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2020-12-18 任蝶渢

學生時代,我們在勸勉自己或者他們要拼搏不要懶惰的時候,經常會說一句話「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這句話便是出自蕭紅之口。

蕭紅,中國近現代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本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在她僅僅31年人生歷程中,她經歷的遠遠比其他人多得多,她的才情在這31年裡迸發,她的心酸也伴隨著這31年的歷程。

蕭紅

蕭紅是很有才的,甚至連魯迅都愛惜她的才情,她也有很多作品傳世,像《棄兒》《生死場》 《孤獨的生活》 《馬伯樂》《沙粒》 《呼蘭河傳》。尤其是《呼蘭河傳》,是蕭紅的巔峰之作。文字間都流露著她對故土的熱愛,她的人雖然在萬裡之外,但是她的精神一直在故土流連。

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裡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蟻是綠的.蜂子則嗡嗡的~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花園裡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據說這花園,從前是一個果園.祖母喜歡吃果子就種了果園.祖母又喜歡養羊,羊就把果樹給啃了.果樹於是都死了.到我有記憶的時候園子裡就只有一棵櫻桃樹,一棵李子樹,為因櫻桃和李子都不大結果子,所以覺得他們是並不存在的.小的時候,只覺得園子裡邊就有-棵大榆樹.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

就是這樣的家鄉,童話一般的家鄉。就是這樣的語言,這樣優美溫情的語言,讓她的家鄉重現在了紙張之上。也就只有在她的家鄉,她的生活才可算作「安穩」二字,或許這也是她一直思念故土的原因吧。

呼蘭河傳

其實,人們關注蕭紅,更多的不是她的才情,而是她的私生活。

十九歲的蕭紅在父親的安排下,汪恩甲訂婚。她看不慣汪恩甲的富家子弟做派,在自己的遠房表哥陸哲舜的鼓勵下,二人「逃離」家鄉,出走到北平。但是陸哲舜早已有了妻子,蕭紅也未曾退婚,在經濟來源被家裡切斷後,兩人還是妥協了,回到了哈爾濱。

在經歷了退婚,出逃後,她還是和汪恩甲走到了一起,她兩人蝸居在旅館,這個時候蕭紅懷孕了,汪恩甲借著籌錢的由頭離開,卻再也沒有回來過。

電影《黃金時代》劇照

後來,她見到了蕭軍,蕭軍不像汪恩甲,蕭軍更懂得欣賞蕭紅,他欣賞蕭紅的外表,他更欣賞蕭紅的才情,他曾說「在我的面前只剩下一顆晶明的、美麗的、可愛的,閃光的靈魂!」在他眼中,蕭紅近乎完美。

蕭軍愛著蕭紅,蕭紅又何嘗不是心系蕭軍,她與蕭軍陷入熱戀,在她生下汪恩甲的孩子不久後,她便將孩子送給了別人,她要和蕭軍開啟新的生活,自然也不會留下孩子在身邊,變成她生活的累贅。

和蕭軍在一起的六年生活裡,有過幸福更有過心碎,蕭軍並不是一個可以專情於她的人,多次出軌甚至動手打過蕭紅。恰逢蕭軍要參加革命,對於這個她深情相付男人,蕭紅終於放了手,蕭紅解脫了出來,她主動和蕭軍提出了分手,這時蕭紅已經懷孕,(後來的後來蕭軍也在革命的途中娶了妻,這對「才子佳人」終究沒有了結果。)

電影《黃金時代》右 馮紹峰飾蕭軍

與蕭軍分開之後,端木蕻良對蕭紅很是照顧。端木蕻良溫柔細膩,他給予心靈的慰籍。可能是兩人走的太近,總會出現一些閒言碎語。為了蕭紅的名聲,端木蕻良和蕭紅結了婚。儘管蕭紅腹中還有她與蕭軍的孩子,端木蕻良還是給了蕭紅一場真正的婚禮。幾個月以後,那個孩子早夭。

電影《黃金時代》朱亞文飾端木蕻良

但是,她與端木也未能走得長久。蕭紅生病住進了醫院。駱賓基照料病重的蕭紅,而端木失蹤了一段時間。最終因為誤診、蕭紅病情惡化,最終在1942年逝世。

最後為她收屍火化的還是端木蕻良。

《黃金時代》劇照

蕭紅的一生讓人唏噓,她曾說過:

我是個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單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

