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對蕭軍蕭紅說:我們一定要再見一見

2020-12-18 北京日報客戶端

「我們一定要再見一見」,這話原本是魯迅先生當年寫給初闖上海文壇的蕭軍蕭紅夫婦信中的一句,顯現著先生對兩個年輕人的關愛、呵護和急迫的心聲。

捧在我們手中的這一本堪稱精美的大書、好書——《我們一定要再見一見》,是中國青年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魯迅致蕭軍蕭紅信」的全部手稿本,印製得極好,以這樣的一句話做書名,確也實在別開生面。欣賞著、摩挲著、翻弄著的每一面都有說不完的故事,篇篇浸潤著先賢的手澤,真的是愛不釋手!

「魯迅先生是我一生所鍾愛的人……」父親生前不止一次地對我們講,而這也正是讀這本書感到更為親切的緣由——一時間,仿佛親人們就在眼前:音容笑貌,栩栩如生,他們像真的歸來了!父親那繪聲繪色的表情、手勢,那激越、感慨的情緒、那「老頑童」般的體性以及他的自省和飽含對故人無限思念的內心傷痛……都深深地鐫刻在我們的心上。

▌ 青年蕭軍

蕭軍——被毛主席認為「很談得來」,稱他「是一個極坦白豪爽的人」;文化界普遍說他是「有民族氣節的革命作家」;在家裡,我們這幫兒女全管他叫「老頭兒」,他也從來不計較,他喜愛自己每一個「崽兒」,一視同仁,不偏不倚。父親離開我們已經三十多個年頭了,他並不知道這幾十年間我們所經歷過的種種,而當前又承受著比SARS更猖狂、更可惡的「新型冠狀肺炎」的突襲,正是吃勁的時候。

「宅」在家裡,一直盯著偉大的中國人民「以命抵命」式與病魔抗爭的電視新聞。生命重於泰山,這是一場與死神搶奪生命的阻擊戰、肉搏戰,展示著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感天動地、驚心動魄的人和事時時刻刻在湧現。當廣播中又響起那久違的、震撼人類靈魂與良知的《國際歌》時,我們分明地聽到了父親那洪鐘般高亢的聲音就在其中,同我們吼在了一道!人類給中華兒女留下了最優秀的「基因」——大愛無疆。

在這段自我隔離的特殊日子裡,有更充裕的時間讓我們沉靜下來,修煉心智。於是,我們又捧起了這冊極為珍視、珍愛的書,不知道如何才能表達清楚我們內心的感動與真情。我們並非本書的「代言人」,在這裡,只給讀者講幾個書以外的故事。

海嬰先生如是說

周海嬰先生晚年所居住的小區,與我們的住處僅有一河之隔。有時,他就會蹬上自行車,過橋來我們家小坐片刻,隨便聊聊。

有一次,周海嬰先生有點神秘地對我們說:「知道嗎——我爸爸每次給你爸爸和蕭紅寫信用的信箋紙,那都是我一篇一頁挑選的嘞!爸爸就一直等著,看著我揀完,笑一笑又搖搖頭,等我去睡覺了,他才開始寫信哦……」於是一幅「舐犢情深」的幸福畫面,從此永遠地定格在我們的腦海中。

▌ 魯迅致蕭軍信手稿信箋。蕭軍原名劉鴻霖,故魯迅稱「劉軍兄」。

看得出,當年僅僅六歲的小海嬰是把常來討教和探視爸爸的這兩個「大人」當成了最喜歡的朋友。所以,他愛「挑揀」出自己認為最漂亮的信箋,拿給爸爸去給他們寫信,把自己幼小而純真的愛,盡情地送達給他的「好友」。

▌ 魯迅致蕭軍信手稿信箋。蕭軍原名劉鴻霖,故魯迅稱「劉兄」。

再次見到海嬰時,蕭紅將一對兒棗紅木旋成的袖珍「小棒槌」送給了他,從沒有見過這種玩具的海嬰,歡喜得不得了,時時邊叫邊耍,魯迅先生笑稱他作「小棒喝團員」!

