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與魯迅:有「不正常關係」?鄧麗君表示羨慕,知情者澄清謠言

2021-01-17 劉宅宅哦

魯迅與蕭紅,是20世紀中國文壇,最見天份的兩位作家。他們二人,一為「民族脊梁」,一為「文學洛神」,在那個魚爛土崩的年代,機緣巧合而成為師生,且有著如父如女般的感人情誼。

魯迅(王志文飾)與蕭紅(湯唯飾)

這對師生的交往,一切都光明正大暗室不欺,也絲毫沒有曖昧越矩之處,這是現存所有材料文獻都能佐證清楚的。魯迅之於蕭紅,正如胡適之於張愛玲,這兩段「異性忘年交」佳話,過去是文化界人所共知的美談,世人嘆息空悽然之外多無別話,不會拿去作庸俗化解讀。張愛玲的《憶胡適之》、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我也偏愛為悼師類最好的文章。

男女師生,總會引無聊之人想入非非,是從清代袁枚那就開始的「花邊傳統」。而魯蕭故事,長達數十年間,實不曾有人不懷好意地大做文章,即便是他們誓不兩立的論敵,只因事情本身就無暗角。這段師生緣,是連娛樂圈人士都感觸在懷的:話說1980年代末,在某次訪談中,歌手鄧麗君就說讀過蕭紅。記者問,是看了《生死場》嗎?鄧麗君回答,是讀過《回憶魯迅先生》。

鄧麗君.1953-1995

她接著說,「我過去不了解魯迅,看了蕭紅的文章後,才讀魯迅的作品」,並連稱羨慕這樣的情誼。

魯迅與蕭紅的「緋聞」,是1990年後才漸聞於人口的。那時起,輿論開始鬆弛,集體心理有意逆反情緒似的,「黑魯迅」、「消費蕭紅」遂成為一股新時尚。

1930年代後期的魯迅,與二蕭結識時期

什麼「魯迅從不罵日本人」、什麼「蕭紅與她的9個情人」,各種信馬由韁的地攤級狗血八卦不斷在炮製生產,弄得黃埃蔽天塵土飛揚。男女緋聞永遠是最具攻擊力的,社會上也傳出一種說法,認為魯蕭壓根「不太正常」,是男女愛欲存乎其間,師生關係無非打掩護而已,乃至不惜歪曲。比如蕭紅遺物有30餘枚紅豆,多年來都被曲解為魯迅的「私相授受」。可實情是1936年7月15日,蕭紅因情傷避走日本,周家特設送行家宴後許廣平轉送蕭紅的,意在慰其思鄉之渴。只因這些什物原歸魯迅所有,就被人拿去借題發揮,成為攻訐之具。

圖\今年6月27日,「魯迅夫婦贈蕭紅紅豆」於拍賣會上以21萬元人民幣落槌

這方面,民國「七月」派的代表詩人、後來貴為「中國作協全國名譽委員」的牛漢,大概是最早「公開」發聲、也是位子最重的一位。在2008年所出自傳《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漢自述》一書中,他正式挑明了這段「文壇公案」,認為魯迅與蕭紅的關係,「不正常」、「不一般」,或可理解為愛情云云。但他既不認識魯迅,也與蕭紅從無往來,字裡行間都是捕風捉影的揣測。他還說蕭軍有精神病哩,如何可信?

因有了牛漢這等名人大腕的「發難」背書,且又足夠花邊顛覆狗血吸流量,此後網上的風月筆墨更是甚囂塵上變本加厲。現今百度輸入「蕭紅與魯迅不正常關係」字樣,檢索結果竟達3880000個之巨,委實觸目驚心。更有甚者,比如當代某作家,還抬出蕭紅的最後一任丈夫、已故的端木蕻良繼續熱炒。「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逝者只能任人欺辱了。

