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莫言《蛙》

2020-12-16 騰訊網

內容有關鍵情節透露。

本書獻給:經歷過計劃生育年代和在計劃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萬萬讀者。——莫言

我出生於計劃生育年代,也是那個年代的「漏網之魚」。

長篇小說無不依託時代的背景。《蛙》從上世紀50年代到新世紀初,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浩浩蕩蕩鋪展開來。

蛙,音譯「娃」和「媧」。第一版封面是一個剪紙女媧。在神話故事中,女媧開世造物,摶土造人,使兩性繁衍後代,被稱之為大地之母。

《蛙》的開篇是一群小孩子抽著鼻子嗅,一種散發著「松香味兒和烤土豆味兒」的煤。他們如獲至寶般,每人攥著一塊煤,咯咯崩崩地啃,咯咯嚓嚓地嚼,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興奮的、神秘的表情。

那是1960年,在近代史上留下重要痕跡的幾個時間點之一。

時間往回追七年,1953年。姑姑從縣城學習新接生法,成為了一名專職接生員。姑姑一生一共接生了1645名嬰兒。

「姑姑這輩子,吃虧就吃在太聽話了,太革命了,太忠心了,太認真了」

姑姑是一個豐滿的,又充滿矛盾的人物形象。姑姑的愛情充滿矛盾、姑姑的事業充滿矛盾、姑姑的信仰充滿矛盾。

在三年自然災害結束後,迎來了一個嬰兒潮。與珍貴人時,生小孩可以獲得布票和豆油的獎勵相悖。伴隨嬰兒潮而來的還有我國第一個計劃生育高潮——「一個不少,兩個剛好,三個多了」變成了新時代的口號。

姑姑帶著這段魔幻的歷史XXX

姑姑最初是為千家萬戶接生的「送子觀音」,最後卻變成了到處抓人結紮的「魔鬼」。姑姑並沒有變,變的是政策。政策會把一個人變成聖母,也會把一個人變成魔鬼。

張拳三代單傳,老婆耿秀蓮在生了三個女兒之後,懷了第四個孩子。姑姑帶著民兵包圍了耿秀蓮的家,強行帶耿秀蓮去做流產手術。張拳揮刀抵抗,寧死也不讓民兵進入他家。

最終,「張拳蹲在地上,雙手抱頭,嗚嗚地哭著」

張拳妥協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男人的無力感。當他蹲在地上的時候,我整個人也跟著作者的文字癱軟了。我產生了同情、悲情還有什麼情。

耿秀蓮在被帶上去醫院的船上繼續掙扎,她選擇了跳船。本想利用自己較好的水性,潛入水中矇混過關。她每次浮出水面換氣,姑姑就指揮著船向她靠近,在不斷的逼近中,這個剛烈的女人最後再也沒有浮上來。

就連主人公的媳婦,姑姑的侄媳婦王仁美,也死在了姑姑的流產手術臺上。

王仁美偷偷摘了環,在懷孕七個月的時候才被發現。主人公在軍隊任職,為了不被牽連影響,他勸說妻子進行手術。七個月的身孕做流產異常危險,雖然經驗豐富的姑姑親自動手,手術依然失敗了,妻子王仁美大出血而死。

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在流血,一個個孩童和母親凝視。

雖然大家評論這本書的內容魔幻,但是在讀完之後卻頓感悽涼。當「生命」被納入到「政治」的範疇之內,使「生命」服務於「政治」目的,這不就是福柯提出的生命政治嗎?——政治就是每個人讓出一點權力,少數人代為管理,這些權力即組成了政治。

如果說這本書前面的色彩是活潑疼痛的紅,後面則是壓抑的黑色。

姑姑在老年之後經常懺悔,說自己的雙手沾滿鮮血。她與郝大手結婚,開始捏娃娃。她捏了成百上千個娃娃,每一個都獨一無二,代表著那些死在她手裡的胎兒。姑姑每天對著這些娃娃救贖自己。

這是姑姑的歸處,那政策的歸處呢?