她一生勇於追求自我,「人生激越之處,在於永不停息地向前,背負悲涼,仍有勇氣迎接朝陽。」但是她終究孤獨痛苦地離去。

臨終前,她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蕭紅

相關焦點

  • 蕭紅經典語錄: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1、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2、我站在街上,不是看那街上的行人,車馬,而是心裡邊在想:是不是將來我一個人也可以走得很遠?7、真是人生何世,會有這樣好的景況。8、不倒翁長得很好看,又白又胖,並不是老翁的樣子,其實他是一個胖孩子。9、呼蘭河這小城裡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
  • 讀《呼蘭河傳》,看蕭紅一生為何如此悲涼?
    第三章,蕭紅寫到了自己的家,充滿她童年全部樂趣的張家花園,還有疼愛自己的祖父,祖父教她念詩,給她燒小豬,燒鴨子,在祖父的呵護下,蕭紅無憂無慮的一段童年生活。從第四章開始,蕭紅的筆調轉換,文中多處用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我家是荒涼的,用荒涼詮釋生與死的麻木,人與人之的冷漠。
  • 《呼蘭河傳》|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第一次看蕭紅的文字,就在心中認為沒有一個女作家能及得上她。看似很平常不過的文字,卻是在心中感覺到了空前絕後的空落,直逼自己的眼淚。她的文字就像她的名字一樣,總是讓人有著深深的寂寞感,用淡淡的語氣訴說著悲哀,卻完全不留任何痕跡。
  • 李商隱《夜雨寄北》:人生何如,如此悲涼
    是啊,誰能想到人生會這麼突然?誰能想到那竟是最後的訣別。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 今天為什麼再讀蕭紅
    今天為什麼再讀蕭紅     雖然蕭紅只活了短短的31歲,但她卻擁有久遠的生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蕭紅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越來越受到讀者的喜愛,特別是年輕讀者的喜愛,這難道不是一種生命力的體現嗎?從「嚴寒把大地凍裂了」寫到「人的手被凍裂了」,可見,蕭紅對東北大地的寒冷有著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的印象。其實,凡是東北的作家都會寫到東北的寒冷,但白朗筆下凍結的江水是「如白銀般的」美麗的,遲子建筆下的雪花則是「纖柔地飄落到大地上」,似乎沒有一個作家寫得像蕭紅這麼冷:「好厲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同樣是東北,難道蕭紅遇到的天氣比別人遇到的寒冷嗎?
  • 哀其不幸卻又無能為力的蕭紅
    蕭紅蕭紅的記憶很驚人。畢竟人生苦多樂少。王姑娘沒有孩子時,人人稱讚。因為看上馮歪嘴子,跟她有了小孩。大人們的評論就來了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的誇讚好像都不存在,都在說著以前就看出來怎麼不順眼,編排她的「壞」的證據。而小孩子的蕭紅都記得。
  • 蕭紅: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那麼端木蕻良就是她分裂的一個體現,我以前看端木蕻良的文字,我難以置信一位東北爺們兒寫的東西居然脂粉氣那麼重,這場姐弟戀裡蕭紅分明扮演更多類似於母親的角色,很多人不喜歡端木蕻良總覺得蕭紅最後客死他鄉,他逃脫不了干係。我以前也這麼覺得,可今天在看他們的合照,大致在1939年左右,這時的蕭紅笑得倒是年輕很多,兩人都戴著頂圓帽,一樣的娃娃圓臉,我願意相信作為蕭紅的唯一一位正式丈夫,他們是契合的。
  • 蕭紅與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促成了她悲劇的一生
    3.叛逆而不計後果的青年1929年年初,十九歲的蕭紅被父親許配給哈爾濱顧鄉屯汪恩甲,兩人正式訂婚。蕭紅開始喜歡汪恩甲,後來又不喜歡,想要退婚。家裡人自然不同意。恰巧,蕭紅結識了陸哲舜,她的遠房表親。這位表兄家中已有結髮妻子,但他卻不顧一切地愛上了蕭紅,還極力慫恿她一起去北平讀書。
  • 蕭紅:一生依附男人,一生總被辜負
    果然,她的作品一度備受冷遇,反而是她三十二年短暫人生中「叛經離道」的私生活,讓好事者津津樂道。她,就是當代女作家,蕭紅。蕭紅對陸哲舜是否有情,我們不得而知。然而這卻是蕭紅人生中,第一次寄希望於一個男人改變她的命運。她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出逃婚的行徑,不計後果地和另一個年輕男子去北平讀書,無疑是和張汪兩家站到了對立面,不再考慮回頭路,那麼,她必定對這個男子有莫大的信任。
  • 縱使人生荒涼,也要心向陽光
    我想說,童年的經歷,為我們的人生著了底色,而如何做畫,全在個人用筆!《呼蘭河傳》便是蕭紅為自己的童年做的一幅「多彩的風土畫」。「呼蘭河」是蕭紅魂牽夢縈的故鄉。那聚合歡聲笑語的「大泥坑」,那呈現人生百態的「野臺子戲」,那道盡人情冷暖的「跳大神」;都是蕭紅耗盡畢生的心血為童年著的色做的畫。
