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想講的《黃金時代》 | 南方周末

2020-12-25 南方周末

許鞍華看完蕭軍的《延安日記》,覺得他對自己的厚望與大男人主義,都「太可笑了」。但同時,「他絕對是一條漢子,說他是右派,他就扛著,不道歉,正反兩面都很鮮明」。 (劇組供圖/圖)

香港導演許鞍華和大部分香港人一樣,並不太了解蕭紅,他們熟知的是張愛玲。

許鞍華拍攝過大量「女性題材」,她們的人生都「慘」,但蕭紅不同的是,她不在乎。這也是最打動許鞍華的地方:義無反顧,從不退縮,也不斤斤計較。

「她自己最慘的時候,她會說這是她的黃金時代。這是所有好作家的本質,普通人不會這樣想。她不是歌頌她的黃金時代。這個黃金時代是反諷的。」許鞍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黃金時代是反諷,也是褒揚,在那個時代,有一群義無反顧的人:「無論反抗還是依附,都是認真的,大家都在反抗,還知道自己在反抗什麼。」

這不是絕對真實的傳記片

南方周末:電影中,蕭紅做出任何選擇,都沒有交代她的邏輯,她還是難以捉摸。

許鞍華:還真是沒試過這樣拍戲,挺恐怖的。影片三個小時就是一大堆問題跟感受,而不是有一個看法。不過我覺得這個最靠近真實。包括她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動機。主導她的是什麼,她為什麼這樣,不是很清楚。其實我也不知道。