主人公與姑姑的護士助手小獅子結婚了,但是小獅子不能生育。為了給丈夫不留下遺憾,小獅子取了丈夫的精子,去找了代孕,生下了一個男孩。

主人公在猶豫、掙扎、糾結,即使如蠶吃桑葉般撓心,他依然選擇了接受這個代孕的男孩。

代孕的母親是主人公小時候玩伴的女兒,因為在工廠做工人,發生火災毀容失明,為了賺錢進入代孕的行業。她被資本家拋棄,又被資本家欺騙。她在生下小孩子後被騙說小孩子死亡。原本應該得到的幾萬塊錢報酬變成了幾千塊錢。

即使代孕,她也是一個母親。

在這一刻,代孕母親陳眉的母性被點燃。她像一個火球一樣在這個縣城燃燒,她想給孩子吃自己的初乳,她尋找自己的孩子,單憑她的嗅覺......

-END-

雖我中意不舍與人分享你

你的喜歡與分享對我仍重要

相關焦點

  • 聽取蛙聲一片——於蛙聲中讀莫言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本書——《蛙》, 這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作品。 初讀完,意猶未盡,腦海裡只覺著有「蛙、娃、哇」這些聲音在迴蕩 、一幅幅畫面浮現在眼前。莫言的作品一貫遵循直面社會敏感問題,揭露當下社會現象,關注人的問題、關注人的痛苦、關注人的命運。 《蛙》這部作品以一個鄉村女醫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反思中國60年代計劃生育史,傳達強烈的人道關懷,呈現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矛盾與傷痛,完整展現莫言文學王國的豐富與奧義。
  • 莫言《蛙》讀後感
    《蛙》讀後感最近讀了莫言的長篇小說《蛙》,這篇小說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說,獲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初讀《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作為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著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寫蛙實際上是寫娃。
  • 張浩明| 反思與救贖:讀莫言長篇小說《蛙》的斷想
    不久前在網上讀到過一句話,中國人如果不讀莫言的小說,就不是中國人。這話當然失之偏頗,不過作為文學愛好者,在當代文學中對莫言的作品,讀一些,了解一些是不錯的選擇。在莫言未獲諾獎之前,我讀過他的《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後來又讀過《檀香刑》《豐乳肥臀》等。記得還讀過一篇評論,說莫言竟能寫出頭髮落地的聲音,在這裡我們不能不驚嘆作家超常的想像力。
  • 《蛙》莫言
    書評:歷史如何反思,談莫言的蛙 一      2009年,在舉國歡慶建國六十周年之際,莫言推出了自己的長篇新作《蛙》。這部號稱「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 的小說,無論從出版的時間來看,還是從試圖表現「鄉土中國六十年」 的創作意圖來看,都可以被理解為是作家嘗試用自己的創作對共和國歷史進行清理和反思的嘗試。
  • 讀後感:讀莫言作品《蛙》有感
    閒暇聚會,友人唱了一首《九兒》的歌曲調節氛圍,簡單介紹說歌詞只有四句,可每一句歌詞都會出現一個美妙的畫面,我便追問是否有什麼出處?友人便告知我說:「此乃莫言作品《紅高粱》裡的主題曲」。處在興致中的我,搜看了《紅高粱》的電視連續劇,精彩的劇情、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就讓我置身故事之中,欽佩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蘊,仰慕作家敏銳的社會洞察力、膜拜作家對文字的組合能力。就這樣,我對莫言的作品有著強烈的閱讀欲望,我首選了莫言先生的《蛙》。《蛙》是莫言先生醞釀十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潛心創作的第十一部長篇小說。
  • 莫言《蛙》英國出版,媒體點評:有愚蠢的橋段