牛漢.1923-2013

據他說,端木蕻良晚年接受香江記者採訪,直言蕭紅與魯迅有貓膩。在這篇文章中,該作家模擬端木蕻良的口吻說,「你們不見蕭紅對魯迅房間充滿了感情嗎」?甚至,連魯迅的私生活也受牽連,言辭極其不恭,如稱「魯迅勤於寫雜文文章,又有肺病,在床笫之歡上滿足不了蕭紅」,是某方面無能云云。可問題在於,這段所謂採訪,並不見於任何材料,也未示任何出處,視為無稽捏造可也。實際上,關於蕭紅,端木一輩子多默不作聲,而魯迅始終是他精神嚮導,未能與恩師見上一面抱憾終身,哪會為沽名而詆訐訕謗?蕭紅病逝近50年後,他寫下的唯一的一篇記錄《魯迅先生和蕭紅二三事》,澄清的清清白白。

端木蕻良《魯迅先生和蕭紅二三事》文稿

諸如此類說法,實在不勝枚舉。而就我個人閱讀體會來說,毫不猶豫認為這是一種惡意滿滿的流言風語。這種論調的前提,似乎等於在申明,世間男女關係就只有互為「欲望對象」一種,而所有異性的往來都是奔著床笫去似的,即便隔著30歲的年齡差。這顯然是以「動物世界」的眼光,去看待人類全部的情感形式。

巴金《家》的名言,「即使你沒有做什麼事,他們也會給你捏造一點出來」,經典作家們也無法倖免躺槍。1942年1月19日凌晨,行將就木的蕭紅,掙扎著在拍紙簿上寫下遺言,「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可嘆78年後的她依然得「不甘」下去。這個女子,生前與身後,被侮辱與損害的,永無休止。

1938年夏,蕭紅與端木蕻良在西安

儘管,我也會承認,這些流言之所以會生出,且漸有眾口鑠金之勢,當然也是無風不起浪。最起碼,它是與三個誤解有關聯的。

其一,魯蕭二人,因才情相當且境遇相似而相互理解欣賞,導致誤解

魯迅一生,儘管閱人無數,可蕭紅無疑是他身邊最具才華的女子——貶斥左翼文學的夏志清就反覆說蕭紅文字一點不比張愛玲差,《呼蘭河傳》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優秀的小說。

夏志清:蕭刻畫中國農村之深刻超過魯迅

許廣平是魯迅妻子、伴侶兼知己,所謂「十年攜手共艱危,此中甘苦兩心知」,但並不擅長寫作。更加上家世相似、處境相通、身世更慘,魯迅對蕭紅這位小輩學生,無須諱言是尤其看重、憐憫的。但也因為如此,常授人以柄遭惡意解讀,斷章取義地編織為謠言。

正如研究者所言,魯迅與蕭紅有精神上的紐帶,身上有許多共通之處:他們都出身富紳家庭,後來都沒落了;他們的學歷都不高,魯迅雖是留學生其實也算中專學歷,還肄業轉了文學;他們的身體都很病弱,且都經受過包辦婚姻摧折,身上反抗傳統專斷文化的意識都極其強烈。他們都是烈性之人。

同樣地,他們都痴迷文學,都喜愛繪畫,有許多共同的話題。更不用說,蕭紅悲慘無依的身世,讓長輩魯迅甚為同情,總儘可能予以關愛。魯迅對底層、對弱女子的同情是一以貫之的:據周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魯迅重病期間,對自身存亡都渾不在意,倒天天很關切女傭阿叄,不讓她乾重活。

他們結識於1934年深秋,魯迅去世的前兩年。那年10月28日,魯迅在家收到一部新人的小說稿。他匆匆讀過幾行,就直覺到是天才之作,不惜連夜審讀,讚嘆不已。這部書稿,就是後來名噪一時的《生死場》,作者就是初出茅廬的東北逃難女青年蕭紅。那一年,魯迅54歲,已是廉頗老矣時日無多;而蕭紅24歲,「支離東北風塵際」,流浪漂泊空懷夢想。