1934年12月20日魯迅先生在寫給蕭軍蕭紅的信中戲謔道:「……代表海嬰,謝謝你們送的小木棒,這我也是第一次看見。但他對於我,確是一個小棒喝團員。他去年還問:『爸爸可以吃麼?』我的答覆是:『吃也可以吃,不過還是不吃罷。』今年就不再問,大約決定不吃了。」

這些話,蕭軍有著這樣的理解和傷感——

由於在那次宴會上我們送給了海嬰一對小棗木棒槌,魯迅先生竟稱他為「棒喝團員」了。

「棒喝團」本來是義大利法西斯蒂頭目墨索裡尼極端反動的黨團組織,魯迅先生借用它來形容海嬰幼年時期的頑皮,這當然是從反面比擬的一個玩笑。從這玩笑中也可以體會到,魯迅先生對於幼小者是具有多麼深沉的疼愛之情,這是可以理解的。

人對於愛之極的人或事物,常常會用反語來表達這種難於表達的、極度激動的感情的。我們對於孩子極度喜歡的時候,常常用「罵」來稱呼,例如什麼「小壞蛋」「小××」……之類。譬如舊小說中稱自己所愛的人為「冤家」,《西廂記》中張君瑞稱崔鶯鶯為「可憎才」之類,這是一種「反贊語」。

海嬰問魯迅先生:

「爸爸可以吃麼?」

魯迅先生回答說:

「吃也可以吃,不過還是不吃罷!」

不知道為什麼,每當我想起或讀到這兩句對話時,使我會陷在一種長久的、難於自拔自解的悲哀裡……

魯迅先生對於年幼的海嬰這般天真無邪的問話,迅速地做了如此睿智且「絕頂」的回答,我們由衷地感嘆——向先生致敬,父愛無邊!

許廣平先生記「小棒槌」

對於了不起的許廣平先生,我們對她的認識,一直以來,實實在在是太欠缺了。她在人們心目中的定位是魯迅夫人,而其他的呢?似乎知之甚少,說不出太多有價值的、值得人們學習的事兒來。然而,事實呢?僅就我們老蕭家而言,就有憋在心裡多年的感念……

這部新書的編者夏曉靜是個有心人,看得出,她和我們一樣,極愛這書中的三位「主兒」,她不僅精編了魯迅先生致蕭軍蕭紅的全部53封信件手稿,而且將凡是能收藏到的史料,包括圖片、照片、實物,以及友人們有關三位的回憶文字等等,統統編選入內。這就方便了,也滿足了讀者們想更多了解魯迅與蕭軍、蕭紅交往細節的願望。而我們也從中初次完整地讀到了許廣平先生的作品《憶蕭紅》(發表於1945年的上海《大公報·副刊》,署名景宋)、《追憶蕭紅》(發表於1946年《文藝復興》一卷六期)。文章中許先生這樣描述:

我看見兩隻核桃,那是不知經過多少年代用手滾弄了的,醉紅色的,光滑滑的在閃動,好像是兩隻眼睛都在招呼每一個人,而自己卻用色和光介紹了它出世的年代。

「這是我祖父留傳下來的。」蕭紅女士說。「還有一對小棒槌,也是我帶來在身邊的玩意,這是搗衣用的小模型,統統送給你。」蕭紅女士在宴席上交給了海嬰。把這些患難中的隨身伴侶,或傳家寶貝見贈了。

短短的幾行字,簡直活靈活現,您說,許先生的文章是不是太動人了,她忒會寫了!

病床前的父女對話

父親病重住院的時候,我們陪護的時間多一些,父女間曾經有過一次這樣的對話:

父親說:「將來,如果你寫我的傳記的話,一定會比別人寫得更好一些,更接近真實的我——因為你不用費盡腦筋瞎編;也不用費盡心思地去抄誰誰誰的什麼『說』,我就在你的眼前,隨時隨處都有我的生活和影子。你只要樸實地、真誠地動手寫出來就是了。讀者們會看好的,愛讀的……要是再有點藝術上的提煉,再加點兒『天分』……」父親一直盯著我(二女蕭耘)的眼睛,言語中流露著些許期待。

「作家的才能是不遺傳的,雖然我是您親自接生到這人間的,可並不一定也能成為作家呀!您就那麼相信您這閨女?」

「我當然相信你啦!以咱爺兒倆的這份『交情』,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嗎?只要多讀、多寫、多觀察,肯留心身邊各樣的事物……以我對你的了解,你會寫得好的。你甚至還可以再寫一本自己的回憶錄,書名我都替你想好了,何況建中能那麼樣地理解你、不惜一切犧牲地幫助你,你能行。」

