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的「黃金時代」是和蕭軍在一起?看蕭紅的情書是如何寫的

2020-12-11 騰訊網

1936 年,時間長河裡的一個片段。這一年,蕭紅孤身一人遠渡日本遊學,隔海相望的蕭紅給在上海的蕭軍寄去了一封長信。同年,在上海的朱生豪也給宋清如寄去了數封飽含深情的情書。

蕭紅在給蕭軍的長信裡說:「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此刻。」這是蕭紅在一個陌生空間裡對於當下時刻的價值確認。她坦白這是就是她的黃金時代,雖然隨後她就反駁了前一刻自己的滿足感,因為她認為自己的黃金時代是寂寞的。在陌生空間裡感知到的時間暫停讓她滿足,而真實時間的流動性讓她不安。不僅時間是流動的,人也會在空間中位移,漂泊感無處不在。談論時間總是無法避開空間,個體總需要先確定特定的時空再確認自身的存在。所以蕭紅要在信中告訴蕭軍自己摸了桌布,摸了藤椅,看看窗臺,確認自己是真實地存在著。「人盡靠著遠的和大的來生活是不行的,雖然生活是為著將來而不是為著現在。」蕭紅無法忽視當下的感受和情緒。遠渡重洋,消息阻隔,語言不通,處於沒有壓迫感的時間和空間裡,成為沒有依靠的個體,她當下的狀態就是漂浮的狀態。

她在漂浮的狀態裡找到了一個錨點——回憶中的某個時刻,回憶是特定時空之內的回憶。同一封信的前文裡,蕭紅提到新近買的三幅畫,她最鍾愛其中有個小女孩的一張畫像,因為看著她,眼前就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蕭紅說:「所以我很愛她」。由當前畫中的小女孩想起了過去的自己:一個當下時間裡他者的形象投射出過去時間裡自我的形象。愛她是對過去自己形象的依戀,依賴被建構的過去時間裡的形象來認同當下的自己也是可愛的。由他者形象喚起的回憶讓蕭紅在異國他鄉的當下時刻找到了自我的統一,在陌生的空間裡確認了自我的位置。回憶所建構的一致性,也可以由自身喚起。在論及自己最近的食慾時,蕭紅提到很窮的時候,連麵包皮也喜歡。蕭紅對食物的欲望,穿過時間之網,刻在她身體上。身體的回憶反覆被相似的渴望喚醒,記憶主體反覆體驗飢餓感受,當下時間裡食慾大增的蕭紅與過去時間裡常常體會飢餓的蕭紅,相遇在文字裡。

此刻、此地、我,沒有回憶,蕭紅不會對此刻此地的意義有所疑惑,也就不會有不安;有了回憶,蕭紅向此刻此地中的我發問,就有了短暫的滿足。回憶讓記憶主體具有一個批判性立場看待此刻、此地、我,在這一視角,才能說此刻就是我的黃金時代。

同年,處於不同空間的朱生豪,在寫給宋清如的情書裡似乎回答了蕭紅關於生活的疑惑。他說:「頹唐是因為對於自己不滿意,不是對於環境不滿意。」頹唐的生活狀態是源於個體對於自身的質疑。蕭紅反躬自省,回頭從自己的舊形象裡尋找認同。回憶對於朱生豪來說也是一劑良藥。他在信的開頭提及自己現在很笨,但是中學二年級門門不及格時候還都比現在聰明。回憶的另一種價值正在於此,由於過去的自我形象比較現在的自我形象並不可厭,這裡的歷時比較也就對當下時刻提出了隱性的質疑。通過回憶對當下時刻的自我質疑,與通過回憶對當下時刻的自我確認,殊途同歸。回憶通過被記憶主體挑選而對記憶主體的當下生活發生效力。