圖\2015年,田沁鑫編導《生死場》,在國家話劇院連演10場,引發轟動

就文學才情而言,蕭紅堪稱魯迅最優秀的衣缽傳人。魯夫子一生,汲汲扶持、提攜青年才俊,可直到臨終前不久他才得以挖掘到最具天分的接班人,那就是蕭紅。後來,許廣平寫《追憶蕭紅》,也特意提及說,「每逢和朋友談起,總聽到魯迅先生的推薦,認為在寫作前途上看起來,蕭紅先生與蕭軍相比,是更有希望的」。一如世間所有愛才的老師,總情不自禁對得意弟子逢人稱讚那般,魯迅毫不吝嗇表達對蕭紅的讚賞之意,從不避諱。

「覓渡覓渡覓何處?」

可以說,他們之間既是師生,又如朋友,更像父女甚至是祖孫。在葉君《從異鄉到異鄉—蕭紅傳》中,明確寫到過:1937年,蕭紅北上,曾與老友李潔吾有過一次深談。李說,「魯迅先生對你真像是慈父」,不想蕭紅立即糾正,「不對!應當說像祖父一樣」!蕭紅前半生,只有祖父張維禎真心對她好過,在她心中魯迅彰彰然是另一個「祖父」化身。他們年齡差30歲整,是可以這樣比擬的。

黑龍江哈爾濱呼蘭區蕭紅故居

顯然,在世間所有人倫關係中,理應存有異性師生這一倫的。假如僅僅因為異性師生間有很多共鳴,就斷定他們必有男女私情,難道不是無端潑汙水嗎?中傷他們有異常關係的朋友,顯然也有意忽略這樣一個細節:在魯迅所有書信中,給二蕭的有19封,給蕭軍寫的有23封,而單獨給蕭紅寫的只有1封——原因還只是因為,蕭紅受「難友」之託想要魯迅請吃飯,可又不好意思,遂推出膽大說話從不忌諱的蕭紅出面,「冤大頭」魯迅只好回信。

就因為魯迅很欣賞這位女學生,還因為她身世悲慘比較寬容,就想像成他對之有非分之想,這種揣測是很荒唐的。魯迅對家中女傭也天天關切,難道也是覬覦?

其二,魯迅與蕭紅,晚年來往密切,且親近如同家人,引起非議

魯迅與二蕭結識後,就對這對落魄青年極其關心,指導文章、引薦提攜、幫助生活,關懷無所不至。兩家人走動最密切,親如家人——70年後周海嬰寫回憶文字,還說最喜歡蕭紅。而這,竟也落人口實。

許鞍華電影《黃金時代》裡的魯迅與蕭紅

1934年11月2日,二蕭流落上海,身無分文。次日,他們給魯迅去信意在投奔。此後歲月,魯迅真如慈父一般,盡其所能地照拂著這一對才華橫溢卻也落魄至極的學生,「兩個北方來的不甘做奴隸者」(許廣平語)。第一回見面,魯迅就以出借名義送錢,使他們得以暫時維持生計,連回去的車費錢都貼心給準備好了。

稍後,二蕭為了能隨時拜訪,還特意搬家到魯迅住所附近。那時的魯迅,肺病已漸入膏肓之狀,「大嗓門直脾氣巴拉巴拉」的東北大妞蕭紅,就負責上門逗樂。由於她是北方人,而魯迅長居京城早習慣了北方菜,蕭紅也時常協助廣州人許廣平做一些北方菜,譬如餃子之類。蕭紅的到來,顯然給這個家庭帶去無限的歡聲笑語。

1948年的許廣平

魯迅去世前兩年,二蕭成為他最信任、最關切、也往來最密的忘年交。魯迅對蕭紅,是有很關切的言行,但這種愛護自始至終都不見有男女私情,完全是大公無私的關懷,乃至示為舐犢之情。這也不難理解,或因30歲的年齡差,或由蕭紅遭遇之悲慘,加上蕭紅本人單純孩子氣,魯迅對她不難升華出慈父般的情感。

