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續寫蕭紅《馬伯樂》
《馬伯樂》續寫者,美國著名漢學家葛浩文,《馬伯樂》續寫部分的譯者、翻譯家等時隔五年後又到北京,帶來了他們共同的新作——蕭紅《馬伯樂》的續寫。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社長劉國輝、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漢學家顧彬,作家劉震雲,作家雪漠,文學評論家陳曉明等與會。1940年,東北作家蕭紅逃難暫居香港時寫了一本名為《馬伯樂》的長篇小說,第二年在重慶出版。
-
漢學家葛浩文:蕭紅是用文字繪畫的好作家
著名漢學家葛浩文來沈講學——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日前應邀來到瀋陽師範大學,參加「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結束後,在瀋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史國強教授的引薦之下,本報記者採訪了葛浩文。眼前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面容清瘦,溫文爾雅,戴一副黑框眼鏡。正是這位老人,將畢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國文學翻譯中,通過他的譯作,外國讀者得以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
-
作家和翻譯誰成就誰?葛浩文譯本被贊比原著好
方式獨特 中國作家沒找到好翻譯 美國格林奈爾大學(Grinnell College)中國語言文學終身教授馮進介紹,目前在美國大學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用的課本都是葛浩文翻譯的。美國學生覺得莫言作品中的人物「瘋狂」神奇,情節魔幻炫目,比起魯迅的沉鬱、巴金的直白、鬱達夫的感傷,或丁玲早期作品的「小資」,《紅高粱》更能調動他們的想像,激發他們的熱情。美國當代大學生能夠和莫言作品發生共鳴,是因為葛浩文的翻譯貼近美國人的審美情趣,引人入勝。
-
莫言作品主要英譯者葛浩文: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截至今日,葛浩文翻譯並出版了37位作家的66部小說、小說集、詩集譯著(不含再版、修補版譯作),包括散文、小說、詩歌、戲劇、評論在內,他共出版(發表)了96位中國作家的201部(篇)作品的譯作,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堪稱「漢語作品英譯第一人」。 葛浩文謙虛地認為,翻譯可能是自己在世界上唯一做得好的事。「我天生就愛翻譯,翻譯是我的愛好。
-
莫言作品英譯者葛浩文:美國評論家比較喜歡閻連科
葛浩文作為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美國漢學家葛浩文是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譯者。昨日,葛浩文現身長江文藝出版社與中國媒體見面,暢談了中國當代文學在美國的現狀。去年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曾坦言,自己的獲獎離不開譯者的功勞。因莫言這句話,其小說的瑞典語譯者陳安娜和英文譯者葛浩文受到中國讀者的關注。其中,年逾古稀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致力於把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到西方,是英文世界目前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被中美媒體譽為「唯一首席接生婆」。
-
漢學家葛浩文:人們只關注蕭紅的私生活 根本忽略了其作品
就連作家劉震雲在談及蕭紅時的反應也是「(她)不是一個美女」,這讓美國漢學家葛浩文有些意外。「端木蕻良這個人好不好看?沒有人問過。到蕭紅(人們)就要問了。」在《馬伯樂》的新書發布活動結束之後,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接受媒體群訪時說道。
-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相中中國西部土地,這次他翻譯了雪漠的小說
「看雪漠的作品,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閱讀經驗。翻譯他的小說也是一個全新的經驗,希望我的翻譯能把雪漠筆下西部世界的風情盡善盡美地表達出來,讓更多的英語讀者領略到中國西部之美。」美國漢學家葛浩文說道。兩本書合起來有1500頁之多,葛浩文與同為翻譯家的夫人林麗君接下了這一挑戰。新書發布會現場現年79歲的葛浩文早年以《蕭紅評傳》聞名,後以翻譯中國文學為讀者稱道。經他譯成英文的中國作家有數十位之眾:朱自清、蕭紅、王安憶、阿成、莫言、巴金、賈平凹、劉震雲、老舍,等等。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作品宣傳
——葛浩文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但是到了第4個月就開始下滑。莫言有一個問題,他不會外語,無法給自己做宣傳。
-
莫言作品譯者葛浩文:我只譯我喜歡的小說(圖)
他的翻譯嚴謹而講究,「讓中國文學披上了當代英美文學的色彩」。1984年,他還創辦了《當代中國文學》雜誌,為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莫言得了諾貝爾獎後,美國漢學家、中國文學研究者、「西方首席漢語文學翻譯家」葛浩文教授的知名度,迅速從學術界擴展到了更廣泛的讀書界。前不久,葛浩文來到中國,在北京、瀋陽、上海等地的高校參加了一系列圍繞「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研討活動。
-
漢學家談蕭紅:她是用文字繪畫的好作家
