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莫言的《蛙》,從小說看歷史,五味雜陳!

2020-12-24 小夕遇見

這或者是一段驚心動魄、荒誕不經的歷史。

對於很多人來說——不堪回首。

不過這段歷史並沒走得多遠。

像我這麼一個四十歲的人,仍然有所目睹。

莫言的小說《蛙》經過虛構,使相關事件形成情節化,現在讀起來使人覺得不可思議、心情黯然。

我覺得那些事件的產生只能說明一個時代——價值觀畸形、人性扭曲、人性淪喪、人類災難。

作者不愧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文筆非凡,場景和人物描寫恢宏震撼、生動形象。

姑姑是一個j生工作者、婦科醫生。他們在動用民兵把已經懷孕五、六個月的耿秀蓮抓到船上後,耿秀蓮跳船逃跑了。她會遊泳,在海中遊。他們找了許久才見耿秀蓮頂著一塊西瓜皮躲在海面上。當被發現之後,耿秀蓮還企圖逃跑,根本不去想能不能逃過這一艘機動船。

作者如此描寫當時發現了耿秀蓮的姑姑:「姑姑從褲兜裡摸出一盒擠得癟癟的煙,剝開,抽出一支,叼在嘴上。又摸出一個打火機,扳動齒輪,吡嚓吡嚓地打火,終於打著。姑姑眯縫著眼睛,噴吐著煙霧。河上起了風,濁浪追逐前湧。我就不信,你還能遊過一艘12馬力的機動船。高音喇叭又放出歌頌。。。的湖南民歌——瀏陽河,拐過了九道彎,五十裡水路到湘江——姑姑將菸頭扔到水裡,一隻海鷗俯衝下來,叼起那菸頭,騰空而去。」

一個j生工作者、婦科醫生,站在船著,冷峻、輕蔑地看著一個懷著五六個月身孕、拼命掙扎的婦女,心腸得多狠,該懷著多麼「崇高的理想」。這點菸、吸菸的派頭,多像電影裡壞人頭目。

……後來這個孕婦死了,當他們把她「救」上船時,「我們都看到了那女人腿上的血」。

萬小跑的老婆王仁美偷偷叫閹豬佬給自己取了節育環,懷了第二胎。王仁美是姑姑的侄媳婦,想生二胎更加不行,不能破了例。況且萬小跑也是官職不小的人。

萬小跑得知老婆懷孕之後,也回家勸老婆做掉,王仁美不做,想生下來。王仁美和萬小跑爭持不下,獨自離家出走!

姑姑斷定王仁美是跑回嶽父家,並且躲在地窖裡了,派了大隊人馬來抓人。用話筒喊,人不出來,哭哭啼啼的嶽母也躲到了屋裡,關門不出。

姑姑於是命令鏈軌拖拉機先把屋前的一棵老槐樹拉掉,這樹是鄰居肖上唇的,肖上唇懇求不要拖他的樹,但姑姑說「怨你沒結交到個好鄰居」,樹被連根拖起,肖上唇氣得大罵王仁美超生,並撞暈在門前。

姑姑命令拉了樹之後,就要拉門樓。王仁美抗不住壓力了,只好開門出來乖乖就範。

王仁美打了胎,被作為遵守法律的範例宣傳,還有隨丈夫萬小跑升官進京,落戶北京的機會。

為了達到目的,姑姑們可以動用民兵,成立「特別行動小組」,用鏈軌拖拉機拉鄰居家的老樹(財產),拆事主家的房屋,強硬給大月份婦女打胎……還以自己的話說是「以小不人道換取大人道」……

王仁美為了要二胎,奇葩的是請閹豬佬取環——正規醫院肯定不給幹。而更奇葩的是,這個閹豬佬同時還是算命、風水師。

這類事落到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百姓頭上,就是一場浩蕩的災難啊,哪裡有大的人道?

記得我在讀小學大概是三四年級的時候,看到有隊伍進村了,這可是一個小山村啊,人們窮得丁當響。沒有抓到人,那些人就爬上屋頂,用木棒把瓦片一片片地掀了下來。有豬的,還把豬趕走了。這戶人家孩子三四個,本來吃住不好,如今又被掀了瓦,更是雪上加霜!