而蕭紅對於魯迅,也始終有著一種面對父親\祖父的情感。1934年後親近魯迅及周家人的那段時光,或許就是她此生最感愉悅溫暖的歲月,「上海大陸新村9號周宅」宛如她精神上的港灣,而魯迅許廣平已然是她最可信賴的親人。所以,她一方面表現的調皮、孩子氣;另一方面又言必稱「魯迅先生」、「許師母」而從無輕浮,自我認知完全是女兒式的。這一點,我們看蕭紅的回憶文字、看蕭軍的追悼文章,是可明白看到的。

周海嬰:直到50多年後,我們才得以辯白

還有更直接的一份佐證:蕭紅前夫蕭軍,彼時是一同生活的,二蕭幾乎形影不離。蕭軍自結識魯迅之後,始終自認弟子,至死都感恩戴義,不管如何打壓都不改初衷,與胡風被並譽為「魯迅最堅定的兩位門徒」。道理不言自明:假設周蕭真有曖昧,與蕭紅同吃同住且正處熱戀中的蕭軍,會毫無察覺麼?顯然是不合情理的。

2001年,魯迅獨子周海嬰,出版《魯迅與我七十年》,50多年風雨過去了,依然對二蕭充滿深情。他說,「這時我小小的心靈裡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常來,為我們帶來熱情、帶來歡快……」。周家上下大小,是視蕭紅如家人的,哪裡有過嫌隙?

其三,過度解讀、有意歪曲許廣平的態度,以混淆視聽

魯蕭之間,是否有私情亦或有曖昧表現,作為「三角」一環的許廣平,其態度不言而喻是極其關鍵的佐證。

似乎正因如此,「死無對證」的許廣平,在其身後一些言辭也被搬去刻意扭曲解讀、過度渲染,從而造就一種許廣平早就察覺異狀且時時予以暗示、揭露的假象。這是十分毒辣的招數,正如魯迅自己說的,「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擊和被冷落,一瞑之後,言行兩亡,於是無聊之徒」,可以橫生枝節無所忌憚。只是,好在文獻材料未曾湮滅,正本澄源尚非難事。

1936年,蕭紅與許廣平在周家寓所前

比如,「過度解讀派」最重要的一個「殺手鐧」證據,是說許廣平曾以魯迅需休息為由,將蕭紅攔在樓下,不讓二人見面,並為此「苦惱的很」生悶氣云云。這個說法完全杜撰麼,也不見得。它的原始出處,來自胡風夫人梅志寫於1984年的回憶文章《「愛」的悲劇——憶蕭紅》,但又被特意置換曲解了:

實情是,那時魯迅病重,而蕭紅不太通人情世故,還「一來半天不走」,許廣平既沒空陪客,也不希望魯迅勞累,所以婉轉推辭而已。所謂「苦惱」,其實是蕭紅很苦惱,因為蕭軍與一位名叫陳涓的有夫之婦有了戀情,許廣平特別擔心她。許廣平大蕭紅13歲,是視為後輩的,從無怨言和猜忌。有一回,因為陪蕭紅,許廣平忘記給午休中的夫君關窗,導致魯迅受涼,許很懊悔,可也不曾怨過蕭紅什麼,一如既往地關心她。如果真有什麼情緒,大概是對蕭紅的「毛糙」感到些許無奈吧!