空間上的新舊替換,也伴隨著情感的流轉。朱生豪對於搬家的態度是去新的地方並不十分高興,但是離開舊的地方有些快意。因為陌生的地點在一個未來的時刻,無法評估它的價值,因此並不高興。而舊的地點在一個過去的時刻裡,記憶主體對它相當了解,離開一來使主體擺脫慣有的對此地的不滿,二來也讓主體進入一個未來的待定時間,所以快意。在另外一封論及搬家問題的書信裡,他說人應該常常搬家,否則廢物越積越多,就無轉身之地。除了記憶之外,搬家這一空間位移也涉及一個遺忘的問題。遺忘給人重新生活的力量。如尼採所言:「但任何真正意義上的生活都絕不可能沒有遺忘。」過度的回憶會損害記憶主體的日常生活,正如朱生豪的經驗生活所展示的,頭腦裡的過度回憶就像生活裡過度囤積物品,使得個人生活裡再無其他空間。就追求個人幸福生活的而言,人應該懂得什麼值得回憶而什麼應該遺忘。

蕭紅強調舊形象的可愛,因此回憶必須被抓住,甚至於糟糕的飢餓回憶也不能忘記;朱生豪強調新形象的可厭,因此回憶有些也可遺忘,甚至於愉快地成長回憶也可以看淡,他們在用回憶建構自我時各執一端。

