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讚美中秋的終極之作?

2020-12-17 老衲侃春秋
中秋節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中秋節那是情有獨鐘的。每到節日來臨之際,也就是騷客們大發詩興,抒發情懷的時刻。

著名的描寫中秋佳節的名言絕句不絕於耳。

可是後來卻戛然而止了,再也鮮見這些感天動地的名句了,這是為何?

那都是因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橫空出世。

此詞一出,冠古絕今。

我們且看大家對這首詞所下的批語吧:

「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謫仙再來」

「中秋詞古今絕唱」

「落筆高超,飄飄有凌雲之氣」

「天仙化人之筆」

「太白之詩,東坡之詞,皆是異樣出色」

每件事物的完美亮相,總有一個出現、醞釀、產出的過程。就像婦女生孩子,首先有受孕,然後再孕育,最後才有寶寶出世的一個過程。

那麼蘇軾,他是在什麼時候寫下如此感人的詞句,又是在什麼情懷下抒發出這麼震耳發聵的絕句的?

這還得從他到密州任職的時候說起。

千裡共嬋娟

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九月,蘇軾在杭州通判的任上期滿,他當時上書朝廷,主動請求二番外任:「攜孥上國,預憂桂玉之不充;請郡東方,實欲弟昆之相近(《密州謝上表》)」。

他要求下一個任職的地方,離自己的弟弟蘇轍近一些(蘇轍此時任齊州掌書記)。

最終朝廷滿足了他的願望,把他調往密州。時年39歲,按古人說法就是虛歲40,正好是不惑之年。

蘇軾知密州的官銜全稱是:「朝奉郎、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知密州軍州事、騎都尉。」

其他的都是虛銜,只有「知密州軍州事」(軍謂兵、州指民政,知州即太守)才是實職。也就是說,蘇軾此刻就是密州的軍政一把手了。

蘇軾是滿懷信心來的,但是來到密州之後,升遷的喜悅立馬被殘酷的現實給擊得粉碎。

在杭州期間,雖然他是二把手,但杭州是朝廷序列中僅次於京城汴梁的大州,那可是人間的天堂呀。

那裡小橋流水,鳥語花香,江南佳境,美不勝收;而密州有什麼,一個北方的小城市,景色嗎,慘不忍睹,的確是慘不忍睹。

古代杭州

蘇軾來的不是時候,當時此地正趕上鬧蝗災、旱災。

因此,從北上赴任的第一天開始,他的心情一下子就滑落到了谷底。

赴任後的蘇軾來不及歇息,就親自下田,投入到滅蝗抗旱的鬥爭中。他帶領農民用火燒、深埋等方法剷除蝗害,並動用部分倉米獎勵捕蝗有功人員,不多時日,手足都磨出了老繭。

在積極開展生產自救的同時,蘇軾還寫奏狀上報朝廷,為民請命,請求豁免秋稅。

在蘇軾身體力行的推動下,治蝗鬥爭終於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那時的人們對大自然是充滿敬畏的。滅蝗之後接下來的抗旱,祈雨救旱成了標配,

蘇軾兩次登常山,率吏民群眾前往祈禱,也算是上天有眼,果然喜降甘霖。

除了被動的祈求上蒼外,蘇軾又四處勘探,為百姓找到了水源,使抗旱救災取得實效。

當抗旱告一段落後,為了未雨綢繆,蘇軾還興修水利、疏浚河道。今天佇立在諸城城南的三裡莊水庫攔河壩,就是基於當時河道的舊址。

古代蝗災

要不然說在世間的萬物裡,人的感情是最豐富的。

往往一個人在自己最無助、最痛苦的時候,首先想起的就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在這艱難的歲月裡,蘇軾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結髮妻子王弗。

王弗出生於一個進士家庭,不僅聰明賢惠、知書達理,是他生活上的賢內助;而且其政治素養和政治敏感性,較之文人氣質的蘇軾高出許多,是蘇軾仕途開始階段的好軍師。

可惜天妒英才,27歲便撒手人寰。愛妻離世,至今又正好十年。

熙寧八年(1075年)二月,一個春寒料峭的清晨,蘇軾對愛妻的思念溢於筆端,他悼念亡妻的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由此誕生,這是他在密州寫下的第一首傑作: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一句「明月夜,短松岡」,悽涼、思念的場景躍然紙上。