圖\晚年端木蕻良.1981年他接受葛浩文訪問,談及蕭紅只是放聲痛哭

無論生前身後,許廣平都很憐惜這位小輩,做飯、送錢、送紅豆等等,都是許廣平的主意。蕭紅去世後,許廣平專門寫過兩篇長文深切緬懷,稱「愛笑、無邪的天真,是她(蕭紅)的特色 」,贊她「在患難生死臨頭之際」,是可以為朋友「置之度外的」堅毅不拔的偉岸女子,感情都很真摯,無需作態,也發乎內心。蕭紅香消玉殞4年後,許廣平還念叨著,其「香港埋葬的地方有沒有變動」,想方設法想「去看望一下」,只因炮火連天無從遂願。現在的自媒體,動輒說許廣平充滿「不耐煩與醋意」,完全是不看文章的閭巷讕言。

1937年,二蕭與許廣平母子在魯迅墓

再比如,還有說魯迅許廣平為蕭紅曾鬧婚變啥的。這個段子繪聲繪影,說什麼那時許廣平對密友講過,身上揣著100元錢好隨時防備變故,可這更是無稽妄測。該謠言的始作俑者,只怕對他們一無所知:周家其實是許廣平全掌財政,全部錢財均由許支配,倘若要預防後路,許廣平豈會只預備區區100元好負氣出走?恰恰相反,現有材料都可證實,那時的周氏夫婦,因經歷過生死患難、有了周海嬰這一結晶,感情是久而彌篤的,魯迅諸如「十年攜手共艱危,以沫相濡亦可哀」等感人的詩句,就是那時寫下送予愛人的。

亂世中流浪的「文學青年」二蕭

唯一可合理解讀的,大概在蕭紅太疏於世故,經常打攪到魯迅的寫作與休息,許廣平因擔心,偶爾也會藉故阻攔下吧。這一點,稍稍沉吟都不難體會乃人之常情,何至於要惡意解讀呢?

總之,魯迅不是「渣男」、蕭紅絕非「第三者」、許廣平並無「猜忌」,是可以明確的。魯研專家陳漱渝下過一定論:「在蕭紅心目中,魯迅是敬愛的導師、慈祥的長輩,並沒有留下讓人猜量的感情空間」,是公道話。

魯迅對蕭紅,是對兒女一般的憐愛;而蕭紅對魯迅,是視同祖父一般的依賴與尊敬,斷無疑義,不該無事生非。流量為王時代,我們都處心積慮地,要將前賢的精神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化簡乃至庸俗化,是不該的。這樣的結果,不僅如魯迅所說「刪夷枝葉而得不到花果」,亦傷於厚誣。有些事,「有什麼也沒什麼」,可實情在確實沒有。

黃金時代or悲慘世界?

有很多人,一生都在過冬。1942年1月22日,30歲的蕭紅,這位離經叛道的「文學女巫」、這位「用身體來浸著血」的「女天才」,是帶著「半生盡遭白眼冷遇「的悲憤、與「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的不甘,瘞玉埋香於異地它鄉的。她生前穿荊度棘,閉眼之後還要領受無端流言、乃至淫詞褻語的句句刻骨,云何能安?

「現代中國兩天才女作家」,都命途多舛

也許,最珍重的紀念,就是多讀點蕭紅的偉大遺作吧!這位與張愛玲並稱「現代文學最具天才的女作家」,留下的兩部經典作品,《生死場》與《呼蘭河傳》,以驚才絕豔的文筆,書寫絢爛的女性版《百年孤獨》,看透人生的殘酷、荒誕與悽涼,揭開中華民族的隱秘痛史,再次編織女性叛逆之歌,實比小資情調的張愛玲更厚重、更接地氣、更波瀾壯闊、更可歌可泣,也更勵志人心!

蕭紅的小說,更兼文筆純粹清朗,有山之峻、水之清、雲之逸,讀來令人淚流滿面,又過癮嘆賞不置, 委實是值得每一位當代中國人都讀一讀的,我也樂意推介。現平臺活動價,兩大套厚冊包郵折扣價才39元,見所未見的高性價比,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購置的#蕭紅#