父親的信任和鼓勵,敲打得做女兒的心裡生疼生疼的。我低著頭,強忍著不讓淚水流溢——我怕,怕最親愛的父親真的會在哪一天離大家而去……

捧著新書,睹物思人,我由不得自己的淚水竟控制不住地往下掉,可千萬千萬捨不得把這新書弄溼嘍……

對了,還有一句話得提一提:得到書的朋友別忽視了新書封套的設計和隨書贈送的筆記本,那信箋,那圖案,古香古色的,可都是來自魯迅先生的收藏。我當即在小本冊的扉頁上寫了感言,權且實錄下來也無妨:

這麼精緻的小本冊,真不知如何下筆,記錄下什麼人生「精彩」才能與它相匹配,不至汙淖了它的清純?我想試試重新再開始童年養成的好習慣——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的人生感悟、教訓、自省、所得……經過了魔鬼煉獄般的那十年,「日記」已作為多少人「罪行」的佐證進入他們的專案組、檔案……雙親因此被折磨得皮開肉綻,家破人亡……此後,誰再寫日記,誰就是孫子!——這是我的誓言,痛心且刻骨銘心的肺腑之言。

如今,看到這樣引人心動的書和本冊,又想動動筆了,記錄下讀歷史的新感覺,那年十八歲的我,如今奔八十了,應當有所感動,有所心(新)得。因為三位「主兒」,都是我們會鍾愛一生而無悔的人。(一笑)

王蕭氏記於書到的當下

2020年1月7日下午

中國青年出版社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老資格」的出版機構,我們幾乎是看著它出版的各種新書長大的,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說起,有《革命烈士詩抄》、《紅旗飄飄》和《星火燎原》系列、《雷鋒日記》、《青春之歌》……真的是不勝枚舉。從青年時代到如今奔八十歲了,才說出一聲「謝謝」,是不是感謝得太遲了點兒?不過的的確確是真心的。

聽印刷廠的工人師傅們說,頭一回遇見了這麼較真兒的編輯,認真負責,不當「甩手大爺」,不眠不休,沒白沒黑地守在機器邊上,發現了瑕疵立馬就得改,毫不含糊,說停機就停機……如此敬業,讓人佩服。想想看,這麼樣做出的書,不好看才怪呢!本書的責編申永霞女士,辛苦了!

「讀好書、交好友、做好人」,此人生足矣!(責編:張玉瑤)