將20多位中國作家的40多部作品翻譯成英文;莫言獲得「諾獎」,他功不可沒。著名漢學家葛浩文來沈講學—— 美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日前應邀來到瀋陽師範大學,參加「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結束後,在瀋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史國強教授的引薦之下,本報記者採訪了葛浩文。眼前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面容清瘦,溫文爾雅,戴一副黑框眼鏡。
-
翻譯家葛浩文:為20多年前「發現」莫言自豪(圖)
本報記者(右)和葛浩文合影。 王德坤 攝 昨日上午,美國著名漢學家、莫言作品的翻譯者葛浩文應邀參加了由瀋陽師範大學承辦的「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學術研討會」。繼《紅高粱》之後,我又翻譯了《天堂蒜薹之歌》、《酒國》、《豐乳肥臀》和《生死疲勞》等。迄今為止,我已將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紹給了西方讀者。」 說到最屬意莫言的哪部作品時,葛浩文有些犯難,他表示:「我真心喜歡莫言的所有小說,翻譯得再多都感覺樂此不疲。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對譯者很體貼(組圖)
在論壇上,學者與美國著名文學翻譯家葛浩文(莫言著作的英譯者)的交流,不僅對於翻譯學界、比較文學界,而且在推動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走出去上,也有頗多啟發。 葛浩文昨天表示,譯者與作者的關係並不總是愉快的,幸運的是,他與多數小說家的合作都很愉快,尤其是與莫言的合作,莫言是一個非常支持譯者工作的作者。
-
翻譯家葛浩文:莫言不會外語 不利於宣傳
漢學家顧彬曾經說過莫言得獎很大程度仰賴了葛浩文的翻譯和推薦,如果葛浩文推薦的是王安憶,那可能結果就會不一樣。對此葛浩文回應說「我第一次聽到他這種說法的反應就是覺得他胡扯,但是後來一想,他說的也是有道理的,諾獎評委除了馬悅然剩下的人都非得看翻譯的版本不可。但他們不一定都看的是英文版,有的是瑞典版、有的是法文版,從這點上來說,翻譯的貢獻毫無疑問,但最後還是要歸到作者本人。」
-
莫言作品的譯者葛浩文 原名是Howard Goldblatt
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是葛浩文,美國著名的漢學家,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葛浩文是Howard Goldblatt。自莫言登了諾獎的廟堂後,作為他作品在英語世界的「代言人」,Howard Goldblatt自然比葛浩文「吃得開」。葛浩文的中文書寫,數量不多,作品多發表在臺灣的《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的副刊上。我跟浩文兄相識三十多年,可是因為一直久居美國,沒有機會看到他刊登在臺灣報紙的文章。如果不是大陸一家出版社要替他出版「葛浩文文集」,我也不會有機會看到老葛用方塊字寫成的文章。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對中國文學進入世界很樂觀
在把中國文學翻譯成英文介紹給世界的「金字塔」裡,葛浩文排在頂尖位置,被譽為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 在ILLY咖啡館,與葛浩文聊天。他說:「我天生就愛翻譯,翻譯是我的愛好。對我而言,翻譯就像空氣一樣,沒有翻譯,我就不能生活。」
-
翻譯家葛浩文:一年後西方讀者就忘記莫言了
又是一年諾獎時,被認為是莫言得獎功臣的翻譯家葛浩文昨日抵京召開了一場媒體見面會。在活動現場他提到,莫言的獲獎確實幫助中國小說開拓了一些西方市場,但是這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很難說,「可能再過一年讀者們就會覺得,莫言是誰啊?他獲獎後頭三個月,他的書在西方銷售得非常好。
-
葛浩文與他的漢譯之旅
當楊克看到美麗的天鵝湖時,我就回憶起我小時候,同樣的公園,同樣的美麗,我翻譯的時候就會帶上我自己的感情色彩。」 葛浩文原名HowardGoldblatt,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現任印第安那州聖母大學的「講座教授」。他和中國確實是有些緣分的,是他將莫言、蘇童、阿來、畢飛宇和王朔的小說翻譯成英文,讓這些遙遠東方的作家為西方文學界所了解。
-
美國漢學家:從翻譯視角看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傳播
從翻譯到傳播,從本土經驗到民族特色, 我們看到學界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努力。 葛浩文(Howard Goldbiatt) 在這個新的世紀,文學翻譯的命運依然很不明朗。馬丁阿諾德在《紐約時報》上曾經撰文寫道:「外國作品的譯本在美國的銷售,總體來說,總好像是一個幾乎用盡的剃鬚膏罐子,只剩那麼一點點空氣,和幾個泡泡。」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我譯故我在
:「這可能是世界上我唯一做得好的事,」美國教授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採訪時謙虛地評介自己對翻譯中國文學的熱忱。只要在亞馬遜網站上查詢「葛浩文」或者「Howard Goldblatt」,讀者就能查到由他翻譯的40餘種小說、傳記和作品集,這些作品來自大約25位中國大陸和臺灣的當代作家。多年來葛教授一直保持低調,他與另一位研究中國文學的美國學者凌靜怡(Andrea Lingenfelter)談話時承認,如果不是越南戰爭期間在臺灣呆了幾年,他的生活可能會是「一場災難」。
-
德國漢學家顧彬:莫言講的是荒誕離奇的故事
德國漢學家顧彬(WolfgangKubin)撰寫的《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史》被視為一部權威性著作。在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將今年的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後,德國之聲記者與在北京的顧彬進行了電話聯線。德國之聲: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將文學獎授予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