明月夜,短松岡

滅蝗、抗旱不是一日就能見效的,第二年的春荒,蘇軾儘管擔任一州的最高軍政長官,卻不以權謀私,為一己打算,飲食都是粗茶淡飯。

他幽默的把自己的一日兩餐(古人過午不食)稱之為「三白」——就是一撮鹽、一碟生蘿蔔、一碗白米飯。

到後來糧食都接濟不上時,和老百姓一樣都以野菜果腹。

他在《後杞菊賦並敘》中寫道:做官十九年來,家中日益貧困,吃穿都不及以往。到密州後,本以為可以吃頓飽飯了,然而廚房裡空空如也,吃的仍令人擔憂。於是,他天天在公務之餘,跟同僚劉庭式一起,到城邊荒廢的菜園中挖野菜吃。他們邊挖野菜邊談笑風生,日子雖苦,但卻苦中有樂。

這種豁達的心胸,世所罕見!

野菜

每當災害來臨時,大人都養不活,因此棄嬰現象屢屢發生。

有一次,他跟劉庭式沿著城牆根挖野菜,忽然在一叢枸杞旁發現一個用包裹裹著的棄嬰。

他心痛地撿起棄嬰,抱回府中撫養,從中更體會到百姓生存的艱難。

於是他下令州府的官員到野外去撿拾棄嬰,自己也「灑涕循城拾棄孩」。

「軾向在密州,遇飢年,民多棄子。因盤量勸誘米,得出剩數百石別儲之,專以養棄兒,月給六鬥。比期年,養者與兒,皆有父母之愛,遂不失所,所活亦數千人。」(《與朱鄂州書》蘇軾)

他四處動員家中無兒無女者領養各地的棄孩,凡每養一棄兒者政府每月給六鬥糧米的補貼,幾年間,救活被遺棄的孩子達數千人。

棄嬰

每遇災年,往往「盜賊漸熾」,百姓苦不堪言。蘇軾上書朝廷《論河北京東盜賊狀》,對盜賊的產生根源做了精闢而深刻的分析,他認為天災人禍互為因果:「密州民俗武悍,恃好強劫,加以比歲荐饑,椎剽之奸,殆無虛日。」

他指出治盜必須治本,並與治事、治吏相結合,挖掉盜賊產生的根源。

官府對盜賊應根據情況分別對待,如盜賊的主從,必勘問根由詳盡再落實之; 「信賞必罰,以威克恩,不以僥倖廢刑,不以災傷撓法,如此而人心不革,盜賊不衰者,未之有也。」於是 「明立購賞,隨獲隨給,人事競勸,盜亦斂跡」。

密州當時出現了一幫盜賊,到處搶劫掠殺,民不聊生,安撫司派遣了三班使臣率領悍卒數千人,到密州來捕盜。

盜匪

誰知這班外來的「悍卒」,要比盜賊更橫暴兇殘,他們甚至用禁物設贓,誣陷百姓,藉機強掠其家。居民無奈,遂奮起與之爭鬥而致殺人,悍卒畏罪驚潰,企圖作亂。

此時的群眾紛紛到太守衙門來投訴,沒想到蘇軾卻故意把他們的訴狀扔到地上說:「哪能出現這樣的怪事?」

那些企圖作亂的悍卒,聽到蘇軾的回答後,心裡安定了,沒再想鬧事或者逃跑。

麻痺他們之後,蘇軾派人到各處去把這些散兵招集起來,等召集到一起後,開始過堂審理。當取得充分的人證物證之後,便按律分別處以死刑。

蘇軾此舉,深得民心,其事跡很快流傳到臨近的州府。

這說明蘇軾在職場上第一次任太守,就可以獨擋一面。他有機敏、智慧之特長;還有決斷、果敢之性格。這種為官的作為,使一般的官吏難以企及。

經過一年滅蝗、抗旱、救嬰、除盜、懲吏,密州的社會環境有了根本性的轉變。

官兵

他擔任密州軍政長官,時刻不忘國防建設,深知目前朝廷積貧積弱,邊關連年吃緊,遼和西夏虎視眈眈,自己絕不可馬放南山,刀械入庫,掉以輕心。

因此,蘇軾十分重視強兵習武。他堅持利用「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 就是為了加緊戰備。