南方周末:你直接用了很多他們作品裡的原文當他們的臺詞,包括蕭紅的,它不是口語,說出來顯得有點怪。

許鞍華:這是李檣的選擇,我同意。一部戲裡角色怎麼說話是一個選擇。要不要讓他們說話帶口音?我們覺得不要,全部講普通

相關焦點

  • 許鞍華:代表香港人講香港人自己的故事
    1982年,許鞍華執導由林子祥和劉德華等人主演的劇情片《投奔怒海》。影片以紀實的手法將鏡頭視角對準一個嚴肅的主題,以新聞記者的視角和新聞報導的態度對越南戰後新經濟區的慘狀給予了寫實性描述。該片是許鞍華「越南三部曲」的其中一部,獲得了1500多萬港元的票房,刷新了文藝片票房紀錄。1990年,許鞍華拍攝了由張曼玉、陸小芬主演的半自傳體電影《客途秋恨》。
  • 許鞍華說許鞍華:半部香港電影史
    許鞍華:我沒有特別想從外來人的角度拍上海,但確實在無數細節裡表現出了這樣的感覺。我覺得這個很可以研究的。比如那些臨時演員的臉,可能不是那麼的上海人,在香港,隨便找個人,我就知道他的臉不對,階層感覺不對,但在上海我分不清。另外,我很多香港的戲都是講粵語的,而上海的戲全部都是標準國語,儘管帶一點上海口音,但也不是市民通常講的上海話。
  • 許鞍華七十有三,「漂泊」與「女性」成繞不開的標籤
    無論是此前將《明月幾時有》這部抗戰題材的影片拍出了別具一格具有人情味的文藝氣質,還是《黃金時代》採用「間離」敘事引發的部分觀感不適,即便許鞍華換了主戰場,不再年輕,卻依然「任性」,總是不斷挑戰,踐行著其作為香港電影新浪潮旗手的「先鋒」自覺。
  • 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首次花落女導演,許鞍華拿下!
    許鞍華獲獎之餘,她執導的全新電影《第一爐香》也在昨晚發布「欲」版海報,由國內頂級海報設計師黃海操刀,這也是兩人繼《黃金時代》後時隔六年再度合作。許鞍華真的可謂是慧眼識珠! 《投奔怒海》《半生緣》《天水圍的日與夜》等系列經典佳作讓許鞍華六次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是目前獲此獎最多的導演。其中,《女人四十》和《桃姐》兩部作品還取得了大滿貫,真的可以說是香港影壇的佳作。
  • 許鞍華談電影談上海談《第一爐香》
    另外,我很多香港的戲都是講粵語的,而上海的戲全部都是標準國語,儘管帶一點上海口音,但也不是市民通常講的上海話。首先是這些細節,你們上海人肯定覺得不對了,有點局外的感覺。我年輕時,其實是從讀張愛玲開始,對於上海有一個想像。七八十年代,我看了好多講舊上海的書,尤其關於杜月笙、幫會、租界。我想所有的香港人都覺得上海特別有魅力,這個感覺是真確的。
  • 許鞍華導演最受好評的十部作品
    Anita想與Macy一起生活共同撫養孩子,可Macy對待感情卻不敢承擔,她的好友惠惠和Eleanor也都為她擔心。同時,Anita在公司飽受不公平待遇,惠惠和Eleanor召集了一群同性戀人士進行示威。Macy也第一次真實面對自己不安定的感情態度。Robert和Mike作為孩子的父親也想對此負責。最終Macy是否會勇敢去承擔自己的職責?這四個人打破常規男女關係的人會有如何的命運?
  • 博雅小學堂 x 南方周末:我們的身體裡流著相同的血
    博雅小學堂 X 南方周末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2014年的春天,帶著南方周末的火種,我們創造了博雅小學堂。我們在《南方周末》做了十年記者,親歷了新聞的黃金時代,度過了我們最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和天下所有愛孩子的老母親一樣,有了孩子後,我們不斷在思考孩子的教育與人生。如果人生從頭再來,我們會怎麼學?學什麼?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一生受益的東西?
  • 導演許鞍華的10大電影 "我學侯孝賢的《童年往事》學了幾十年...
    時光網訊 許鞍華今年67歲了,從1975年入行開始,半生都在跟電影打交道。曾經歷過獲獎無數,也走過迷茫創作期,行將六十之際,許鞍華卻拍出小成本影片《天水圍的日與夜》,更以《桃姐》再登事業巔峰。
  • 最會拍女性的華人導演:73歲的「邊緣人」許鞍華
    這是許鞍華第三次拍攝張愛玲的作品,也是她近兩年最受關注的一部電影。許鞍華擅長拍攝女性題材。自1995年《女人四十》開始,到10年代的《得閒炒飯》《桃姐》,再到《黃金時代》《明月幾時有》,她一直聚焦在中年女性、老年女性、女性作家蕭紅、女同性戀等題材。許鞍華和威尼斯電影節的緣分也並非只在眼下。
  • 黃金時代
    而且她和一個男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懷著上一個人的孩子,和蕭軍在一起的時候就懷著孩子,和端木在一起的時候懷著蕭軍的孩子。女生:唉,那你還來看,還不如看《親愛的》吶。男生:但是是許鞍華嘛,我想看看她拍成啥樣。話到這裡就結束了,影院黑下來,觀眾們最熟悉的廣電小龍搖擺著閃著金光,宣布這部長達三小時的電影開始了。
  • 優酷土豆集團聯合出品《黃金時代》 產業影響力再彰顯
