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馬上到了,這是一個團圓的傳統佳節。歷史上有大量描寫中秋的詩詞,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宋代文豪蘇東坡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首詞堪稱千古絕唱,讓人們津津樂道。但如果你只會背《水調歌頭》這一首中秋詩詞,那就有點out了。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我,一起來欣賞這4首描寫中秋的絕美古詩,同樣流傳千古,讓人拍案叫絕。
第1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建。王建擅長寫宮詞,風格婉約,具有一種深入人心的細膩筆觸。而他這首中秋詩,短短28個字,卻有一種貫通古今的大情懷,讓人可以在千年後感悟古人的生活,懷想今日的思緒。
前兩句直接寫景,選擇了棲息著烏鴉的樹,選擇了溼冷的桂花露水,帶有一種淡淡的憂傷。而後兩句則揭示出詩人憂傷的原因,乃是看到明月團圓,忍不住泛起思鄉之意。
但是詩人最妙的地方在於,不是說自己秋思,而是「不知秋思落誰家」,巧妙將個人的愁緒與千千萬萬人的愁緒連通起來,讓詩味擴大,餘味悠悠,真是妙不可言。
第2首,《霜月》: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商隱。雖然這首詩沒有確切的寫作時間,本來不是寫中秋節的,但是因為詩歌后兩句寫出了月亮的獨特美。所以後人也往往用這兩句來形容中秋節的月亮。
青女是傳說中掌管霜雪的仙女,素娥則是我們熟悉的嫦娥仙子。青女素娥俱耐冷,乃是大膽想像,讓靜態的月亮在秋天的晚上充滿了活潑的生命力,瞬間讓人精神一振。
「月中霜裡鬥嬋娟」這一句真是奇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絕。說不定也正是這句詩讓蘇東坡靈感觸動,寫下了「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千古名句。
第3首,《陽關曲·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文豪蘇東坡。不要只知道《水調歌頭》,其實蘇東坡寫了很多首中秋詩詞。像這首詩寫的就是蘇東坡與弟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快樂,同時也抒發了很快又要的憂傷之情。
前兩句寫中秋美景,將月亮形容為「玉盤」是一種習慣說法,比如李白就寫過「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但是蘇東坡用一個「轉」字創造了新意,將月亮由缺到圓的過程巧妙涵蓋,令人嘖嘖稱嘆。而後兩句則是由寫景轉為抒情,與「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的意思幾近相同。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相聚之後難免分離,真是令人忍不住憂傷啊。
不過對於東坡的憂愁,我忍不住想起古龍的名句:「離別是為了相聚。」正因為離別的痛苦,才會有相聚的快樂。當我們在中秋賞月之時,遭遇過分離的人們才會明白這寧靜生活的可貴,而懵懵懂懂的孩子反而只是無憂無慮的笑著,並不理解中秋的真正含義。
第4首,《中秋月》: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詩人晏殊。晏殊人稱太平宰相,以寫詞而聞名,帶有一種典雅和奢華味道,字裡行間充滿了富貴人家的清愁。
像這首《中秋月》就體現了晏殊那種富貴人帶有一些矯情的喟嘆:「月光下的梧桐顯得有些憂傷,這一天作為羈旅之人的我呆呆站在牆角邊。哎,我有思鄉之愁,我有無邊愁緒,但是月裡面的仙女嫦娥未必就沒有愁緒。她也在感嘆冷宮寂寞吧?」
此時此刻,在晏殊的想像之中,人間的清愁與天上的清愁融二為一,讓這種情緒具有了穿透時間的力量,即便過了千年,依然讓人頗為觸動。
大家還知道哪些關於中秋和月亮的詩詞呢?大家有沒有自己創作中秋月亮的詩詞呢?歡迎留言哦。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