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每有新片上映,總會有人翻起她的陳年囧事當作談資:拍片很難找到老闆投資,出行搭乘地鐵或者公車,至今和日本老母居住在香港北角的出租房……而素麵朝天一貫冬菇頭黑框眼鏡打扮的許鞍華仿佛也在身體力行的證明自己過的日子確實悽風苦雨——觀眾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最多也就到「環境艱苦還能出好活兒」這個份上吧?
《明月幾時有》到底好不好看,我的答案是:好看。《明月幾時有》講述了1940年代港人抗日的故事,香港回歸20周年讓這部影片多了些電影之外的紀念意義。許鞍華的電影,不管什麼樣的故事最終的主題都會通過女性角色來升華,《明月幾時有》同樣也是如此。在這部影片中,機智勇敢如彭于晏,隱忍文藝如霍建華,都不如為了一點房租苦口婆心的葉德嫻。
《明月幾時有》是70歲的許鞍華給觀眾出的一道幾何題,其中深藏著她對歷史、文化、情感、電影以及兩地關係的諸多思考。
許鞍華早期受臺灣電影啟發,想拍一些「很悶卻有張力」的故事,於是有了後來的《明月幾時有》。在這部影片中,有兩件事出現的次數最多——吃和告別。母女相處要吃東西,生擒劉黑仔誓師大會也要吃東西,就連和日本人作詩聊天也要吃東西,送情報還不忘帶兩條鹹魚……但每頓飯、每樣食物都是花了心思的,每次吃,都讓人物吃出了不一樣的感情。而告別也從開始一直持續到了最後,方姑和茅盾先生的告別、和母親的告別,以及最後和劉黑仔的告別……一個女人,如果一生有過太多告別,絕對更容易讓人心動。
當然,這些都是形式上的,想要了解影片以及許鞍華的內心,更多的還在內容上。首先需要解讀 「明月」究竟是什麼。
在影片的開始,東江遊擊隊克服重重困難將一眾「文化人」解救出港,面對劫後餘生燈火搖曳的船塢,茅盾、鄒韜奮等人的「明月」,應該是文化人心中那一點情懷與幾兩傲骨,以及最不確定的安全感。
但步步危機中,亦有安逸風景,「風帶著夕陽的宣言走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無數跳躍著的金眼睛,攤平為暗綠的大面孔,遠處有悲壯的笳聲……」周迅應該去「朗讀者」讀這首詩,「勃侖侖,勃侖侖」與「轟……」兩個象聲詞,真是用的讓人心生澎湃,面對「矛盾」先生贈與的親筆籤名書,周迅的「明月」,則是薪火相傳的感動吧。
被日本人逼著在7個數之內以「幾」與「何」作詩——「明月幾時有,上高樓,何時才是團圓時候?」,在霍建華的心中,「明月」恐怕更多的是對和平的期盼吧。團圓?呵呵,勝利之後再相見吧——就連周迅和母親告別,都是用這樣的臺詞。
打向春夏和葉德嫻的兩顆子彈,讓我在漆黑的影廳裡憤怒了良久,一種欲哭無淚的憤怒,葉德嫻最後一句臺詞是「抱歉連累你了」,不知道是說給身邊陌生的女孩還是身在遠方的女兒,她的「明月」,是勿忘國恨家仇的慷慨情懷。
「我原來的名字叫孔秀芳,就要27歲了,你記住我的名字,總會找的到。」周迅和彭于晏的告別,沒有眼淚甚至連個擁抱都沒有,但這句話一說完,還是忍不住淚流滿面了,港人也好,內地人也好,都是當年走散的真愛呀。
或許,許鞍華的電影中還藏了更深刻的東西,但僅僅這些就已經覺得看這部電影,很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