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提出問題:《村居》是一首描寫什麼的古詩?
「村居」二字,實在簡單明了。自然是描寫鄉村生活情景的詩,至於是哪種風格的鄉村生活,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態度和想法,就要看具體內容。
但是以《村居》為題的古詩不止一首。即便不算詞牌,純粹算格式規整的古詩也有蠻多,因為這個標題確實隨意而有概括性。
高鼎的《村居》
最有名的當是清朝詩人高鼎的作品: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首詩字詞簡潔,朗朗上口,也正是這種類似於唐詩的風格才讓這首作品到處流傳,廣為人知。高鼎此人,生平不詳,但是大概是鴉片戰爭之後的人物。他的作品也不像同時代人一樣災難深重、憂國憂民,我們知道他主要也就是因為這首《村居》。
起句寫景,「草長鶯飛」已經成了一個描寫春天的成語,有動有靜有時間交代,充分體現了詩家語的凝練。承句繼續寫景,運用了「醉」字擬人,將楊柳寫活。
這兩句寫景用詞簡單直白,卻營造了整個春天景色的意象成典。
第三句轉開不再寫景,開始寫早春下人的活動,第四句承接第三句寫人的活動,從側面烘託這如畫春景,天氣也是風和日麗,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致勃勃地放風箏,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鳶,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增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這兩句從物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盡致。
全詩前半部靜中有動寫景,後半部動態場景寫人,物態人事互相映襯,動態靜態彼此補充,使全詩在村居所見的「春」景這一主題下,得到了統一。
而詩人對村居生活的喜愛也就躍然紙上。
張舜民的《村居》
與早春對應的是北宋張舜民的《村居》:
水繞陂田竹繞籬,榆錢落盡槿花稀。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流水環繞著水田,籬笆外種滿了綠竹;榆錢已經落盡,槿花也變得稀疏。夕陽西下,牛背上沒有牧童騎臥,只帶著成對的烏鴉,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這首詩很明顯情境就和高鼎的不一樣,同樣是村居所見,這裡花已殘,榆錢落盡,夕陽西下,寒鴉繞飛。這晚秋景色,和早春裡孩童爭放紙鳶的所表現的詩人心境也是完全不同。
其實寫作手法差不多,前兩句寫景,交代一些時間、地點,後兩句雖然「無人臥」,沒有寫人,但是還是動態的歸牛、寒鴉,也是動靜結合地表現方式,只是帶給讀者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樣了。
其他的《村居》
另外鄭板橋還有一首七律,也是《村居》為題,還有唐朝韓偓的《村居》古風,元代王冕的《村居》組詩,都是描寫詩人居住在村間所見所感,抒發自己的胸臆。
不過估計朋友不是問這些,就不列出來了。
回到問題:《村居》是描寫什麼的古詩?
當然是描寫鄉村居住生活的古詩,還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