    《蛙》,是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最新的一部小說。上個月,由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譯的英文版在英國出版。明年1月,它還將登陸美國。       英文版《蛙》已經上市一個多月,那麼英國媒體是如何評價這部小說的呢?翻書黨摘譯了幾篇重要報紙的書評,讓我們來聽聽英倫發來的「蛙聲一片」。
  • 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2011年莫言又憑藉鄉土文學長篇小說《蛙》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成功的將民間故事與歷史和當代的背景相結合,通過魔幻現實主義表現出來。《蛙》全篇一共分為五部分,前四部分別由一封書信和正文構成,第五部則是一封書信和一部九幕話劇組成。第五部虛構的話劇雖然在小說正文之後,但是它的存在卻有著重大的意義。
  • 淺析莫言小說《蛙》的取名因由
    我們知道莫言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中國籍作家,而他寫作風格是幻覺現實主義,很好的將民間故事還有具有歷史代表意義的事件聯繫在一起。他的作品大都寓意深刻,那麼《蛙》這部獲獎作品呢?在起名字上作者有哪些考量呢?
  • 莫言諾獎作品《蛙》紀念珍藏版來襲
    近日,莫言《蛙》(紀念珍藏版)出版。該版本《蛙》是繼「莫言作品全編」系列平裝本及「莫言作品典藏大系」精裝本之後,最新推出的全彩插圖、精裝典藏、紀念版本。精美的函套及裝幀設計,華麗雅致的手繪彩色插圖,別出心裁的贈品,無不顯示出這部扛鼎之作的分量。
  • 《蛙》「中」莫言
    今天給大家解讀的書籍是《蛙》。全書一共20萬字,我會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為你解讀整本書的精華:通過對鄉村女醫生萬心從醫50多年的坎坷經歷的描述,反映了國家在執行計劃生育的艱難過程,也從更高的層次上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和歌頌,是對人性的一次重大洗禮。《蛙》的作者莫言,大家都很熟悉,因為他是我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單是靠《蛙》,也不是《紅高粱》,而是這些
    對於莫言更是一樣,他先中國其他文豪獲獎,正是大手筆,高文採的集中呈現。而在我們眼中,莫言獲獎是因為他那些令人耳熟能詳的《蛙》,其實不然,長篇小說《蛙》確實為莫言帶來了巨大榮耀,也使他成功在中國文壇佔有一席之地。2011年莫言憑藉《蛙》獲得了中國文學最高榮譽-茅盾文學獎。那麼莫言是不是靠《紅高粱》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
  • 讀莫言的《蛙》,從小說看歷史,五味雜陳!
    像我這麼一個四十歲的人,仍然有所目睹。莫言的小說《蛙》經過虛構,使相關事件形成情節化,現在讀起來使人覺得不可思議、心情黯然。我覺得那些事件的產生只能說明一個時代——價值觀畸形、人性扭曲、人性淪喪、人類災難。
  • 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代表作之《蛙》:計劃生育的那些事
    《蛙》選擇的是鄉村醫生與計劃生育題材,這不是莫言特意要寫這個敏感的題材。莫言是被他姑姑接生到人間,所以他總想有一天把姑姑寫到小說裡,而寫姑姑的從醫經歷必然涉及到在中國推行了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蛙》是莫言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潛心打造的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初版於2009年。取名為「蛙」在民間也是一種生殖崇拜的圖騰。很多的民間藝術上都有「蛙」的圖案,因為蛙是多子多育的繁衍不息的象徵。小說主要講述的是鄉村醫生「姑姑」萬心的一生。
  • 莫言筆下的《蛙》:「超我」與「本我」的博弈和救贖