相關焦點

  • 一顆「魯迅送給蕭紅的紅豆」拍出二十多萬?真相是……
    其中,周令飛表示,「祖母許廣平活著的時候,從未對我聊起過祖父魯迅送紅豆給蕭紅這事,她也未在日記中記錄這事。這個東西有可能是人家送給我祖父母的,或是轉送的,現在誰都說不清楚了。還有那(字條)上面到底是不是端木蕻良寫的字跡,我無從判斷。」  而蕭紅紀念館則直接表示,「這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 和魯迅先生亦師亦友的關係,是蕭紅人生旅途中最溫暖的一段回憶
    魯迅先生於1936年10月19日去世,那個時候蕭紅在日本,當她在飯館的報紙上看到魯迅的死訊時,非常難過,飯也吃不下去了。回到家,一走上樓,「那空虛的心臟,像鈴子似的鬧著。」在蕭紅的筆下,魯迅先生不只是大作家,是文壇權威,她還打破了魯迅先生在世人眼裡冷硬刻板的形象,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有自己習慣和癖好的普通人的一面。蕭紅說:「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裡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菸捲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來。」
  • 蕭紅筆下的許廣平,就是照顧魯迅生活的老媽子,許廣平自己怎麼說
    自民國時期開始,蕭紅和魯迅的關係在眾多作家當中就一直很特殊。不是男女之情的特殊,而是一種知遇之恩的特殊。或許他們曾經有過浪漫的邂逅,但是婚後的許廣平完全失去了往日少女的光彩,成為了照顧魯迅生活的老媽子。在他們同居之前,魯迅還會帶著許廣平去杭州浪漫的旅遊,遊山玩水。而同居之後卻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連近在家門口的公園都不願意陪她去。在他眼中公園不過就是兩行樹木中間有一條人行道,和平時的馬路沒有什麼區別。
  • 一顆魯迅送給蕭紅的紅豆拍出20多萬?真相是什麼
    魯迅真的曾送過紅豆給蕭紅嗎? 端木蕻良1938年與蕭紅結婚,在這次拍賣的其舊藏之中,就包含那枚被認為是「魯迅送給蕭紅」的紅豆。「她知道家裡有這紅豆,但一直找不到。這枚紅豆是直到預展期間才無意中發現。」
  • 蕭紅筆下許廣平:與魯迅同居是真情錯付!真相如何?聽她自己說!
    在民國眾多作家中,女作家蕭紅和魯迅的關係一直非常特殊。他們關係很近,近到現今依舊有很多人懷疑兩人關係不一般。魯迅去世前,蕭紅是他家造訪最多者,她不僅是他家常客,還經常在他房間一坐就坐到半夜。也是因著經常造訪魯迅家的緣故,蕭紅過世前曾在文章裡專程寫過許廣平和魯迅同居後的生活。
  • 蕭紅作品《生死場》:魯迅作序 胡風寫後記(圖)
    湯唯演繹的蕭紅會是什麼樣子,只能留待日後再去尋找答案了。  人們之所以要到影院觀看,以蕭紅為主角的電影,主要原因不外兩個:對蕭紅了解不多的,可以借著電影走近蕭紅、認識蕭紅;對蕭紅已經有所了解的,多半會是想看一看自己喜歡的影星所演繹的那個蕭紅。然而,如果有誰想要真正了解蕭紅,只通過影片還是不夠的。  你只有認真閱讀了蕭紅的作品,才可能真正了解和認識蕭紅。
  • 魯迅曾對蕭軍蕭紅說:我們一定要再見一見
    「我們一定要再見一見」,這話原本是魯迅先生當年寫給初闖上海文壇的蕭軍蕭紅夫婦信中的一句,顯現著先生對兩個年輕人的關愛、呵護和急迫的心聲。有一次,周海嬰先生有點神秘地對我們說:「知道嗎——我爸爸每次給你爸爸和蕭紅寫信用的信箋紙,那都是我一篇一頁挑選的嘞!爸爸就一直等著,看著我揀完,笑一笑又搖搖頭,等我去睡覺了,他才開始寫信哦……」於是一幅「舐犢情深」的幸福畫面,從此永遠地定格在我們的腦海中。▌ 魯迅致蕭軍信手稿信箋。蕭軍原名劉鴻霖,故魯迅稱「劉軍兄」。
