姑姑的人物塑造上,莫言特別強調了一個細節,姑姑偏偏最怕「青蛙」。這當然可以視為姑姑晚年懺悔心理的一個象徵,因為自己在「計生」運動中毀掉了2800個孩子的生命,所以她有一種負罪感,故見「蛙」就恐懼。小說中有一段頗為壯觀的具有明顯象徵意義的描述,姑姑晚上被千萬隻青蛙圍追堵截、使姑姑失魂落魄、荒不擇路、狼狽驚恐不堪,令人毛骨悚然。可另一方面,莫言又為姑姑的害怕青蛙設計了個完全矛盾的解釋。在小說的「劇本」部分,姑姑解釋自己的害怕青蛙,是因為當年女人為響應《人民日報》的「蝌蚪避孕法」,大量吃青蛙造成的。而當時姑姑是反對這種做法的,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矇騙也吃過青蛙丸子,從此,姑姑才害怕青蛙。所以,姑姑其實是「保護青蛙的英雄」。一方面自認為有罪,另一方面又否認有罪,這就是一組明顯的矛盾。

在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而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複雜的歷史進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

這部小說的中心詞是「計劃生育」,但這只是淺層表象,在這一中心詞背後,隱藏著的是莫言對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頂禮膜拜。

這部小說裡的一切無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節,甚至刊物的名稱都在為生命鳴唱。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徵式的經營手法,把小說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也即關照生命、歌贊生命、敬畏生命。