相關焦點

  • 蕭紅致蕭軍家書手稿入藏上圖,電影《黃金時代》就從這些信件中來
    華起來就到圖書館去了,我本來也可以去,我留在家裡想寫一點什麼,但哪裡寫得下去,因為我聽不到你那登登上樓的聲音了……」這是1936年7月26日,蕭紅在日本東京寫下的給蕭軍的信。彼時,蕭軍人在上海,二蕭兩地分隔,這封信從東京漂洋過海而來,信封上寫著「黃河清轉劉軍」。 黃河清即黃源,蕭軍好友,當時在上海擔任《文學》《譯文》《譯文叢書》等雜誌編輯,劉軍是蕭軍的另一個筆名。
  • 《黃金時代》一部講述以蕭紅的角度所理解的黃金時代
    當我們從讀者的角度去看她,又覺得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她的小說隨性而率真,不按常理出牌卻常使人潸然淚下。然而,無論從哪個角度都無法給她蓋棺定論。就像莫言所說,文學本身就是一個矛盾命題,有人說他寫的不錯,也就有人說他寫的不好。所以,即使如今我們那麼熱烈地去欣賞她的作品,她依舊飽受爭議。她的孤獨來自於自己,而並非旁觀者。
  • 蕭紅: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但是陸哲舜早已有了妻子,蕭紅也未曾退婚,在經濟來源被家裡切斷後,兩人還是妥協了,回到了哈爾濱。在經歷了退婚,出逃後,她還是和汪恩甲走到了一起,她兩人蝸居在旅館,這個時候蕭紅懷孕了,汪恩甲借著籌錢的由頭離開,卻再也沒有回來過。
  • 今天為什麼再讀蕭紅
    在俄羅斯有一句諺語:讀不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可以從一個人的臉上看出來的。推而廣之,對一個中國人來說,讀不讀《紅樓夢》,讀不讀魯迅,包括讀不讀蕭紅,都是可以從臉上看出來的。總之,一個人讀不讀書,讀幾本書都是在臉上寫著的。
  • 一顆「魯迅送給蕭紅的紅豆」拍出二十多萬?真相是……
    拍賣公司文章截圖  而與紅豆一起發現的還有兩張字條。其中一張紙片上寫著:「魯迅先生送給廣平先生的紅豆,端木誌」;另一張紙片寫著:「這是魯迅先生送給肖(蕭)紅的紅豆」。  拍賣行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證實,廣東崇正與委託方取得聯繫,確認字條上為端木親筆題記,紅豆即端木親自保存的蕭紅遺物。同時,拍賣行也列舉《蕭紅研究》《蕭紅全集》等文獻資料對此進行佐證。
  • 紀念蕭紅 | 一生漂泊,一生反抗;一路逃亡,一路嚮往
    甚至連關於她的傳記電影《黃金時代》裡,也將筆墨著重放在她和男人的糾纏中。而在生命最後關頭陪伴她的駱賓基,則是她的讀者和仰慕者。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黃金時代」吧。在經歷和陸振舜、汪恩甲的兩段失敗的感情之後,懷有身孕的蕭紅困居旅館,遇到了蕭軍,開啟了這段文化佳侶的「雙蕭」愛情。這件事成為蕭紅命運的轉折點。
  • 魯迅曾對蕭軍蕭紅說:我們一定要再見一見
    「我們一定要再見一見」,這話原本是魯迅先生當年寫給初闖上海文壇的蕭軍蕭紅夫婦信中的一句,顯現著先生對兩個年輕人的關愛、呵護和急迫的心聲。僅就我們老蕭家而言,就有憋在心裡多年的感念……這部新書的編者夏曉靜是個有心人,看得出,她和我們一樣,極愛這書中的三位「主兒」,她不僅精編了魯迅先生致蕭軍蕭紅的全部53封信件手稿,而且將凡是能收藏到的史料,包括圖片、照片、實物,以及友人們有關三位的回憶文字等等,統統編選入內。這就方便了,也滿足了讀者們想更多了解魯迅與蕭軍、蕭紅交往細節的願望。
  • 【人物】民國才女之蕭紅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6月,因《跋涉》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歌頌了人民的覺醒、抗爭,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進步色彩,引起特務機關懷疑,為躲避迫害,蕭紅、蕭軍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逃離哈爾濱,經大連乘船到達青島。端午節前一天,舒群夫婦在大港碼頭接了兩人,一起住在觀象一路1號。蕭軍在《青島晨報》任主編,蕭紅完成著名中篇小說《生死場》。
  • 蕭紅: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我很忐忑,總覺得用王朔的這篇小說題目來寫一位民國女子有些不妥,但如果在這個時代我們見到類似蕭紅這樣愛跌宕自己的文藝女子,我們倒真的可以用王朔那句話說:姑娘,你還年輕,依舊美麗。今天為了寫她,我再仔細去瞅,覺得蕭紅照片裡的眼神看著像是個性格不太強的人。不像張愛玲。眼神處處告訴你:我就是難鑽研。確實是娃娃臉,仔細一看卻很顯老,1936年那張與蕭軍的合影,不過25歲上下,對比蕭軍的意氣風發,蕭紅顯得有些勉強尷尬。她應該是很順蕭軍的意願,在日本蕭軍叫她回來她也就回來了,甚而總感覺她在一個還稱得上年輕的年紀就些許把自己悶老了。
  • 蕭紅:泥濘中掙脫出永恆的春天
    我很奇怪作為一個作家的她,為什麼會那樣少於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純潔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時顯得有些稚嫩和軟弱的緣故吧。 ——丁玲上世紀30年代初,新文化運動的年輕一代,尤其是小說家們,帶著大都市產生的新文學視野,看向他們自己的故鄉。
  • 蕭紅:一生依附男人,一生總被辜負
    當時的蕭紅,就表現出了對反帝反封建運動的熱情和積極,她不但剪了辮子上街遊行、參演話劇,還主動和同學一起到有錢有勢的「八大家」募捐。這一舉動,讓少女蕭紅引得眾多關注的同時,更是為家族帶來許多非議。1926年,十六歲的蕭紅高小畢業,父親、繼母拒絕了她到哈爾濱繼續讀中學的請求。
