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秋詩詞,說到蘇東坡,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不錯,這首詞一出來,就被唱遍大江南北,尤其被胡仔在《溪漁隱叢話》稱讚:「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以後,更是膾炙人口,但凡說到中秋節詩詞,基本都以這首為標杆。而其他人、真正蘇東坡自己寫的中秋詩詞,基本被人忘記。其實,僅以蘇東坡來說,關於中秋節,他還寫過很多優秀的詩詞,尤其有幾首,和今年的情況非常相似,值得一讀。

第一首:七絕·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東坡寫這首詩的那個中秋,是他成名後難得一見的、團聚的中秋節。我們知道,蘇東坡儘管才華蓋世,卻個性耿直,仕途上並不順利,用一生顛沛流離來形容也毫不為過。所以他的一生,與家人朋友聚少離多,多數是一個人懷著一個思念和嚮往的心情過節。而這一年也就是1077年,他貶黜徐州,弟弟蘇轍從4月一直到中秋節,兩兄弟一起生活了四個月之久,這是兩人自成年後唯一的一次長時間相聚。

而這首詩的寫作也是非常有特點的。蘇東坡的其他中秋詩,多數情感暢快淋漓,可這首,身在歡而情在憂。此時的蘇東坡應該已經開始崇尚道學,因而在詩裡面也有「禍兮福所伏,福兮禍所依」的感嘆了。「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兩句,歷來被人引用來詠嘆歡樂之短暫,人生之無常,實為難得一見的警句。
第二首 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脫壞如崩濤。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這首詩本來有28句,這裡只摘錄了開頭的一小段,可以當做上一首七絕的續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此詩寫作於1078年,也就是蘇東坡兩兄弟上回長聚一年之後,這時候,蘇東坡在徐州是政績斐然,蘇轍在南都也過的挺滋潤的,兩兄弟天各一方,卻相互思念著對方,可謂兄弟情深。

一開始是蘇東坡寫了好幾首詩寄給弟弟,其中就有「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的句子,蘇轍收到後也有一首長詩回贈,而蘇東坡這首就是和的弟弟回贈的那首。自古以來,兄弟手足之間,詩詞唱和如蘇東坡兄弟者,真的不多見。
兩人的唱和很有特點,蘇轍在南都的詩,想像的幾乎都是徐州的景色。一來也是對哥哥的思念,二來也是自己快40歲了,還只是一個幕僚,感到有點悲觀。蘇東坡和的這首,既是用兄長、又是用詩友的身份進行勸勉,通篇都充滿隨遇而安、積極進取的樂觀,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兄如此,夫復何求?

很快又是中秋節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之外,蘇東坡的這兩首詩,都是很有積極意義的,無論您現在是和家人團聚,還是在外地隻身拼搏,都可以給你帶來文學的美感,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