相關焦點

  • 聽取蛙聲一片——於蛙聲中讀莫言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本書——《蛙》, 這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作品。 初讀完,意猶未盡,腦海裡只覺著有「蛙、娃、哇」這些聲音在迴蕩 、一幅幅畫面浮現在眼前。莫言的作品一貫遵循直面社會敏感問題,揭露當下社會現象,關注人的問題、關注人的痛苦、關注人的命運。 《蛙》這部作品以一個鄉村女醫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反思中國60年代計劃生育史,傳達強烈的人道關懷,呈現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矛盾與傷痛,完整展現莫言文學王國的豐富與奧義。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單是靠《蛙》,也不是《紅高粱》,而是這些
    對於莫言更是一樣,他先中國其他文豪獲獎,正是大手筆,高文採的集中呈現。而在我們眼中,莫言獲獎是因為他那些令人耳熟能詳的《蛙》,其實不然,長篇小說《蛙》確實為莫言帶來了巨大榮耀,也使他成功在中國文壇佔有一席之地。2011年莫言憑藉《蛙》獲得了中國文學最高榮譽-茅盾文學獎。那麼莫言是不是靠《紅高粱》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
  • 莫言《蛙》讀後感
    《蛙》讀後感最近讀了莫言的長篇小說《蛙》,這篇小說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說,獲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初讀《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作為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著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寫蛙實際上是寫娃。
  • 莫言小說《蛙》在美出版,美國人能理解計劃生育政策嗎?
    莫言小說《蛙》繼去年11月被翻譯成英文在英國出版之後,小說美國版日前由企鵝蘭登旗下的維京出版公司出版發行。       「這不是一本描寫黑客或思想家的小說,而是寓意豐富卻令人不安的史詩級作品,講述了一個與人類密切相關的故事:關於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自認為了解這一政策的西方讀者恐怕要大錯特錯了。《蛙》是一本驚人地充滿戲劇性的小說,準父母們與計劃生育工作者之間存在激烈的衝突,這些受命於政府的工作者深信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而不僅僅是聽從命令。」書評如是寫道。
  • 《蛙》「中」莫言
    今天給大家解讀的書籍是《蛙》。全書一共20萬字,我會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為你解讀整本書的精華:通過對鄉村女醫生萬心從醫50多年的坎坷經歷的描述,反映了國家在執行計劃生育的艱難過程,也從更高的層次上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和歌頌,是對人性的一次重大洗禮。《蛙》的作者莫言,大家都很熟悉,因為他是我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 《蛙》莫言
    與莫言以往小說更注重歷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歷史現實的書寫,主要講述的是鄉村醫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親是八路軍的軍醫,在膠東一帶名氣很大。「姑姑」繼承衣缽,開始在鄉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們在婦女們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個又一個嬰兒。「姑姑」接生的嬰兒遍布高密東北鄉,可喪生於「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嬰兒也遍布高密東北鄉。
  • 莫言獲得諾貝爾獎後,楊振寧問: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要說這世上哪個獎項名氣最大,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諾貝爾獎。眾所周知,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時至今日,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只有少部分,這部分人中包括了屠呦呦、楊振寧和莫言等。楊振寧和莫言同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一回,楊振寧和莫言共同參加了一檔節目,在節目中,楊振寧問莫言:你我出身不同,得諾獎有何感受?
  • 莫言《蛙》英國出版,媒體點評:有愚蠢的橋段
    拋開這些紛擾,讀一讀被葛浩文一絲不苟地翻譯成英文的《蛙》吧。如果時而鬆散的文本不會輕易地被塞進二元政治的話題,那麼,讀者就會發現小說的微妙之處了。       和莫言之前的作品一樣,《蛙》的故事被設定在莫言真實的家鄉高密。小說為什麼要叫「蛙「呢?莫言婉轉地將人類精子、早期胚胎、蝌蚪和蛙聯繫在一起,貫穿在這部圍繞愛和生命意義的小說裡。
  • 淺析莫言小說《蛙》的取名因由
    我們知道莫言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中國籍作家,而他寫作風格是幻覺現實主義,很好的將民間故事還有具有歷史代表意義的事件聯繫在一起。他的作品大都寓意深刻,那麼《蛙》這部獲獎作品呢?在起名字上作者有哪些考量呢?
  • 莫言否認寫「重慶讚美詩」:我的本意是諷刺唱紅打黑
    ■ 《蛙》在德國出版■ 接受德國媒體專訪回應西方質疑「我是一個作家,不是演員。當我創作那些場景時,我沒有想到要去打破什麼禁忌。」莫言這樣回應西方媒體對他不表達政治立場的批評。曾為前途讓妻子打胎《蛙》出版於2009年,時隔4年,這部莫言最近的一部長篇小說德文版才在德國翻譯出版。對於這部以中國計劃生育為主題的小說,德國媒體予以廣泛關注,並給出了較高的評價。《法蘭克福匯報》書評說莫言的這本書「不僅改變了他的自我畫像,也改變了人們對中國社會內部情況的認識」。
  • 莫言得獎之後作品依然沒人看?陳丹青:他得諾貝爾與文學作品無關
    當時這番言論也在網絡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既然已經表示並沒有讀過莫言的東西,又怎麼有資格批評他的得獎和作品本身關係不大、只是因為評選委員會想要討好中國人嗎?退一步而言,即使評選委員會真的想討好中國,那為什麼是莫言,而不是別人,是不是因為莫言的作品確有過人之處」 。
  • 我讀莫言《蛙》
    本書獻給:經歷過計劃生育年代和在計劃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萬萬讀者。——莫言 我出生於計劃生育年代,也是那個年代的「漏網之魚」。 長篇小說無不依託時代的背景。《蛙》從上世紀50年代到新世紀初,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浩浩蕩蕩鋪展開來。 蛙,音譯「娃」和「媧」。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關於諾貝爾獎的那些考點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關於諾貝爾獎的那些考點,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事業單位微信公眾號(nxsyks),寧夏事業單位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 6027571,微信號:ht18295188220   寧夏華圖同步寧夏人事考試中心為大家準備了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關於諾貝爾獎的那些考點,大家可點擊下方公告預約連結預約
  • 讀後感:讀莫言作品《蛙》有感
    友人便告知我說:「此乃莫言作品《紅高粱》裡的主題曲」。處在興致中的我,搜看了《紅高粱》的電視連續劇,精彩的劇情、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就讓我置身故事之中,欽佩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蘊,仰慕作家敏銳的社會洞察力、膜拜作家對文字的組合能力。就這樣,我對莫言的作品有著強烈的閱讀欲望,我首選了莫言先生的《蛙》。
  • 中國終於迎來第一塊諾貝爾獎,莫言作品《蛙》究竟好在哪裡?
    《蛙》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是一位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作品《蛙》中大量運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對生命進行歌頌。其中「蛙」象徵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又是「娃」的諧音。作者通過小說對「敬畏生命」進行了酣暢淋漓的表述。
  • 11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創造的經典名句,句句戳心
    最近幾天,2018年諾貝爾獎的各類獎項都將陸續公布,但唯獨只有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將延遲到2019年頒發,也許這對於深陷醜聞泥潭的瑞典文學院來說,確實算是一個明智的決定。畢竟國人獲得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就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2012年,瑞典文學院宣布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為中國籍作家莫言後,這一喜訊一傳到國內,全國人民都沸騰了,莫言的著作開始被搶購一空,全國上下鋪天蓋地的都是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的新聞。也就是在那一刻,中國人的那個諾貝爾獎夢至此總算是圓了,確實是不容易啊!
  • 《豐乳肥臀》作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為何一度成為「禁書」?
    從屈原先生的離騷,再到流芳千古的那些文學著作,每一個文字的背後,都是不為人知的辛苦耕耘,在我國作家莫言獲得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我國更是把這種傳奇發揚到了頂峰。然而,令人驚奇的,是諾貝爾文學獎的作者莫言的代表作《豐乳肥臀》卻一度成為了禁書,這又是為什麼呢?
  • 莫言筆下的《蛙》:「超我」與「本我」的博弈和救贖
    《蛙》,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它是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也代表了中國當代文學水平的最高造詣。《蛙》由四封長信和一部九幕話劇組成,主要以一個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一生經歷為主線,講述了實行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在民間產生的各種影響,並揭露了中國生育問題上的種種混亂現象,從而表達了對生命倫理的思考。作為高密東北鄉遠近聞名的婦產科醫生,姑姑曾經是一個接生無數嬰兒的「活菩薩」、「送子娘娘」。
  • 底層女性的生存悲劇——重讀莫言小說《蛙》
    小說的主體部分試圖復現與反思新中國計劃生育制度的問題,但當故事進展到新時代,計劃生育政策寬鬆起來,生育的形態悄然發生了變化。
  • 歷屆諾貝爾獎華人獲得者名單一覽表
    諾貝爾獎中國獲得者2015年 屠呦呦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成為國內第一個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獲得者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