相關焦點

  •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單是靠《蛙》,也不是《紅高粱》,而是這些
    同時第一個也是艱難的開拓者,就像魯迅,他是第一個用白話文寫作的文學家,第一個,對於魯迅來說,那是率先吃螃蟹的人,其中五味雜陳自然有個中咀嚼,滋味不用說是難以名狀的,非一般酷暑熬、寒徹骨不足以抵達的精神和肌體雙苦旅。對於莫言更是一樣,他先中國其他文豪獲獎,正是大手筆,高文採的集中呈現。
  • 淺析莫言小說《蛙》的取名因由
    我們知道莫言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中國籍作家,而他寫作風格是幻覺現實主義,很好的將民間故事還有具有歷史代表意義的事件聯繫在一起。他的作品大都寓意深刻,那麼《蛙》這部獲獎作品呢?在起名字上作者有哪些考量呢?
  • 《蛙》莫言
    與莫言以往小說更注重歷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歷史現實的書寫,主要講述的是鄉村醫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親是八路軍的軍醫,在膠東一帶名氣很大。「姑姑」繼承衣缽,開始在鄉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們在婦女們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個又一個嬰兒。「姑姑」接生的嬰兒遍布高密東北鄉,可喪生於「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嬰兒也遍布高密東北鄉。
  • 莫言《蛙》讀後感
    《蛙》讀後感最近讀了莫言的長篇小說《蛙》,這篇小說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說,獲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初讀《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作為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著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寫蛙實際上是寫娃。
  • 莫言小說《蛙》在美出版,美國人能理解計劃生育政策嗎?
    莫言小說《蛙》繼去年11月被翻譯成英文在英國出版之後,小說美國版日前由企鵝蘭登旗下的維京出版公司出版發行。「充滿戲劇性的小說」       珍妮特·麥斯琳在《紐約時報書評》的評論中寫道,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是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最受爭議的獲獎作家之一。《紐約時報書評》認為,莫言《蛙》英文版由美國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用優美的文字地道地翻譯成了英文。
  • 張浩明| 反思與救贖:讀莫言長篇小說《蛙》的斷想
    不久前在網上讀到過一句話,中國人如果不讀莫言的小說,就不是中國人。這話當然失之偏頗,不過作為文學愛好者,在當代文學中對莫言的作品,讀一些,了解一些是不錯的選擇。在莫言未獲諾獎之前,我讀過他的《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後來又讀過《檀香刑》《豐乳肥臀》等。記得還讀過一篇評論,說莫言竟能寫出頭髮落地的聲音,在這裡我們不能不驚嘆作家超常的想像力。
  • 莫言《蛙》:解析鄉土文學作品中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的碰撞
    2011年莫言又憑藉鄉土文學長篇小說《蛙》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成功的將民間故事與歷史和當代的背景相結合,通過魔幻現實主義表現出來。《蛙》全篇一共分為五部分,前四部分別由一封書信和正文構成,第五部則是一封書信和一部九幕話劇組成。第五部虛構的話劇雖然在小說正文之後,但是它的存在卻有著重大的意義。
  • 讀後感:讀莫言作品《蛙》有感
    友人便告知我說:「此乃莫言作品《紅高粱》裡的主題曲」。處在興致中的我,搜看了《紅高粱》的電視連續劇,精彩的劇情、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就讓我置身故事之中,欽佩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蘊,仰慕作家敏銳的社會洞察力、膜拜作家對文字的組合能力。就這樣,我對莫言的作品有著強烈的閱讀欲望,我首選了莫言先生的《蛙》。
  • 莫言《蛙》英國出版,媒體點評:有愚蠢的橋段
    《蛙》,是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最新的一部小說。上個月,由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譯的英文版在英國出版。明年1月,它還將登陸美國。       英文版《蛙》已經上市一個多月,那麼英國媒體是如何評價這部小說的呢?翻書黨摘譯了幾篇重要報紙的書評,讓我們來聽聽英倫發來的「蛙聲一片」。