  •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今日事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飄落的葉子在風中打了幾轉,最後隨風飄散各處,他們也曾經在一棵樹上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在微風中竊竊私語,而今卻也免不了最終的分離,早已棲息在樹上的烏鴉也被這陣掛的樹枝作響落葉飄散的聲音驚醒,難耐凋零悽涼之景,呱呱的加了幾聲,可是在這秋寒夜裡,加重了我心頭的悲涼思念之情。想起曾經相遇相知的種種,不禁感慨什麼時候才能再次相見?而此時此刻我實在難耐心中的孤獨悲傷,叫我情何以堪。
  • 蕭紅:泥濘中掙脫出永恆的春天
    我很奇怪作為一個作家的她,為什麼會那樣少於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純潔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時顯得有些稚嫩和軟弱的緣故吧。 ——丁玲上世紀30年代初,新文化運動的年輕一代,尤其是小說家們,帶著大都市產生的新文學視野,看向他們自己的故鄉。
  • 《黃金時代》一部講述以蕭紅的角度所理解的黃金時代
    於一個人而言,莫過於人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時期;於一個民族而言,莫過於全民族團結一致的時期;於一個國家而言,莫過於經濟發展繁榮期。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就是一部講述以蕭紅的角度所理解的黃金時代。當我們帶上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蕭紅時,她是離經叛道的。她先後兩次懷著孩子去投靠另一個男人,又一次次拋棄自己的親生孩子。
  • 人生何如不相識,君老江南我燕北-自古多情莫若納蘭性德
    可以說他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現在我們所說的「開掛」的人生也不過如此,可是他的詞卻多哀婉之調,這是為什麼呢?小編認為納蘭容若是一個很感性的人,比較多愁善感,且感情細膩。「人生何如不相識,君老江南我燕北」這句便是納蘭容若《送蓀友》中的一句。人生何如不相識,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無別恨橫胸臆。留君不住我心苦,橫門驪歌淚如雨。
  • 和魯迅先生亦師亦友的關係,是蕭紅人生旅途中最溫暖的一段回憶
    在魯迅先生的幫助和推介下,1935年底,蕭紅和蕭軍分別出版了小說《生死場》和《八月的鄉村》。特別是蕭紅的《生死場》,魯迅為其作序,大力推贊,使蕭紅一舉成名。蕭紅和蕭軍在上海期間,蕭紅和蕭軍成了魯迅家中的常客,特別是蕭紅,深得魯迅先生的欣賞和喜歡。後來他們搬到離魯迅家很近的地方,蕭紅就幾乎天天往魯迅家裡跑。
  • 遲子建:尋訪蕭紅,在碧海藍天處
    於是我們在蕭紅的作品中,看到了呼蘭河上搖曳的月光。那樣的月光即使沉重,也帶著股芬芳之氣。蕭紅在香港辭世時,呼蘭河水仍是清的。由於被日軍佔領,香港市面上骨灰盒緊缺,端木蕻良不得不去一家古玩店,買了一對素雅的花瓶,替代骨灰盒。這個無奈之舉,在我看來,是冥冥之中蕭紅的暗中訴求。因為蕭紅是一朵盛開了半世的玫瑰,她的靈骨是花泥,回歸花瓶,適得其所。
  • 蕭紅中學校園尋訪記
    在許多關於蕭紅的傳記文學著作裡,都提到一個地名:郵政街106號。這就是當年蕭紅讀中學的」哈爾濱東省第一女中」的舊址。三十二年前的1988年,我曾以作家的身份對這所學校進行過一次探訪,目的是對蕭紅的求學經歷進行一些了解。
  • 是什麼樣的家庭造就了蕭紅這個天才而苦命的女子?
    出了園子,走到前面的宅子裡,祖孫兩人都不這麼快活了。在這個並不算大的家庭裡,祖父和蕭紅都是邊緣人物,都是不討喜的。03蕭紅本名張迺瑩,祖上從山東逃荒到東北,開荒墾田,經營店鋪,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財主。蕭紅寫這段文字,是控訴她父親的冷酷。我讀這段文字,卻感嘆於祖父的善良,兩匹馬,無論何時,都是一筆可觀資產,祖父竟然拱手相送。也明白祖父為什麼做生意總賠本,心地柔軟的人,免不了讓心地不良的人坑蒙拐騙。祖父總體上來說是個失敗者,一生排斥在家庭權力中心之外。
  • ...蕭紅留下半部《馬伯樂》撒手人寰,今天一個80歲美國人用英文...
    在被問到為什麼會下決心續寫《馬伯樂》時,葛浩文的最重要理由還是對蕭紅的喜愛。他說:四十年來,我翻譯了很多書,寫了一些文章,沒有一年離得開蕭紅的。當然,她也坦言,「沒有百分之百讓蕭紅的語言文字重現」,但對於葛浩文和林麗君來說,續寫的目的也並不在於完全重現蕭紅的語言。續寫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設置情節。馬伯樂從漢口逃到重慶,在第二部第九章中已有明示,所以,葛浩文讓馬伯樂逃到了重慶,之後又讓他從重慶逃到了香港。為什麼這樣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