    《蛙》,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它是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也代表了中國當代文學水平的最高造詣。初讀這部作品,很多人包括我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小說中的「姑姑」讓人印象深刻,但她扮演的更多是一個時代代言人的角色,自身卻沒有什麼鮮明的主體性。從一個鄉村接生員,到計劃生育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再到晚年的恐懼和懺悔,姑姑這幾重身份和角色的轉換似乎缺少了必要的心理過渡。
  • 中國終於迎來第一塊諾貝爾獎,莫言作品《蛙》究竟好在哪裡?
    《蛙》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是一位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作品《蛙》中大量運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對生命進行歌頌。其中「蛙」象徵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又是「娃」的諧音。作者通過小說對「敬畏生命」進行了酣暢淋漓的表述。
  • 莫言小說《蛙》在美出版,美國人能理解計劃生育政策嗎?
    莫言小說《蛙》繼去年11月被翻譯成英文在英國出版之後,小說美國版日前由企鵝蘭登旗下的維京出版公司出版發行。「充滿戲劇性的小說」       珍妮特·麥斯琳在《紐約時報書評》的評論中寫道,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是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最受爭議的獲獎作家之一。《紐約時報書評》認為,莫言《蛙》英文版由美國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用優美的文字地道地翻譯成了英文。
  • 莫言否認寫「重慶讚美詩」:我的本意是諷刺唱紅打黑
    ■ 《蛙》在德國出版■ 接受德國媒體專訪回應西方質疑「我是一個作家,不是演員。當我創作那些場景時,我沒有想到要去打破什麼禁忌。」莫言這樣回應西方媒體對他不表達政治立場的批評。本周一,莫言長篇小說《蛙》德文版由德國慕尼黑卡爾·漢澤爾出版社出版,廣受德國媒體關注。最新一期的德國《明鏡》周刊刊登了題為《「我是有罪的」》的莫言專訪,這是《明鏡》周刊記者Bernhard Zand於上周三在北京與莫言對話2個小時的成果。在這篇訪談中,莫言回應了諸多西方媒體對他的質疑,他做了自我批評,也批評了他的批評者。
  • 莫言:年齡越大,我對他人的理解也更寬容了
    9月18日,剛剛從外地抵達北京的莫言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說出了他對「茅獎」的重視、《蛙》的創作,更有自己的變化。「寬容」這個以前從不曾會用在莫言身上的詞,卻成為了他今天對自己最好的評價。  莫言:不會打亂,幾天就過去了,目前我正在寫一部話劇,現在北京的劇院正在演《我們的荊軻》這部話劇,評價還挺好的,就激起了我再寫一部話劇的興趣。這個題材是我很多年前就打算寫成話劇的,構思了五六年,講了一個與愛情無關的當代故事,如果開始創作,20多天就可以寫完。
  • 莫言坦露獲獎心聲:得諾獎讓我驚奇又惶恐
    莫言的姑姑管貽蘭,莫言作品《蛙》就是講述姑姑的故事。   在莫言高密家的樓下,總有三五媒體把守,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幸運兒,可以約上專訪或至少能夠問上幾個問題。   莫言:翻譯過我的作品的,美國有葛浩文,瑞典有陳安娜,日本有吉田富夫、藤井省三,法國也有,各個國家都有。我相信是因為這些翻譯家們傑出的勞動,共同的努力使我獲得了這個獎。今年上半年我的《蛙》在推廣的時候不是太順利,有一家美國比較大的經紀公司找到我,就換了一個經紀公司,但是他們至今還沒有推過我一本書。在兩個月以前剛剛完成了一些程序。
  • 譯者陳安娜:翻譯莫言作品,像生孩子一樣幸福
    萬之把記者的信及提及的問題向妻子陳安娜轉述了後,代她將答案敲成文字,「因為她也比較忙,我就替她回復。有關獲獎感言,現在大概可以用四個字:無話可說。」  萬之稱,陳安娜不會來北京領獎,因為消息比較突然,要她八月底去北京領獎,但她那時的工作早都排滿了(她在一個瑞典國家圖書館有全時工作,文學翻譯都是靠業餘時間完成的),無法離開。可能會請瑞典大使館的人代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