  • 黃金時代
    文/五10月1日去二刷《黃金時代》,開場前後面坐著的男生給他身邊的女生科普背景知識:蕭紅這個人文章是不錯,但為人我確實欣賞不來。據說她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被她掐死了。女生:是嗎?是不是蕭軍的孩子?男生:對的。而且她和一個男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懷著上一個人的孩子,和蕭軍在一起的時候就懷著孩子,和端木在一起的時候懷著蕭軍的孩子。女生:唉,那你還來看,還不如看《親愛的》吶。男生:但是是許鞍華嘛,我想看看她拍成啥樣。
  • 他毅然迎娶已懷孕的蕭紅,最後反被罵負心漢
    有一次,蕭紅臉上淤青,朋友關切詢問下蕭紅說「是不小心摔的」,一旁的蕭軍聽了後卻說「別不要臉了,是我打的。」  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在端木出現以前,二蕭的關係已經生出了裂縫。  實際上,這段一開始就有太多不合適的感情,註定很難走到終點。和蕭軍在一起前,蕭紅正懷著別人的孩子,後來的相處中,蕭紅也因蕭軍的大男子主義和生活瑣碎而頻頻與他爆發矛盾。
  • 漢學家葛浩文:人們只關注蕭紅的私生活 根本忽略了其作品
    在2014年許鞍華執導的電影《黃金時代》上映以後,31歲英年早逝的近現代作家蕭紅成為了人們熱議的對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慨蕭紅顛沛流離、貧病交加的一生,討論蕭紅的私生活,討論蕭紅周圍的男人——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陸哲舜、老師魯迅、前夫蕭軍、丈夫端木蕻良……——討論蕭紅為誰生過孩子,甚至是她的相貌,大多數觀眾在對蕭紅的人生津津樂道的過程當中,反而忽略了使之成名與流芳的文學創作
  • 和魯迅先生亦師亦友的關係,是蕭紅人生旅途中最溫暖的一段回憶
    蕭紅以明快、生動的筆調詳細追憶了從1934年冬天到1936年7月去日本之前,她與魯迅先生及許廣平女士交往的點點滴滴。在和魯迅先生取得聯繫前,蕭紅和蕭軍在東北已出版了一部合著小說散文集《跋涉》,因為在作品中揭露社會的黑暗現實和人民的覺醒抗爭,從而引起特務機關懷疑,為躲避迫害,他們逃到青島。在青島,他們和魯迅先生取得了聯繫,於1934年11月來到上海。
  • 蕭紅與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促成了她悲劇的一生
    3.叛逆而不計後果的青年1929年年初,十九歲的蕭紅被父親許配給哈爾濱顧鄉屯汪恩甲,兩人正式訂婚。蕭紅開始喜歡汪恩甲,後來又不喜歡,想要退婚。家裡人自然不同意。恰巧,蕭紅結識了陸哲舜,她的遠房表親。這位表兄家中已有結髮妻子,但他卻不顧一切地愛上了蕭紅,還極力慫恿她一起去北平讀書。
  • 遊哈爾濱蕭紅故居,感受有生命的宅子,提升自身的修養!
    這座宅院修建於1908年,還是光緒34年的時候,到今天為止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整座院子都是用青磚青瓦建築而成的,整體的土木結構,帶有滿族的風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度過蕭紅的《呼蘭河傳》,特別有名,在海外也有很大的名氣,有時間大家可以讀讀,提升一下自身的文學修養。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院子,感受一下北方宅院的建築。
  • 蕭紅1937年佚文被發現?署名"玲玲"試探轉向(圖)
    日前,電影《黃金時代》的熱播,使得蕭紅的情感世界走向大眾。  1937年是蕭紅旅居上海的最後一年,直至9月為避戰火與蕭軍同至武漢。這一年,蕭紅在情感與寫作上不異於一段「空白期」。  從文字到銀幕再回到文字:在1937年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上,蕭紅究竟有哪些作品完稿、發表或存世,可供後世讀者研讀呢?
  • 蕭紅與魯迅:有「不正常關係」?鄧麗君表示羨慕,知情者澄清謠言
    他還說蕭軍有精神病哩,如何可信?因有了牛漢這等名人大腕的「發難」背書,且又足夠花邊顛覆狗血吸流量,此後網上的風月筆墨更是甚囂塵上變本加厲。現今百度輸入「蕭紅與魯迅不正常關係」字樣,檢索結果竟達3880000個之巨,委實觸目驚心。更有甚者,比如當代某作家,還抬出蕭紅的最後一任丈夫、已故的端木蕻良繼續熱炒。「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逝者只能任人欺辱了。
  • 遲子建:尋訪蕭紅,在碧海藍天處
    許鞍華執導影片《黃金時代》中的蕭紅在(湯唯飾)蕭紅1911年出生在呼蘭河畔,舊中國的苦難和她個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讓她飽嘗艱辛,一生顛沛流離,可她的筆卻始終飽蘸深情,氣貫長虹。幸運的是愛慕她的人很多,她也曾有過歡欣和愉悅;不幸的是真正疼她的人很少。她兩度生產,第一個因無力奉養,生下後就送了人;而在武漢生下第二個孩子時,蕭紅身邊,卻沒有相伴的愛人,孩子出生不久即夭折。婚姻和生育,於別人是甜蜜和幸福,可對蕭紅來說,卻總是痛苦和悲涼!難怪她的作品,總有一縷擺不脫的憂傷。蕭紅與蕭軍在東北相戀,在西安分手。他們的分手,使蕭紅心灰意冷,她東渡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