(本文作者系蕭軍女兒、女婿)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蕭耘 王建中

編輯:袁新雨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一顆「魯迅送給蕭紅的紅豆」拍出二十多萬?真相是……
    鍾耀群是端木蕻良的第二任妻子,她在文中指出,紅豆可以看作魯迅對一代青年作家的關愛。《魯迅夫婦贈給蕭紅的紅豆》一文。拍賣公司文章截圖  對此,廣東崇正拍賣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現有文獻資料看,我們認為這顆紅豆為魯迅、許廣平送給蕭紅的,但由於時間久遠,學術界還有一些待解之謎,會引起討論,這很正常。我們也歡迎大家一起來研究,把謎底解開。」
  • 蕭紅與魯迅:有「不正常關係」?鄧麗君表示羨慕,知情者澄清謠言
    魯迅與蕭紅,是20世紀中國文壇,最見天份的兩位作家。他們二人,一為「民族脊梁」,一為「文學洛神」,在那個魚爛土崩的年代,機緣巧合而成為師生,且有著如父如女般的感人情誼。魯夫子一生,汲汲扶持、提攜青年才俊,可直到臨終前不久他才得以挖掘到最具天分的接班人,那就是蕭紅。後來,許廣平寫《追憶蕭紅》,也特意提及說,「每逢和朋友談起,總聽到魯迅先生的推薦,認為在寫作前途上看起來,蕭紅先生與蕭軍相比,是更有希望的」。一如世間所有愛才的老師,總情不自禁對得意弟子逢人稱讚那般,魯迅毫不吝嗇表達對蕭紅的讚賞之意,從不避諱。
  • 蕭紅致蕭軍家書手稿入藏上圖,電影《黃金時代》就從這些信件中來
    蕭大忠說,之所以將這批珍貴手稿捐贈給上圖,一方面是因為上圖在國內公藏機構中具有良好的收藏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上海對於二蕭來說意義特殊。自1934年來到上海,蕭軍蕭紅受魯迅先生提攜,二人文學之路的起步成名均在上海。因此,他特意選擇了一封蕭紅自東京寄至上海的信件手稿,也稱得上是這封信相隔半個多世紀的重新「回歸」。
  • 和魯迅先生亦師亦友的關係,是蕭紅人生旅途中最溫暖的一段回憶
    在魯迅先生的幫助和推介下,1935年底,蕭紅和蕭軍分別出版了小說《生死場》和《八月的鄉村》。特別是蕭紅的《生死場》,魯迅為其作序,大力推贊,使蕭紅一舉成名。蕭紅和蕭軍在上海期間,蕭紅和蕭軍成了魯迅家中的常客,特別是蕭紅,深得魯迅先生的欣賞和喜歡。後來他們搬到離魯迅家很近的地方,蕭紅就幾乎天天往魯迅家裡跑。
  • 蕭紅的「黃金時代」是和蕭軍在一起?看蕭紅的情書是如何寫的
    這一年,蕭紅孤身一人遠渡日本遊學,隔海相望的蕭紅給在上海的蕭軍寄去了一封長信。同年,在上海的朱生豪也給宋清如寄去了數封飽含深情的情書。 蕭紅在給蕭軍的長信裡說:「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此刻。」這是蕭紅在一個陌生空間裡對於當下時刻的價值確認。
  • 他毅然迎娶已懷孕的蕭紅,最後反被罵負心漢
    不久後,日軍逼近臨汾,蕭紅、端木等決定前往西安,可在這個節骨眼上,蕭軍卻執意不肯走。後來他在文章《側面》中這樣解釋自己當時的選擇:  「就這樣決定了:讓他們去運城我留在臨汾,一定要看個水落石出才能甘心——我比他們都強壯。」
  • 【人物】民國才女之蕭紅
    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近現代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本名張秀環,後改名為張廼瑩(一說為:張迺瑩)。
  • 蕭紅是誰?她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苦難的一個女作家
    作品未寫完,祖國未解放,臨終前的蕭紅,她是那樣的不甘!一年前她曾在《給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中這樣寫道:在黑黢黢的天空裡,他們看見了我們民族的自信和人類應有的光輝……在最後的戰鬥裡,誰打得最沉著,誰就會得勝。我們應該獻身給祖國做前衛工作,就如同我們應該把失地收復一樣,這是我們的命運。
  • 蕭紅: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學生時代,我們在勸勉自己或者他們要拼搏不要懶惰的時候,經常會說一句話「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這句話便是出自蕭紅之口。蕭紅,中國近現代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本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 蕭紅:泥濘中掙脫出永恆的春天
    可是蕭紅卻不願退婚,把汪恩甲的哥哥告到法庭,汪恩甲在家庭的壓力下,只能站在哥哥這邊,說他也願意退婚。就這樣,蕭紅敗訴了。後來汪恩甲還是和蕭紅私奔了,在東興順旅館裡兩人同居了。因為身上帶的錢用完了,汪恩甲回家拿錢,這一走,他卻再也沒有回來。
  • 蕭紅:一生依附男人,一生總被辜負
    但蕭紅逃婚、與一男子來往過密的事跡,早就在當地傳得沸沸揚揚,汪恩甲的大哥汪大澄極力反對他和蕭紅再來往,汪大澄還稱要解除婚約。蕭紅氣憤異常,請來律師寫了一份訴狀,控告汪大澄代弟休妻。然而,汪恩甲終究迫於家庭親情壓力,當庭承認是自己要解除婚約。這場官司一時間,成了當地的一場笑話,蕭紅不守婦道,傷風敗俗的流言傳播更甚,張家人顏面盡失。