    4月15日,電影《黃金時代》在北京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導演許鞍華、編劇李檣攜湯唯、馮紹峰、郝蕾、王千源、張譯、唐藝昕等主演亮相。出品人及製片人覃宏、優酷土豆集團高級副總裁朱輝龍等出品方代表悉數出席。《黃金時代》由星美影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優酷土豆集團等聯合出品。
  • 許鞍華:生老病死是普通的事 桃姐身上有自己的影子
    《桃姐》導演許鞍華鳳凰網娛樂訊 當地時間9月6日下午,威尼斯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桃姐》 的導演許鞍華對話鳳凰網娛樂,的故事極其簡單(所以電影的英文名叫做「簡單生活」),香港新浪潮導演中,如今只剩下許鞍華在堅守現實主義題材,很多人都紛紛向商業倒戈。在堅守香港本土電影的過程中,許鞍華也形成了她不可替代的風格。在對話鳳凰網娛樂中,許鞍華表示,自己的電影並不是要剖析社會的,儘管它可能有一定的社會學意義,她只是想講一個故事,客觀冷靜的故事,因為「生老病死是普通的事」。而許鞍華表示片子中桃姐的好強和要面子,也跟自己非常相像。
  • 《黃金時代》一部講述以蕭紅的角度所理解的黃金時代
    什麼是黃金時代呢?於一個人而言,莫過於人生中最意氣風發的時期;於一個民族而言,莫過於全民族團結一致的時期;於一個國家而言,莫過於經濟發展繁榮期。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就是一部講述以蕭紅的角度所理解的黃金時代。
  • 許鞍華《夜與霧》上演血腥慘劇 取材真實案件
    「戲名是羅啟銳起的,《夜與霧》本來也是一出法國電影的戲名,電影講述納粹黨人兇殘的一面,但我並非說天水圍是集中營,只是想透過這一意象去講天水圍悽慘的另一面。」電影中段,敘事變得更加龐雜,間或插敘王曉玲兒時在四川的生活以及夫妻二人回鄉的一段,這難免使人覺得《夜與霧》因此變得冗長,但許鞍華卻以為這一段十分必要。「事件本身的女主角便是這樣。
  • 華語文藝片開啟黃金時代 《夜鶯》等作品獲關注
    以往文藝片與「票房毒藥」被畫上了等號,從2014年開始,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或將開啟一個文藝電影的黃金時代。  全國各地的影院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截止到3月31日,中國電影院線銀幕數量正式突破2萬塊,市場容量將繼續得到釋放。進電影院看電影,從過去一個還算奢侈、小資的行為,變成了如今普通市民都可以隨意享受的娛樂習慣。
  • 中國新聞周刊:許鞍華,回到天水圍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許鞍華,回到天水圍  經過離開後的探索與困惑,回到香港熟悉氛圍的許鞍華越來越明白,拍自己熟悉的東西才最對路  本刊記者/孫冉(發自香港)  許鞍華在香港生活了一輩子,除了去倫敦留學那幾年,她幾乎沒離開過港島這一片地方
  • 《明月幾時有》:許鞍華的幾何題
    許鞍華每有新片上映,總會有人翻起她的陳年囧事當作談資:拍片很難找到老闆投資,出行搭乘地鐵或者公車,至今和日本老母居住在香港北角的出租房……而素麵朝天一貫冬菇頭黑框眼鏡打扮的許鞍華仿佛也在身體力行的證明自己過的日子確實悽風苦雨——觀眾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最多也就到「環境艱苦還能出好活兒」這個份上吧
  • 許鞍華的「多情自古空餘恨」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江昭和,ID:suxinrenjia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靜靜而涼涼的雨夜裡,看一出舊電影,許鞍華導演的《客途秋恨》。名字似一出積滿歲月塵埃、唱了大半個世紀的折子戲名,亦像纏綿悱惻、恩怨別離的唐傳奇。
  • 南方周末招人啦!
    公司介紹南方周末報系旗下擁有一報一刊,《南方周末》和《南方人物周刊》各具特色,互為補充,為中國新聞界樹立起風向標。
  • 文藝女神怎麼演前輩,看看她們對《黃金時代》的「角色闡釋」
    直到電影上映,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來許鞍華的《黃金時代》跟王小波沒關係,是關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左翼作家群像的「半舞臺偽紀錄片」。一部有野心的文藝片,齊集了一批實力不俗的文藝咖。       《黃金時代》今日(10月1日)上映了,一群如今的「文藝女青年」來演當年的「文藝女前輩」,是個有趣的話題。我們來看看她們自己怎麼看待她們塑造的女作家,以及她們所理解的「黃金時代」。       電影上映之前一大波「科普帖」,想必各位對蕭紅的故事都已經十分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