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我們在勸勉自己或者他們要拼搏不要懶惰的時候,經常會說一句話「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這句話便是出自蕭紅之口。
蕭紅,中國近現代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本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在她僅僅31年人生歷程中,她經歷的遠遠比其他人多得多,她的才情在這31年裡迸發,她的心酸也伴隨著這31年的歷程。
蕭紅是很有才的,甚至連魯迅都愛惜她的才情,她也有很多作品傳世,像《棄兒》《生死場》 《孤獨的生活》 《馬伯樂》《沙粒》 《呼蘭河傳》。尤其是《呼蘭河傳》,是蕭紅的巔峰之作。文字間都流露著她對故土的熱愛,她的人雖然在萬裡之外,但是她的精神一直在故土流連。
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裡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蟻是綠的.蜂子則嗡嗡的~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花園裡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據說這花園,從前是一個果園.祖母喜歡吃果子就種了果園.祖母又喜歡養羊,羊就把果樹給啃了.果樹於是都死了.到我有記憶的時候園子裡就只有一棵櫻桃樹,一棵李子樹,為因櫻桃和李子都不大結果子,所以覺得他們是並不存在的.小的時候,只覺得園子裡邊就有-棵大榆樹.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
就是這樣的家鄉,童話一般的家鄉。就是這樣的語言,這樣優美溫情的語言,讓她的家鄉重現在了紙張之上。也就只有在她的家鄉,她的生活才可算作「安穩」二字,或許這也是她一直思念故土的原因吧。
其實,人們關注蕭紅,更多的不是她的才情,而是她的私生活。
十九歲的蕭紅在父親的安排下,汪恩甲訂婚。她看不慣汪恩甲的富家子弟做派,在自己的遠房表哥陸哲舜的鼓勵下,二人「逃離」家鄉,出走到北平。但是陸哲舜早已有了妻子,蕭紅也未曾退婚,在經濟來源被家裡切斷後,兩人還是妥協了,回到了哈爾濱。
在經歷了退婚,出逃後,她還是和汪恩甲走到了一起,她兩人蝸居在旅館,這個時候蕭紅懷孕了,汪恩甲借著籌錢的由頭離開,卻再也沒有回來過。
後來,她見到了蕭軍,蕭軍不像汪恩甲,蕭軍更懂得欣賞蕭紅,他欣賞蕭紅的外表,他更欣賞蕭紅的才情,他曾說「在我的面前只剩下一顆晶明的、美麗的、可愛的,閃光的靈魂!」在他眼中,蕭紅近乎完美。
蕭軍愛著蕭紅,蕭紅又何嘗不是心系蕭軍,她與蕭軍陷入熱戀,在她生下汪恩甲的孩子不久後,她便將孩子送給了別人,她要和蕭軍開啟新的生活,自然也不會留下孩子在身邊,變成她生活的累贅。
和蕭軍在一起的六年生活裡,有過幸福更有過心碎,蕭軍並不是一個可以專情於她的人,多次出軌甚至動手打過蕭紅。恰逢蕭軍要參加革命,對於這個她深情相付男人,蕭紅終於放了手,蕭紅解脫了出來,她主動和蕭軍提出了分手,這時蕭紅已經懷孕,(後來的後來蕭軍也在革命的途中娶了妻,這對「才子佳人」終究沒有了結果。)
與蕭軍分開之後,端木蕻良對蕭紅很是照顧。端木蕻良溫柔細膩,他給予心靈的慰籍。可能是兩人走的太近,總會出現一些閒言碎語。為了蕭紅的名聲,端木蕻良和蕭紅結了婚。儘管蕭紅腹中還有她與蕭軍的孩子,端木蕻良還是給了蕭紅一場真正的婚禮。幾個月以後,那個孩子早夭。
但是,她與端木也未能走得長久。蕭紅生病住進了醫院。駱賓基照料病重的蕭紅,而端木失蹤了一段時間。最終因為誤診、蕭紅病情惡化,最終在1942年逝世。
最後為她收屍火化的還是端木蕻良。
蕭紅的一生讓人唏噓,她曾說過:
我是個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單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
她一生勇於追求自我,「人生激越之處,在於永不停息地向前,背負悲涼,仍有勇氣迎接朝陽。」但是她終究孤獨痛苦地離去。
臨終前,她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