  • 紀念蕭紅 | 一生漂泊,一生反抗;一路逃亡,一路嚮往
    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黃金時代」吧。最重要的是,蕭軍把蕭紅帶上了文學這條路。魯迅對蕭紅的作品尤其看好,曾評價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1935年,蕭紅寫出了中篇小說《生死場》,魯迅先生對這部作品的評價是「力透紙背」,有「越軌的筆致」,奠定了她在文壇的地位。
  • 在蛛網中掙扎的蕭紅,卻不知自己是被網捕獲的飛蟲,還是那隻蜘蛛
    比如,與「自由主義」相比,說蕭紅是「左翼」是確鑿無疑的,而在左翼作家當中,她卻又表現出極強的自由傾向——可以說蕭紅以自己的人生選擇和生命的代價,拒絕了被左翼政治體制化的可能性,當我們用丁玲的一生作為對照,這一點就會更加明顯。
  • 蕭紅1937年佚文被發現?署名"玲玲"試探轉向(圖)
    她那不到半年的日本東京之旅,除了寫給蕭軍的信件,除了寫給魯迅亡靈的悼文之外,究竟還有什麼見聞與感受呢?  1937年:一段「空白期」  1936年7月,蕭紅為擺脫感情問題的困擾,以赴東京探望胞弟的名義,隻身東渡日本。這一時期,她在陰鬱的情緒中,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短篇小說集《牛車上》等。
  • 今天為什麼再讀蕭紅
    蕭紅的敏感與細膩,還體現在她的作品中。在《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蕭紅為讀者勾勒了一個作為「普通人」的魯迅,用細節繪出了一個鮮活的魯迅。蕭紅在點點滴滴的話語中傳達出大愛大恨,在枝枝蔓蔓的敘述中極其真實地揭示了我們民族的生存困境。蕭紅在書中寫道:成業這樣的小夥子,年輕一過,人就「和死過的樹一樣不能再活」;金枝就因為摘了一棵青柿子,她母親「老虎一般捕住自己的女兒」,金枝的鼻子立刻流血;「母親一向是這樣,很愛護女兒,可當女兒敗壞了菜棵,母親便去愛護菜棵了。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什麼是人的價值?
  • 蕭紅與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促成了她悲劇的一生
    蕭紅雖然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卻給整個家族惹來非議。鑑於以上行為,她提出繼續去哈爾濱上中學的請求,被父親拒絕了。她絕食,揚言要去修道院做修女,鬧的滿城風雨。父親惱怒之餘只得妥協。蕭紅如願到哈爾濱「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校」就讀。在張家人的眼裡,蕭紅太不安分了,骨子裡充斥著逆反信條的她,處處執拗。
  • 四個男人,四次拋棄,一生追愛的蕭紅,該怎樣評價?
    懂蕭紅的人說 ,她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她對個性解放和自由愛情的執著追求,至今都有啟示意義。看不慣蕭紅的人說,她是個不通人情世故倔強的小孩子,跟整個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她有文學才華但做人不及格。
  • 《黃金時代》一部講述以蕭紅的角度所理解的黃金時代
    當我們從讀者的角度去看她,又覺得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她的小說隨性而率真,不按常理出牌卻常使人潸然淚下。然而,無論從哪個角度都無法給她蓋棺定論。就像莫言所說,文學本身就是一個矛盾命題,有人說他寫的不錯,也就有人說他寫的不好。所以,即使如今我們那麼熱烈地去欣賞她的作品,她依舊飽受爭議。她的孤獨來自於自己,而並非旁觀者。
  • 漢學家葛浩文:人們只關注蕭紅的私生活 根本忽略了其作品
    在2014年許鞍華執導的電影《黃金時代》上映以後,31歲英年早逝的近現代作家蕭紅成為了人們熱議的對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慨蕭紅顛沛流離、貧病交加的一生,討論蕭紅的私生活,討論蕭紅周圍的男人——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陸哲舜、老師魯迅、前夫蕭軍、丈夫端木蕻良……——討論蕭紅為誰生過孩子,甚至是她的相貌,大多數觀眾在對蕭紅的人生津津樂道的過程當中,反而忽略了使之成名與流芳的文學創作
  • 蕭紅: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今天為了寫她,我再仔細去瞅,覺得蕭紅照片裡的眼神看著像是個性格不太強的人。不像張愛玲。眼神處處告訴你:我就是難鑽研。確實是娃娃臉,仔細一看卻很顯老,1936年那張與蕭軍的合影,不過25歲上下,對比蕭軍的意氣風發,蕭紅顯得有些勉強尷尬。她應該是很順蕭軍的意願,在日本蕭軍叫她回來她也就回來了,甚而總感覺她在一個還稱得上年輕的年紀就些許把自己悶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