  • 聽取蛙聲一片——於蛙聲中讀莫言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本書——《蛙》, 這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作品。 初讀完,意猶未盡,腦海裡只覺著有「蛙、娃、哇」這些聲音在迴蕩 、一幅幅畫面浮現在眼前。莫言的作品一貫遵循直面社會敏感問題,揭露當下社會現象,關注人的問題、關注人的痛苦、關注人的命運。 《蛙》這部作品以一個鄉村女醫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反思中國60年代計劃生育史,傳達強烈的人道關懷,呈現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矛盾與傷痛,完整展現莫言文學王國的豐富與奧義。
  • 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代表作之《蛙》:計劃生育的那些事
    《蛙》選擇的是鄉村醫生與計劃生育題材,這不是莫言特意要寫這個敏感的題材。莫言是被他姑姑接生到人間,所以他總想有一天把姑姑寫到小說裡,而寫姑姑的從醫經歷必然涉及到在中國推行了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這部小說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在高密東北鄉艱難推行的過程;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萬心的人生經歷。《蛙》是莫言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潛心打造的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初版於2009年。
  • 莫言諾獎作品《蛙》紀念珍藏版來襲
    近日,莫言《蛙》(紀念珍藏版)出版。該版本《蛙》是繼「莫言作品全編」系列平裝本及「莫言作品典藏大系」精裝本之後,最新推出的全彩插圖、精裝典藏、紀念版本。精美的函套及裝幀設計,華麗雅致的手繪彩色插圖,別出心裁的贈品,無不顯示出這部扛鼎之作的分量。
  • 《華盛頓郵報》發布2015年值得關注小說:莫言《蛙》上榜
    《華盛頓郵報》日前發布了「2015年度值得關注的小說」榜單,莫言小說《蛙》上榜。該小說英文版2015年1月由維京出版社出版。《蛙》主要講述的是鄉村醫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親是八路軍的軍醫,在膠東一帶名氣很大。
  • 《蛙》「中」莫言
    今天給大家解讀的書籍是《蛙》。全書一共20萬字,我會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為你解讀整本書的精華:通過對鄉村女醫生萬心從醫50多年的坎坷經歷的描述,反映了國家在執行計劃生育的艱難過程,也從更高的層次上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和歌頌,是對人性的一次重大洗禮。《蛙》的作者莫言,大家都很熟悉,因為他是我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 莫言小說的意義和藝術特質
    莫言是一個極其獨特的作家,他以他的個性秉賦和獨特的文學風格,讓國際社會重視他,尊重他的文學成就。這使我們有必要去理解莫言的小說藝術的獨特之處,這既是對我們當代小說藝術所具有的藝術水準的理解,也是對國際視野中的中國文學的一種把握。 首先,莫言是一個有很強的介入性、超越性的作家。
  • 底層女性的生存悲劇——重讀莫言小說《蛙》
    小說的主體部分試圖復現與反思新中國計劃生育制度的問題,但當故事進展到新時代,計劃生育政策寬鬆起來,生育的形態悄然發生了變化。
  • 我讀莫言《蛙》
    ——莫言 我出生於計劃生育年代,也是那個年代的「漏網之魚」。 長篇小說無不依託時代的背景。《蛙》從上世紀50年代到新世紀初,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浩浩蕩蕩鋪展開來。 蛙,音譯「娃」和「媧」。第一版封面是一個剪紙女媧。在神話故事中,女媧開世造物,摶土造人,使兩性繁衍後代,被稱之為大地之母。
  • 中國終於迎來第一塊諾貝爾獎,莫言作品《蛙》究竟好在哪裡?
    《蛙》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是一位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作品《蛙》中大量運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對生命進行歌頌。其中「蛙」象徵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又是「娃」的諧音。作者通過小說對「敬畏生命」進行了酣暢淋漓的表述。
  • 生活就是一場五味雜陳的盛宴
    生活就是一場五味雜陳的盛宴,酸甜苦辣鹹。有時候你想選擇甜,可是它就變成了苦,甚至是辣,期望總是變成失望,當生活給我們迎頭痛擊的時候,我們是該哭,該笑,還是賭咒命運的不公?卡夫卡,一個不曾得到父親認可的男孩,孤獨、憂鬱、悲觀、懦弱,愛神對他從未眷顧,一生做著一份小職員的工作,他就猶如小說《裝在套子裡的人》裡的小人物。可是他找到了寫作,找到了一個可以宣洩感情的出口。當他在創作《變形記》的時候,內心一定是喜悅激動的,因為他自己就是那個變成了甲蟲,被家人嫌棄,最後在飢餓和孤獨中死去了。
  • 看蔡英文的劇本 蘇貞昌「五味雜陳」
    面對這樣的黨內氛圍,蘇貞昌心中必是五味雜陳。    全文摘編如下:  傳說蔡英文方面的劇本是「贏的選總統,輸的拼國會」,亦即:蔡蘇二人在初選落敗者,擔任不分區「立委」第一名,率黨籍立委候選人拼「國會」過半。消息傳出後,蔡英文方面說有人曾提此議,卻非蔡英文自己的主張。不過,這不像是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