所以,蘇軾在密州每年都利用農閒之時,組織兵民與同僚會獵郊外,「習射放鷹」,以備隨時領命奔赴邊陲,抗擊來犯之敵。

蘇軾知密州的第二年,氣候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看到這五穀豐登、人歡馬叫的喜人景象,蘇軾的秋獵興致更加高昂。

特別是經過雷霆手段剿滅盜匪和鐵腕手段懲治酷吏後,使蘇軾這個談天論地的文弱書生,增添出許多的英雄的豪氣來。

熙寧八年(1075)十月,在一次秋季的狩獵活動中,蘇軾又是詩興大發,寫出他在密州時的第二首傑作:

《江城子·密州出獵》宋·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即公認的第一首豪放詞,他由此開創一代詞風。

蘇軾自己也很滿意這首痛快淋漓之作,曾頗為自得的推介給友人。

老夫聊發少年狂

熙寧九年(1076年),蘇軾與其弟已7年沒見面。

本來他請求朝廷調他到密州,是想離弟弟蘇轍任職的地方近一些,以便能一敘兄弟之情。

但是,他所在的密州,離蘇轍任職的齊州(今濟南)不過相隔4、5百裡,卻由於各自的職責所在,兄弟倆最終無緣一見。

這年八月,京城傳出消息,蘇軾將離開密州,遷任汝州知州。汝州緊鄰汴梁,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消息一出,蘇軾心中自然竊喜不已。

這年中秋節的晚上,蘇軾在密州超然臺上飲酒賞月,酒後懷著對胞弟近在咫尺卻無緣相見的遺憾,和祝願天下人都有美好生活的祝願,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是蘇軾在密州完成的第三首傑作,也是他的一首大成之作: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此詞在詞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是一首久負盛名的浪漫主義傑作,全篇表現了作者當時的矛盾心情及其自我解脫的心理過程,層層轉折而又奇想聯翩,以瀟灑的文筆描繪出了高曠的意境。

把酒問青天

從漢唐以來,在正宗文人眼裡,都是以「詩尊詞卑」來看待詞的。也的確是這樣,詞本來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係。

曲子詞源自民間,俚俗粗鄙就是其天然傾向,而且主要適用於娛樂和宴會的演奏,所以長期以來難登大雅之堂。

但是詩就不同了,詩是高雅的,內容包羅萬象,可以憂國憂民、可以憑弔懷古、可以感懷身世。

就是到了歐陽修時期,他在編文集時,把寫過的文章與詩,通通都編入到文集之中,但是所寫過的詞就免了吧,謔浪遊戲而已。

蘇軾職場軌跡

但是詞到了蘇軾這裡,卻是一種突飛猛進的演變。

他的詞首先擴大了詞境——蘇軾之性情、襟懷、學問悉見之於詩,也同樣融之於詞。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由此,蘇軾令詞壇眾人看到了一篇廣闊天地。詩,可以保羅萬象;詞,同樣可以包羅萬象。

如果說《江城子·密州出獵》打破詩與詞的壁壘,是顛覆之作;那《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把詩與詞完美融合,是大成之作。

如果蘇軾不寫詞,也能像曾鞏、黃庭堅那樣文壇留名。但由於他的詞在文壇上的閃亮登場,使得宋詞可以比肩唐詩,也使得他成為與李白、杜甫他們並駕齊驅的人物。

這種文學貢獻,如今看來,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因此可以這麼說,因為有了中秋佳節,成就了蘇軾;而蘇軾也令這花好月圓的節日,別有洞天,意味雋永。

參考資料:

《宋史》元·脫脫

《蘇東坡傳》林語堂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相關焦點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詞。當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輾轉在各地為官。因此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詩人依舊不能與胞弟蘇轍團聚。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 中秋佳節,重溫一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直譯和深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何時才會有?我舉起酒杯怒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夕是何年?(解讀:詩人在中秋之夜,遠離他鄉,好友兄弟均不能相聚,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何時才得以轉變,徒然生出敢問蒼天,這樣的日子何時才是盡頭?)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與翻譯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 蘇軾一首《水調歌頭》,道盡人間悲歡離合,送給中秋在外的您!
    幼時有神童之稱,天賦極高,學識淵博,詩文書畫,盡皆精通,但仕途坎坷。所作文章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詩詞清新奔放,獨具風格,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文人影響巨大。且看他光照亞洲一千年的中秋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像穿越者所寫?其中隱藏著宇宙奧秘!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相形之下,一首長詞,動輒幾十句,全文上百字,而且是按律填詞,必須根據詞牌選字用韻,限制頗多,所以能有一兩處驚豔絕句已經實屬不易,很少有全篇都是名句的極品佳作。但是,「難」不代表做不到,「少」不代表沒有,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這樣一篇封神之作:全詞19句,句句是名句。
  • ​黃柔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設計
    詩詞中的意象一向負載著詩人的情感,看似寫景,實則抒情,情與景在詩詞中向來是交融的,預習過的同學能發現整首詩以「月」為主要意象,為何寫月,月又體現了詞人怎麼樣的思想感情,這些都是有待我們一起去探討的。同時詩的鑑賞是多維的,除了語言的表達,還有音韻的表達,在正式開始上課前,我們就一起來聽一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朗誦,大家仔細聽,可以跟讀,並把不認識的字詞注音並劃分詞的節奏。
  • 李白這首詩意境高遠,更是啟發蘇軾寫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白和蘇軾那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豪,他們兩人都寫過很多的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而且他們的那些文學作品到現在早已是成為了中國古典文學精品之作,每一首拿出來都足夠震撼人心,所以他們兩個人對於中國文學都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使得後世很多的文人都是在他們的基礎上,才創作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學作品
  • 有關中秋節的古詩詞句: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譯文+注釋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作者】蘇軾 【朝代】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 中秋詩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千古第一?蘇東坡:我還有兩首
    說到中秋詩詞,說到蘇東坡,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不錯,這首詞一出來,就被唱遍大江南北,尤其被胡仔在《溪漁隱叢話》稱讚:「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以後,更是膾炙人口,但凡說到中秋節詩詞,基本都以這首為標杆。
  • 蘇軾《水調歌頭》為何被譽為豪放詞第一名作,只因它渾然天成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關於這兩大節日的詩詞非常多,如果要說關於中秋詞裡邊最著名的一首,無疑是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名作。蘇軾蘇軾把中秋明月作為核心意象,展開自己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思考,整首詞的風格高古、悲壯、深沉,卻不失慷慨、激昂,把個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人間的悲歡離合,全部融入到宇宙自然規律中,道盡了人世間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情感
  • 蘇軾蘇轍兩首《水調歌頭》兄弟情深,令人悟出中秋節本真意義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是蘇軾那冠絕中秋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引子,這個引子裡面有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兼懷子由」,是懷念他弟弟蘇轍的意思。兄弟感情深的,古今有很多,但是及將不惑之年,在中秋佳節酩酊大醉後,立馬想到兄弟,並且還飽含深情填詞一首的,古今卻不多。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中國古典詩歌文化詠月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
    月亮這個與地球、與人類最為密切相關的星球,自古代起就受中國詩人青睞,不同於太陽的陽剛之美,月亮展現的一種陰柔之美。它仿佛給自然萬物抹上了一層空濛的色調。詠月詞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這首《水調歌頭》了,中秋之夜,蘇軾一邊賞月一邊飲酒。
  •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字,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茗溪漁隱叢話》)。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蘇軾41歲,當時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兼懷子由」,直到天亮,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提起蘇軾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定會榜上有名。這句詞作為《水調歌頭》的首句,氣勢不凡。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句詞,原來是「抄」李白的
    提起蘇軾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定會榜上有名。這句詞作為《水調歌頭》的首句,氣勢不凡。可是,你知道嗎?這句詞是「抄襲」李白的。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這首詩就是李太白的《把酒問月》。
  • 這首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宋詞,堪比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千裡共嬋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竟然是「抄」李白的......
    提起蘇軾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定會榜上有名。這句詞作為《水調歌頭》的首句,氣勢不凡。可是,你知道嗎?這句詞是「抄襲」李白的。李白有一首望月詩,首句就是問句,千古稱奇,連日本學者讀了都說好,大文豪蘇軾更是從這一句中得到啟發,寫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名句。
  • 蘇軾流芳千古的詩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代: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 水調歌頭·中秋望月
    接下來我們就先一起來欣賞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吧!【原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