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黃金時代呢?於一個人而言,莫過於人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時期;於一個民族而言,莫過於全民族團結一致的時期;於一個國家而言,莫過於經濟發展繁榮期。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就是一部講述以蕭紅的角度所理解的黃金時代。
當我們帶上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蕭紅時,她是離經叛道的。她先後兩次懷著孩子去投靠另一個男人,又一次次拋棄自己的親生孩子。當我們用女性主義的視角去看她,她又是可憐的。她被指婚給自己不愛的男人,而她愛的男人卻無法擺脫世俗灑脫地去愛她。她以為找到與自己同心同德的靈魂伴侶時,卻又抵不過自己一身才華的嫉妒。
當我們從讀者的角度去看她,又覺得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她的小說隨性而率真,不按常理出牌卻常使人潸然淚下。然而,無論從哪個角度都無法給她蓋棺定論。就像莫言所說,文學本身就是一個矛盾命題,有人說他寫的不錯,也就有人說他寫的不好。所以,即使如今我們那麼熱烈地去欣賞她的作品,她依舊飽受爭議。她的孤獨來自於自己,而並非旁觀者。她悲哀的自由自在的黃金時代不源於真實的世界,而源於內心。
電影本身如同蕭紅本人的爭議一般,評論兩極化。喜歡熱鬧的覺得其索然無味,三個小時就如同在電影院做了一個無趣的夢。第一遍,我便是這種想法。在與意見相左的同學喋喋不休的爭論過後,我決定再看一遍,不得不改變了我的初衷。因為想寫影評的緣故,再看了一遍,覺得這部電影是將文藝情懷發揮到了極致。
文人的世界必定是浪漫的,哪怕文風嚴謹充滿理性的錢鍾書也不例外。而文人的世界也必定是孤獨的,只有在孤獨的寂靜中才能恍惚撞見附在肉上的靈的模樣。一部與文人相關的電影,還未展現便已註定了它的基調。所以,沒有任何的遲疑的,寂靜的冬天帶著它特有的大雪覆蓋在了我們的眼睛上。
影片的開頭便是寂靜的,寂靜得仿佛能聽見歲月流淌的聲音。然後,《呼蘭河傳》的陳述開始了。故事從蕭紅在小旅館對蕭軍的講述開始:她人生中第一段恢弘的經歷——反抗家庭包辦婚姻,投奔初戀情人陸哲舜。
舉目無親、四處無緣的她又轉身投奔了她拋棄過的未婚夫----汪恩甲,然後她懷孕被棄。這時候,故事又從文學編輯白朗、羅烽的講述開始了她和蕭軍的相識,恰好有意無意地解釋了蕭紅對蕭軍在小旅館講述的那一幕。
而在這裡穿插了蕭軍的《孤雛》對這一幕的講述。緊接著,蕭紅的《棄兒》又順著講述了哈爾濱洪水幫她逃出了欠債旅館600元的困局,投奔到了蕭軍。此後,電影不厭其煩地重複運用同一手法,蕭紅對端木蕻良的講述開始他和蕭軍的故事,對駱賓基講述她和端木蕻良的故事,其中穿插著她的《商市街》《生死場》。最後,就是香港的病逝,以及《呼蘭河傳》中的結尾為故事的結尾。
導演是用心的,這部電影全篇都是以一種記錄的方式來客觀地講述蕭紅的。其中以大篇與蕭紅有關的文獻撐起了全部電影。電影裡幾乎沒有人為添加的臺詞,他們的臺詞還有一段段的旁白都是有證可考的。於是,才會讓不了解的人覺得乏味吧。電影畢竟是通俗的,太過文雅反而不能見其推廣文化的效果。但是網上漫天而來的差評卻又讓人對這部誠意之作有點心疼。畢竟,它是一部可以稱為裡程碑式的電影。
這是一部讓人覺得耳目一新的電影,無論喜不喜歡,接不接受。我覺得《黃金時代》的劇本寫得非常的好。人物作品和人物經歷相互映襯,共同勾勒出蕭紅的一生。而它充分使用了傳記式敘述手法,以蕭紅為中心畫出周圍的人際關係網,從而又反應到蕭紅這個中心點上。
初看讓人覺得電影枝節旁生過多,給人一種雜亂感。再看又覺得每一份講述映襯得剛剛好,對蕭紅、蕭軍和端木蕻良幾個人複雜的多面性基本是客觀地展現出來了。其中,對蕭紅這樣一位孤獨無依的女性關於這亂世的心理也表達得很細膩。
電影中有很多話讓我覺得都很經典,只是沒有能記下來。約莫記得有過這樣的兩段感悟,一段是關於「活著」的,「你為什麼要活著?因為這個世界上有一點讓我死不瞑目的東西」(電影《黃金時代》),一段是關於「幸福」的,「幸福,除了面向過去就是面向除墳墓之外毫無希望的將來」(電影《黃金時代》)。這樣的話,我覺得對蕭紅的註解遠勝於對其人生經歷的生拗的腦洞。
電影裡是寂靜的,然而人們卻習慣於寂靜的影院,卻不習慣於寂靜的影片。然而,就如前面所說,它的寂靜是無法改變的。你不能在一群全身上下都閃耀著浪漫與睿智的文人身上,要求得到啼笑皆非或者武俠英雄情懷。
文人的幽默也不過是像錢鍾書那樣繞著幾個彎子說鮑小姐穿的是局部真理,文人的英雄結也不過是像魯迅那樣用「拿來主義」諷刺當局。在這樣的亂世中,蕭紅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她身上充滿故事性的事也是沒有什麼愛情至上的宣言。於是,你能要求這是一部什麼樣子的電影呢?
人們總是能在周星馳的喜劇電影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哲理,於《黃金時代》而言,我想,「人生」二字便是對這部電影最好的註解吧。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我們總能在不同的經歷中得到了類似的感悟。我覺得這是一件不需要深究但又充滿意味的事情。
「也許每個人都是隱姓埋名的人,人們的真面目誰都不知道」(電影《黃金時代》),於是,我們選擇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認識別人、認識自己,電影不也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嗎?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於我們而言,不就是電影的眾分之一嗎?
蕭紅是孤獨的,但她從未放棄過讓她死不瞑目的追求。一次次的胡亂的投奔,卻找不到靈魂相依靠的大樹。一次次竭盡心力的寫作,卻被認為不合傳統。當解放而至,我們可以自由地宣稱我們的女性主義時,我們看蕭紅或許會帶上悲憫的眼光。可是,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從睡夢中醒轉,發現那悲憫的眼光正投射著自己。我們誰又何曾在孤獨中清醒過而又無知無畏的把這個讓自己不敢正視的詞語寫作自己人生的標籤呢?
孤獨,是人生清醒時不可或缺的那份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