  • 今天為什麼再讀蕭紅
    在俄羅斯有一句諺語:讀不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可以從一個人的臉上看出來的。推而廣之,對一個中國人來說,讀不讀《紅樓夢》,讀不讀魯迅,包括讀不讀蕭紅,都是可以從臉上看出來的。總之,一個人讀不讀書,讀幾本書都是在臉上寫著的。
  • 蕭紅:泥濘中掙脫出永恆的春天
    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黃花,就開一個黃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的飛,一會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
  • 【人物】民國才女之蕭紅
    半年後,蕭紅懷孕,臨產期近,汪恩甲不辭而別。蕭紅寫信向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編輯裴馨園求助,裴馨園多次派蕭軍到旅館給蕭紅送書刊。蕭紅因此結識蕭軍。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8月7日,松花江決堤,洪水泛濫市區,由於蕭紅欠錢太多,旅館不讓蕭紅離開。蕭軍趁夜租了一條小船,用繩子把蕭紅救出,到裴馨園家暫住。不久蕭紅住進醫院分娩,孩子生下後因無力撫養而送人,後夭折。
  • 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續寫蕭紅《馬伯樂》
    葛浩文在《馬伯樂》(完整版)的序言中也講述了自己在續寫時的考慮,他寫道:「我最初的想法是:不是有人認為蕭紅的《馬伯樂》是1940版的《阿Q正傳》嗎?相對於阿Q的低下背景,馬伯樂的確可以說是一個中產階級的阿Q,或許可以讓馬伯樂有類似阿Q的下場,也算是延續蕭紅對恩師益友魯迅的懷念與景仰。但後來放棄了,主要是因為我覺得蕭紅是一個創造力十分豐富的作家,我認為她絕對不會滿足於僅僅是模仿魯迅的作品。
  • 忘不了的蕭紅……
    蕭紅,你一定不會料到,我說到就到了你的眼前。夏日的太陽,烤著呼蘭河,不斷線的車輛,將我逼到呼蘭河橋窄窄的人行道上。從容的河水,從橋的兩邊遊向天空與田野相交的平闊的遠方,象兩條臂膀,攬著呼蘭縣城,也歡迎著你的友人。你的容顏,一如河水,閃著細碎的陽光,淋淨了車輛揚起的灰塵,也濾去了我心頭的溽熱。這天是1997年7月30日,下午5時左右,我從山東趕來見你。
  • 在蛛網中掙扎的蕭紅,卻不知自己是被網捕獲的飛蟲,還是那隻蜘蛛
    就是嫁了丈夫,應該賺得他的歡喜……」而這所學校中思想開放的進步教師,幾乎都是男性,他們講解魯迅,把白話引進課堂,介紹五四新文學,或教授美術,歷史,當蕭紅和一些女同學的文學興趣被刺激起來之後,季紅真寫道:「蕭紅她們勤奮學習,不談戀愛,喜歡和有思想,有頭腦的男孩子做朋友。因為在她們看來,還是男的『思想性』多一些。他們儘量『男化』剪短頭髮,穿男裝。
  • 蕭紅是誰?她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苦難的一個女作家
    蕭紅在呼蘭故居的雕像二、魯迅夫人許廣平眼中的蕭紅在魯迅先生逝世後,蕭紅曾寫長文回憶魯迅先生,從她筆下我們看到了一位充滿溫暖和愛的長輩:雖然病痛纏身身體衰弱,但蕭紅依舊保持著溫柔賢惠的一面,許廣平在《追憶蕭紅》一文中曾這樣感慨:蕭紅先生因為是東北人,做餃子有特別的技巧,又快又好,從不會煮起來漏穿肉餡。其他像吃燒鴨時配用的兩層薄薄的餑餑餅,她做得也很好。如果有一個安定的、相當合適的家庭,使蕭紅先生主持家政,我相信她會弄得很體貼的。
  • 蕭紅與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促成了她悲劇的一生
    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是魯迅先生最欣賞的民國女作家。但是,這位才女一生都過得悲慘,快樂和幸福常常與她無緣。這與她孤傲、倔強又不成熟的性格有直接關係。蕭紅如願到哈爾濱「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校」就讀。在張家人的眼裡,蕭紅太不安分了,骨子裡充斥著逆反信條的她,處處執拗。3.叛逆而不計後果的青年1929年年初,十九歲的蕭紅被父親許配給哈爾濱顧鄉屯汪恩甲,兩人正式訂婚。蕭紅開始喜歡汪恩甲,後來又不喜歡,想要退婚。家裡人自然不同意。恰巧,蕭紅結識了陸哲舜,她的遠房表親。
  • 美國翻譯家續寫蕭紅未完長篇
    「盧溝橋事變」一發生,馬伯樂即刻從青島逃到了上海,住在一個沒有窗子、沒有光線的房子裡,吃的永遠是蛋炒飯,卻自我安慰說,不吃飽的目的是為了訓練。可以說,馬伯樂在行為上都倒退到和叫花子相媲美的程度,可在精神上卻欣賞著叫花子受過訓練的飢餓「美」,欣賞著叫花子吃不飽也不哭,也不想法子再吃的「優美」。無怪乎葛浩文將其與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相比,是1940版的「阿Q」,是中產階級的「阿Q」。
  • 蕭紅: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在我看來,蕭紅是民國女作家裡面最分裂的一個了,冰心寫文章、做人做官都是個乖乖女;張愛玲是作品和為人都是傲氣冷眼到底;林徽因無論寫首詩,談個戀愛,演個戲,名門秀麗做派從來沒有動搖過。蕭紅不是,有人說因為蕭紅從小缺失父愛,她一生都在尋找父愛的替代,表哥、蕭軍,甚而魯迅。
  • 漢學家葛浩文:人們只關注蕭紅的私生活 根本忽略了其作品
    葛浩文在《馬伯樂》(完整版)的序言中講述了自己在續寫時的考慮,續篇中故事發生的地點都是蕭紅本人去過的,如從上海到漢口、武昌到重慶而後轉赴香港。「如果《馬伯樂》是蕭紅對魯迅《阿Q正傳》的一種回應,那我在續篇納入蕭紅個人的逃難過程,也可喻為是我跟蕭紅的生平作品的隔代對話,」葛浩文說。續篇描述的事件有真也有假,增添的人物有真人也有純屬虛構的。
  • 文壇才女:樋口一葉與蕭紅
    在中日文學史上,有兩位光彩奪目的女性文學家,她們都才華橫溢,卻又紅顏薄命、飽受人間的苦難。一位是日本明治時期的女作家樋口一葉,一位是民國時期的女作家蕭紅。    在與時代文壇的結合這一方面,蕭紅似乎比樋口一葉幸運很多。在上海蕭紅受到了魯迅的重視和抬愛,經常在魯迅家做客。1935年12月,《生死場》在上海出版,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其寫後記,在當時的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一舉成名。
  • 最新很火的謠言已被澄清,你還不知道嗎?
    現在,做個公眾人物確實不容易,就好比如說演員吧,你既需要有演技,經得起推敲,也不能又負面新聞,要保持清純完美的形象,所以說,身為公眾人物也挺累的吧。這兩天也不知道為什麼,頻頻有女星被網友扒出負面的緋聞,看來娛樂圈又發生了大事啊,這篇文章小編就給大家講講最近發生了什麼新的事情吧。人紅惹人嫌,我們大黑牛的漂亮女友範冰冰最近好像風頭不太好,因為最近有冰冰的負面新聞被爆料出。在某個人的爆料的圖片中顯示,有個側臉和範爺極其相似的女性和一男性有不雅的行為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